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鹿
編輯:郝科科
風品:藍海 魏小林
來源:首財——首條財經研究院
抗疫女醫師、醫療事故、術後失明、醫療開撕、股價大跌、民營醫院、擴張亂象、眼科茅臺、湖南首富......
單拎任一關鍵詞,都足夠吃瓜群眾沸騰。若「萬籠」於一身,是否會燃到爆呢?
眼科巨頭愛爾眼科,便深卷其中。
2020年的最後一天,愛爾眼科在魔幻中度過:
一邊,資本市場如魚得水,股價74.89元/股,再創新高,市值3087億元;
另一邊,輿論場遭轟,一位艾芬患者的醫療糾紛,助其登上微博熱搜。
01
維權VS醫鬧 艾芬真相之問
醫患糾紛,早已屢見不鮮。之所以強關注,在於患者的特別身份:湖北省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知名抗疫醫生。
據艾芬微博自述,因視力明顯下降,其2020年5月,經熟人推薦前往武漢愛爾眼科醫院治療。當時,醫院診斷其右眼患上中度白內障,並為其做了白內障摘除並人工晶體植入手術,累計花費約2.9萬元。
術後,艾芬視力短暫回升後又急速下降。10月24日,其在就職的武漢中心醫院檢查發現,右眼視網膜已出現脫落近乎失明。雖第二天做了手術,但仍面臨視力難恢復、視網膜可能再脫的危險。
艾芬質疑武漢愛爾眼科治療不當,「沒有檢查眼底,就做晶體植入,延誤了治療時間」,在術後反映視力模糊的情況下,仍未引起院方重視,以致錯過補救機會。
艾芬認為,愛爾眼科行為有違醫德,「一門心思要跟你換晶體,至於你這個人有沒有別的病,都是次要的事情」。甚至,其還爆料自己的檢查資料被醫院篡改和調換,索要最初的檢查照片時,愛爾眼科醫生王勇竟發給她一張假照片。
觀察病情、對比數據,眼睛對醫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戰勝了恐怖如斯的疫情,卻在專業機構手術後近乎失明,任誰恐也難接受。
針對艾芬指控,愛爾眼科當日晚間通告稱:經核實,該患者右眼為高度近視並發性白內障,有手術適應症,該患者的術前檢查、手術和術後複查等各環節均符合醫療規範。患者自主提供的三甲醫院術前B超和OCT檢查結果均顯示眼底視網膜平復,並否認了艾芬所述的明顯弄虛作假情況。
簡言之,責任全在艾芬。
消息一出,輿論刷屏。何以如此自信,有無嚴禁核查、回應是否草率甚至傲慢?
伴隨種種吐槽,愛爾眼科態度也開始改變。
1月2日,愛爾眼科醫院集團通告:已迅即成立集團調查工作組,2021年1月1日連夜趕赴武漢調查。並願為艾芬後續治療提供幫助。
但艾芬並不領情:愛爾的兩份通報,我絲毫看不出任何認錯的態度,接下來,我會一一公布,用證據說話,用證據合理提出問題。我不是醫鬧,我是一名醫生,不是為了錢,是為了真相,為了防微杜漸。
一個醫鬧,道出了艾芬的無限心酸。作為一名抗疫英雄、一名知名醫生、一名網絡大V,面對巨頭愛爾眼科仍這般維權無力,普通人又會如何呢?
是的,不止艾芬,大家都需要一個真相。
目前,官方機構、司法機關尚未有最終結果。
那麼,來聽聽業內專家的態度。
醫藥行業分析師龔濤表示,從目前事態走向看,愛爾眼科醫院操作不規範,對患者檢查不夠導致手術後視網膜脫落視力下降。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陳躍國發文稱,艾芬醫生的白內障晶狀體混濁,術前的OCT檢查、B超檢查可能的確難以觀察到周邊視網膜的變性區域。以至於術後一段時間發生了視網膜脫離。目前的白內障手術技術已很成熟。但像艾芬醫生這樣本身就高度近視、又有外傷史的患者,視網膜本身就可能有病變,術後發生病變的可能性更大。「對於原本有高度近視又有外傷史的患者,(醫生)思想上還是有麻痺之處。必須在術前做充分的散瞳檢查,交代病情。術後更應該仔細複查,在患者有視覺主訴之後,第一時間就要想到眼底的問題。」
言外之意,退一萬步講,愛爾眼科及醫生在這起醫療糾紛中,至少存在不夠細心、不夠周全、不夠專業之處。
爭議點在於,上述「三不」究竟是醫生一時麻痺大意、專業力不足,還是醫院機制漏洞,又或如艾芬醫生所言,為逐利不顧患者真實情況,採取高費手術?
