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彭德懷的真正「剋星」

2021-01-10 騰訊網

[摘要]黃維曾跟我多次重申,說國民黨不抗日,是不符合事實的。

黃維(1904.2.28~1989.3.20),號悟我,蔣介石為其改號培我。江西貴溪盛源鄉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學生,淮海戰役時任十二兵團司令。1948年12月15日,44歲的黃維在雙堆集突圍被俘,當了27年囚徒。1975年3月,作為最後一批戰犯被特赦時,已滿71歲。

1987年夏季,黃維隨全國政協休假團到湖南衡陽休假,筆者與他相處半月之久,他破例敞開心扉,與筆者暢談許多鮮為人知的心裡話。一年半後,赴臺灣前夕,不幸心臟病突發,駕鶴西去。他的談話,可視為暮年心跡的真實表露,故記述於此。

宋美齡與磨鏡臺

五嶽獨秀的南嶽衡山,雄峙於河中大地,而海拔六百多米的磨鏡臺,群山環抱,綠蔭如蓋。夏日,長沙氣溫達四十攝氏度以上,磨鏡臺卻溫暖如春,只有二十度左右,是避暑消夏的勝地。蔣介石宋美齡曾五到磨鏡臺。

1987年7月末,全國政協休假團一行30餘人,下榻於南嶽磨鏡臺賓館新建的五號樓。

眾多委員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毛澤東在《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中多次提到的國民黨十二兵團司令--黃維。

每當旭日東升或夕陽西沉,在晨鐘暮鼓中,人們總能看到一位精神矍鑠,鶴髮童顏的老者,身著淺灰色派力司上衣,腳踏圓口布鞋,手拄拐杖,在山陰道中漫步,累了就雙手扶著拐杖,昂然屹立,神態矜持。陪他漫步的是一位六旬婦人,講一口蘇北話,後來才知,她是黃維的第三任夫人史大姐。

磨鏡臺來了個大人物,媒體當然趨之若鶩,無奈都碰了一鼻子灰:「老頭子挺頑固,無可奉告!」當時正好在此主持筆會的我對此頗為好奇,很想探索這位「南嶽怪客」心靈深處的奧秘,並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於是我尋找機會,跟蘇北老鄉史大姐套近乎。我們攀談時,黃維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跟史大姐熟識後,我便常常伴老兩口飯後散步。一天傍晚,我們走到五號樓下邊一塊巨石旁邊,黃維用拐杖指著巨石上磨盤大的石刻上,塗了紅漆的「祖源」二字,打聽它的由來。

我說,南宋七祖懷讓和尚常在這兒用磚頭磨石頭,從而感悟了對面小山上不同宗派的和尚馬道一,歸順南宗懷讓。「1943年2月18日,蔣夫人宋美齡在美國國會演講時,就是以磨鏡臺的傳說結束的。」

黃維很感興趣,因為宋美齡是他十分尊重的校長夫人,「蔣夫人也來過南嶽?」

「來過多次,第一次是1932年11月2日,蔣介石伉儷在陳誠、何鍵陪同下,在一號樓住了四天。抗戰期間也來過好幾次。」

「我知道,蔣夫人的演說轟動海內外,但不知她還談到磨鏡臺。」黃維饒有興趣。

那是1943年12月,為了爭取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抗戰的支持和援助,受蔣介石之託,出訪北美,宣傳中國抗日的宋美齡,出席了美國國會為她舉辦的專題演講,發表了《戰爭與和平》的即席演說,最後,以磨鏡臺的傳說結束了演講:「這個故事發生在我國衡山地區,叫磨鏡臺的傳說。一千餘年前,衡山地區有一座古廟(即福嚴寺),廟中一位住持(即七祖懷讓和尚),天天在石頭上磨一塊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天,一個小和尚(指馬道一,與懷讓不同宗派)問他:『住持師父,以磚磨石,究何為乎?』住持答道:『餘欲磨磚成鏡。』小和尚說:『住持師父,磨磚成鏡,不可能也。』住持說:『這與你整日念阿彌陀佛以求福祉是同樣不可能的。』這個故事講完了,我是說,我今日對貴參議院諸位參議員,以及旁聽席上的諸位女士與先生,願更進一言:吾人之諸領袖,倘無吾人全體積極協助,不能實現此種共同理想。此磨鏡臺故事之教訓,乃諸君與餘深切領會者也!……我們不但要有理想,而且應以實際行動實現此種理想!」參議員們都為宋美齡的真誠所感動,全體起立,掌聲雷動,磨鏡臺的古老傳說,也隨著宋美齡的演講而蜚聲海內外。

