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第一個月,娛樂圈平地驚起幾聲雷。新瓜老瓜一茬接一茬,可累壞了巡迴看戲的群眾。繼演員鄭爽被爆代孕棄養後,男流量未婚生子的消息沸沸揚揚地傳了一上午,之後又被歌手華晨宇認領。這兩個瓜加在一起,被網友戲稱為「打響了2021年的生育大戲」。
明星晚婚甚至不婚的原因不難想像。對於女明星來說,生孩子可能會導致身材走形、轉型困難。而對於一些吃女粉紅利的男明星來說,宣布戀情則幾乎意味著「自毀事業」。即便是高收入的明星面對結婚生子問題都會有很多顧慮,就更別提工薪階級的普通年輕人了。儘管長輩們苦口婆心地勸了又勸,可這屆年輕人就是不願意生,對於婚姻也越來越慎重。不婚不育,這難道是他們真實的想法?
房價持續走高,年輕人生活壓力大,表示「沒錢結婚、不敢結婚」
從百城二手住宅掛牌均價來看,一線城市二手住宅均價約為5-6萬元/㎡(如2020年12月深圳與北京的二手房均價已分別高達87,957元/㎡與64,721元/㎡),相比之下二三線城市二手住宅均價較低,僅為1-2萬元/㎡,一線城市年輕人買房壓力大幅高於二三線城市,致使一線城市年輕人晚婚晚育現象頻發。由於大部分年輕人已接受「結婚買房」的傳統思想設定,在房價持續走高的背景下,部分年輕人表示「沒錢結婚、不敢結婚」,不願生孩子的年輕人數量不斷增多。
中國生育政策持續演變,於2013年起逐漸放開計劃生育
1949-1953年(鼓勵生育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促進人口增長,政府出臺限制避孕及人工流產相關政策,指出禁止非法打胎並通過海關禁止進口避孕產品及藥物,持續強化中國居民生育觀念。
1954-1959年(鼓勵生育轉向節制生育階段):由於人口增長大幅高於預期,1956年年初,中央宣布除少數民族地區外,提倡計劃生育子女,以控制人口增長速度。
1960-1969年(提出計劃生育號召階段):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關於認真提倡計劃生育的指示》,指出各級黨委及政府需將此項工作列入議事日程。1964年,計劃生育委員會成立。
1970-1979年(晚、稀、少政策實施階段):1973年,第一次全國計劃生育工作匯報會正式提出「晚、稀、少」政策,強化中國居民晚婚及計劃生育理念,控制出生率。
1980-1984年(獨生子女政策實施階段):為控制20世紀末中國人口總數量不超過12億人,提倡一對夫婦僅生育一個孩子,嚴格落實計劃生育政策,進一步完善生育計劃工作,以控制中國人口增長。
1985-2012年(穩定低生育水平階段): 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計劃生育法》頒布,將原有政策性生育規定法律化,鼓勵中國居民晚婚晚育且僅育一孩。
2013年至今(逐漸放開計劃生育階段):2013年11月,《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政策頒布,提出獨生子女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將實施全面二孩政策,積極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2016年1月,為提高中國人口出生率,二孩政策正式在中國全面實施,即合法夫妻均可享有生育二胎的權利,不受單獨二孩或雙獨二孩政策所限制。
年輕群體生活壓力大,晚婚現象頻發,為人口結構帶來負面影響
根據民政部官方數據,中國結婚率已連續下降超過5年,單身群體不斷增多。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年輕群體婚姻觀發生轉變、結婚意願持續降低,致使婚育年齡推遲。
1980年,婚姻法將男、女生適婚年齡由「18、20歲」調整至「20、22歲」,且隨著高等教育不斷普及,碩士、博士群體持續增多,加之年輕人生活壓力大,致使晚婚群體不斷增多。部分年輕人陸續接受國外前沿觀念,如不婚、丁克等觀念,不婚意味著不育,將加劇中國老齡化問題,國家還需不斷引導年輕人婚姻觀念,從政策方面入手減輕年輕人對結婚的顧慮。
年輕人結婚及生育意願低,中國結婚率及生育率逐漸步入困境時期
此次頭豹研究院調研中,調研群體以21-25歲年輕人為主,旨在了解現代年輕人的婚姻觀及生育觀。在二孩政策全面放開的背景下,現代年輕人結婚意願及生育意願仍較為低迷,54.7%的年輕人不確定未來是否會結婚,61.5%的年輕人表示有丁克傾向。
從年輕人預計的生育年齡來看,29-31歲選擇佔比高達30.8%,31歲以上選擇佔比約為15.4%,晚育現象逐漸普遍化。從影響年輕人生育意願的主要因素來看,68.8%的年輕人擔心影響事業發展、53.9%的年輕人為養育孩子的費用發愁,可見職場及經濟壓力降低了中國的結婚率及生育率。
女性多面臨職場不公正待遇,因擔心被職場淘汰,不敢「過早懷孕」
女性在職場生存壓力巨大,壓力主要來源包括生孩子、二胎壓力、性別歧視、婚姻/家庭等,且多面臨職場不公正待遇,58.3%的女性表示在應聘過程中會被問及婚姻生育狀況,11.9%的女性因照顧家庭被迫放棄事業發展。由此可見,因擔心被職場淘汰,大多女性「不敢」過早懷孕。
由於部分企業較為介意女性工作中懷孕,職場女性擔心懷孕將影響其職場發展及難以平衡工作與家庭,因此處於兩難境地,在職場中面臨較大壓力。在鼓勵生育的政策背景下,政府還需持續完善職場生育政策、保障女性權益,方可有望實現生育率的增長。
深度見解:中國陷入出生率困境,人口結構性問題持續加深
現代年輕人工作及經濟壓力大,因此不願過早孕育。2016年,儘管二胎政策於中國全面實施,但生育率不升反降,2019年已跌破2000年以來的最低值。中國陷入出生率困局,國家人口結構性問題不斷加深,主要消極影響如下:
中國65歲以上的老年群體數量龐大,截至2019年,65歲以上人口比重約為12.6%,按照此趨勢發展,預計未來20年內中國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中國將面臨極大經濟負擔。人口老齡化趨勢將導致老年人撫養費用不斷增加,易引發一系列經濟及社會問題,如社會在養老保障、醫療救治等方面面臨空前壓力,還易為城市就業等方面帶來衝擊;
伴隨勞動人口比重持續下降,中國勞動市場供求關係將受到直接影響。若勞動成本上漲,則易致使大量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如服裝、代加工廠等)利潤空間縮水,影響中國整體經濟活力。此外,老齡化問題日益加深,老年人口撫養比持續增長,年輕人養老及經濟壓力不斷增大,將導致晚婚晚育現象更為普遍發生。此背景下,新生人口數量將不斷減少,中國逐漸走向深度老齡化社會,中國人口紅利日趨消失,將為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