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建立大明王朝之後,朱元璋總結歷史,鑑戒宋、元兩代,他認為:
「主弱臣強」所造成的禍患,最終必然導致政權的覆亡。
於是,從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開始,朱元璋開始分封諸位皇子為藩王,希望這些藩王以後能夠成為衛護朝廷的屏障。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星象變異,不符常規,當時說是「五星紊度,日月相刑。」
也就是說:與平常相比較,水星(辰星)、金星(太白)、火星(熒惑)、木星(歲星)、土星(鎮星)這五星在天際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日月之間發生了衝剋。
具體情況如下:
本年農曆二月,歲星逆行,進入太微垣;
三月,熒惑進犯井宿(井木犴);
四月,熒惑進犯鬼宿(鬼金羊);
五月,太白進犯畢宿(畢月烏)、井宿;
自六月戊子(初五日)至七月乙亥(二十三日),有客星停留於胃宿(胃土雉,為「天倉」),大小如彈丸一般,顏色呈白色;停留幾日之後,此星更加明亮,進入紫薇垣,掃到文昌,很快進入張宿(張月鹿),歷時四十八天才消失不見。
發生星變,對舊時的朝廷來說,自然是天大的事情。有人認為,這是迷信,其實,仔細想想,這何嘗不是一種對自然的敬畏;其實,朝廷上下藉此進行反思反省,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改惡從善的機會。
於是,在本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猜想,選擇此日,也有其用意),朝廷下詔,求取直言。
接到相關詔令之後,時任平遙縣(今屬山西)儒學訓導的葉伯巨應詔上書。
儒學訓導,為地方儒學學官,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始置,各府、州、縣學均設;府學四人、州學三人、縣學二人;分別為府學教授、州學學正、縣學教諭的副職,佐助各級儒學教官,教導所屬生員;後來衛學亦各設二人,以教導武臣子弟;品秩未入流,然位在雜職之上。
葉伯巨在上書之中,針對分藩,他說是:
藩國強盛,兵眾糧足,未來可能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一旦藩國形成此種情勢,朝廷再要去削減其地、收奪其權,必定會引起藩國的不滿怨望(其潛臺詞是:不滿怨望而有地、有權、有兵甲,必然起而叛亂。);更有甚者,這些藩國即使在沒有任何威壓的情勢下,他們也會伺機而動,覬覦大位,而這一點,一般而言,根本就是防不勝防的。
朱元璋看到上書之後,說是葉伯巨離間朱氏一家的骨肉血親,他還生氣到要親手將葉伯巨用箭射死。
後來,朱元璋雖然沒有親自動手、拉弓射箭,但是,葉伯巨還是被下入刑部大獄,最終病死在牢中。
自此,關於分藩及藩王之事,大約也沒有多少人敢向朱元璋說真話、說實話了。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他的孫子——皇太孫朱允炆登位,是為明惠帝,年號建文,亦稱建文帝。
朱元璋大概做夢也沒有想到,在他死後,他的孫子建文帝剛開始著手消除燕藩,他的兒子燕王朱棣便於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起兵,重手出擊、反抗朝廷。
或許,有人會說:
如若朱允炆不削除燕藩,朱棣便不會造反。
錯!
大錯!
大錯特錯!
不說別的,上文提及的葉伯巨,就已經十分清楚地指出:
藩國即使在沒有任何威壓的情勢下,也會伺機而動,覬覦大位,這一點,一般是防不勝防的。
其實,葉伯巨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為了避免糾纏,關於朱允炆削藩一事,這裡再仔細說一下:
首先,從朱允炆的角度來說,他不可能不執行關於削藩的方案。此即所謂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就現實情況看,朱棣當時的實力與人脈,只要一直存在,朱允炆便一刻也無法安心、更一刻也不得安穩。這,是歷史的現實,更是權力的現實。
其次,朱允炆不去削藩,朱棣個人或許不一定會造反。但是,朱棣身邊的那一群人呢?這個,就很難說了!那些人難道不會向朱棣暗示、明示、建言、畫策以謀取大位嗎?朱棣此時或許不會心動,試問,下一刻,誰能保證他還會不心動呢?再想一想,朱棣對於自己的實力,他是會主動進行消減?是會持續保有?還是會伺機壯大呢?
第三,朱允炆不削藩,按照歷史的經驗推測,他大約就是在等死;朱允炆主動削藩,就結果看,有點像是在找死。但是,須知,朱允炆有正統的地位、有正規的軍隊、有一班子朝臣、有一眾的地方官員;另外,這位新任的皇帝,還想有一番作為,他要怎麼做呢?朱允炆即位之後,他要推行自己的意志,他肯定不願意看到任何勢力對自己掣肘。清除身邊的隱患,這是大多數新任者加強權力、穩固地位的必然措施,難道,想要朱允炆例外嗎?
就這些情況看,削藩,是勢在必行的事情。
雖然,結果是朱允炆敗北。
但是,就削藩的過程分析,朱允炆並非沒有成功的機會。
在這場權力爭奪中,朱允炆與朱棣侄叔二人,經過四年的戰鬥搏殺,最終結果是:
大明王朝的第二個皇帝被自家人掀翻,叔叔取代了侄子,自己做了新皇帝。
這正應驗了葉伯巨的說法:
一旦勢力形成,再要削減其地、收奪其權,一定會引起藩國的不滿怨望。
朱棣不僅僅是不滿怨望,他所做的,是馬上起兵,重手出擊,對抗朝廷。
而且,在藩國強大到可以推翻朝廷時,朝廷倒似乎成了相對的弱勢者。
就此一場權力的爭鬥來看:
朱元璋在試圖改變「主弱臣強」的歷史現象之時,卻真真造成了自家人的「尾大不掉」之勢。
關於分封藩王,可以說,朱元璋即位所做的這一改變是不成功的,他的考慮是有漏洞的(無論如何,朱元璋肯定不想有子奪孫位的事情發生。)。
叔侄爭權收場,朱棣登位。
執掌大權之後,朱棣並沒有吸取教訓。
(本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