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艦隊裝備的054A級530「徐州」號護衛艦。 新華社發
在本次中俄海上聯演中,我海軍精銳雲集——
中國海軍:三大艦隊邁向現代化
4月22日,參加中俄「海上聯合-2012」軍事演習的中國海軍兵力在青島全部集結完畢。中方參演兵力分別來自北海艦隊、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包括被中央軍委命名為「海上先鋒艦」的「哈爾濱」艦在內的3型5艘新型飛彈驅逐艦,曾執行過亞丁灣、索馬利亞海域護航任務的「舟山」艦、「徐州」艦在內的2型5艘新型飛彈護衛艦,2艘新型常規潛艇,4艘新一代飛彈快艇以及綜合補給艦、「和平方舟」號醫院船等18艘艦艇。中國海軍航空兵派出13架新型飛機和5架艦載直升機參演。
三大艦隊代表了中國海軍的發展歷史。
東海艦隊:海軍從此啟航
介紹解放軍海軍必須從東海艦隊開始,因為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就是在東海之濱誕生的,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東海艦隊的前身「華東軍區海軍」在江蘇省泰州白馬廟成立,張愛萍將軍任首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在命名典禮上,張愛萍在司令艦上授予各艦艇以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頒發的命名狀、軍旗、艦長旗、艦首旗等。
然後,張愛萍健步走到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的像前,帶領全體水兵莊嚴宣誓:「我們是中國人民的海上武裝,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長起來。今天,蒙受中央人民政府頒給我們莊嚴的旗幟、光榮的稱號,我們感到無限光榮和責任的重大……我們保衛這光榮的旗幟和稱號,永遠像保衛祖國的尊嚴一樣。」從此解放軍開始有了自己的海軍。
1949年8月28日,毛澤東在北京接見了張愛萍司令員等東海艦隊負責人,並為新成立的海軍題詞:「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海軍,這支海軍要能保衛我們的海防,有效地防禦帝國主義的可能的侵略。」
1949年11月8日,在接收的國民黨海軍舊軍艦的基礎上組建了解放軍海軍最早的一支艦艇編隊。
當時獲得命名的戰鬥艦艇有51艘,登陸艦艇52艘,輔助船31艘。命名以艦種分類。護衛艦以有革命歷史的城市如「南昌」、「遵義」等命名;炮艦以具有革命歷史的縣城如「興國」、「瑞金」等命名;掃雷艦以解放區的著名村鎮命名,如「張店」、「棗莊」等;大型坦克登陸艦以革命根據地的山嶺命名,如「井岡山」、「大別山」等。
當時組建海軍主要是為了配合陸軍解放沿海島嶼和臺灣島,所以,解放臺灣是東海艦隊天然使命,東海艦隊的存在就是為解放臺灣準備的。至1951年華東軍區海軍已擁有「長江」、「洛陽」、「南昌」「惠州」等大型軍艦和炮艇、巡邏艇等戰鬥艦艇二十多艘。1955年1月18日華東軍區海軍參加了解放軍歷史上迄今為止唯一的三軍協同的攻島登陸作戰,配合20軍等登島陸軍部隊一舉解放了一江山島。
1955年9月23日華東海軍正式更名為「東海艦隊」,由陶勇中將出任司令,艦隊司令部駐上海。
東海艦隊成立後,因處臺灣海峽前沿,長期擔負在海防前線的戰鬥值班、戰備訓練、護漁護航、巡邏警戒等繁重任務,並與國民黨海軍有過幾次交戰。
1958年9月1日深夜,588艇等幾艘百噸位級的炮艇,在與國民黨海軍的海戰中,一舉擊沉滿載軍需物資的國民黨海軍千噸級的登陸艦「沱江」號。1965年在著名的「崇武」海戰中,588艇再現海上雄風,以準確而猛烈的炮火擊中敵永昌艦指揮臺和油艙,永昌艦繼而在爆炸聲中迅速沉沒,擊傷大型獵潛艇永泰號,寫下了海戰史上小艇打大艦的又一戰例。戰後,周恩來總理、羅瑞卿總參謀長接見了588艇的代表,讚揚他們打得快、打得好。1966年2月3日,588艇獲得國防部授予的「海上猛虎艇」光榮稱號。
艦艇裝備
在我軍的三大艦隊中,東海艦隊的艦艇實力歷來排在北海艦隊之後列第二位。近年由於南海情勢緊張,南海艦隊的實力有所提升,與東海艦隊基本齊平。
東海艦隊現有各類作戰保障艦艇500多艘,是三大艦隊中艦艇數量最多的。其中飛彈驅逐艦6艘,飛彈護衛艦19艘,常規潛艇26艘,核潛艇兩艘;此外還擁有登陸艦艇、飛彈快艇、魚雷快艇、獵潛艇、掃雷艦艇、偵察艦艇等戰鬥艦艇300多艘,以及東運615(豐倉號)、東救302(崇明島號)補給船、救撈船等大中小型保障運輸艦艇170多艘。