02
轉型尖刀之舞
愛爾眼科官網顯示,負責艾芬手術的醫生王勇,是愛爾眼科武漢醫院白內障科主任,湖北省眼科學會白內障學組委員,同時在《中華眼科雜誌》等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SCI雜誌收錄論文3篇,並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嫻熟開展各種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手法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擅長完成高度近視合併白內障、青光眼合併白內障聯合手術治療、人工晶狀體縫合固定術等複雜性白內障手術。
資歷看,這樣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誤診或不細心的概率很低。
那麼,會是過分逐利、不當醫療惹禍嗎?
只擺事實,觀者自辨。
據艾芬醫生1月5日轉發「海上柳葉刀」文章顯示,這種手術在愛爾被稱為「煥晶白內障手術」,植入的是三焦點人工晶體。一臺手術收費2.9萬元。即使在上海一些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一套下來也要超2萬元。
財務角度分析,艾芬醫生的白內障手術是愛爾眼科重要的營收來源,甚至是業務轉型的一把尖刀。
財報顯示,2017年愛爾眼科白內障手術項目營收17.14億元,佔比23.77%;2018年營收15.44億元,佔比19.29%;2019年營收17.6億元,佔比17.62%。2020年上半年,愛爾眼科白內障手術收入6.25億元,毛利率達31.06%。
此前財報曾提到,愛爾營收增長主要得益於白內障業務轉型貢獻。例如2018年白內障項目服務收入同比增長9.01%,2019年同步增長13.97%。
如此豐厚業務,試問哪家企業不動心?
然而,正如話不可亂吃,手術更不能亂用。這個尖刀之舞也並不輕鬆。
快消企業為逐快利,重點投入高毛利產品無可厚非。但醫院的公共性,首先決定了責任第一、利潤第二,這也是目前自上而下、醫療改革的大方向。反向而行,無疑一場危險遊戲。
自稱中國及全球範圍醫院規模和醫療能力領先的愛爾眼科,必然也心知肚明。
聚焦患者艾芬,其患有超高度近視,眼軸也存異常,又有雷射近視矯正手術史、角膜外傷史等問題。這種情況選擇白內障手術的風險,專業人士不難推測。無怪引發一味逐利、忽視患者健康的質疑。
真相如何,留給時間作答。
艾芬遭遇不是個例。往期看,一些實錘的醫療事故,已給愛爾敲響警鐘。
2020年1月,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一則雲南曲靖愛爾眼科醫院的醫療損害糾紛判決。
根據原告表述,2017年3月,愛爾眼科工作人員稱患者劉某左眼內長了胬肉需進行手術,當天用車把劉某拉到曲靖愛爾眼科醫院並對其實施了左眼胬肉切除術,向原告收取了300元治療費但未開具收費票據,手術當日也並未建立醫療檔案。
兩個月後,劉某被診斷為左眼角膜潰瘍穿孔,隨後愛爾醫院實施「左眼穿透性角模移植」手術。後多次複查中,醫生稱手術失敗導致原告左眼失明,現在不敢為劉某拆線。這場醫療損害責任糾紛中,法院判決曲靖愛爾眼科醫院要為醫療行為過錯承擔主要責任,過錯參與度建議為75%。
2019年10月,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一則太原愛爾眼科醫療糾紛的二審判決書。
司法鑑定書顯示,太原市愛爾眼科醫院於2010年5月份在對患者胡某的診療過程中存在醫療過錯,該醫療過錯與損害後果存在因果關係,醫方應承擔同等責任,胡志峰的損傷構成八級(捌級)傷殘,判決太原愛爾眼科承擔50%的責任,賠償原告34萬元。
醫者無小事,事故頻發背後,拷問愛爾眼科的專業力。刀尖舞蹈,企業風控力、可持續成長性幾何?
