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造反為什麼失敗?他不是朱棣,朱瞻基也不是朱允文

2021-02-08 合贊歷史

如果朱棣再多活一年,朱高熾就要死在他前面了,他就要白髮人送黑髮人,也就要面對和他爹一樣的問題,究竟是立他喜歡的二兒子朱高煦,還是他的嫡長孫,也就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恐怕也是一個很傷腦筋的問題,畢竟他自己就是從侄兒手裡搶來的皇位。

不過,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回答,毫無疑義朱棣會傳位給孫子朱瞻基。他並不喜歡長子朱高熾,但是卻很喜歡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喜歡朱瞻基是他沒有廢長立幼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她在世的時候就將朱瞻基確立為皇太孫,也就是第二順位的皇位繼承人,在其他人之前。

甚至可以說,朱棣恨不得直接越過朱高熾,將皇位傳給朱瞻基。如果他不是喜歡朱瞻基,那麼以他的脾氣,他很可能早就改立朱高煦為太子了,畢竟他一直覺得朱高煦勇武,性格則更像他。而且,這樣就可以避免在他身後再發生靖難之役這種事情了。

不過,即使他直接傳位給朱瞻基,其實也沒什麼問題,朱瞻基也能穩住盤子,朱瞻基不是朱允炆,朱高煦也不是朱棣。朱瞻基上馬能武,下馬能文,性格果決,遇事冷靜,和生長深宮之中的朱允炆不是一個類型。朱高煦跟著朱棣四處徵戰的時候,朱瞻基也跟著去了,也是刀頭舔血過來的人,不怕朱高煦造反。

朱高煦的能力也遠不如朱棣本人。朱棣是在朱元璋生前就多次督軍出徵過的,所以對朝廷將領的能力和任期內都有所了解,而朱高煦實際上並沒有自己單獨帶過兵,更沒有獨當一面的經歷,都是在朱棣的指揮下行動。所以,朱高煦一造反,英國公張輔就直接對朱棣說,高煦素懦,就很小看他,這和朱棣造反時朝廷眾將對朱棣的評價完全不同。

此外,朱棣的封地在元朝故都北平,所以在戰略上迴旋餘地是比較大的,不容易被包圍,而且緩急之際還可以向蒙古求援,實際上朱棣也確實向蒙古借了兵,也就是明史裡含糊其辭的所謂貴人。北平又是大城,王府就是以前的元朝皇宮,所以地方是比較大的,朱棣控制了北平,勝算就已經比較大了。

而朱高煦的封地在樂安,是個小地方,囤積不了多少兵馬,也就沒有機會積累造反的本錢。所以,他如果造反,如果要成事,也就是後來宣宗分析的那樣,要麼趁人不備長途奔襲攻佔南京,或者是集結兵力襲佔濟南,最差的就是在樂安就地死守,結果高煦選擇了下下策,說明高煦的戰略眼光不僅遠不如朱棣,而且也不如宣宗。