黃維微微點頭,似有所悟。磨鏡臺的故事似乎叩開了黃維的心門。

彭德懷真正的強敵

黃維從黃埔一期畢業後,跟隨蔣介石東徵北伐,屢建功勳。他20歲當團長,24歲當旅長,34歲當軍長,44歲當十二兵團司令,在他戎馬倥傯的一生中,自有輝煌的一頁。

我首先與他談起1932年1月,馳援贛州時,與彭德懷交戰的往事。對於攻打贛州,彭德懷至死也沒弄明白,讓他頭破血流的不是馬昆,而是真正的「剋星」--黃維。

「文革」時期,彭德懷身陷囹圄,他寫的交代材料,去世後被整理成《彭德懷自述》一書。書中寫道:贛州城「久攻不克,(敵)援軍既到,又未迅速撤回,屯兵城下,相持日久,兵力疲勞,致遭敵襲。此事直到1965年看到政協出版的文史資料,登載當時守贛州的旅長馬昆寫的一篇守贛州經過,才知當時馬旅是八千人,地方團隊經過改編整訓一萬人,共一萬八千人。我三軍團兵力才一萬四千人,敵以優勢兵力,據堅防禦,當然不易攻克。敵情沒有弄清楚,就貿然攻堅,這也是一次嚴重的錯誤。」史料上很少看到彭德懷承認犯了「嚴重錯誤」,可見在他戎馬一生中,此戰教訓是何其沉痛。

當我向黃維提起這段往事時,他先對馬昆的回憶文字表示不屑:「馬昆瞎吹,我已在文史資料上給予補正。」(筆者查,為《文史資料選輯》第九十一輯,黃維《對〈蔣軍贛州守城戰役親歷記〉的補正》)。

「那麼,請您談談真實情況好嗎?」

一提起贛州之役,黃維頓時目光炯炯:「紅軍圍攻贛州時,十八軍兼程馳援贛州。我是十八軍十一師三十二旅旅長,在沙地驅逐紅軍的遊擊隊後,直抵贛州北門,架成浮橋,在黃昏後率部三個團入城,立即接替北門、西門、南門的城防守備。當夜,紅軍在東門爆破城牆,部分突入城內,經馬昆旅反擊,被打出去。又經四五天,工兵營坑道挖成後,師長羅卓英命令總攻,三十二旅於夜半後,由坑道潛出城外,六十五團圍困紅軍一個師,從師長侯忠英以下全部俘獲。彭德懷只知馬昆……嗯,都過去五十多年了。」

「黃老當時多大年紀?」

「剛滿二十八歲!」他頗為得意地說。

「彭德懷比您大六歲,陳誠也比您大六歲。」

「對的!」黃維附和道,提起陳誠(1898~1965),他肅然起敬。如果說,蔣介石對他有知遇之恩,陳誠則是「恩重如山」。

陳誠一直是黃維的頂頭上司。黃維30歲接任陳誠的十一師師長;34歲時接任陳誠的十八軍軍長;陳誠任國防部長,黃維為後勤部副總司令,人們稱他是「陳誠的影子」。

無奈,成亦蕭何,敗也蕭何,造化弄人。

淮海戰役時,黃維任新制軍官學校校長兼陸軍訓練處處長。而時任國防部長的何應欽,對黃維的評價是:「書生不宜典兵。」他想要讓自己的親信出任十二兵團司令,從而削弱陳誠的勢力。蔣介石左右為難,遂讓林蔚去上海,徵求在那兒養病的陳誠的意見。陳誠在他的兩名愛將黃維和胡璉中,選擇了黃維出任十二兵團司令,而胡璉(1907~1977)成了他的副手。

