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作戰航母「瑞鶴」配餐全公開,其中一品號稱最佳戰鬥口糧!

2021-01-18 騰訊網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序幕旋即拉開。到現在,距離那場大戰的爆發已過去了78年。

關於那場序幕戰,在街頭巷尾引發數不盡的議論,但大多數是關於戰術、兵器等,卻難以看到寫關於參戰日軍官兵飲食的書籍。即使是日本防衛廳總結很多資料後編撰的《戰史叢書》裡,也沒有記錄這天航母機動部隊的九七艦攻、九九艦爆和零戰飛行員們出發前食用的早餐內容,可能這些瑣細小事不值得寫入戰史吧。但是,俗話說「戰鬥力來源於胃」,食物對戰鬥力的影響不可小覷。

1980年5月10日,《朝日新聞》公布了一份原主計大尉鈴木大次郎保存的資料——《夏威夷作戰衣糧戰訓》。據說這份資料是航母「瑞鶴」號的特務軍官渡邊信一少尉在離開「瑞鶴」號到兵學校工作時,根據保存下來的資料編寫而成的。

根據這份資料的記錄,參加珍珠港作戰的「瑞鶴」號在當天早上供應的戰鬥口糧是飯糰和炒牛蒡等,戰鬥後為消除疲勞還提供了少量的威士忌。具體如下:

A、航母「瑞鶴」乘員的戰鬥配餐

早餐:飯糰、煮培根、炒牛蒡、調味海帶、醃蘿蔔

中餐:飯糰、關東煮(牛肉、蘿蔔、芋頭)、醃蘿蔔

晚餐:飯糰便當、燉菜(豬肉、胡蘿蔔、土豆、蘿蔔)、醃梅幹

宵夜:乾麵包、營養食物

B、航母「瑞鶴」號艦載機飛行員的戰鬥糧:

出擊前:鮪魚海苔壽司、煎雞蛋、燉菜(蘿蔔、胡蘿蔔、松茸)、加餐(蘋果、紅茶、能量食物)

緊急口糧:機上應急口糧(根據狀況提供)

返航後:什錦甜涼粉、加餐(咖啡、冰汽水、能量食物)

(具體的可以參照本公號之前的文章:海軍料理帖No.1——珍珠港奇襲時航母「瑞鶴」之美食便當)

▲偷襲珍珠港前合影留念的「瑞鶴」號航母艦戰飛行員們。

在臨出發前,「瑞鶴」號除了裝載物資彈藥,還有各種被服和糧食。「瑞鶴」號從吳軍需部領到了81噸白米、25噸精製小麥、7噸乾麵包、5.5噸無骨新鮮豬牛肉、11噸新鮮魚肉和26噸新鮮蔬菜等大批糧食,此外還有不少其他帶有特定功效的食物,比如能夠鼓舞士氣的紅豆糯米飯和牡丹餅,提高士兵戰鬥欲望的甜點和酒類飲料等。

戰鬥口糧有如此多的種類,一般按照主食與點心搭配,當時具體的搭配則是由艦長來決定。「瑞鶴」號從12月5日至10日的菜譜就是根據艦長橫川市平大佐的命令制定的。其他艦船也是如此,在糧食搭載準則的基礎上根據各自特色進行選擇搭配。

▲紅豆糯米飯,特別功效是提高士氣。

雖說是戰鬥口糧,但在真正的戰鬥時根本顧不上吃東西,準確地說,「戰鬥口糧」應該是為戰鬥準備的食物,或者是在戰鬥間歇時吃的食物。因此有各種各樣的形態,預想了各種可能遇到的情況,如長期戰鬥、沒有時間準備的戰鬥、戰鬥中烹飪設備受損等等。如果是廚房裡的烹飪設備被破壞不能烹飪的情況,為此準備的戰鬥口糧基本就沒什麼選擇,只能啃乾麵包。現在市面上有用白米、雜糧或紅豆糯米做成的自熱飯出售,當時也有罐頭飯,但肯定不如現在的便利,而且海軍也不怎麼使用。

