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自幼就深得祖父朱棣的喜愛與賞識,在永樂九年,也就是公元1411年就被立為皇太孫,隨後跟隨朱棣多次徵討蒙古。朱瞻基和其父一樣,善於傾聽大臣的建議,執政期間,主動從交趾(含越南北部)撤兵,節省了財力,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促進了中國各族人民與交趾的交流。
他在位期間,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仁政愛民,還派鄭和第七次下西洋。除此之外,他平定了叔叔朱高煦的叛亂,為大明朝的穩定。當時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史稱「仁宜之治」。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深得朱棣喜愛,朱棣曾對他許諾將來要立他為太子。可是後來朱棣卻立了長子朱高熾為太子,因此他一直懷恨在心。
1416年朱棣對朱高煦所犯罪行忍無可忍欲將其貶為庶人,太子念及親情極力懇求遂罷。1424年明成祖駕崩後,太子繼任。朱高煦派人盯住朝廷隨時準備叛亂。皇帝發現其意圖後,加其俸祿,加封其子,使其安樂。
次年,皇帝去世,太子返京,朱高煦埋伏半路欲行刺,沒有得逞。後太子繼位為宣宗,厚待朱高煦,對其百依百順,朱高煦卻因此將皇帝視作懦弱之流更為蠻橫自大。
雖然朱棣的三個兒子都是皇后所生,可是畢竟也有長幼之別,所以朱高熾作為長子更加符合太子身份,由他繼承大統的呼聲也比較高,雖然朱棣一直對於冊封太子的事情沒有表態,可是也不難想到,其實朱棣也更加看重朱高熾。不僅如此,其實朱元璋在世時,他就非常喜歡朱高熾,因為朱高熾和朱元璋的性情不同,朱元璋出身草根沒有什麼文化,做派很粗魯,而朱高熾從小養尊處優,還是一位心地善良的皇子,所以朱元璋很喜歡他。
後來只當了十個月皇帝的仁宗朱高熾病逝,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朱高煦打算在半路設伏殺死朱瞻基,由於事前準備不充分導致行動失敗。不久,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對朱高煦與趙王朱高燧的賞賜厚於其他王府。
明宣宗朱瞻基可不是朱允炆,他率大軍親徵而來,毫不費力就抓到了自己的叔叔朱高煦。朱高煦妄圖造反被抓後,宣宗念及叔侄之情,並沒有殺他,而是將他囚禁在西安門內的逍遙城。但在一次宣宗探望他的過程中,這位皇帝的叔叔居然玩起了小孩子的遊戲,他伸出腳絆倒了宣宗皇帝。宣宗皇帝起來後勃然大怒,命人用300斤重的銅缸蓋住朱高煦。
朱高煦在缸內運力欲舉起銅缸砸向宣宗。宣宗大驚,急命人取來木炭,堆積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銅缸內。其后妃韋氏及諸子俱被處死,追隨叛王的600多名文武官員被處死,另外2000多名官員被發配邊陲。朱高煦之弟趙王朱高燧和另一個王也與這一陰謀有牽連,但宣宗因關心王朝的穩定,下令不予追究。這場叛亂終因朱高煦的慘痛失敗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