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醫藥併購基金多宗「最」:愛爾眼科3次出手最瘋狂

2021-01-17 健康界

上市企業參與設立併購基金進行收購屬於槓桿收購,只需付出部分出資,且根據項目進度逐期支付,剩餘資金由外部募集。

2013年下半年起,醫藥行業的併購戰悄然打響,從2014年上半年累積的數據來看,這一步伐還在持續加速中,而醫藥上市公司開始探索新模式下的併購方式——設立併購基金。併購基金的投資圍繞上市公司的產業鏈和發展戰略展開,所投資的項目優先由上市公司收購。

新的遊戲規則下,醫藥併購基金是一種怎樣的戰略模式?這一方式能為上市醫藥企業帶來怎樣的前景?究竟是曇花一現,還是該行業未來的最好歸宿?

下面我們盤點十宗醫藥上市公司併購基金案例。

三大合作模式設立基金

根據理財周報記者研究調查發現,目前醫藥併購基金的成立形式有三種,與PE合資、與券商合資,以及大股東或其關聯方與PE合資。

一名醫藥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通過併購基金對外投資會帶來許多附加值,由於上市公司的收購有複雜的決策和審批程序,這一不利因素使得併購交易的競爭加劇,而由併購基金操作,決策完全由基金的投資決策委員會做出,使得效率更高。」

來自醫藥投資併購俱樂部的信息以及理財周報整理的數據顯示,最近的一項併購基金成立於今年的9月28日,一直處在風口浪尖的北大藥晚間發出公告聲稱,擬與北大醫療產業集團、北大醫療產業基金以及德同投資管理公司、上海德同共盈股權投資基金中心合作,投資成立上海德同北大醫藥產業併購股權投資基金中心,資金規模5億—7億元。

而最早的一項併購出現在2011年末,參與者是剛剛在美國成立了中藥企業的天士力集團,該集團與天津濱海新區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共同建立了華金國際醫藥醫療基金,第一期的規模已有10億。

同樣具備10億元規模還有中融愛爾醫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該併購基金由愛爾眼科的控股股東湖南愛爾醫療投資有限公司與中融健康資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共同成立。

除此之外,愛爾眼科還與深圳前海東方創業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合作設立深圳前海東方愛爾醫療產業併購合夥企業。

除上述三家企業之外,設立醫藥併購基金的上市公司還有萊美藥業,昆明製藥,京華醫藥以及武漢健民.

上市公司PE後發制勝

事實上,近年來出現的「上市企業+PE」型的併購基金模式的出現,也明顯加快和助力上市企業併購步伐。

理財周報記者從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張琦了解到,「該模式首先可提前鎖定行業內的併購標的,並在可預見的時間段內自主選擇注入上市企業的時機,在確保未來增量利潤來源的同時可有效實現市值管理。」

張琦認為最關鍵的是上市企業參與設立併購基金進行收購屬於槓桿收購,只需付出部分出資,且根據項目進度逐期支付,剩餘資金由外部募集,即可鎖定併購標的,不佔用上市企業營運資金。

事實上,上市企業參與設立併購基金的優勢還在於可通過併購基金提前了解目標企業,減少未來併購信息不對稱風險。「該基金通過上市企業併購其同行業或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實現退出,有助於推動上市企業對產業鏈上下遊進行整合。」張琦最後表示道。

武漢健民:與PE合資

武漢健民中融投資合夥企業併購基金規模總計4億元,營業期限為七年,投資期三年。合伙人包括武漢健民出資152萬元成立的控股子公司武漢健民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武漢健民董事長在內的上市公司五位關聯自然人共同出資8萬元建立武漢開泰資本管理合夥企業、武漢健民與中融健康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武漢健民中融股權投資管理合夥企業,三家公司分別出資9348萬元、492萬元、9760萬元,協同中融康健負責募集的2億元的優先級有限合伙人配套資金,建立武漢健民中融投資合夥企業。

據悉,該項併購基金將著眼於中成藥、化學藥、生物製藥以及新劑型藥等領域。不僅如此,野心勃勃的武漢健民還鍾情於高新醫療技術企業及優質的醫藥商品流通等領域。如此一來,具備實力,但謀求上市無門的醫藥企業將成為重要的標的。儘管外界質疑,該項併購基金的資金量不算充裕,但董事長何勤還是表現出對未來併購方向的信心。未來,擁有孤兒藥品的醫藥製造企業是重點收購的對象,同時武漢健民還將通過該項基金參與醫院併購項目,甚至考慮加入藥品流通何配送領域。

理財周報記者從醫藥併購投資俱樂部了解到,併購基金投資併購的標的項目,未來優先由武漢健民進行收購,具體事宜由併購基金與武漢健民共同按上市公司相關法規和公平交易的原則協商確定。

愛爾眼科:與券商合資

今年3月,愛爾眼科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擬使用自有資金10000萬元參與設立北京華泰瑞聯併購基金中心(有限合夥).

