分藩遺禍,朱元璋算盤打錯:從漢王到漢庶人;朱棣次子朱高煦之死

2020-12-23 騰訊網

作者:史遇春

建立大明王朝之後,朱元璋總結歷史,鑑戒宋、元兩代,他認為:

「主弱臣強」所造成的禍患,最終必然導致政權的覆亡。

於是,從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開始,朱元璋開始分封諸位皇子為藩王,希望這些藩王以後能夠成為衛護朝廷的屏障。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星象變異,不符常規,當時說是「五星紊度,日月相刑。」

也就是說:與平常相比較,水星(辰星)、金星(太白)、火星(熒惑)、木星(歲星)、土星(鎮星)這五星在天際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日月之間發生了衝剋。

具體情況如下:

本年農曆二月,歲星逆行,進入太微垣;

三月,熒惑進犯井宿(井木犴);

四月,熒惑進犯鬼宿(鬼金羊);

五月,太白進犯畢宿(畢月烏)、井宿;

自六月戊子(初五日)至七月乙亥(二十三日),有客星停留於胃宿(胃土雉,為「天倉」),大小如彈丸一般,顏色呈白色;停留幾日之後,此星更加明亮,進入紫薇垣,掃到文昌,很快進入張宿(張月鹿),歷時四十八天才消失不見。

發生星變,對舊時的朝廷來說,自然是天大的事情。有人認為,這是迷信,其實,仔細想想,這何嘗不是一種對自然的敬畏;其實,朝廷上下藉此進行反思反省,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改惡從善的機會。

於是,在本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猜想,選擇此日,也有其用意),朝廷下詔,求取直言。

接到相關詔令之後,時任平遙縣(今屬山西)儒學訓導的葉伯巨應詔上書。

儒學訓導,為地方儒學學官,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始置,各府、州、縣學均設;府學四人、州學三人、縣學二人;分別為府學教授、州學學正、縣學教諭的副職,佐助各級儒學教官,教導所屬生員;後來衛學亦各設二人,以教導武臣子弟;品秩未入流,然位在雜職之上。

葉伯巨在上書之中,針對分藩,他說是:

藩國強盛,兵眾糧足,未來可能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一旦藩國形成此種情勢,朝廷再要去削減其地、收奪其權,必定會引起藩國的不滿怨望(其潛臺詞是:不滿怨望而有地、有權、有兵甲,必然起而叛亂。);更有甚者,這些藩國即使在沒有任何威壓的情勢下,他們也會伺機而動,覬覦大位,而這一點,一般而言,根本就是防不勝防的。

朱元璋看到上書之後,說是葉伯巨離間朱氏一家的骨肉血親,他還生氣到要親手將葉伯巨用箭射死。

後來,朱元璋雖然沒有親自動手、拉弓射箭,但是,葉伯巨還是被下入刑部大獄,最終病死在牢中。

自此,關於分藩及藩王之事,大約也沒有多少人敢向朱元璋說真話、說實話了。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他的孫子——皇太孫朱允炆登位,是為明惠帝,年號建文,亦稱建文帝。

朱元璋大概做夢也沒有想到,在他死後,他的孫子建文帝剛開始著手消除燕藩,他的兒子燕王朱棣便於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起兵,重手出擊、反抗朝廷。

或許,有人會說:

如若朱允炆不削除燕藩,朱棣便不會造反。

錯!

大錯!

大錯特錯!

不說別的,上文提及的葉伯巨,就已經十分清楚地指出:

藩國即使在沒有任何威壓的情勢下,也會伺機而動,覬覦大位,這一點,一般是防不勝防的。

其實,葉伯巨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為了避免糾纏,關於朱允炆削藩一事,這裡再仔細說一下:

首先,從朱允炆的角度來說,他不可能不執行關於削藩的方案。此即所謂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就現實情況看,朱棣當時的實力與人脈,只要一直存在,朱允炆便一刻也無法安心、更一刻也不得安穩。這,是歷史的現實,更是權力的現實。

其次,朱允炆不去削藩,朱棣個人或許不一定會造反。但是,朱棣身邊的那一群人呢?這個,就很難說了!那些人難道不會向朱棣暗示、明示、建言、畫策以謀取大位嗎?朱棣此時或許不會心動,試問,下一刻,誰能保證他還會不心動呢?再想一想,朱棣對於自己的實力,他是會主動進行消減?是會持續保有?還是會伺機壯大呢?