相關焦點

  • 朱高煦:朱棣次子,一生在造反,從來未成功,最後被侄子燒死
    他這個人,本來就心高氣傲,自比唐太宗李世民,於是,復仇的種子就在心裡種了下來,他要學他父親朱棣,造反!可惜,他雖然是朱棣的兒子,當時卻沒有朱棣的命,他一生在造反,但卻從未成功過。也虧得朱高熾和他兒子朱瞻基兩個人仁厚,屢次都原諒了他,還給他加薪,給他的兒子們升官。
  • 無釐頭造反家朱高煦,他的造反之路究竟有多坎坷?
    在朱棣去世前後,朱高煦已經有了謀反的打算,但由於楊榮及時封鎖了朱棣去世的消息,這才保住了朱高熾的皇位。朱高煦的皇帝夢落空了,而他並沒有放棄,他就像一個打不死的小強,繼續找機會篡位奪權。如果朱高煦從此放棄造反的想法,他可以過得很舒服,哥哥朱高熾對他很好,侄子朱瞻基對他也很好。只要朱高煦有什麼要求,朱瞻基能答應的全部答應,不過這並沒有感化朱高煦,反而令其更為放肆。二、尷尬的造反之路公元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這年朱高煦四十六歲,已經過了不惑之年,然而朱高煦仍沒有放棄他的皇帝夢。
  • 《大明風華》中的帥氣王爺,正史上的朱高煦,看他搞笑的造反之旅
    朱高煦的身材相貌都是人中龍鳳級別的,他還繼承了永樂大帝朱棣的軍事才能,朱棣也的確對他偏愛有加,這樣看來的朱高煦似乎是個很有能力的人。那麼為什麼說他在正史中的行為很搞笑呢?多次造反失敗後,他最終的結局又是什麼樣的呢?
  • 朱棣次子朱高煦,造反被抓的經過,後被罩在銅缸裡活活烤死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他性格兇悍,言行輕佻,洪武年間,朱高煦與秦、晉、燕、周四王世子一同到京城學習,但朱高煦卻不肯學,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為此,他爺爺朱元璋很不喜歡他。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和其父朱棣一起出徵,朱高煦不學無術,但打仗很厲害,作戰勇猛,立下不少戰功,又多次救過老爹朱棣的命,因此,後來經常居功自傲,多行不法之事,始終覬覦太子之位,時刻想把太子朱高熾搞下去,由他上位。
  • 朱棣下線前召見朱瞻基,想不想傳位給他?朱瞻基算不算謀反
    ,如果傳位給太子,太子又去世,到時候皇位落在朱瞻基身上,漢王朱高煦肯定造反,而朱瞻基又不是漢王和趙王的對手,到時候眼看著又是一場靖難之役,他朱棣最怕他死後朱家子孫再次沾染自己人的血。,決定冒險一搏,帶著楊士奇去見了朱棣,對朱棣說想按照自己的心意活,其實朱棣不止這一個孫子,老二老三,和老大也都有其他的孩子,可是朱棣非常喜歡朱瞻基,決定發起靖難之役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覺得朱瞻基像自己有帝王之相,後面也驗證了這點,可謂是手把手教朱瞻基,一手被他帶大的。
  • 不作死就不會死的王爺——朱高煦,被侄兒朱瞻基活活烤死
    他在位期間,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仁政愛民,還派鄭和第七次下西洋。除此之外,他平定了叔叔朱高煦的叛亂,為大明朝的穩定。當時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史稱「仁宜之治」。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深得朱棣喜愛,朱棣曾對他許諾將來要立他為太子。可是後來朱棣卻立了長子朱高熾為太子,因此他一直懷恨在心。
  • 朱瞻基的叔叔朱高熾造反為什麼沒有成功?原因令人無語
    朱高煦有五大特點。一是有本領。他天生英武,力氣過人,而且善於騎射,和朱棣「很類已」。特別是在靖難之役時,朱高煦多次充當急先鋒,並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朱棣很讚賞他,認為這個兒子有自己的風範。甚至,朱棣有一次撫摸著他的背部道說了8個字:「努力哦,世子常常生病。」這8個字等於暗示太子之位他有希望。
  • 因為朱棣的一句話,讓小兒子朱高煦死狀慘烈!
    永樂帝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就很倒黴,他一直覺得離皇位就差臨時一腳了,卻給踢歪了。朱高煦從小就不愛讀書,囂張跋扈,不管是百姓還是大臣,只要看不順眼就隨意打罵,甚至直接殺掉。他這個人雖然不愛讀書,但是喜學武術,每次打仗都很機靈。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讓朱高熾留在京城,只帶朱高煦去衝鋒。朱高煦打仗很厲害,在戰場上救了他爹好幾次。
  • 靖難之變朱高煦曾立大功,為什麼卻被明宣宗做成了「瓦罐燜雞」?
    年輕時代,玩世不恭每個人都年輕過,誰都想無拘無束地生活,朱高煦也不例外。生在帝王之家的朱高煦衣食不愁,過著紙醉金迷的日子,而他從小就不是個安分的孩子,經常惹是生非。史料記載:「洪武時,召諸王子學於京師。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