令人驚訝的是,該項基金中除了有愛爾眼科的身影之外,還有非醫藥行業的上市公司參與其中。華泰證券旗下控股孫公司華泰瑞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攜手愛爾眼科、掌趣科技、藍色光標。其中掌趣科技和藍色光標分別出資1億人民幣。

這三家行業屬性風馬牛不相及的公司的聚首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都有些匪夷所思。

但一名二級市場分析師指出,這三家均為中小板上市的企業,且均處在急速上升期,資產規模有相近之處。而掌趣科技和藍色光標的企業屬性決定了他們唯有通過併購來實現外延式擴張。因此,將來華泰併購基金重點投資領域必定圍繞醫療服務及醫藥、TMT、大消費等行業。將優先與本基金的有限合伙人等產業龍頭合作,通過併購重組方式推動有限合伙人產業整合與升級,分享企業成長價值。

其實,在十宗併購基金項目中,愛爾眼科共涉足三項。由此可見,公司對於擴張的野心。

興業證券的分析師認為,愛爾眼科與東方創投和華泰聯合共同設立併購基金,並引入合伙人激勵制度,主要目的為放大公司的擴張能力,加速對地市級和縣級醫院的網絡建設。該分析師預測,通過引入合伙人和併購基金,公司連鎖醫院的擴張規劃有望達到2020年150-200家的遠期目標。

浙江天堂矽谷元金:拆分多個子基金

去年初,浙江天堂矽谷股權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和浙江京新控股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專門為京新藥業的產業整合服務的併購基金。由浙江天堂矽谷恆通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出資500萬元,呂鋼控股的浙江京新控股有限公司出資1000萬元,與其他投資者共同建立起浙江天堂矽谷元金創業投資合夥企業。

據悉,併購基金主要服務於京新藥業的核心業務,即以與京新藥業的主營業務相關的中藥、生物製藥領域為主要的投資方向。

這是矽谷天堂的第三隻併購基金,也是第一隻與醫療健康上市公司合作的基金,雖然名為「基金」,但它的架構是合夥制企業,而非合夥制基金。基金總規模預計是10億人民幣,首期為1.35億,天堂元金合夥企業剩餘部分的出資,由天堂矽谷負責對外募集、並根據項目實際投資進度分期到位。

與一般的「上市公司+PE」模式不同的是,天堂元金計劃將10億元規模的基金,拆分成若干項目基金。而首期1.35億元,則率先用於京新藥業收購廣東益和堂製藥有限公司。

廣東益和堂製藥是中華老字號中藥生產企業,目前擁有金雞片、金雞衝劑、排石衝劑、鼻咽清毒劑、骨仙片、滋腎寧神丸、沙溪涼茶、沙溪涼茶衝劑等九個產品獲準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此次收購,正是由於京新藥業看中了益和堂的品牌以及獨家品種,京新藥業的實際控制人呂鋼曾公開表示,收購完成後逐步豐富益和堂的生產線,進軍大健康產業。這恰恰彌補了主營化學藥品生產的京新藥業在中藥領域的空缺。

值得關注的是,元金投資直接持股京新藥業4.57%,呂鋼直接持股京新藥業23.89%,同時,呂鋼亦直接持有元金投資51%的股權,為其實際控制人,因此京新藥業與元金投資為受同一控制人的關聯方。

正因如此,浙江天堂矽谷元金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才實行了分拆項目基金組合的方式,根據該方案實施,益和堂在運作兩三年後,業績上漲,可按監管層的規定進行估值,注入上市公司。天堂元金主要分享的是益和堂業績增長帶來的收益。