具有戲劇性的是,在雙堆集被圍時,被毛澤東稱作「狡如狐,猛如虎」的胡璉,把最新式的坦克讓給黃維,自己坐上舊坦克,成功逃脫,而黃維坐的新坦克,走了十四裡,離友軍僅剩四華裡時,拋錨了,成了解放軍的「甕中之鱉」。

一將功成萬骨枯

黃維的成名之戰,是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時的羅店之戰。談到羅店之戰,黃維既興奮又沉重。這場戰役,應了一句古話:一將功成萬骨枯。

「我當時擔任十八軍六十七師師長,在羅店死守一周,打到最後,手下三個團長,一個戰死,兩個重傷。師部除了一個電報員,連文書、炊事員都拿槍上陣去了。戰後整編,活著的連一個團都湊不上,非常慘烈!」

1979年12月,全國政協組團赴上海,沒有安排自由活動時間,可身為政協委員的黃維堅持要去「八一三」淞滬抗日舊址憑弔,他公開說:「『八一三』淞滬之戰,曾震動國內外,我在那裡負傷流血,我的兄弟死了數千人。我不贊成抗戰是共產黨一家領導取得勝利的說法,特別是抗戰之初。」

在南嶽磨鏡臺,他與我熟識後,曾說過一句話:「共產黨抗日,從三萬人抗到一百萬!」

淮海戰役--黃維的傷疤

1948年12月15日,44歲的黃維在淮海戰役的雙堆集突圍戰中被俘,當了27年囚徒。這場戰役可謂黃維心中永遠的傷疤。

有一次在磨鏡臺,我和賓館副經理彭愛菊曾專門請他談淮海戰役,他至今仍稱之為「徐蚌會戰」。他顯然不想多說,於是輕描淡寫:「勝敗乃兵家常事,徐蚌會戰,敗就敗在杜聿明指揮失誤。」聽說有一次黃維對採訪者吼道:「咱們各退二十裡,再打一次!」可見他是不認輸的。

另一晚,黃維的興致挺高,敞開心扉,無所不談。我很想再讓他談談淮海戰役及在戰犯所的種種,於是小心翼翼地問:「前段時間我翻閱香港報人唐人寫的《金陵春夢》第八冊,寫到1949年11月,在安徽宿縣雙堆集,你和你的副司令胡璉、吳紹周突圍的情況……」我故意省略他和吳紹周被俘的話題。

誰知,黃維像被電擊一般,倏地一下從椅上站起,怒不可遏地說:「胡說八道,我要控告他!」

淮海戰役是黃維永遠的痛,我無意中刺痛了他那根敏感的神經,一時氣氛很尷尬。稍停片刻,我多次安撫,並言明唐人已於1981年底在北京病逝了,他才稍稍平息下來。

他仍是那句老話:「勝敗乃兵家常事,徐蚌會戰,敗在杜聿明指揮失誤!」

三十八年彈指一揮間,即使到了1987年,黃維心中的塊壘依然耿耿。這些已去九泉的老人,對於那些歷史舊帳,是是非非,是糾纏不休,還是握手言和?我們無從得知。

在戰犯所的「冥頑不化」

後來,黃維又談到在戰犯所的故事。黃維原名「悟我」,後改為「培我」。可就為「悟我」「培我」之名,在戰犯管教所裡,他曾跟學習小組長打過一架。

在戰犯所,他對學習小組長邱行湘沒有好感,認為這個原陳誠的衛士長「一點氣節都沒有」。可邱行湘不服氣,反唇相譏,在會上揭發道:「黃維本來字『悟我』,一次蔣介石給黃維一張自己的照片,在背後題字落款錯寫成『培我弟惠存』,黃維就此改稱『培我』。嘿,連自己祖上起的名字都可以隨便改的人,有什麼資格談氣節。」黃維頓時火冒三丈,跟邱行湘扭打起來,這也成了戰犯所的一段「名人軼事」。

