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4名中國富豪組團到烏克蘭EmСell幹細胞治療中心接受所謂的「幹細胞治療」,一針的價格近60萬元人民幣(下同)、2天豪擲400萬元欲年輕30歲「回春」的消息一度刷屏。
4名富豪之所以遠赴烏克蘭,是因為目前國內不允許除造血幹細胞移植以外的任何幹細胞臨床應用,僅允許臨床研究。就全球範圍來說,韓國的心臟病治療藥物Hearticellgram-AMI是全球首款獲批上市的幹細胞治療藥物。其他日本、歐洲也有一些項目成果獲批上市。總計十餘項獲準上市的幹細胞療法,在安全性、療效上仍爭議不斷。
所謂的幹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群體,也被稱為「種子細胞」。在一定的條件下,這些「種子細胞」可以進一步分化成為各種不同的組織細胞,參與細胞替代和組織再生。
這項在科學領域內充滿無限希望的研究,其作用機制等仍是世界難題。一名國家幹細胞臨床研究專家委員會的委員專家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我們不能否認幹細胞非常有研究價值,未來是可能有轉化前景的,但目前這個階段我們對它的了解還是偏少。現在有一些文獻報導了幹細胞治療的初步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我們需要看到更加完整的數據,而且還要按照藥物評估的流程去走。」
該專家強調,除造血幹細胞移植經多年臨床實踐證明是治療白血病等疾病的有效手段之外,中國目前尚無其他成熟的商業化幹細胞治療。
然而早在2011年之前,迫不及待的國內商業機構就已製造了「幹細胞亂象」。以商業利益為目的的幹細胞臨床應用在被國家叫停幾年之後,澎湃新聞卻調查發現,一家名為海南博鰲生命匯醫療中心有限公司(下稱「博鰲生命匯」)的企業仍在運營,提供包括「幹細胞抗衰老綜合治療方案」和「幹細胞治療糖尿病方案」在內的多重幹細胞注射業務。以上治療方案的售價29.8萬元/人至96萬元/人不等。(詳見澎湃新聞報導幹細胞治療「地下生意」:鼓吹長壽夢,叫價百萬有人買單)
而博鰲生命匯自稱其用於注射的幹細胞來自於一家上市公司——中源協和(600645)。
博鰲生命匯的工作人員表示,「中源協和的細胞庫是國家幹細胞庫,它相當於是我們的股東公司,你可以理解為它相當於是一個藥廠,但它不能給客人治病,它沒有辦法做臨床,但它卻是博鰲生命匯的股東。」
澎湃新聞近日來到海南博鰲實地探訪,揭開這場以「幹細胞治療」為名、主打幫富豪們「延年益壽」的資本遊戲。
前寶潔高管辭職創業,持英國護照實際上,「生命匯」的足跡不止在博鰲。正如生命匯工作人員前面所說,「我們的總部在北京」。
根據工商企業信息查詢網站「企查查」資料,博鰲生命匯註冊時間為2013年10月16日,註冊資本500萬元,註冊地址為瓊海市博鰲金海岸大道8號天堂小鎮,法人代表為江蜀,經營範圍為內科、外科、皮膚科、中醫科、醫學美容科等,由海南博鰲美力三生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博鰲美力三生」)100%控股。
博鰲美力三生的控股股東則是北京美力三生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北京美力三生」),持股51%。該公司註冊時間為2013年1月11日,註冊資本4076.0871萬元。官網顯示,北京美力三生在北京、上海、廣州、博鰲、新加坡及巴黎均有布局, 「生命匯」品牌的創始人則是北京美力三生法人、經理陳力。
陳力是誰?據《胡潤百富》介紹,陳力在中國第三軍醫大學完成臨床醫學學業並成為皮膚科臨床醫生。1992 年,陳力赴英國女王大學從事臨床醫學研究並獲得碩士學位。後在英國 Randox 工作三年,於 1998 年在英國加入寶潔醫藥事業部。
2001年9月,陳力離開英國回國定居,在寶潔亞太區負責美容護膚品工作。據《胡潤百富》描述,她曾任寶潔亞太首席美尚科學家、大中華區美尚事業對外事務總經理,被認作是「寶潔中國的美尚面孔」。陳力個人社交網站記錄顯示,2012年8月31日,陳力結束在寶潔的14年工作生涯,並宣布要開始創業。
陳力於2012年9月21日在社交網站上寫道,北京美力三生「公司名字終於獲準註冊」。「美力」,即創造生命美好於活力;「三生」,即老子《道德經》說三生萬物,是生命之源,西方文化中三生對應聖父、聖子、聖靈,即天地人,象徵生命的圓滿。
北京美力三生背後的第一大股東為北京博怡投資諮詢有限公司(下稱「北京博怡投資」),持股20.46%。工商資料顯示,北京博怡投資法人也為陳力,陳力為外籍自然人,企業類型屬於外國法人獨資,由一家叫「Health Infinity Limited」的境外公司100%控股。
圖片來源香港公司註冊處綜合資訊系統(ICRIS)澎湃新聞進一步查閱資料顯示,Health Infinity Limited為一家私人股份有限公司,註冊地位中國香港,成立時間為2015年6月2日。「Chen Li」為公司董事,持海外護照,護照籤發國家為英國。
