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講一個「眼見未必真」的故事。
孔子周遊列國,有一次在陳國和蔡國之間,遭遇軍隊圍困,師生多人接連七天都沒有飯吃。孔子還是談笑自若,不以為意,可是其他的弟子有的已經餓的受不得了。好不容易子貢帶著身邊的貨物,逃出重圍,和當地的村民交換一石米。回來後,交給顏淵和子路炊煮。煮飯時,突然吹來一坨黑色砂土掉入白飯裡,顏淵趕緊抓起這團髒飯吃了。
當時在遠處井邊的子貢看見了,誤以為顏淵挨不住飢餓,偷吃了飯,非常不高興,進到屋內向孔子稟告。子貢問:「仁人廉士遇到窮困,就改變了節操嗎?」孔子說:「節操會改變,怎麼稱得上是有仁有義的仁人廉士呢?」子貢又問:「像顏淵這樣的人不會改變節操嗎?」孔子說:「我相信顏淵是不會的。」
子貢就將顏淵偷吃飯的情形,秉告了孔子。孔子對子貢說:「顏淵長期切實履行仁德,我不會懷疑他會偷吃飯而改變節操。這其中必有原因,先讓我來問問他吧!」
隨後找來了顏淵,孔子對他說:「最近我夢見了祖先,這難道是祖先有何指示嗎?顏回你去把煮熟的飯端上來祭拜吧!」顏淵回答:「剛才煮飯時,有一坨黑色砂土染汙了飯,我怕整鍋飯都髒掉了,趕緊將它抓起來,心想如果丟掉實在可惜,就把它吃了。如今這鍋飯已動用過,用來祭祀就不恭敬了!」孔子看看其他弟子,說:「如果換成是我,也會這樣做啊!」
有句話說:「經目之事猶恐未真,背後之言豈足深信。」親自看到的事情恐怕都不是真的,何況不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而是背後傳言,怎麼可以相信呢?
所以我們聽到人家說什麼話,儘量不要把它當真,尤其是是非的話,就要曉得「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聽對方說話至少要曉得對方四件事情,哪四件?
第一,要曉得這個人的人品如何。
第二,要曉得這個人的個性怎樣。
第三,要曉得這個人的見識怎樣。
第四,要曉得這個人講這些話他的動機目的、立場態度是什麼。
這些了解了,才能去聽對方的話。但聽單方的話不可以,要聽雙方的話,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不過,我們宗風說「自覺愚惡過於他人」,所以「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又說「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因此,對於人我是非,我們不可以計較,也不可以爭論,也就是要「不講理」。
可能有人會想,社會上如果不講理的話,社會能夠安定、安寧嗎?是的,在社會上一定有道德倫理,一定有法令規章,要依道德倫理,奉公守法,社會才能夠和諧。但若是修行人就要誇越「理」。
為什麼?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互相爭理,這樣不可能和諧的。那應該要怎樣呢?要「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就像宗風所講的,要「不較是非、不爭人我」。有句話說:「各相責,天翻地覆;各自責,天清地寧。」也就是說,遇到事情,只認自己的錯,這樣就天清地寧了;如果不認自己的錯,都責備對方的錯,那真的是天翻地覆了。
希望大家把宗風俗諦背得滾瓜爛熟,時時溫習反思,思維自己的一言一行是不是合乎宗風,以宗風作為我們言行的標準。
學佛的人從哪裡開始起步呢?從「不妄語」開始。所謂「不妄語」就是不隨便說話,既不說是非的話、挑撥離間的話、毀謗的話,也不隨便說背後話;儘量保持心中寂靜、口中緘默、守口如瓶、慎言慎行。為什麼?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往往說話不審慎,就會釀出不可想像的災禍;而且一言一語背後都有因果,固然念佛可以消災免難,但如果言行不檢點,等於右手在掃地,左手灑灰塵,永遠都不能幹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