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論節目主持人黃智賢在島內知名度甚高,其中一個原因是她很「特別」。出身臺南偏綠家庭,卻在電視上毫不留情痛批民進黨「暴政」,在報紙上發表文章稱「統一是臺灣最好的路」。有大陸網友看過黃智賢主持的《夜問打權》後,大讚她「愧煞藍軍,羞死綠營,真乃中國臺灣奇女子」。上周,黃智賢因其胞弟被誤讀的「飛彈炸三峽」言論走進大陸媒體視線,她在為弟弟澄清、道歉的同時,也呼籲兩岸應「彼此相愛」,她的真誠和勇氣贏得了不少大陸民眾的支持。黃智賢的政治認同是怎樣產生的?她又是如何看待當前的兩岸關係?《環球時報》記者日前在臺北對她進行了專訪。
走遍世界形成的「大中國觀」
環球時報:您的求學經歷很豐富,考上北一女(臺灣最好的中學之一),高二時卻輟學,之後打了7年雜工。在美留學走遍美國48個州,在英國讀碩士也幾乎走遍歐洲,後來又在大陸讀中醫學博士。這些經歷對您有什麼影響?
黃智賢:我求學過程很周折,這種周折代表著我對人生的探索,讓我思考究竟未來要往哪裡去。在美國讀書,我發現美國人沒辦法了解我。我沒法跟他們講曹雪芹,講金庸小說,講李白、杜甫。在英國,我去大英博物館參觀時,看到了很多當年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從中國搶來的文物,我眼淚就掉下來。因為這種民族自尊心,我知道我將來也不會留在英國。因為我愛自己的祖國。
我在長沙讀書時,有次排隊買臭豆腐,老闆知道我是臺灣人後,主動說不用排隊,還當即送了我一份。其他排隊的大陸同胞瞬間扭過頭來看我,也紛紛說「你先你先」。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兩岸就是一家人。
環球時報:您是臺南人,出身於偏綠家庭,您的哥哥黃偉哲現為民進黨「立委」,據稱他還想過要跟你斷絕兄妹關係。在這種成長背景中,您為什麼會形成自己的「大中國觀」?
黃智賢:在我成長的年代,絕大部分臺灣人都覺得自己是中國人。從小爸爸教我們背唐詩三百首、《三字經》,他也收集了很多中國的經典。小學時,我《紅樓夢》就讀了二三十遍。我們小時候有句標語叫「做一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當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但後來,在李登輝、陳水扁和「獨派」勢力的操縱下,大家的價值觀開始扭曲。我的哥哥弟弟也是在這樣一種氛圍中發生了變化。
過去臺灣人總說「我們中國人如何如何」。可現在,他們會說「我們中……」忽然又改口說「我們臺灣人如何如何」。他們其實是害怕被貼上「親共」的標籤。臺灣人的中國人認同真的很低嗎?並不是。如果統計臺灣人是否認為自己是泛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有86%的民眾會選擇肯定答案。
真為「臺獨」而戰,全臺灣願站出來的不到100個
環球時報:您提出過,臺灣應該自己上談判桌尋求統一。那在您看來,臺灣如果主動跟大陸談統一,手中會有哪些籌碼?
黃智賢:臺灣的前途就是與大陸統一。將來統一後,臺灣的前景會很好。如果臺灣人可以坐時光機,一定能看到美好的未來。
如果臺灣主動上談判桌,最大的籌碼就是兩岸都是中國人,自己人就什麼都可以談。「一國兩制」方針可以讓臺灣保持現行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各種情況都可以談,我認為臺灣失去的會非常少,唯一失去的是「臺獨」的自由。當然,這種自由失去得越早越好。而臺灣一些獨特的經驗,對大陸也會有幫助。兩岸合力不只一加一大於二,甚至大於五。這也是美國、日本恐懼中國統一的原因。
環球時報:您如何看待臺灣的統派?您認為什麼形式的統一比較理想?