「Chen Li」和「陳力」是否為同一人?澎湃新聞在寶潔公司網站一份希望小學捐贈名單中看到,2009年2月,寶潔公司和「Ms.Chen Li」分別捐贈12.5萬元建設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山鎮寶潔博怡希望小學。此外,「共青團縣縣上網」官網上一則2010年4月龍陵團縣委的新聞中提到,龍山鎮董華村寶潔•博怡希望小學新建教學樓於2009年3月16日開工,2009年10月27日竣工,建築面積996平方米,工程總投資148.6371萬元,其中,龍陵團縣委在中國青基會和雲南省青基會的大力支持下,向寶潔公司及「陳力女士」爭取希望小學捐贈資金。
從上述信息推斷,Health Infinity Limited的董事「Chen Li」和由Health Infinity Limited控制的大陸公司北京美力三生法人、經理陳力是同一人。
背後多名投資大鱷生命匯的創始人不止陳力,其背後還有國內知名的投資大鱷。
北京銀泰中心官網2013年11月的一則新聞顯示,中國銀泰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國軍,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太美集團創始人胡世輝,源政投資董事長、中國第一例基因治療藥物的投資人楊向陽,博鰲亞洲文化傳媒董事長、博鰲亞洲論壇聯合創始人昂健,德迅投資董事長、騰訊公司聯合創始人曾李青等業界著名人士被譽為「生命六君子」。這些人在北京美力三生的股東信息中也陸續公開。
生命匯首家抗衰老及健康中心就位於北京銀泰中心6層。新聞顯示,在當時的開幕儀式上,國內多名商界著名企業家均親臨現場。生命匯稱將藉助諾貝爾醫學獎的尖端科技, 在全球以最高標準進行科技篩選與產品組合,用最嚴苛的技術要求,嚴謹量化的效果評估方式,提供抗衰老、癌症預防與健康管理方案,為精英人群及其家庭的健康保駕護航。
新聞稿還強調,精英人群的健康狀況除對個人極為重要外,還往往牽動著股價甚至公司正常經營狀況。全部客戶健康資料均以匿名方式存儲在位於加拿大、瑞士及新加坡的數據中心。
北京美力三生目前的股東信息顯示,除北京博怡投資這家大股東外,其餘還有13家股東。其中,何巧女為法人的北京東方園林網際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美力合力投資諮詢中心(有限合夥)、北京紅杉銘德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夥)、北京太美行動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分別持股17.09%、15.96%、14.67%、6.56%。
公開的融資信息顯示,2013年11月4日,北京美力三生完成天使輪融資,融資金額1000萬元,投資方為源政投資楊向陽、德迅投資等。2016年1月7日,完成A輪融資,金額為5000萬元,紅杉資本領投,北京東方園林網際網路科技有限公司跟投。
從北京美力三生工商資料變更歷史來看,公司最初由太美生命投資有限公司和陳力出資。2015年10月,也就是在陳力為法人的北京博怡投資註冊成立1個月後,外籍自然人陳力退出,新增北京博怡投資。同時,企業類型由有限責任公司(中外合資)變更為有限責任公司(外商投資企業與內資合資)。太美生命投資有限公司法人即太美集團創始人胡世輝。胡世輝也是北京美力三生董事。
2015年12月2日,北京美力三生投資人新增11家。分別為北京美力合力投資諮詢中心(有限合夥)、北京太美行動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法人股東、北京美力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法人股東、深圳市源政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北京國俊投資有限公司、天津紅杉聚業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北京百善投資有限公司、崑山太美生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聚美力投資諮詢中心(有限合夥),以及自然人股東周怡君。
2016年1月4日,董事昂建斌退出,新增何巧女等人為董事。同日,太美生命投資有限公司、崑山太美生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退出,新增投資人北京紅杉銘德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夥)、北京東方園林網際網路科技有限公司。
2016年8月22日,深圳市源政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退出,新增自然人股東楊麗鳴。
最新的變更顯示為2018年8月23日,新增投資人北京木蘭匯公益基金會。