其實日本海軍從1933年左右也研究了罐頭保存米飯的方法,1938年開始使用罐頭米飯,接著海軍同意將米飯換成罐頭飯,同年9月,通過軍需部提供給潛艇,但潛艇乘員們對此評價並不怎麼好。

▲日本自衛隊提供的部分罐頭米飯,分別是什錦飯、白米飯、雞肉飯和紅豆糯米飯。

有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日本海軍供應的戰鬥口糧中很少看到三明治或牛油卷等麵包食品,主要還是因為日本人最喜歡吃米飯,所以每餐幾乎都有飯糰。與美國大兵不同,日本士兵即使是在很緊迫的情況下還是偏向於吃傳統食物,這是他們的一大特性。也就是說,只要有竹筍皮包著的飯糰和醃蘿蔔,他們就會沒有怨言地奮勇戰鬥,對於日本海軍來說,這是最佳的戰鬥口糧(便宜且省事)。

▲飯糰:日軍最佳戰鬥口糧,有它就敢拼。

其實,飯糰作為日本士兵的戰鬥口糧的例子自古就有,比如在西南戰爭中就有這麼一段小插曲。1877年2月,明治政府軍和薩摩軍在田原坂展開持續猛烈的戰鬥,雖然政府軍在3月20日突破了田原坂,但兩軍在當地仍有一些小規模的衝突。根據《日錄田原坂戰記》裡的記載,有一段3月30日兩軍在植木口相距幾米對峙時的口舌戰。

官軍:「喂,你們每天只吃小米飯,肚子很餓吧。」

薩摩軍反駁道:「你們少在那胡說八道!要不要給你看看我們吃的飯,那可是像雪一樣白的米飯!」

「接著,(他們)就把一個團飯投到我們的陣地裡。」這是官軍某士兵在他的《從兵日記》裡所寫的內容。所謂的團飯就是飯糰。這段記錄足以表明飯糰已是那個時候戰鬥口糧的主角了。

▲一幅體現薩摩軍扔飯糰的圖片。

到了太平洋戰爭時期,飯糰依舊是日本士兵離不開的戰鬥口糧。只是難為炊事兵們了,視軍艦規模大小,炊事兵們需要製作幾百甚至幾千人份的飯糰,那是相當辛苦的工作,飯一熟就開始捏,手被燙得通紅,最後整個手腫得就像被火燒傷一樣(在本號連載的《海軍炊事兵物語》中有詳細描述)。

不知道是因為保持著用手捏的飯糰最好吃的信念,還是為了展現主計科炊事兵們在其「戰場」上的幹勁,所以艦上根本沒有考慮騰出空位放置像現在便利店內都有飯糰機。當時還沒有發明出家庭用的飯糰模具,好像只有把米飯塞到竹筒,然後一面擠一面用菜刀切成一個個的飯糰。但這樣一來比用手捏更花時間,所以實際上沒有投入使用。

▲日本便利店製作飯糰的飯糰機。舊日本海軍的炊事兵們「不屑」使用這種機械。

另外,「瑞鶴」號艦載機飛行員的口糧與普通艦員不同,是卷壽司和煎蛋,用餐環境是主要考慮的地方,這兩種口糧方便飛行員在單手握操縱杆時也能食用。

前面提到「瑞鶴」號晚餐有一道菜是「燉菜」,不知為什麼,海上自衛隊自成立後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隊員吃的便當裡還有這道菜。特別是江田島上的幹部候補生學校,學生們進行行軍或戰鬥訓練時攜帶的便當裡,全年的配菜中一定有這道燉菜。可能是因為廚房裡有從舊日本海軍留下來的炊事員,所以這種海軍菜譜就繼續存在下來。

現在的海上自衛隊的菜單中仍保留有舊日本海軍的戰鬥口糧。比如根據時間是否充足以及情況的緊迫程度來選擇食材或菜單,號令也基本按照以前那樣「準備分配戰鬥口糧」「領取戰鬥口糧」等順序下達。不同之處是增加了食品種類,例如前面提到的罐頭飯,不僅味道好,而且使用方法也變得簡單,經常在訓練或救災支援活動之時作為緊急糧食使用。只是,在艦船上進行戰鬥訓練時,隊員們吃的仍是飯糰便當,而且負責製作的炊事兵等補給科員依舊堅持用手捏。