  • 朱瞻基登基後,為何殺掉造反的二叔,卻放過了三叔朱高燧?
    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一說出生於建文元年),朱瞻基生於北平燕王府。幼年聰穎,深得祖父朱棣的喜愛。永樂九年(1411年),冊立為皇太孫,多次跟隨明成祖朱棣徵討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值得注意的是,朱瞻基平定漢王朱高煦的叛亂後,最終殺掉了自己的二叔,卻放過了三叔朱高燧。
  • 明宣宗朱瞻基登上皇位後為什麼要將自己的親叔叔朱高煦活活燒死?
    漢王朱高煦是朱棣的嫡次子,是朱高熾同父同母的親弟弟。早在朱棣當皇帝的時候,由於朱高熾從小體弱多病,不宜上戰場。於是朱棣對嫡長子朱高熾也是相當失望,反而對朱高煦寄予厚望,南徵北戰都帶著他。朱高煦也不負朱棣厚望,在戰場上作戰勇猛,屢立戰功,還救過朱棣的命。朱棣在立太子之時,就曾考慮過立朱高煦為太子,可惜朱高煦這個人過於自負,殘暴不仁,人緣又很差,大臣們都不願意跟他站在一起。
  • 朱瞻基堪稱一代明君,為何卻不顧名聲暴力殺死叔叔朱高煦?
    朱高煦造反失敗後,被侄子朱瞻基關押在了北京西安門內的一處宅院裡,不久後,朱高煦和他兒子就都死了,死得既蹊蹺又快速。 帝制《東徵記》以示群臣。高煦及諸子相繼皆死。
  • 靖難之役,五個方面綜合分析朱棣對比朱允文的優勢
    朱允文是朱元璋欽點的皇位繼承人,登上帝位一年,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寬刑省獄,嚴懲貪官,恢復經濟,有明君之姿的朱允炆,最終被朱棣打到家門口,生死成謎。朱棣是一個庶子(雖然他篡改了史書,但終究沒有瞞過天下人,這不是本文重點,感興趣的可以認真研究史學家吳晗先生和傅斯年先生的論證),他作為一個王爺造反,最終還成功了,在中國封建社會所有的大一統朝代中,這是絕無僅有的。
  • 朱高熾已是太子,朱棣為何還立13歲朱瞻基為皇太孫?
    朱元璋如此費心,但孫子的皇位還是沒有坐穩,搶他皇位的不是旁人,就是他的叔叔朱棣。朱允炆劇照朱棣經過「靖難之役」後當上皇帝,隨後他也面對繼承人的抉擇,其實在朱棣的心中,他更喜歡次子朱高煦,原因無他,「類己」和「喜武」。
  • 朱棣為何要立朱瞻基為「皇太孫」呢?
    二、朱棣繼位後,為什麼著急立「皇太孫」?朱棣一共有4個兒子,分別是: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朱高爔,其中最小的兒子朱高爔在生下來1個月左右就夭亡了。那在朱棣的3個兒子裡,其實朱棣心裡是特別看好朱高煦的。
  • 被明宣宗做成「瓦罐燜雞」的朱高煦是怎樣一個人?真的那麼不堪嗎?
    朱高煦的人生,可謂是跌宕起伏,簡單來說就是倆字兒——失敗作為明朝歷史上知名度頗高的藩王,他之所以名聲在外,是由於他最後的死法比較搞笑,是為叫花豬(朱)。由於朱瞻基的震怒,這位昔日的成祖世子,當今的皇叔,就這麼被壓在300斤重的銅缸底下,堆滿柴後活活燒死一生兩次參與造反的朱高煦,可謂是前半生風光無限,後半生悽悽慘慘切切!
  • 朱高燧和朱高煦狼狽為奸,為何朱瞻基處死朱高煦卻放過了朱高燧?
    朱高煦劇照若不是朱棣在位時削減了諸王護衛,控制了他們的資金來源,朱高煦之叛綿延到何時還真說不準。不過,朱高煦之叛倒是提醒了朱瞻基:洪武時代遺留的藩王問題並未得到解決。和冒失的朱高煦不同,朱高燧城府很深,他常將朱高煦推到前臺,自己卻躲在後方出謀劃策。很明顯,朱高燧是希望朱高煦和朱高熾拼的兩敗俱傷,好坐收漁翁之利。太子朱高熾以退為進,雖然明白朱高煦、朱高燧狼狽為奸,但卻從未向朱棣匯報過他們的不法行為。而且,每當朱棣將要嚴懲他們的時候,朱高熾竟不惜觸怒朱棣為兩人求情。
  • 老師不會告訴你,漢王朱高煦的悲慘結局,其實是他咎由自取
    靖難的四年時間,應該是朱高煦人生最高光的時期。這期間他多次解救朱棣於危難間,使得朱棣能夠轉敗為勝。如果不是他,靖難的歷史就要改寫了。面對他如此勇猛的表現,再想想身體不好的老大朱高熾,朱棣曾對朱高煦透露有意立他為儲君。「勉之!世子多疾。」
  • 朱高煦為何被朱瞻基活活烤死?做人最不該有的三大缺點,他佔全了
    朱棣有四個兒子,最有競爭力的是朱高煦,最慘的也是他——最終被侄子朱瞻基,活活烤死在銅鼎之下。那麼朱高煦為何從最有競爭力的太子人選,淪落到這等下場?只因做人最不該有的三大缺點,他佔全了!其一:「二代現象」和朱高煦朱棣的成功屬於「特例」,這點沒人反對吧?但同時放在王朝第二代老大的坐標上去觀察,又屬於常態。
  • 明宣宗身為一代明君,為何將親叔叔朱高煦放在缸裡活活烹死?
    朱高煦老早就覬覦著皇位,此時他竟然為了爭奪皇位,在朱瞻基的必經之路上安排了殺手,朱瞻基畢竟不是行軍打仗,他是去奔喪,所以身邊的護衛也不會太多。這給了朱高煦機會,但機緣巧合之下,朱高煦刺殺失敗了。其一,朱瞻基可能有先見之明,提前預料到危險,提前起了身。其二,朱瞻基可能改變了路線,沒有碰到朱高煦的刺殺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