值得注意的是,違規進行幹細胞治療商業運營的不僅僅發生在博鰲生命匯,北京美力三生布局在其他城市的公司已明確因相關原因受到處罰。
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網站行政處罰歷史顯示,2018年4月25日,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對生命匯(上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上海生命匯」)作出行政處罰決定,處罰事由為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擅自執業。違反了《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二十四條,依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四十四條、《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七十七條第(三)項,沒收違法所得214970元,罰款人民幣5000元。
上海生命匯由北京美力三生100%控股。於2016年7月11日註冊成立,註冊資本2000萬元,法人為「Chen Li」。
2016年12月,有媒體報導,上海生命匯正式開業,是生命匯品牌繼在北京、廣州、博鰲、新加坡等地設立旗艦醫學中心後,正式進駐上海,完成了集團在中國一線城市的抗衰防癌醫療服務網絡布局,同時將為上海及周邊追求高品質生命狀態的社會精英人士提供全面而便捷的定製化、醫療級抗衰防癌健康管理服務。
上市公司中源協和母公司佔股49%陳力等人的「高端醫療」中,光有資本和龐大的富豪群還不夠,還需要核心的一環「幹細胞」。
在澎湃新聞實地探訪時,博鰲生命匯稱上市公司中源協和是「幹細胞提供方」。 博鰲生命匯的工作人員表示,「中源協和的細胞庫是國家幹細胞庫,它相當於是我們的股東公司,你可以理解為它相當於是一個藥廠,但它不能給客人治病,它沒有辦法做臨床,但它卻是博鰲生命匯的股東。」
被博鰲生命匯稱為權威專家的王黎明在一場所謂的幹細胞療法「醫學沙龍」中也提到,「我們的細胞來自中源協和。」
中源協和與博鰲生命匯到底有何淵源?工商資料顯示,博鰲生命匯由博鰲美力三生100%控股,博鰲生命匯由北京美力三生持股51%。另外49%股權由天津開發區德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德源投資」)持有。
而德源投資正是中源協和的母公司,持有中源協和21.10%股份。博鰲美力三生的董事韓月娥現年55歲,同時也是德源投資的法人代表、董事及中源協和監事會主席。
中源協和官網的全球戰略頁面下,曾明確將位於海口的5000平米海南幹細胞基地和位於博鰲的5000平米生命匯醫療中心納入其版圖中(官網最新版本現已將生命匯醫療中心隱去)。對於公司在博鰲的布局,中源協和背後實際控制人為李德福曾表示,我們必須超前布局,走在世界生命產業前端。
上市公司高管資料介紹,李德福,天津人,現年60歲,南開大學EMBA碩士學位。1993年3月,時任天津市委黨史辦主任的李德福,任天津開發區永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該公司即永泰紅磡集團的前身。後李德福下海,該公司轉製成為其個人名下企業。
李德福現任中源協和董事長、總經理;永泰紅磡控股集團及部分下屬企業董事長、總經理;永泰紅磡養老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部分下屬企業董事長;天津開發區德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中國銀宏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老齡產業協會常務理事。曾任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市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副會長。
澎湃新聞曾通過中源協和官網客服電話諮詢幹細胞治療業務,對方並沒有直接否認其有該業務。詢問基本信息和聯繫方式後,客服人員稱後續會有相關工作人員聯繫對接。
李德福20年幹細胞夢資本市場對中源協和從事的幹細胞業務並不陌生。中源協和在幹細胞領域起家始於近20年前,起初主要藉助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也稱「血液學研究所」)的強大資歷。
血液學研究所由中國血液學創始人鄧家棟教授創建於1957年。1970年代遷往四川,1982年重新遷回天津。血液學研究所是全國唯一的血液病三級甲等專科醫院,國內最大的集醫療、科研、教學、產業於一體的國家級科研型血液病專業醫療機構,是全國唯一的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在院所。也是原國家衛計委在2016年公示的首批幹細胞臨床研究機構之一。