03
買買買!千億巨頭的5大隱患
來看資本態度。1月4日開盤,愛爾眼科股票大跌。截至收盤,愛爾眼科股價報8.22元/股,跌幅8.91%,對市值2812億元。較12月31日縮水274億元。
股吧裡,用戶「better1818」指出:別討論手術事故了,找最本質的!愛爾假業績,不要錢的送股拆分、除權填權創新高,高瓴資本坐莊抱團炒作,完全高度控盤!愛爾繼續既無科技硬核,也無創新成長,連鎖收購診所並無幾家賺大錢的,何來業績高增長?搓穿假財報本質,讓抱團機構失去炒作基礎!
字斟句酌、不乏片面偏頗之語,但也並非全是空穴來風。
同花順iFinD數據,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共有204隻公募基金前十大重倉股中包含愛爾眼科,其中不乏明星基金經理長期重倉持有,如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和王宗合管理的鵬華養老產業股票,持倉佔比分別為7.28%、9.37%,且均是2018年一季度起便持有。
2020年三季報顯示,高領資本旗下HCM中國基金持有6337.32萬股愛爾眼科股份,持股比例1.54%,為第六大股東。
2020年7月7日,愛爾眼科定增公告顯示,瑞士信貸公司、高盛、瑞銀集團、J.P.Morgan Securities等外資機構均出現在7.1億元定增發行對象名單中。
明星資本青睞,有兩種可能。其一,成長性極高;其二,有概念炒作空間。
2019年,愛爾眼科營收99.90億元,同比增長24.74%;淨利13.79億元,同比增長36.67%。
營利雙收,值得可定。但如此體量,要撐起3000億市值、170多倍的市盈率是否匹配呢?
同時, 這份雙增業績的成色也值考量。
不可否認,愛爾眼科善講資本故事。一個殺手鐧就是大開大合的併購打法。
細梳愛爾眼科董事長、創始人陳邦的發家之路,與「莆田系」有幾分相似,通過承包眼科,採取「院中院」形式與公立醫院合作,一路壯大。
而隨著「院中院」被監管整治,陳邦重心偏向資本之路。2009年,愛爾眼科登陸資本市場後,接連槓桿併購,做大業績、拉高股價,股票變現隨後再加速擴張。
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起,愛爾通過基金併購醫院數量高達120餘家。2018年,愛爾眼科收購隴西愛爾等6家醫院,新建寧鄉愛爾等23家醫院及眼視光門診部。2019年,愛爾眼科再度收購醫院30家。目前旗下醫療機構已超500家。
一路買買買,讓愛爾眼科短期內體量迅速擴張,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民營眼科連鎖機構。伴隨市值水漲船高,不僅陳邦個人盆滿缽滿,也餵飽了背後的各路資本。
但隱患又有多少呢?
其一,便是上文所述的醫療事故、糾紛等亂象問題。
如此激進擴張,管理、品控、風控難免會有疏漏。
醫藥行業戰略專家史立臣認為:愛爾眼科的這個發展模式沒有問題。但是,資本投入是需要回報的。這就引發了民營醫藥想盡辦法去賺錢,醫生本位和患者安全整個就刨除在外了。整個就是向錢看了。愛爾眼科「數量發展很快,但醫生的能力、資質、資源以及內部的管理、監管等層面,就可能出現一些問題。比如這個事情,如果他們(武漢愛爾眼科)一開始承擔責任,不就沒事了嗎?當事院長想撇清責任,反而把事情引大了。」
第二,商譽高企。
2020年發行股票購買資產後,愛爾眼科商譽達到歷史最高的41.26億元。結合艾芬醫生事件,其品牌口碑遭到質疑,後續業績影響不可不察,商譽減值風險更不容忽視。
行業分析師李晨表示,愛爾眼科2019年淨利不過十幾億元,如出現商譽減值,業績大變臉是必然事件。
第三,負債高企。
截至2020年上半年,愛爾眼科資產負債率46.72%,短期借款由2019年底的5.8億元增至23.12億元。
第四,營銷成本增加。
