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聲是件「超級樂器」,利用聲帶和口腔共鳴可以產生你難以想像的音響效果。而這種單純展現人聲之美的演唱形式就被稱為「阿卡貝拉(A cappella)」。
近期造訪國內的人聲樂團The Magnets
阿卡貝拉源自於中世紀的教會音樂,是指無伴奏的合唱或者重唱;現代阿卡貝拉涵蓋了如流行、爵士、搖滾甚至Hip-hop等所有的現代音樂形式,作為合唱藝術與現代音樂的完美結合,追求自然之美、人聲之美、原生之美。在聲音裡尋找人心的共鳴——這也正是阿卡貝拉的魅力所在。
阿卡貝拉到底是什麼?國內的網友「電子流」曾經完成了一人分飾四角的多個演唱視頻。先讓這一曲流傳已久的《卡農》開啟你的視界吧!
今晚19:00-21:00的《古典音樂時間》節目,主持人周婕邀請「燃點人聲樂團」的4位帥哥——柴乙亮、毛雋傑、趙軼凡、施嘉俊做客直播間,聊聊「阿卡貝拉」。
今日嘉賓:燃點人聲樂團
節目框架
1.現代阿卡貝拉的表現形式、特色與發展
2.大眾理解阿卡貝拉的誤區,與Beatbox、口技的區別
3.阿卡貝拉的基本形式
4.特殊另類的阿卡貝拉樂團推薦
5.國際大師級的阿卡貝拉樂團推薦
*「燃點」還將以現場演繹的方式讓您體驗阿卡貝拉的奧妙!
精彩看點
阿卡貝拉是人生的藝術,探索人聲的無窮可能。只要有過硬的歌唱本領,一個人也足以打動人心。人聲大師鮑比·麥克菲林可以「運用身體的任何部位進行歌唱」。節目中,您將會聽到他用人生吟唱的巴赫-古諾的名曲《聖母頌》。
鮑比·麥克菲林在用喉部發聲
從一人的獨行,到二人成雙,加拿大的一對夫妻利用迴路器創造出令人難以想像的多個聲部;多數的阿卡貝拉團體都誕生在校園,美國的青年人特別鍾愛這種表演形式,俄勒岡大學的組合On the Rocks曾經以14位男聲表演Lady Gaga的《Bad Romance》,擅長表演的團體Slixs甚至在《人聲動物園》一曲中模仿各種動物的聲音;此外,純粹女聲、實驗音樂,不同的形式和風格,節目中都將聽到。
擅長表演的著名組合Slixs
想不想聽Basix演繹的《我的歌聲裡》
阿卡貝拉能夠聚集年輕人的聲音,也不乏老一輩的殿堂級「天團」。Take6,The Real Group這些團體的音樂都會節目中聽到。隨著這個領域裡人氣的聚集,也湧現出電視選秀節目,從「The Sing-off」到國內的「The Sing-Off清唱團」,也帶來了一波收視狂潮。
今晚的節目中,還有精彩的聽覺享受,作為補充材料,我們將推出這段視頻,就選自Sing-Off第三季,由The Yellow Jackets組合帶來的《Wavin' Flag》,年輕帥哥的表演效果相當震撼。
在明天的同一時間,周婕將繼續這個話題,在《古典音樂時間》帶來偏經典的阿卡貝拉音樂。您將會欣賞到以下名團的演唱:
英國「國王歌手六人組」
日本「詠唱仙子」
古巴「人聲取樣」
美國「香緹克莉爾」
美國「阿拉巴馬盲人」
美國「Boys Ⅱ Men」
嘉賓簡介
燃點,夢想開始的地方
「燃點人聲樂團」的四位成員——柴乙亮、毛雋傑、趙軼凡、施嘉俊,四位來自復旦、北大的畢業生,如今在不同的崗位上從事著他們的日常工作。他們擠出業餘時間組團、排練、改編創作曲目、參與各類演出,也在努力地把印刻著青春記憶的阿卡貝拉推向社會。
上海MONO,共享同樂
西風東漸,阿卡貝拉正在中國興起。上海MONO在2011年成立,每周六舉辦活動,完全義務的自發性活動,無團費。沒有任何條件限制,沒有任何約束,有的就是簡簡單單的唱歌。上海MONO秉承著將阿卡貝拉普及化。熟悉歌曲的別樣演唱,讓所有喜愛阿卡貝拉的朋友一起交流與成長。
從「阿卡中國」到蜂巢音樂節
利用網絡和現場活動,上海的這批「小夥伴」逐漸結束了遍布全國的「阿卡」愛好者,於是「阿卡中國」應運而生。這是由一群來自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的同道們創建的協會,研習、推廣當代阿卡貝拉,希望為中國阿卡貝拉發展提供營養豐富的土壤。
蜂巢音樂節作為「阿卡」的節日,不僅有貫穿始終的精彩演出,也設計了如講壇和互動工作坊等環節,強調了參與、互動、體驗、分享的理念,也發揮了阿卡貝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