第三,朱允炆不削藩,按照歷史的經驗推測,他大約就是在等死;朱允炆主動削藩,就結果看,有點像是在找死。但是,須知,朱允炆有正統的地位、有正規的軍隊、有一班子朝臣、有一眾的地方官員;另外,這位新任的皇帝,還想有一番作為,他要怎麼做呢?朱允炆即位之後,他要推行自己的意志,他肯定不願意看到任何勢力對自己掣肘。清除身邊的隱患,這是大多數新任者加強權力、穩固地位的必然措施,難道,想要朱允炆例外嗎?

就這些情況看,削藩,是勢在必行的事情。

雖然,結果是朱允炆敗北。

但是,就削藩的過程分析,朱允炆並非沒有成功的機會。

在這場權力爭奪中,朱允炆與朱棣侄叔二人,經過四年的戰鬥搏殺,最終結果是:

大明王朝的第二個皇帝被自家人掀翻,叔叔取代了侄子,自己做了新皇帝。

這正應驗了葉伯巨的說法:

一旦勢力形成,再要削減其地、收奪其權,一定會引起藩國的不滿怨望。

朱棣不僅僅是不滿怨望,他所做的,是馬上起兵,重手出擊,對抗朝廷。

而且,在藩國強大到可以推翻朝廷時,朝廷倒似乎成了相對的弱勢者。

就此一場權力的爭鬥來看:

朱元璋在試圖改變「主弱臣強」的歷史現象之時,卻真真造成了自家人的「尾大不掉」之勢。

關於分封藩王,可以說,朱元璋即位所做的這一改變是不成功的,他的考慮是有漏洞的(無論如何,朱元璋肯定不想有子奪孫位的事情發生。)。

叔侄爭權收場,朱棣登位。

執掌大權之後,朱棣並沒有吸取教訓。

(本篇結束)