首條財經多次說過,併購並非簡單的一買了之,極度考驗企業技術、渠道、管理、人才、資源、戰略、創新性等綜合能力,如基本功不紮實、實力不足很可能將金瓜變大雷。
而為爭取更多市場,廣告營銷成為重點獲客方式。數據顯示,2016-2019年,愛爾眼科銷售費用分別為5.12億元、7.74億元、8.26億元及10.49億元。2019年的銷售費用中,直接用於"廣告及業務宣傳費"的金額達5.13億元。
第五,抗風險能力下降。
大不代表強,超出自身經營經驗、運管能力的體量規模,往往會造成企業虛胖、紙面繁華。
由於頻頻併購,盤子過大的愛爾眼科業績出現「波動」。例如疫情肆虐的2020年,愛爾眼科上半年營收41.64億元,同比下降12.32%;歸母淨利潤6.76億元,同比減少2.72%。
報告期內,愛爾眼科門診量264.11萬人次,同比減少16.53%;手術量23.63萬例,同比減少21.13%。從業務分類來看,屈光手術營收15.41億元,同比下降13.38%;視光服務營收8.23億元,同比下降1.83%;白內障營收6.25億元,同比下降26.19%。
可見,併購是一把雙刃劍,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參考路徑,也是企業亂象、隱患、甚至由盛轉衰的根源之一。一句話,如烹小鮮、如履薄冰,要掌握好尺度、心存敬畏。
04
陳邦的快慢經 駕馭與被駕馭
然面對諸多隱患,陳邦似乎並不在乎,其曾直言「公司的擴張速度還是有點慢。」
真的還慢嗎?如此「凡爾賽」,底氣、勇氣何來呢?
相比多數根正苗紅、專業出身的各大醫院院長,陳邦是「半路」出身,早年當過兵,退伍後做過器材代理、文化傳播、房地產,涉足頗廣,更有商人潛質。
誠然,外行顛覆是個熱題。例如汽車業的馬斯克、手機業的雷軍等。但醫療行業不一樣,其有極強的特殊性,極度考驗專業力及沉澱心,畢竟生命健康不是兒戲。上述行業都可藉資本平步青雲,但醫療業最忌諱的便是一個「快」。
資本求快,醫療求穩。如被短利短益裹挾,必然品嘗亂象苦果。
另一邊,醫改大潮勢不可擋,提質增效、降價升品、高質量發展已是共識。而回到醫療原點,創新本質,是所有從業者的價值新分水嶺。作為龍頭企業,愛爾眼科自然也不例外。
2019年,愛爾眼科研發費用達到1.52億元,相比2018年的9781萬元,上漲幅度不小。但也僅佔總營收的1.52%,相比超10億的銷售費用、動輒數億的併購動作,是否仍顯羸弱呢?
行業分析師於盛梅表示,與一般疾病診治不同,大多數眼科問題需通過手術方式治療,單純採取藥物或物理治療的只有少部分。因此,極度考驗醫療服務機構的硬軟體實力。
相比公立醫院,民營專科機構營銷積極、硬體設備投入大、人員激勵靈活、重視服務態度,能有消費吸引力。加之市場需求廣闊、相關政策支持,從業環境整體利好,同時,眼科大型設備成本高昂,門檻較高。連鎖規模經營,可以攤薄設備成本及營銷費。這也是愛爾眼科一路高速擴張的原因所在。
關鍵在於,一時做大容易,真正難得是做強、做穩。伴隨體量擴容,資源整合、醫療管理、財務管理、人才管理、市場開拓等方面的複雜性和難度逐步增大,如果公司相應管理、服務能力無法同頻,規模效益也可能變成規模風險。看看上述的內外麻煩事,一目了然。
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初,我國共有3762家眼科相關企業。從行業風險數量來看,眼科醫院相關企業風險數量共計378條,愛爾眼科共有96條,其中武漢市以15條排名第一。
有時快就是慢,慢就是快。上市是為讓企業做大做強,而不是被資本裹挾,喪失初心、埋下隱患。
控制駕馭資本的人,力量才是無窮的。
從此看,艾芬醫生事件看似偶然,也有必然性。面對艾芬的真相之問,眼科龍頭如何唱好口碑經、價值經?陳邦如何念好好快慢經?值得持續關注。
本文為首財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