未來如果天堂元金決定將益和堂注入京新藥業,那麼京新藥業相當於是直接向天堂元金的股東來購買資產,而不是向天堂元金來購買資產。避免出現關聯交易的現象。

中源協和:自籌史上最大醫藥併購基金

近日,上市公司還蹦出了史上最大的醫藥併購基金,與PE或券商合作模式不同的是,該項基金是由中源協和與其子公司自籌的併購基金。

據其董事長李德福表示,該項目投資不超過10億元資金,參與發起設立總規模為50億元。而在最新的新聞發布會上,他進一步明確了併購基金未來所需承擔的業務。「50億元併購基金分別由四隻基金組成,要求每隻基金併購項目淨利潤不低於5000萬元。」這個金額也是目前為止醫藥行業中最大規模的投入。

不過,幾乎與所有醫藥上市公司所參與的併購基金相同的是,中源協和所成立的項目依舊圍繞著與本公司相關產業鏈上的收購業務。

據李德福透露,基金併購的範圍包括免疫細胞存儲與細胞治療的項目或企業;分子檢測儀器、耗材、試劑生產與檢測服務的項目或企業;幹細胞和基因生物資源庫等符合公司發展戰略和產業鏈布局的盈利性或現金流優秀的高成長企業。

中源協和目前總市值為123億元,其2014年半年度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1917.45萬元,上年同期虧損261.64萬元;營業收入為1.9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16.67%。

其實,近年來中源協和也有多次收購動作,包括成功運營數家間充質幹細胞庫的和澤生物,以及從事生化診斷試劑行業的執誠生物。

從這兩項收購舉措可以看出,中源協和進軍診斷試劑領域的決心。而此次併購基金的收購方案中,也流露了同樣的訊息。

儘管50億規模的併購基金被外界指出與中源協和目前的實力不匹配。但值得關注的是,中源協和是A股市場中少數擁有唯一獨家業務的公司。它是唯一的幹細胞上市公司,擁有國內僅有的幹細胞牌照,也許在診斷和基因測序產業方面競爭激烈,但在幹細胞領域中,它是A股市場中唯一的逐利者。