▲日本傳統主食——飯糰。通常與梅幹或醃蘿蔔搭配食用。

這種戰鬥口糧的思想似乎也植入了普通家庭,總之,日本人在緊急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準備飯糰。

相關焦點

  • 海軍料理帖No.1——珍珠港奇襲時航母「瑞鶴」之美食便當
    ■ 描繪翔鶴級航母「翔鶴」、「瑞鶴」號聯袂出擊的藝術畫。 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首次作戰就是奇襲珍珠港,以6艘航空母艦為核心的機動部隊在1941年12月7日拂曉出動兩個波次350餘架飛機突襲夏威夷瓦胡島的珍珠港海軍基地,重創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由此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
  • 論敵我識別的重要性,日本海軍「瑞鶴」號航空母艦
    「瑞鶴」號是「翔鶴」級航空母艦的第二艘艦,1938年5月開工建造,1941年9月服役。它與姊妹艦「翔鶴」號組成了第5航母戰隊,此後三年形影不離。第5航母戰隊的飛行人員經驗不足,在珍珠港之戰中只能承擔支援性任務,但到錫蘭戰役期間它已經能夠真正作戰了。之後這兩艘姊妹艦離開主力艦隊獨當一面。
  • 幸運之鶴 淺談:「瑞鶴」號航空母艦
    計劃中包括了建造2艘大型艦隊級航空母艦,即「翔鶴」級航母「翔鶴」號與「瑞鶴」號。他們體現了日式航母的重要特徵,是日本航母中的佼佼者,並成為後來航母設計的基礎,故被稱為「標準航母」
  • 巨獸之亡(10)——缺了姐姐幫擋槍,老兵「瑞鶴」混不下去了
    瑞鶴號的艦載機編隊也損失慘重,即使收容了兩艦的出擊編隊,「瑞鶴」上一共也有39架飛機可用,其中零戰24架、艦爆9架、艦攻6架,這些數字還不到標配機數84架的一半,兩鶴不得不一起返回本土進行修理和補給。山本大將正在向出發執行一號作戰的飛行員敬禮送行更加有意思的是,跟參加過五次航母大戰中的三次的南雲忠一相比,同樣資歷彪悍的航母艦隊指揮官哈爾西將軍就太不走運了,珍珠港時哈爾西指揮的「企業」號編隊追錯了方向,對吉爾伯特和威克島的空襲沒遇上日本人,中途島戰役前因皮膚炎入院治療,不得不將艦隊指揮權讓給原巡洋艦隊指揮官斯普魯恩斯中將(後者因此戰勝利大出風頭,以至於戰後美軍著名的飛彈驅逐艦沒有叫「
  • 若日軍翔鶴、瑞鶴號航母艦隊按計劃參加中途島海戰,勝負就難定了
    如果日本翔鶴號和瑞鶴號航空母艦也加入到南雲忠一的機動部隊中,那麼將極大的提升機動部隊的作戰能力,當時南雲忠一的4艘航空母艦總計搭載了248架艦載機(算入備用機的話則是284架),而翔鶴號和瑞鶴號航空母艦可以搭載架艦載機126架(算入備用機則是168架),這意味著可以使南雲忠一的機動部隊艦載機戰鬥力提升50%以上,極大增加了機動部隊的應變能力
  • 圖說:雷伊泰灣海戰 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航母戰鬥群對決
    雷伊泰灣海戰日軍損失慘重,4艘航母全部被擊沉,艦載機全部損失,另外還有3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和11艘驅逐艦被擊沉。美軍方面損失3艘輕型航母,3艘驅逐艦,另有6艘航母遭到嚴重損壞,200架飛機被擊落。雷伊泰灣海戰之後,戰爭又持續了10個月,但日本的敗局那時候就已經確定。圖為1944年10月25日,被四枚500磅炸彈、兩枚魚雷擊沉的日本海軍「瑞鳳」號航空母艦。