改名一事,事出有因。淞爐會戰後的1938年,黃維被蔣介石任命為十八軍軍長,矢志殺身以報。在從皖南轉戰江西途中,蔣介石召見黃維,並贈他一張戎裝照,照片背面寫著:

培我將軍惠存 蔣中正

從此以後,黃維改為「培我」。

在撫順和功德林戰犯所裡時,黃維是「冥頑不化」的典型。每每在學習會上,他不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就是「大放厥詞」,並時時維護蔣介石的聲譽。他把于謙的《石灰吟》和文天祥的《正氣歌》抄錄在本子上,隨身攜帶,立志「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並像文天祥坐牢時那樣:「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他當年的頂頭上司杜聿明,在獄中讀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寫了一萬多字的筆記,還要求寄給蔣介石看。而黃維卻不屑一顧,拒絕了任何悔過書,昂起脖子說:「我無罪可悔!」於是杜聿明於1959年第一批獲特赦,黃維卻多關了16年。

黃維的難弟文強

全國政協休假團,與黃維同行的還有一位風雲人物--軍統特務頭子文強(1907~2001)。

相比之下,文強顯得格外活躍,他中等個兒,稍微禿頂,神採奕奕,健步如飛,看樣子只有七十歲,見了人,不管認識不認識,都主動微笑打招呼。他有一位六七十歲的夫人,戴眼鏡,知識分子模樣,不跟旁人講話,倒是跟文強爭爭吵吵。

這位慈祥的小老頭,竟是臭名昭著的軍統局長戴笠的左右手,徐州「剿總」中將代參謀長,還曾經擔任過令人毛骨悚然的中美合作所特種訓練班副主任。

文強是個傳奇人物,他出生在長沙望城縣世代為官的豪門,是文天祥的23代後裔,也是毛澤東的表弟。1924年,他與聶榮臻、林彪一同考進黃埔軍校第四期,由周恩來介紹加入中共,又由邵力子介紹加入國民黨,曾參加北伐戰事、南昌起義,由連長當到師長,也曾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兼軍委代理書記;脫黨後,路遇程潛,加入國民黨軍統,成為戴笠手下幹將。

他的命運與黃維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是國民黨中將,同年同月在淮海戰役中被俘,一關就是27年,又一同於1975年3月17日,作為最後一批戰犯獲特赦。黃維從44歲關到71歲,文強從42歲關到69歲,然後同時成為全國政協委員,黃維比他高一級,是常委。

性格決定命運。如今,84歲的黃維,仍然是一副拒人於千裡之外的氣概,而文強卻成了一個慈眉善目的老好人。

文強跟我談起黃維最不想見的兩個人:一個是國民黨國防部中將作戰廳長,也是中共特工的郭汝瑰,另一個便是黃維的部下--八十五軍一一零師師長廖運周。

蔣介石對郭汝瑰言聽計從,他親自設計了淮海戰役的作戰計劃,使蔣介石改變徐州「剿總」固守蚌埠的作戰方案,把黃維引進了包圍圈。每次作戰計劃,蔣介石尚未見到,已飛到毛澤東的辦公桌上,共產黨捷足先登。所以,黃維把失敗的根子,第一歸罪於杜聿明,第二歸罪郭汝瑰。

1981年,杜聿明病逝前,抓住前去看他的郭汝瑰的手說:「我最後再向你一次,你當時是不是共產黨?」郭汝瑰說:「光亭啊(杜聿明號),我們是屬於政見不同,『守江必守淮』!」孫元良說:「消滅黃伯韜兵團的是國防部,不是陳毅!」國防部,指的就是作戰廳中將廳長郭汝瑰。

而廖運周(1903-1996)跟郭汝瑰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黃埔五期生,又都在1928年秘密加入共產黨,在國民黨內臥底二十載。郭汝瑰深得蔣介石信賴,廖運周則在黃維被困雙堆集時獻計獻策,讓黃維改四個師齊頭並進為三個師梯次行動,他的一一零師自告奮勇打先鋒,黃維連連稱讚他:「好同學,好同志,你要什麼我給什麼,坦克、榴彈炮隨你要。」還讓兵團副參謀長韋鎮福通知空軍,調飛機配合廖運周作戰。