2000年,李德福通過其控股的華銀投資(註冊時間為1999年2月8日)重組了主營紡織的上海望春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望春花」)。2001年,李德福以望春花(即中源協和前身)為載體和血液學研究所共同出資成立了協和幹細胞,自此正式跨入幹細胞領域。
工商資料顯示,協和幹細胞註冊時間為2001年2月16日,註冊資本為1億元,目前控股股東為中源協和,持股90%,天津血液學研究所佔股10%。
協和幹細胞官網顯示,公司擁有天津市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天津市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以血液學研究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為技術依託,是首批通過國家衛生部執業驗收的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許可證號:衛臍血幹細胞庫字【2002】第002號),也是目前是目前世界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質控標準最高的幹細胞庫之一,也是首批通過亞洲臍帶血庫組織驗收的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中源協和公告顯示,目前由其運營管理著天津市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
截至目前,中國經批准並驗收合格執業的只有7家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分別是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浙江省、山東省、廣東省、四川省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臍帶血造血幹細胞主要用於治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血液系統疾病。
不過需要區分的是,造血幹細胞因沒有經過體外處理,也就是沒有經過體外培養、擴增等步驟,需要在24小時之內就輸入患者體內,且臨床治療成熟度較高,目前並不在國家幹細胞臨床監管範圍之內。
被博鰲生命匯封為「幹細胞最權威的主任、全球幹細胞臨床治療最豐富的人」的王黎明和中源協和此前也有交集。
《中國免疫學》雜誌2010年第7期一篇題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治療17例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的論文顯示,第一作者為解放軍323醫院細胞治療中心王黎明,第二作者為2011年和王黎明一起出現在央視「走近科學」欄目的周建軍。論文的通訊作者單位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通訊作者為劉擁軍。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國家幹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泰達生命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研發部主任。
2012年之前,王黎明、劉擁軍等人還合作發表過《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治療20例小兒腦癱效果觀察》、《成體幹細胞治療20例運動神經元病臨床效果觀察》、《自體分選造血幹細胞和異體臍帶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等文章。
巧合的是,曾經和王黎明合作過的劉擁軍,目前為天津和澤幹細胞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理,該公司成立於2010年8月,由和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和澤生物」)控股。和澤生物註冊時間為2009年4月,註冊資本為1.5億元,由中源協和100%控股。
中源協和官網這麼描述天津和澤幹細胞科技有限公司:是從事以幹細胞為代表的生物醫學基礎和轉化研究、幹細胞臨床研究及幹細胞藥物研製的生物高科技公司,隸屬於中源協和。
中源協和官網稱,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天津和澤幹細胞科技有限公司開發出一系列來源於臍帶、骨髓、臍帶血、脂肪的幹細胞研究產品;幹細胞療法針對肝腎損傷、心腦血管疾病、腦和脊髓神經損傷、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難治性疾病都有著顯著的療效,並在抗衰老、美容護膚、提高免疫力等方面有著令人鼓舞的神奇功效。