  • 最新航母將以黑人名字命名,美國警告日本:仍未忘珍珠港之仇
    美軍核動力航母通常以總統或者資深議員命名 眾所周知,作為當前美國水面艦艇的核心,美軍核動力航母的命名十分有講究,有十艘核動力航母以美國總統命名,其餘基本上也是以海軍高官(尼米茲級尼米茲號
  • 珊瑚海海戰:是人類史上第一次航母之間的戰鬥,也是一場「糊塗仗」
    佔領澳大利亞東部的圖拉吉和莫爾茲比港,派出了五航空戰隊的「翔鶴」號和「瑞鶴」號兩艘大型航母和負責掩護登陸部隊的輕型航空母艦「祥鳳」號。而美軍通過破譯日軍電碼,也大致知曉了日軍將會在南太平洋有大規模作戰,急忙讓手中僅有的兩艘可以出動的航母「列剋星敦」號和「約克城」號組成第17特混編隊,火速趕往南太平洋。
  • 零式戰鬥機是如何在航母上起降的
    作為資深的「母艦屋」(海軍艦載機飛行員對於自己的別稱,類似於日本海軍驅逐艦長的「水雷屋」),山本少佐駕駛零戰度過了最初的艦載機飛行員生涯,有著相當多的航母起降經驗,並經歷了奇襲珍珠港、印度洋作戰、珊瑚海海戰等諸多重要戰役,於南太平洋索羅門群島前線的空戰中負傷後回到本土,駕駛「紫電改」參與了本土防空戰,最終倖存到了戰後。本文摘錄編譯自他的回憶文章:《零戰是這樣在航母上起降的》,僅供讀者參考。
  • 【文談】二戰:珍珠港
    日本瑞鶴號(Zuikaku)航空母艦於1941年現身。這艘航母很塊將駛向夏威夷,是日本帝國海軍用來發動襲擊的六艘航母之一。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偷襲日,日本帝國海軍赤城號(Akagi)航母搭載的飛機準備起飛。
  • 碧藍航線新SSR香格裡拉強度簡評 強度一流 吊打重櫻航母瑞鶴
    碧藍航線對於近期新登場的SSR艦娘香格裡拉,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其強度方面的問題,對於新登場的這位航母艦娘,實用度和強度到底如何呢?來看看具體的評價吧,簡單來說就是強度一流,吊打重櫻航母瑞鶴。對比差不多技能效果的重櫻航母瑞鶴,香格裡拉50秒能夠疊加35%傷害+15%命中,而瑞鶴要60秒才能疊40%傷害,這差距簡直就是吊打級。輸出能力總結純粹空襲的輸出能力不算多麼優秀,但技能方面的輸出非常給力,時間越長傷害也就越高,這直接提高了香格裡拉的輸出能力,綜合下來這一輪空襲打出來的傷害真是比企業都要高一些。
  • 中途島之戰確定航母主宰海戰地位?其實未必如此,數據不會說謊
    中學歷史課本讓我們有了一個印象:1941年的「偷襲珍珠港」展現了航母的作用;而1942年的中途島戰役則讓航母主宰了海戰。因為損失了4艘航母的日本將戰場主動權拱手相讓,非常明顯地驗證了航母的作用。但最近幾年,有一些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航母真正成為海戰決定性力量的戰役,是發生於1944年的雷伊泰灣海戰。
  • 二戰日軍偷襲珍珠港前,具體藏哪了?龐大航母艦隊美軍為何找不到
    【話說軍世】在海軍的戰艦序列中,航空母艦作為最大的上上武器裝備平臺,現代航母噸位已經超過了10萬噸,在二戰時代,剛剛成為海戰核心的航母,還沒有正式在「體格」上超過戰列艦,但是航母出動時,加上重巡洋艦和驅逐艦,也是一直龐大艦隊,為何,二戰日軍偷襲珍珠港前,4艘航母組成的龐大艦隊美軍找不到