華鑫證券的分析師認為,作為幹細胞行業先行者,併購基金將協助中源協和進一步完善生物製品產業鏈的整合。

相關焦點

  • 愛爾眼科千億市值背後的百億併購
    「三級連鎖」模式之外,2014年開始,愛爾眼科又提出了「公司+產業基金雙輪驅動」模式,即通過公司和產業基金的自建、收併購,加快布局。  當年3月,愛爾眼科宣布,擬使用自有資金2000萬元與深圳前海東方創業共同發起設立深圳前海東方愛爾醫療產業併購基金,作為專門從事眼科醫療服務產業併購整合的投資平臺。
  • 眼科白馬陷入「信任危機」,市值蒸發275億,併購基金「雙刃劍」下...
    來源:藍鯨財經2020年的最後一日,知名抗疫醫生、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先後發布文章和視頻質疑武漢愛爾眼科醫院的不恰當診療致使其右眼近乎失明。事情發酵至今,愛爾眼科(300015.SZ)與艾芬各執一詞,1月4日一早,「愛爾眼科稱艾芬右眼失明與手術無關」、「艾芬稱愛爾眼科調查僅3分鐘」兩大詞條同時掛上熱搜。
  • 愛爾眼科董事長陳邦:內生增長是主線 併購增量作補充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愛爾眼科董事長陳邦近日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內生增長始終是主體,併購是水到渠成的補充。愛爾眼科的每一筆收購,背後都有一兩年甚至數年的接觸、磨合、準備。愛爾眼科將先收購愛瑞陽光旗下萬州愛瑞和開州愛瑞兩家相對成熟的醫院,剩餘醫院則由併購基金收購培育。「由競爭者變成合作者,優勢互補,更多精力放在更好地服務患者、加強醫療技術上,這是雙贏。」陳邦說。促使「化學融合」一直以來,愛爾眼科的收購都沒有業績承諾。
  • 愛爾眼科的艾芬之問 5個併購隱患 陳邦快慢經怎麼念
    02轉型尖刀之舞愛爾眼科官網顯示,負責艾芬手術的醫生王勇,是愛爾眼科武漢醫院白內障科主任,湖北省眼科學會白內障學組委員,同時在《中華眼科雜誌》等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SCI雜誌收錄論文3篇,並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
  • 艾芬揭愛爾眼科危機:十年併購擴張600醫院,多起失明案判賠35萬
    在2020年3月8日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的文章《巾幗英雄戰疫魔——獻給抗疫最前線的"半邊天"》中提到: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和同事們沒時間擔心自己安危,顧不上照顧家人周全,"大家都想著多一點時間,多一次堅持,就能多救一個病人"。  科技新智造了解到,艾芬醫生所在的武漢中心醫院眼科即是李文亮醫生所在科室,當時未全部開始正常工作。而李文亮醫生妻子在愛爾眼科醫院工作。
  • 愛爾眼科捲入醫患糾紛,抱團基金遭遇強震
    12月31日盤中,愛爾眼科股價一度達75.50元,創歷史新高。由於機構對眼科醫療這一細分賽道看好,愛爾眼科是大量機構抱團的個股之一。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共有204隻公募基金前十大重倉股中包含愛爾眼科,其中不乏明星基金經理長期重倉持有,如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和王宗合管理的鵬華養老產業股票,都是自2018年一季度起便重倉持有愛爾眼科。
  • 愛爾眼科車輪併購資產暴增40倍 醫療糾紛違規經營接二連三上演
    瘋狂併購醫院超600家  作為A股首家民營醫療機構,愛爾眼科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擴張速度。  愛爾眼科由陳邦一手創立,其2003年在長沙、武漢等四地設立醫院,並迅速成長壯大。2009年10月,公司成功在創業板掛牌上市。  上市之前,愛爾眼科擁有19家醫院。
  • 又見巨頭買買買:愛爾眼科「鯨吞」30家基層醫院
    4月23日,據證監會官網披露的併購重組委2020年第15次會議審核結果公告顯示,愛爾眼科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獲有條件通過。此前,愛爾眼科曾發布公告,公司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奧理德視光等30家基層醫院,交易金額合計18.70億元。
  • 愛爾眼科一口氣吞下30家眼科醫院,攀高的商譽或成「後遺症」?實控...
    繼引入高瓴資本、淡馬錫這樣的頂級投資者之後,中信產業基金、眾生藥業、愛瑞陽光也成為了公司的戰略投資者,而吸引資本入局的,則是愛爾眼科持續高速增長中的業績。   在國內的民營眼科醫院中,愛爾眼科並不是最早成立的,華廈眼科、何氏眼科等都要早於愛爾。但能夠跑的如此之快,陳邦把其發展的秘訣歸功於「內生增長為主,外延併購為輔」的企業戰略。有些人喜歡把愛爾的高速增長歸功於其「精美」的併購方式。大肆燒錢併購很容易造成資金吃緊,至少在對外數據來看,快速打造百餘家眼科連鎖醫院暫時還沒有看出對其產生的資金拖累。