結果,廖運周率兩個團從雙堆集出發,向解放軍指定的大吳莊前進,兩個小時後,順利通過中野六縱陣地,起義圓滿成功。解放軍下令將廖運周陣前起義保密三天,為淵驅魚的黃維卻一直蒙在鼓裡。

幾十年過去了,黃維依然難解心結。不是冤家不聚頭,特赦後,當了全國政協委員的黃維,跟上述二位總有謀面的場合。一見他們,黃維便恨從心底起,梗著脖子,怒目而視;而對方卻以勝利者的微笑,把頭一偏,從他身旁走過。

黃維有一次在酒會上跟廖運周碰面,當時廖是民革中央監察委員,黃維一見他,便鼓起眼睛,咬緊牙根,嗤之以鼻,他的部下楊伯濤也大罵廖運周。在場的文強趕緊出面當和事佬。黃維忿忿地說:「這個廖運周,把我的部隊都送掉了,沒他,我還不一定敗呢!」文強勸說道:「不要到這個時候還罵人家,都過去這麼長時間了,恩恩怨怨不要總記在心裡,付之一笑就對了麼!」黃維仍耿耿於懷,不屑地說:「你付之一笑,我笑不了。」

憾別忠烈祠

全國政協休假團的最後一個節目是瞻仰忠烈祠。

黃維曾跟我多次重申,說國民黨不抗日,是不符合事實的,南嶽就有幾十座國民黨將士墓,他的前任、五十四軍軍長陳石經就葬在南嶽。我向他打聽這位陌生先烈的生平,他說:「陳石經又叫陳烈(1902~1940),廣西柳城人,比我大兩歲,黃埔軍校一期的同學,八一三淞滬會戰時任十四師師長。當時,日本廣播稱『中國軍隊戰鬥力強者,十四師也!』1939年9月,在長沙第一次會戰中,他任五十四軍軍長,擊潰土肥原師團,連岡村寧次都講,『五十四軍是一支不可輕戰的頑敵』。後來在滇緬前線,因為拔牙,患了敗血症,38歲英年早逝。哎,於是我接任他的五十四軍軍長。他的墓就在南嶽。」

7月27日,磨鏡臺晨光熹微,五號樓與我下榻的四號樓之間的水泥馬路上,停著幾輛嶄新的旅遊中巴車。早飯後,磨鏡臺賓館的張萬惠急匆匆來到我的房間:「金老師,南嶽管理局請全國政協委員參觀忠烈祠,車子都準備好了,可黃維老先生不想去,這怎麼辦?你跟他比較熟,能不能請你勸勸黃老?」

「好,我去試試吧!」

我匆匆來到黃維房間,開門見山說:「今天參觀忠烈祠,黃老應該去看看!」

「為什麼?有什麼好看的?」顯然,黃維對忠烈祠不甚了了。我不由得當上了義務講解員,講解了忠烈祠的由來,特別提到「忠烈祠」三個大字,是蔣中正的親筆題詞。

「文化大革命中沒遭破壞?」黃維關切地問。

「聽說是附近一戶山民搬回去,做豬欄用,『文革』後被南嶽管理局基建科收藏,1982年重新懸掛在禮堂大門上,這是眾多題刻中的唯一一件原物,真不啻魯殿靈光,碩果僅存啊!就憑這塊木匾,黃老也應去看看啊,聽說陳石經的墓廬,也在附近。」

「好,我去看看他!」黃維站起身,開始換衣穿鞋,「我只是腿腳不大方便。」

我們乘車從磨鏡臺向北經半山亭玄都觀,黃維對玄都觀那副石刻楹聯反覆念叨: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須努力

會心不遠,欲登絕頂莫辭勞

汽車左拐右轉,突然,一座氣勢恢宏、依山矗立的巨型建築群出現在眼前,別具一格的炮塔--一個花崗石雕成的大炸彈直指蒼天,周圍是四個稍小的炸彈,象徵五族共和,抗戰必勝。