中源協和曾捲入「魏則西事件」不過,李德福從房地產跨向生物科技的歷程卻頗為曲折。
就在重組望春花之後不久, 2002年初,李德福因挪用上市公司上億元資金被天津和上海警方聯合調查,當年6月,望春花發布有關挪用資金的「致歉公告」,李德福被責令不得擔任上市公司的任何職務。李德福自此退出瞭望春花。
2007年,李德福通過德源投資以1.52億元拍下難以為繼、正在拍賣的望春花股權,重新奪回控制權。2008年11月14日,望春花召開2008年第三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並通過了關於將「公司名稱變更為中源協和幹細胞生物工程股份公司、註冊地變更至天津市」的議案。
望春花的年報顯示,2008 年公司主營業務中幹細胞存儲業務收入超過紡織業務收入,紡織業務經營發生嚴重虧損,拖累公司經營總體業績,公司決定剝離紡織資產,集聚資源發展幹細胞業務。並最終於2010年,紡織資產被一攬子打包轉讓。
中源協和目前主要業務為細胞製備和存儲服務、基因檢測、體外診斷試劑的銷售、美容抗衰老等。主要產品包括臍帶血造血幹細胞、臍帶間充質幹細胞、胎盤亞全能幹細胞、脂肪幹細胞及免疫細胞等的製備與存儲服務;兒童基因、無創產前基因、腫瘤及心血管基因、成人易感基因等基因檢測服務,生化、免疫診斷試劑的生產和銷售、化妝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等。
中源協和目前在天津、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陝西、河南、安徽、浙江、江西、江蘇、上海、福建、重慶、貴州、雲南、海南、甘肅等地均建立了幹細胞庫網點。中源協和官網稱,可以在上述任何一個地區為客戶即時即地提供多種類的細胞存儲業務服務。
根據公告,除協和幹細胞之外,中源協和幹細胞存儲業務開展的實體還包括和澤生物。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前後,幹細胞產業轉化熱潮經歷了大起大落。迫於「幹細胞亂象」的愈演愈烈,原衛生部在2011年暫停了各項未經批准的幹細胞臨床研究,並嚴令終止任何非法的、以商業利益為目的的幹細胞臨床應用。
受此影響,中源協和的「幹細胞夢」遲遲未能明朗。與此同時,中源協和開始拓展新業務——「細胞免疫療法」
可查資料顯示,2014年,中源協和開始引入了「細胞免疫療法」。也就在當年,公司再度將中文名稱由「中源協和幹細胞生物工程股份公司」變更為「中源協和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並於2014年11月11日,完成了工商變更登記。自此,「幹細胞」 字眼在公司名稱中隱去。隨後的2015年,公司儲存細胞悄然新增了免疫細胞。
尤其在2016年,中源協和在細胞免疫療法上動作不斷。公司大事記顯示,2016年1月,中源協和與美國Eureka公司合作設立新公司,致力於CAR-T實體瘤的臨床研究。同年4月,中源協和出資5800萬收購血研所CAR-T技術專利。同年9月,中源協和參與投資設立頤昂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致力於CAR-T實體瘤的臨床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中源協和還因其細胞免疫療法「布局」捲入2016年的「魏則西事件」。
2016年4月12日,21歲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學生魏則西因身患滑膜肉瘤去世。其生前求醫過程中,通過百度搜索看到排名前列的武警北京總隊第二醫院,受其「生物免疫療法」、「斯坦福技術」等宣傳所騙,花費20多萬元治療,最終無任何效果,病情迅速惡化,同時貽誤了其他合理治療的時機。
「莆田系」上海柯萊遜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柯萊遜」)則是武警北京總隊第二醫院細胞免疫療法的技術供應商。而如果沒有「魏則西事件」,柯萊遜則會大概率注入中源協和。
早在2015年年底,中源協和開始籌劃以「左手倒右手」方式謀求柯萊遜。當年12月,中源協和作為劣後合伙人的湖州融源瑞康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融源瑞康」),出資8.2億元全資收購柯萊遜。在市場看來,成立於2015年12月2日的融源瑞康「功能」就在於幫助中源協和提前鎖定柯萊遜。
2016年3月4日,中源協和宣布定增收購預案,擬用11億元再從融源瑞康手中全資收購柯萊遜公司100%股權。
「魏則西事件」爆發後,中源協和最終於2016年6月2日晚間發出多則公告,宣布終止非公開發行股票,並放棄收購柯萊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