黃智賢:我覺得我就是個中國人,希望有生之年看到中國統一。我認為越快統一對臺灣越好,因為兩岸經不起這種拉扯。要是兩岸再不統一,民進黨將不斷操縱「仇中」議題,那樣的撕裂和傷痕也會發生在大陸同胞的心裡。將來終究要統一,這些傷痕多了,再統一時,難道還會是個好的統一嗎?如果臺灣還要被民進黨搞亂之後再統一,那時候即便統一了,臺灣也是元氣大傷,而又窮又亂的臺灣對中華民族來說也不是好事。我希望臺灣能在兩岸充滿親情、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情況下趕快上談判桌,和大陸談統一。這樣的統一才是互利雙贏。
說到臺灣的統派,其實國民黨、親民黨當中都有一部分人恐懼統一,真正的統派定義比較狹小,主要是新黨、中華統一促進黨。臺灣還有一大批「維持現狀派」,約有七成。你問這七成的人,如果不能維持現狀,那將如何?這些人裡會有62%的人認為,和平統一對臺灣最有利。廣義地說,這些人也算統派,只是平時政治立場被壓抑。當你把大量事實告訴他們,他們會作出正確決定。還有27%的人堅持要「臺獨」,但如果真要因「臺獨」爆發戰爭時,這27%立刻降至10%;假設真的打起來了甚至兵臨城下,堅持「臺獨」的比例更將降到2%。
據我的了解,如果要為「臺獨」而戰,全臺灣願意站出來的連100個都不到。到時候眾多口說「臺獨」的人都會在家縫製五星紅旗。因為很多人喊「臺獨」要麼是被騙,要麼是為了利益,假如一覺醒來發現兩岸統一了,他們就不會做別的,只會縫五星紅旗而已。
臺灣的民心在變化
環球時報:臺灣人現在提到大陸,普遍來說是種怎樣的情感?兩岸關係和臺灣未來的出路,您怎麼看?
黃智賢:馬英九執政時,對綠營很軟弱寬容,導致社會氛圍持續綠化,到「太陽花」事件時綠到極點。可臺灣是個淺碟子社會,變化很快。光是對服貿協議,在「太陽花」發生之前,多數臺灣人是支持兩岸貨貿和服貿協議;但在「太陽花」事件的高峰期,七成臺灣人反對貨貿和服貿;而在「太陽花」結束後,多數人又選擇支持貨貿和服貿。
其實臺灣多數人對大陸抱持正面態度,尤其是十九大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在臺上作報告時的形象,讓很多臺灣人很受鼓舞。當時我到餐廳吃飯時,大家在看到習總書記作報告時會停下吃東西抬頭看,有的甚至還站起來,表情很專注。我們的節目播到這一段時,收視率也會走高,不會掉。但是播蔡英文的正式講話時,收視率就很低。十九大報告大大扭轉了臺灣人對大陸的觀感。以前被民進黨操縱輿論時,大家總覺得,大陸人都欺負臺灣人。但是臺灣民眾現在能真實地感受到習近平講話的那種磅礴大氣,那種對臺灣的友愛,那種兩岸一家親的感覺。對比民進黨的倒行逆施,大陸發展得突飛猛進,讓很多臺灣人對統一有了嚮往。有時搭計程車時,司機都說「乾脆早一點統一啦,日子還比較好過點」。現在常常會聽到這種話,但過去不會聽到。我覺得這就是民心。
所以我認為,兩岸人民要堅持相愛,永遠相愛,兩岸繼續交流,繼續往前走,大陸也繼續更進步、更文明,臺灣的人會懂。但我希望(統一)這一天快一點來,不然吃虧的終究是中華民族,尤其是臺灣人民。
揚言炸三峽大壩的蘇紫雲和痛批他的黃智賢竟是親姐弟黃偉哲、蘇紫雲與黃智賢是政治理念截然不同的三兄妹
臺灣淡江大學整合戰略科技中心執行長蘇紫雲日前參加演講時提及炸掉大陸三峽大壩的問題,遭政治評論員黃智賢批評舉反人類,連想都不可以想。民進黨「立委」黃偉哲則替蘇紫雲辯解稱,這只是就技術問題來講可行,但不是代表蘇認為這樣做是應該的。臺媒調查後發現,政治立場不同的3人原來是親兄妹。