黃維第一個下車。他腳蹬旅遊鞋,頭戴輕便巴拿馬草帽,手拄拐杖,見到「遊人到此脫帽致敬」的石刻後,連忙取下草帽,深深一鞠躬。那276級臺階,他無法攀緣,便又坐進車裡,繞道登上最高處的大禮堂。

在大坪裡,黃維久久仰望著蔣中正題寫的「忠烈祠」木匾,走進大殿,瀏覽碑刻與神牌,默默致哀。這裡,有許多曾與他浴血奮戰的兄弟的靈牌,倖存者自是感慨唏噓。

一張大桌上已擺上文房四寶,黃維沉思片刻,鄭重嚴肅地握筆蘸墨,豎寫:

忠烈祠烈士千古

忠烈報國碧血丹心垂宇宙

救亡圖存成仁取義照明月

倖存者黃維鞠躬

一九八七年時年八十有四

提畢,黃維向管理局的同志打聽陳石經埋在何處,他一定要去祭奠。

我知道陳烈(即陳石經)墓在絡絲潭邊的華嚴湖畔。1939年初,國共合作的象徵--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就辦在附近,而陳烈任遊幹班的政治部主任。他酷愛南嶽,臨終遺囑,死後不回老家廣西柳城縣,而是要葬在南嶽絡絲潭。當時,按這位抗日虎將的遺願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陳烈墓佔地2400平方米。

張萬惠經理悄悄把我拉出門外,為難地說:「金老師,你看怎麼辦?陳烈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全毀了,至今還未重建,黃老知道了一定很痛心的。」

我一時啞然。張經理對黃維說:「黃老,你腿腳不便,陳烈墓在山裡,你今天就不去了吧!」黃維無奈,只是搖頭。其實,絡絲潭離忠烈祠只有四華裡,但卻成了黃維終身的遺憾。到南嶽,是他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而今,名山長存,斯人已去!