  • 瑞鶴與貝爾麥坎三世~躍過火雞的天空~
    這一天、作為艦娘的瑞鶴,帶著作為護衛的秋月與吹雪來到了戰艦少女的世界。她們是來觀摩輕型航母·普林斯頓的起飛·著陸程序的。由輕巡洋艦改裝而來的美國輕型航母。獨立級航空母艦。她的二號艦,就是普林斯頓。普林斯頓:「薩拉託加前輩。沒問題嗎?」薩拉託加:「沒什麼問題,普林斯頓。姐姐和司令都說她們並不是敵人了嘛。」
  • 大和號超級戰艦擊沉美軍航母后,為何不乘勝追擊而是撤離?
    對此日軍下令,讓小澤治三郎率領日軍最後的四艘航母當誘餌,調離哈爾西指揮的航母艦隊。再由慄田健男率領由世界最大的超級戰列艦大和號武藏號組成的戰列艦編隊悄悄駛進雷伊泰灣,攻擊金凱德指揮的登陸部隊。6月底,金凱德的航母艦隊被慄田健男率領的大和號戰艦發現。大和號戰艦戰列艦在目視距離內發現了航空母艦,就等於判了航母的死刑。
  • 參與偷襲珍珠港的蒼龍航空母艦
    由於蒼龍型航母的續航距離不如加賀及最新的翔鶴型航母,一開始軍令部想把蒼龍、飛龍撤出南雲機動艦隊,轉用於其他方向作戰,但第二航空戰隊司令山口多聞採用在艦內儲備大量重油罐的做法,強行延長其續航距離,終使兩艦得以參與珍珠港突襲戰——此戰中日軍方並沒有在途中受到攻擊,否則山口此舉便如同當年在艙室內塞滿燃煤的俄國羅傑斯特溫斯基艦隊,是非常危險與愚蠢的。
  • 珍珠港之役美軍驚魂未定,又痛失威克島……
    加強部署,意外挽救美軍航母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威克島上共駐美海軍陸戰隊447名,及部分海軍人員和1400名民工,並部署1個中隊12架戰鬥機。1941年12月4日(珍珠港事件前4天),美國海軍中將哈爾西率領「企業」號,為威克島運送這一批戰鬥機。
  • 日軍偷襲珍珠港前,美國太平洋艦隊實力如何?8臺密碼機未給一臺
    更重要的是,新服役的「瑞鶴號」、「翔鶴號」航母,編組為第5航空戰隊,雖然也參加偷襲,但其艦載機飛行員大都來自陸基航空隊,與第1、2航空戰隊的「老手們」相比就像「新兵蛋子」,
  • 中途島最大奇蹟:約克城號航母,是如何用生命三次嘲弄日本海軍?
    其中,美軍的「約克城」號航母在此戰中事跡最為壯烈——帶傷上陣卻創下輝煌戰績,先後遭日機兩次重創卻頑強不死,直到被日軍潛艇偷襲才含恨沉沒。「約克城」號的戰史大家都比較熟悉,但戰史背後卻仍存在著一些少為人知的故事,比如「約克城」號在兩場戰役中三次起死回生,幕後最大的功臣就是艦上損管和維修部隊的不懈奮鬥。他們創造的奇蹟改寫了中途島戰役的結局,但細節卻很少在正式戰鬥記錄中被顯示。
  • 韓軍戰鬥口糧生財有道,泡菜罐頭賺取外匯5700萬美金!
    事實上,韓軍的口糧多由美軍提供。當時美軍使用的戰鬥口糧為RCI單兵戰鬥口糧,是繼二戰C口糧之後開發的新型戰鬥口糧,美軍將存餘的RCI口糧提供給韓軍食用。美軍提供給韓軍的存餘口糧很快用完了。如果從美國國內生產後再運到韓國,不僅生產成本和運輸成本高,而且時間花費長。因此,美軍決定在日本生產提供給韓軍的戰鬥口糧。由於前線急需,在日本生產的戰鬥口糧比起美軍自己使用的標準大為降低,不僅沒有附件包,連食品包裝也換成了紙袋。不知道這種簡易的戰鬥口糧算不算韓軍最早的軍用口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