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棣再多活一年,朱高熾就要死在他前面了,他就要白髮人送黑髮人,也就要面對和他爹一樣的問題,究竟是立他喜歡的二兒子朱高煦,還是他的嫡長孫,也就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恐怕也是一個很傷腦筋的問題,畢竟他自己就是從侄兒手裡搶來的皇位。
不過,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回答,毫無疑義朱棣會傳位給孫子朱瞻基。他並不喜歡長子朱高熾,但是卻很喜歡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喜歡朱瞻基是他沒有廢長立幼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她在世的時候就將朱瞻基確立為皇太孫,也就是第二順位的皇位繼承人,在其他人之前。
甚至可以說,朱棣恨不得直接越過朱高熾,將皇位傳給朱瞻基。如果他不是喜歡朱瞻基,那麼以他的脾氣,他很可能早就改立朱高煦為太子了,畢竟他一直覺得朱高煦勇武,性格則更像他。而且,這樣就可以避免在他身後再發生靖難之役這種事情了。
不過,即使他直接傳位給朱瞻基,其實也沒什麼問題,朱瞻基也能穩住盤子,朱瞻基不是朱允炆,朱高煦也不是朱棣。朱瞻基上馬能武,下馬能文,性格果決,遇事冷靜,和生長深宮之中的朱允炆不是一個類型。朱高煦跟著朱棣四處徵戰的時候,朱瞻基也跟著去了,也是刀頭舔血過來的人,不怕朱高煦造反。
朱高煦的能力也遠不如朱棣本人。朱棣是在朱元璋生前就多次督軍出徵過的,所以對朝廷將領的能力和任期內都有所了解,而朱高煦實際上並沒有自己單獨帶過兵,更沒有獨當一面的經歷,都是在朱棣的指揮下行動。所以,朱高煦一造反,英國公張輔就直接對朱棣說,高煦素懦,就很小看他,這和朱棣造反時朝廷眾將對朱棣的評價完全不同。
此外,朱棣的封地在元朝故都北平,所以在戰略上迴旋餘地是比較大的,不容易被包圍,而且緩急之際還可以向蒙古求援,實際上朱棣也確實向蒙古借了兵,也就是明史裡含糊其辭的所謂貴人。北平又是大城,王府就是以前的元朝皇宮,所以地方是比較大的,朱棣控制了北平,勝算就已經比較大了。
而朱高煦的封地在樂安,是個小地方,囤積不了多少兵馬,也就沒有機會積累造反的本錢。所以,他如果造反,如果要成事,也就是後來宣宗分析的那樣,要麼趁人不備長途奔襲攻佔南京,或者是集結兵力襲佔濟南,最差的就是在樂安就地死守,結果高煦選擇了下下策,說明高煦的戰略眼光不僅遠不如朱棣,而且也不如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