相關焦點

  • 儲位落空,皇次子心懷異謀:從漢王到漢庶人;朱棣次子朱高煦之死
    真的就可以用「立儲以賢」來解決這關係到江山社稷永續經營的大事了嗎? 仔細想一想,其實,還真的沒有那麼簡單。 如果可以「立儲以賢」,那麼,在帝王之制下,長久以來,為什麼非得「立儲以嫡、立儲以長」呢?為什麼還要弄到皇帝不逝,儲位就秘而不宣呢?
  • 朱高煦:朱棣次子,一生在造反,從來未成功,最後被侄子燒死
    1400年,朱棣在山東聊城遭遇兵敗,手下大將張玉戰死,幸虧朱高煦及時趕到,救下朱棣一命。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再次被建文帝的大軍打敗,是朱高煦再一次帶人來救下朱棣。雖然是父子,但是兩次救命之恩,還是讓朱棣非常的感動,對這個次子也是寄予了厚望,他對朱高煦說:「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然後又說了一句頗有深意的話:「勉之!世子多疾」。
  • 朱棣次子朱高煦,造反被抓的經過,後被罩在銅缸裡活活烤死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他性格兇悍,言行輕佻,洪武年間,朱高煦與秦、晉、燕、周四王世子一同到京城學習,但朱高煦卻不肯學,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為此,他爺爺朱元璋很不喜歡他。朱元璋病死後,朱高煦與大哥朱高熾一同到京師南京,他的舅舅徐輝祖見他遊手好閒,不務正事,暗中告誡過他幾句,可能話語比較嚴肅,朱高煦便懷恨在心,找了個機會,偷走了他舅舅的寶馬,騎馬就跑回了北京,途中還殺了很多人,引起眾怒。
  • 漢王朱高煦:當皇帝是我此生唯一的夢想,最後被滅門!
    朱高熾是朱元璋親自封的燕王世子,後來,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朱棣封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煦為漢王、朱高燧為趙王。朱棣的這3個兒子都不是省油的燈,畢竟這3人的父母太不一般了。父親朱棣是千古一帝級別的人物,母親徐皇后是千古名將徐達的女兒,這3人的基因是當時最強大的基因。在靖難的3年中,長子朱高熾坐鎮北平,是朱棣最得力的後勤部長。
  • 明宣宗誅殺漢王朱高煦始末
    趙王朱高燧也罷了,漢王朱高煦簡直暴跳如雷,但是事已至此,無可奈何,只能暫時忍耐,暗地裡加緊叛亂準備,試圖將來一舉推翻長兄,效仿父親,奪取帝位。(具體經過,見拙作---回答:朱高煦戰功顯赫,朱高熾肥胖遲鈍,為何朱棣還把帝位傳給朱高熾)。 皇太子朱高熾繼位,即明仁宗,此後立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子,延續成祖皇統。
  • 老師不會告訴你,漢王朱高煦的悲慘結局,其實是他咎由自取
    (《明通鑑·卷十三》)朱棣的這句話毫無疑問加深了朱高煦內心奪嫡的想法。「靖難之役」結束後,朱棣登基為帝,還是封了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煦為漢王。本來朱棣內心是想立朱高煦的,畢竟朱高熾身體不好,太過肥胖。而老二朱高煦則不同,孔武有力,像他。
  • 朱棣次子朱高煦再三作死,結果死法也是古今罕見,成了「烤全羊」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比如: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就是一個令人嘖嘖稱奇的「神人」。明太祖朱元璋開創了大明王朝後,曾將自己的皇子皇孫們叫到京城來讀書學習。朱元璋出身草莽,歷經千辛萬苦才平定了天下。他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對教育一事非常重視。此外,他非常尊重有學問的人,並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學有所成。
  • 朱高煦爭奪皇位始末:輕信父親朱棣的承諾,多年後慘被侄子烤成渣
    圖片來源於網絡1.天生強悍好勇武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名將徐達的外孫
  • 不作死就不會死的王爺——朱高煦,被侄兒朱瞻基活活烤死
    除此之外,他平定了叔叔朱高煦的叛亂,為大明朝的穩定。當時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史稱「仁宜之治」。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深得朱棣喜愛,朱棣曾對他許諾將來要立他為太子。可是後來朱棣卻立了長子朱高熾為太子,因此他一直懷恨在心。1416年朱棣對朱高煦所犯罪行忍無可忍欲將其貶為庶人,太子念及親情極力懇求遂罷。
  • 朱高熾與朱高煦:一個裝傻,一個真傻,朱高煦是怎麼把自己一步步作死...
    在電視劇《大明風華》中,如果說太子朱高熾最大的精明是裝傻,那漢王朱高煦最大的不精明,就是讓自己顯得很精明。太子裝傻,漢王裝精,裝傻的並不是真的傻,裝精的卻是真不精,兩人的結局在開始就已經註定。
  • 因為朱棣的一句話,讓小兒子朱高煦死狀慘烈!