南海艦隊:贏過兩場硬仗
南海艦隊是在中南軍區海軍的基礎上建立的。它是在維護領土主權中唯一的贏得過兩場海戰的艦隊。
1952年第44軍的作戰師併入第54軍後,44軍軍部組成中南軍區海軍。後改名為南海艦隊。
南海艦隊現有的作戰艦艇編成一個驅逐艦支隊,一個護衛艦支隊,一個核潛艇常規潛艇混編支隊,一個常規潛艇支隊,一個登陸艦艇支隊以及一個由飛彈艇、掃雷艇、獵潛艇、魚雷艇等組成的快艇支隊。南海艦隊的登陸艦支隊擁有17艘大型坦克登陸艦,是海軍規模最大的登陸艦部隊,戰時可以運送3個滿裝陸軍師。
南海艦隊目前有三個軍級編制的海軍基地:湛江基地(轄湛江、北海水警區);廣州基地(轄黃埔、汕頭水警區);榆林基地(轄海口、西沙水警區)。解放軍駐香港特別行政區部隊的海軍基地的艦艇,由南海艦隊派駐,作戰時也受南海艦隊指揮。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海軍開始重視南海艦隊大型艦艇部署。1994年開始部署核潛艇,1999年將我國目前在役最大噸位,並裝有VLS(飛彈垂直發射)系統的國產054型飛彈驅逐艦167艦(深圳號)配備給南海艦隊。目前,南海艦隊的海上綜合作戰能力已超過南海周邊的任何一個國家的海軍。
艦艇裝備
南海艦隊現有艦艇350多艘,其中驅逐艦9艘,護衛艦17艘,核潛艇3艘,常規潛艇21艘。南海艦隊的大型艦艇的數量增長很快,已成為三大艦隊中驅、護艦數量最多的艦隊。
北海艦隊:勁旅誕生最晚
北海艦隊是解放軍海軍三大艦隊中成立最晚的一個艦隊,也是三大艦隊中唯一沒有參加過海戰的艦隊。當東海艦隊、南海艦隊成立時,我國北方最優良的軍港——旅順還在蘇聯海軍的控制之下,要不是毛澤東果斷拒絕赫魯雪夫建立中蘇「聯合艦隊」的建議,恐怕中國海軍的歷史要重寫——至少就不會有北海艦隊。
1959年根據中蘇兩國的協定,蘇聯將旅順軍港交還中國。中國人收回了自鴉片戰爭以來被列強佔據的又一塊土地。1960年在收回的旅順基地和直屬海軍的青島基地的基礎上成立了海軍北海艦隊。至此,解放軍海軍完成了「近海防禦」布防——將中國海域分為三個防區,利用「一水相通」的地理特徵,建立三個艦隊,平時各司其職,戰時可南北呼應。
上世紀五十年代,第一次從「老大哥」蘇聯買來的4艘驅逐艦全部給了後來屬於北海艦隊的青島海軍基地。1954年10月13日,蘇聯海軍命名為「列什切裡內依」號和「列齊威」號的兩艘驅逐艦到達青島3號碼頭,10月26日,中蘇雙方進行交接籤字儀式和命名授旗儀式。海軍參謀長周希漢宣布中央軍委命令:將「列什切裡內依」號命名為「鞍山」艦,「列齊威」號命名為「撫順」艦。在青島永安大戲院(現延安劇院),海軍青島基地政委盧仁燦宣讀了中央軍委關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驅逐艦大隊正式成立的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支驅逐艦部隊由此誕生。
1955年6月28日,第二批「列茲基」號和「列考耳特內依」號抵達青島並移交中國海軍,海軍將這兩艘驅逐艦分別命名為「長春」號和「太原」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國產053H型護衛艦和051型驅逐艦誕生以前,北海艦隊這四艘買來的驅逐艦是中國海軍最先進、噸位最大的軍艦,是全海軍的精銳。而東海、南海艦隊的主要作戰艦艇還是從國民黨海軍接收的二戰前製造的舊軍艦或國產的魚雷快艇和百噸級的小炮艇。
艦艇裝備
北海艦隊裝備的有「旅滬」級飛彈驅逐艦,112艦(哈爾濱號)和113艦(青島號)標準排水量4200噸,柴燃動力55000/8840馬力,航速31節。4座雙聯C801反艦飛彈發射架,1座8聯發制「海響尾蛇」防空飛彈發射架,1座100毫米雙管發制緊湊主炮,4座37毫米雙管自動防空炮,2座3聯324毫米義大利「白頭」魚雷發射管,2座12聯反潛火箭和深水炸彈。可搭載和停放2架Z-9直升機。
北海艦隊的旗艦是被國外傳媒稱為「中華俄式神盾」115、116兩艘姊妹艦。排水量7000~8000噸,配備SA-N-6(裡夫)艦空飛彈系統,能為艦隊提供90千米以外的區域防空保護,是陸基防空火力的延伸。
護衛艦包括「江衛」級等一批先進的國產護衛艦。我國目前唯一的1艘國防動員船「世昌號」(舷號82)和綜合實驗船970號均在北海艦隊。(據新華社、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