  • 愛爾眼科:拉上心靈的窗簾
    吳士君強調,醫生資源是愛爾眼科的生命線[7]。 帶著醫療事故開進每一個縣城 愛爾眼科有關人士在2020年年底曾表示,上市(2009年)以來,通過上市公司建設和產業基金併購兩條線不斷擴張,目前愛爾眼科旗下醫療機構數量已超600家[8]。
  • 美年健康、愛爾眼科的亂象與苦果 俞熔、陳邦何禁誘惑?
    走多穩、走多實,遠比走多快重要的多。跑的太快,容易扯襠跌倒。風險一味堆積、甚至可能全線崩潰,而這都是美年健康亦或俞熔輸不起的。相似憂慮相似「憂慮」,也圍繞著另一併購明星愛爾眼科。聚焦醫藥板塊,瑞康醫藥、海王生物、人福醫藥等企業皆因高企商譽業績暴雷。業內人士指出,商譽一旦走高,無論對企業有無實質性「威脅」,企業都應提高警惕。樂觀與隱憂看看愛爾眼科的併購步伐,這種警惕性更為凸顯。
  • 湖南首富陳邦的隱憂:愛爾眼科醫療糾紛頻發 愛爾投資負債率高企
    除內生式的連鎖擴張外,愛爾眼科主要依靠持續併購維持規模和業績增長,特別是在高瓴、達晨、中鈺等被外界稱為"市場壟斷劑"的資本催化下,國內外市場併購節奏持續升級。Wind顯示,自上市以來,愛爾眼科累計斥資約57億元(包括股份支付對價)完成35宗併購交易。
  • 多次致患者失明,卻能營收百億,愛爾眼科憑什麼?
    這也使得眼科領域成為醫藥行業公認的黃金賽道,不少眼科機構的擴張速度更是十分驚人。 比如成立於2003年的愛爾眼科,據公開資料顯示,愛爾眼科在2009年登陸創業板後,藉助資本的東風,就開啟了快速擴張。目前,愛爾眼科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民營眼科醫療機構。
  • 愛爾眼科:單日市值蒸發超200億元 「手術刀」下堆積著問題與隱患
    承包科室快速崛起,搭上資本快車瘋狂擴張愛爾眼科的發家路徑要從其創始人講起,1965年陳邦出生於湖南,少時參過軍,90年代跑到海南炒房曾身價千萬,後來海南樓市泡沫破裂,財富化為烏有。1997年,32歲的陳邦回到老家湖南,並傾盡3萬積蓄再度創業,這次瞄準的是承包公立醫院科室的生意,與莆田系的起家頗為相似。不過陳邦當時選的是更冷門的眼科。
  • 估值上天 愛爾眼科值不值?
    與此同時,愛爾眼科的股價整體上也是一路上行,深受資本市場的厚愛。《每日財報》注意到,今年一季度盈利大幅下滑間接導致公司的動態市盈率飆升,截止到目前,公司的動態PE高達570倍,顯然偏離了合理的區間。但作為眼科龍頭,愛爾眼科所面臨的是巨大的藍海市場,這又為其估值提供了想像空間,畢竟投資者買的是公司的未來。
  • 愛爾眼科:為了賺錢,摘除了我近乎正常的器官
    一是這起醫療事故是個案,不能用個案否定整體,愛爾眼科每年的手術成千上萬,失敗的案例並不多,否則早關門了。  愛爾眼科不能簡單的和莆田系醫院對比,莆田系醫院不是同一家連鎖,這家醫院發生了事故,不會影響另一家的信譽。而愛爾眼科有一家連鎖出了事故,影響的是全國幾百家連鎖的整體信譽。  具體處理方式,應該由雙方協商,並由權威的鑑定機構來確定。  因此否定愛爾眼科的技術實力,屬於犯了統計學的錯誤。  二是愛爾眼科在資本市場上,走得太快了,而且玩的也很花。
  • 市值3000億的愛爾眼科,怎麼就把病人治失明了?
    咱跟著時間軸簡單梳理一下事情到這裡還沒結束而艾芬女士也堅定地認為是愛爾眼科的問題到底誰的責任咱就耐心等著調查結果吧但這件事背後的愛爾眼科引起了軲轆慧的興趣一家民營眼科醫院是怎麼走到市值3000億的水準的?
  • 艾芬「失明」背後:愛爾眼科醫療事故頻發,曾致患者左眼失明
    在2020年3月8日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的文章《巾幗英雄戰疫魔——獻給抗疫最前線的"半邊天"》中提到: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和同事們沒時間擔心自己安危,顧不上照顧家人周全,"大家都想著多一點時間,多一次堅持,就能多救一個病人"。武漢大學附屬愛爾眼科醫院的微博認證資料為武漢愛爾眼科醫院有限公司。據簡介,武漢愛爾是愛爾眼科湖北總院,位於武昌中山路481號大東門。
  • 人紅是非多的愛爾眼科
    來源:丫丫港股圈最近的愛爾眼科處於巨大的輿論中,一名知名醫生在愛爾眼科看病後,疑似遭遇手術失敗,視力受損,因為其身份的特殊性,事件一經曝光,馬上引發了大家對愛爾眼科的質疑。在資本市場上,愛爾眼科可是大明星:創業板第一批股票之一,上市至今幾百倍漲幅,上百倍的市盈率,每年30%的業績增長,這幾乎是中國最好的股票。
  • 愛爾眼科悄悄創新高!醫療糾紛中的「白內障手術」有多少明與暗?
    作為市值達3000億的行業龍頭上市企業,愛爾眼科到底有沒有「逐利」的內在驅動?白內障手術在愛爾眼科的服務業務體系中又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對於此次醫療糾紛中,愛爾眼科是否存在「過度醫療」的行為尚無法判斷,但是透過這個非常常規的白內障手術卻可一窺民營眼科醫療服務行業的生存擴張邏輯。儘管愛爾眼科與艾芬的糾紛尚未達成共識,但二級市場上,看多一方已迅速集結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