相關焦點

  • 敵軍王牌軍長楊伯韜被捕,在功德林接受改造,為何至死不原諒黃維
    馳援淮海戰場,長於戰略謀劃,曾鬥膽直陳兵團司令長官黃維,陳述單一兵團冒險入局的風險,但無奈黃維紙上談兵,無比推崇南京政府的添油戰術,在戰前會議上力排眾議,將全軍開赴徐州,親手將一支主戰王牌軍送上絕境。楊伯濤素來與黃維不合,雖然在抗日戰爭開始前,二人曾共事過一段時間,但楊伯濤卻非常看不起黃維呆板教條的戰術打法,本來在淮海戰役開始前,胡璉應為兵團司令長官,但胡璉與華中戰區的長官白崇禧不合,所以就單方面否決了胡璉出任兵團司令的提案,委任資歷深厚,但並無多少戰功的黃維上任,胡璉為副司令配合作戰。
  • 彭德懷「飛石傳書」,徐向前「飛人渡河」,促成紅軍會師
    中央紅軍派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率一個團,來尋找紅四方面軍兄弟部隊。彭德懷曾隨國民革命軍參加過北伐戰爭,大革命失敗後面對白色恐怖的嚴峻形勢,毅然選擇革命道路,加入中國共產黨,與滕代遠、黃公略一起發動平江起義,成立紅軍第五軍。後來率領紅五軍主力赴井岡山,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四軍會師,任紅三軍團軍團長、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 黃維:特斯聯urban tech順應柔性電子時代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黃維受邀參會並發言。黃維坦言:"在新的科技革命拐點來臨之際,確立顛覆性科技創新的發展戰略尤為重要,這是準確把握未來、規避技術突襲及產業風險,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 (下篇)《黃維故鄉行》紀錄片「失」而復得的故事 李雲
    年3月20日,黃維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後來有一次,江西電視臺專題部主任、《黃維故鄉行》的主創人辜江蘆借到北京出差的機會,專程到位於復興門外的黃維的家裡上門看望黃維。黃維非常高興接待了這位老鄉,親自端茶倒水,興奮地告訴辜江蘆主任:全國政協和他本人分別將《黃維故鄉行》複製成錄像帶,通過各自的渠道向臺灣輸送。後來,這部專題片再次引起我的關注、興趣,是讀到一篇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一篇文章。
  • 李奇微是如何評價彭德懷的
    根據明確史料記載,李奇微曾3次評價彭德懷。 彭總在朝鮮戰場 第一次評價:「彭德懷是智勇雙全而且非常勇猛的戰士。」
  • 黃維在功德林的改造生涯:思想頑固,改造時間長達27年
    01、改造初期:思想頑固不服從管理幾乎所有的戰犯在改造初期思想都比較頑固,特別是像黃維這種高級戰犯,從高高在上的將軍到階下囚,思想上的落差可想而知。被俘之後,解放軍讓黃維給杜聿明寫勸降信。當時杜聿明還被解放軍圍困在陳官莊,他率部負隅頑抗,拒不投降。但是黃維直接拒絕了解放軍的要求。
  • 中科院院士黃維不再擔任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
    中科院院士黃維不再擔任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20-12-18 15:09 來源:澎湃新聞
  • 彭德懷與《小二黑結婚》
    彭德懷說:「這是從群眾中來的作品,又回到群眾中去,趙樹理搞調查研究結碩果」。《小二黑結婚》的面世,也標誌著一個歷史時期內文化藝術發展的方向,中國的新文藝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浦安修隨後將這部小說稿拿給彭德懷。彭德懷連夜閱讀,大為讚賞,說沒有什麼問題,農村中個別幹部工作作風不好,這也是事實。彭德懷馬上請浦安修去找太行山新華書店出版《小二黑結婚》。浦安修立即向太行新華書店負責人建議儘快出版該書,並特別強調彭德懷和楊獻珍非常欣賞和重視該書,但過後卻杳無音信。
  • 黃維與妻子蔡若曙:沒有你我會瘋,嫁了你還是瘋
    這等於蔡若曙這輩子不被老宅裡人的認可是黃維的妻子,甚至死後也不能進祖墳,對於一個相對還是封建社會傳統女性的蔡若曙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但是她平靜地拉起了黃維,「沒事,有你,就好。」一個月後,蔡若曙拿到了黃維與原配夫人的離婚證書。她特地找了個帶鎖的箱子把證書鎖進去,然後把鑰匙遠遠地丟掉。
  • 淮海戰役中被俘的黃維,抗拒改造27年,最終還是認清了一個道理