據臺灣「自由電子報」16日報導,黃偉哲、黃智賢和蘇紫雲是親手足,大哥黃偉哲是民進黨「立委」、二姐黃智賢是政治評論員、三弟蘇紫雲是學者,因為從母姓,所以姓蘇。黃偉哲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弟弟之所以從母姓,是「因為我媽媽是獨生女,這是當初父母間的一個約定」。至於他和弟弟立場偏綠,妹妹則親藍,黃偉哲稱,雖然手足政治理念不同,「但不管是黃智賢也好、蘇紫雲也好,我覺得我們相處很融洽」。17日,蘇紫雲證實了3人的關係,不過和大哥的說法又不同。他稱,3人關係很一般,偶爾聚餐、過年吃年夜飯,專業領域則「各自做,互不幹擾」。黃智賢此前則表示,「我跟家人因為政治立場和理念不同,家父家母和我的家族已經不準我回家」。
有意思的是,黃智賢16日在政論節目中曾電話連線蘇紫雲。蘇紫雲澄清說,他在演講時並沒有提到要炸三峽大壩,是現場聽眾問「幾枚飛彈可以炸毀三峽大壩」時,他回應稱「應該兩枚就夠了」,但他馬上強調這是非法的,大壩是民生設施,作戰時只能針對軍事目標。不過黃智賢仍毫不留情地批評弟弟在演講過程中「態度太輕佻」,沒有意識到可能引發的效應,因為這是一個連討論都不該討論的事。
與和弟弟唇槍舌劍相比,黃智賢和哥哥黃偉哲的關係似乎更緊張。《聯合報》此前曾報導稱,兄妹二人只差一歲,小時候常在一起玩耍。起初黃偉哲的學習成績不是那麼好,後來看到妹妹考上著名的北一女,也激起他的鬥志。黃智賢曾談到最佩服哥哥「一旦下定決心要做的事絕不放棄。像後來看他從政,每天早上5點起床,開始跑攤服務選民。我就覺得『天哪,這種事情我以後絕對不要做」。2004年「3·19槍擊案」後,時任臺南縣議員的黃偉哲衝進醫院對媒體報告陳水扁傷勢;同一時間,電視機前的黃智賢在家裡哭了兩天,此後為了抒發憤怒,她開始發表文章並且寫書,「那一天起,黃偉哲、黃智賢在政治的十字路口分道揚鑣」。
2006年,黃智賢積極參與倒扁運動。黃偉哲被人問起「聽說黃智賢是你妹妹」時,生氣地回應說,「我沒有妹妹叫黃智賢」。後來他打電話給母親才知道妹妹改了名字(黃智賢原名黃瓊賢),可見兄妹基本不怎麼聯繫。2007年6月,黃智賢到國民黨中常會演講批評民進黨。因為顧及「不知道妹妹下次又會出什麼招,會不會跑到對岸去」,黃偉哲先是請媽媽出面阻止,被拒絕後,他又考慮登報斷絕兄妹關係。他稱,「我每次被攻擊,都不是我問政能力好不好,而是我的血統純不純」,「本來希望我們兄妹一藍一綠能成為臺灣民主的活見證,現在卻成為臺灣政黨惡鬥的死對頭」。
不過,後來黃偉哲為了不讓媽媽傷心而打消念頭。2008年,為了不影響哥哥的政治前途,黃智賢選擇不出席政論節目通告,而改行賣了一段時間蒟蒻。她還向哥哥承諾不會當「立委」。黃偉賢曾透露,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曾經有意讓黃智賢擔任「立委」,但妹妹信守承諾。有臺媒感嘆,政治使臺灣多少父子、夫妻反目,黃偉哲兄妹3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歡迎新朋友關注【新浪軍事】查看更多精彩好文。長按下面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