    永樂帝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就很倒黴,他一直覺得離皇位就差臨時一腳了,卻給踢歪了。朱高煦從小就不愛讀書,囂張跋扈,不管是百姓還是大臣,只要看不順眼就隨意打罵,甚至直接殺掉。他這個人雖然不愛讀書,但是喜學武術,每次打仗都很機靈。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讓朱高熾留在京城,只帶朱高煦去衝鋒。朱高煦打仗很厲害,在戰場上救了他爹好幾次。
  • 漢王朱高煦的真實結局:一記掃堂腿絆倒皇帝朱瞻基,死法古今罕見
    看著相貌英俊的皇太孫在整個儀式中表現地瀟灑而得體,心花怒放的朱棣不禁忘記了典禮的規定,竟起身親自將皇太孫之冠戴到了朱瞻基頭上。 一時間,整個典禮達到了最高潮,兩旁官員的「萬歲」呼喊聲響徹殿宇。 於是,明成祖朱棣苦心栽培13年的「好聖孫」朱瞻基遂成為了大明帝國名副其實的候補皇帝。
  • 朱棣下線前召見朱瞻基,想不想傳位給他?朱瞻基算不算謀反
    ,如果傳位給太子,太子又去世,到時候皇位落在朱瞻基身上,漢王朱高煦肯定造反,而朱瞻基又不是漢王和趙王的對手,到時候眼看著又是一場靖難之役,他朱棣最怕他死後朱家子孫再次沾染自己人的血。,決定冒險一搏,帶著楊士奇去見了朱棣,對朱棣說想按照自己的心意活,其實朱棣不止這一個孫子,老二老三,和老大也都有其他的孩子,可是朱棣非常喜歡朱瞻基,決定發起靖難之役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覺得朱瞻基像自己有帝王之相,後面也驗證了這點,可謂是手把手教朱瞻基,一手被他帶大的。
  • 漢王朱高煦的真實下場:一記掃堂腿絆倒皇帝朱瞻基,死法古今罕見
    看著相貌英俊的皇太孫在整個儀式中表現地瀟灑而得體,心花怒放的朱棣不禁忘記了典禮的規定,竟起身親自將皇太孫之冠戴到了朱瞻基頭上。一時間,整個典禮達到了最高潮,兩旁官員的「萬歲」呼喊聲響徹殿宇。於是,明成祖朱棣苦心栽培13年的「好聖孫」朱瞻基遂成為了大明帝國名副其實的候補皇帝。
  • 大明風華:你把朱高煦拔的太高了!看朱高熾如何滅他哥兒倆
    晏駕之前的朱棣,考慮最多的還是江山繼承人的問題,到底是傳給太子朱高熾還是漢王朱高煦,朱棣輾轉難眠,最終把閣老楊士奇叫到了兩軍陣前,這也算是託孤重臣了。其實,歷史上的馬哈木早在永樂十四年就戰死在了裏海一帶,而在第五次北伐的時候,漢王朱高煦、趙簡王朱高燧並不在行伍中,否則,漢王朱高煦定會擁兵自重,不用等到朱棣賓天,在他病重期間完全可以控制局面,在絕對實力面前,所謂的「技巧」只有被碾壓的份兒。當然,也自然不存在楊士奇的託孤之事了。不過,歷史上的朱棣,確實為繼承人的選擇而發愁過,那麼,朱高熾是如何勝出的呢?
  • 朱高煦到底做了什麼?明宣宗要把他,放在缸裡,用火活活烹死?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燕王朱棣,也就是朱高煦的親爹起兵靖難,「造反了」!而朱高煦在靖難一役中,打先鋒。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翟能所及,高煦率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
  • 與漢王朱高煦沒半毛錢關係
    一直在追劇的人應該已經看到宣德皇帝朱瞻基廢黜了胡善祥的皇后之位,理由是胡善祥早年與漢王朱高煦有染。大家應該知道,胡善祥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且也確實是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那麼問題來了,歷史上的胡善祥為什麼被廢?她是不是真的與漢王朱高煦有什麼不可描述的「潛規則」呢?其實答案是否定的。歷史上的胡善祥是山東濟寧人,前錦衣衛百戶胡榮的三女兒。
  • 明成祖朱棣:「坑兒子」指南
    而到了朱棣選接班人時,居然也在子輩和孫輩中掂量起來——長子朱高熾肥胖多病;次子朱高煦英勇類己。老二雖然更受器重,但是老大有個優秀的兒子。怎麼辦呢?最終,朱棣將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長孫身上,遂而將皇位傳給了老大。整個過程聽起來是不是也算合情合理?但是,朱棣通過一系列神操作,把兩個兒子都「坑」得不輕。這父子三人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 靖難之變朱高煦曾立大功,為什麼卻被明宣宗做成了「瓦罐燜雞」?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熾的弟弟,他生在帝王之家,養尊處優,曾跟隨朱棣南徵北戰,在靖難之役中立下赫赫戰功,也是個不世出的軍事人才。而在之後的日子裡,朱高煦一心謀取皇位,成祖在位之時,機巧算盡爭奪太子的位置,仁宗、宣宗時期也同樣不安分,甚至起兵反叛,卻被宣宗輕易擺平。戲法玩到最後,朱高煦被銅缸扣住,活活烤死在缸中。
  • 他被朱元璋視為親子,深受朱棣重用,最終卻被灌醉後埋雪地凍死
    一家之言,同時出三甲,是很少見的,一時解家聲名大噪。解縉很快升為翰林學士。儘管朱元璋沒有什麼文化,但他非常喜歡有才學的人,所以很器重他,經常把他帶到身邊。解縉與徐渭、楊慎並稱「明三傑」。有識之士,一般都喜歡直言不諱,解縉也不例外,最後也害了自己。明王朝究竟多麼喜歡解縉?有一天,在大庖西室,他對解縉說:「我與你雖是君臣之交,卻如親兄弟之誼,你應當對我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