    蔣介石素來用人考究「資歷」,黃維是黃埔一期生,算得上是老蔣的嫡系,且早在北伐戰爭與直系軍閥孫傳芳的戰鬥中又表現優異,加上陳誠的舉薦,所以深得蔣介石器重。蔣介石還特地將黃維的字由「悟我」改為「培我」,,足見蔣介石對黃維的「栽培」之心。
  • 黃維:在獄中痴迷研究永動機,妻子苦等27年,卻在團聚一年後自殺
    國民黨將領黃維畢業於黃埔一期和陸軍大學九期,蔣介石對他十分看重,曾派他到德國軍事學校學習,後來國內爆發抗日戰爭,黃維回國抗戰。他參加過許多著名戰役,在淞滬會戰中一舉成名,後來有人稱讚黃維的忠勇,但也有人說他固執並奉行教條主義。
  • 黃維為什麼頑固拒絕改造?《特赦1959》隱瞞了一個重要的事實
    幾次和戰犯管理所管理人員的正面辯論,管理人員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的意識形態宣傳,而黃維卻總是大義凜然,視死如歸,似乎是他就是想激怒管理人員,然後殺掉他,好讓他捨身成仁。黃維確實性格比較呆板,固執,這沒有什麼問題。以前他打仗也不是以杜聿明那種靈活著稱,而是以敢打敢拼著稱,比較勇猛。無論是圍剿紅軍期間,還是抗日期間,他都是這個風格。
  • 彭德懷PK麥克阿瑟:朝鮮戰場上的名將大對決
    1916年,18歲的彭德懷離開了自己的家鄉湖南湘潭,加入了湘軍,開始了自己的戎馬生涯。此時的麥克阿瑟,已經在一戰的戰場上嶄露頭角,他率領著名的「彩虹師」奔赴歐洲戰場正面和德軍對抗。朝鮮人民軍一開始從追著南韓打,到被美軍和南韓追趕的局面,戰火燒到了鴨綠江後,彭德懷司令來到了戰場上。朝鮮的3個師的兵力,加上中國出動的陸軍6個軍,總兵力約29萬人,還沒有海軍和陸軍,與美軍在裝備上,仍然有很大懸殊。
  • 參謀長看破蔣介石,託病逃跑,成黃維兵團唯一倖存者
    1948年11月25日,黃維兵團被圍在雙堆集,成為了淮海戰役第二階段的主角。淮海戰役三個階段,消滅了三個硬角色。即地方軍主力,半個嫡系的黃百韜;十八軍為核心的黃維兵團;第五軍為核心的邱清泉兵團。如果說為啥明明知道要送死,還要往火坑裡跳,這個事就得問老蔣。
  • 《彭德懷元帥》:彰顯信仰之美
    第一,電視劇《彭德懷元帥》以塑造彭德懷光輝形象為中心,突破了一般流水帳式,特別是功勞本式作品的弊病,既有深度、有重點地表現彭德懷一生中主要的革命經歷和傑出貢獻,又在性格刻畫上,對彭德懷人格魅力的揭示上達到了新的水平。該劇以塑造彭德懷形象為中心,人物跟著事件走,所有情節都以彭德懷形象的塑造為主軸牽動出來、推向前進。彭德懷形象是一個什麼形象?
  • 劉坤模十二歲嫁給彭德懷,後與他人同居生子,彭德懷說不要怪她
    彭德懷的第二任妻子蒲安修迫於形勢,忍著悲痛離開了與彭德懷一起居住的吳家花園。彭德懷不禁悲嘆道:要是坤模,她決不會離開我的!這裡的坤模正是彭德懷的結髮之妻。彭德懷逝世後,1980年由彭德懷養大的侄女彭鋼去哈爾濱拜訪已經70歲的劉坤模老人時。
  • ⑩丨「獨行醫俠」黃維:希望爸爸當一個懦夫,還是迎...
    黃維封面新聞記者 梁波 田雪皎 刁明康 楊雪 謝凱 沈軼 王祥龍 陳彥霏 楊尚智 廖秀 田源 李佳雨 王洪斌 紀陳杰 發自武漢4月7日,四川放射科醫生黃維,已經在一周前得以返回成都。兩個月前的1月31日晚,黃維一人一車從成都市大邑縣出發,17小時行程1200多公裡,趕到武漢市江夏區中醫醫院支援,被網友稱為「獨行醫俠」。
  • 黃維夫人苦等丈夫27年,團圓後她卻一個人跳河,這是為何呢?
    黃維是戰爭時期的一個將領,曾經被國民政府授予中將軍銜,他的妻子名叫蔡若曙。那時候,大部分人都是包辦婚姻,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未來,但是黃維和蔡若曙卻是自由戀愛,兩人有一定的感情基礎,結婚之後也比較恩愛。可是兩人的最終結果,卻讓人唏噓感慨。
  • 彭德懷義子郭炳生,臨陣叛逃加入國軍,彭德懷:戰場相見不必留情
    1928年,彭德懷加入我軍前,在湘軍當兵,依靠戰功逐步升任團長,隨後帶領軍隊參加平江起義,走上革命道路,開始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建國大業,他一生沒有任何子女,三段感情經歷都以失敗告終,然而彭德懷的救命恩人,也是彭德懷的結拜兄弟郭得雲的兒子,也被他親自下令處決,這是怎麼回事?背後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隱情?
  • 老電影《怒潮》與彭德懷
    但這次撲城為彭德懷後來發動平江起義奠定了雄厚的思想和群眾基礎。平江起義成立的紅五軍中一半以上都是平江撲城的參與者,比如像開國將領鍾期光、張震、方強、劉志堅等。文革時江青批判這部電影,說它美化彭德懷、為彭德懷翻案,這純屬捕風捉影,欲加之罪。因為彭德懷領導過平江起義,於是把平江當做彭德懷的符號,一說平江就要聯繫到彭德懷,這實在是形上學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