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白馬陷入「信任危機」,市值蒸發275億,併購基金「雙刃劍」下...

2021-01-14 金融界

來源:藍鯨財經

2020年的最後一日,知名抗疫醫生、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先後發布文章和視頻質疑武漢愛爾眼科醫院的不恰當診療致使其右眼近乎失明。事情發酵至今,愛爾眼科(300015.SZ)與艾芬各執一詞,1月4日一早,「愛爾眼科稱艾芬右眼失明與手術無關」、「艾芬稱愛爾眼科調查僅3分鐘」兩大詞條同時掛上熱搜。

愛爾眼科是否診療恰當暫時還難以得出結論,2021年第一個交易日滬指站上3500點,但受此消息影響,愛爾眼科開盤即大跌,下午收於每股68.22元,最終跌幅達8.91%,開盤首日市值蒸發275億。

市值2812億的眼科龍頭,白內障為第三大業務

2009年,愛爾眼科作為第一家民營醫療機構登陸資本市場,上市之初公司只擁有19家醫院,年末時歸母淨利潤為9249萬元,2019年公司營收規模已達到99.9億。截至1月4日收盤,愛爾眼科總市值達到2812億,相較於上市首日的69億,上漲超過40倍。

愛爾眼科作為專業眼科連鎖醫療機構,主要從事各類眼科疾病診療、手術服務與醫學驗光配鏡等業務,從半年報來看,矯正近視、遠視和散光的屈光手術是愛爾眼科的主要收入來源,同時為公司毛利率最高的項目,視光服務和此次艾芬醫生所涉及的白內障手術為另外兩大重要業務,2020年上半年分別佔營收比重為19.77%、15.02%。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艾芬醫生事件中,愛爾眼科醫生是否為了營收而讓艾芬醫生做了「可以但沒必要」的白內障手術植入人造晶體植入,這也是大眾關注的焦點之一。

事實上,愛爾眼科作為上市的私立醫院,確實也一直承受著業績壓力,上市後公司擴張速度明顯加快,在2014年引入併購基金後更為迅速,但仔細來看,愛爾眼科近年來營收增速在不斷放緩,尤其在2017年觸頂後明顯進入下行。

對於連鎖醫院來說,任何一家出現的負面聲譽問題都將輻射到全部,艾芬醫生的事件短期內勢必會對公司股價及營收等形成壓力。

併購基金是把「雙刃劍」,體外培育不並表,收購頻繁壓力大

愛爾眼科一直認為眼科市場還有很大潛力,上市以來愛爾眼科就不斷通過新設和併購等方式進行擴張,而愛爾眼科擴張進一步加快則要歸因於2014年併購基金的引入。

與傳統的公司控股或參股等培育手法不同,併購基金的存在一方面使得很大部分資金來自各方創投基金,愛爾眼科持股往往不超過20%,目前愛爾眼科共參與設立了前海東方、湖南中鈺、南京安星、亮視交銀、亮視長銀、亮視長星、亮視晨星等7家專門用於收購醫院資產的併購基金。

另一方面,正是由於持股比例較低,且愛爾眼科並不具有併購基金的決策權,上市公司並不將併購基金下眼科醫院的財務狀況併入財報,直到愛爾眼科認為條件合適之後,才會通過收購的方式進行吸納。

截止2019年12月31日,愛爾眼科擁有境內醫院105家,門診部65家,而併購基金旗下還有醫院275家,門診部37家。

從歷史併購情況來看,愛爾眼科所認為「合適的條件」應該是指標的醫院基本達到盈虧平衡,這也符合上市公司對於財報數據基本平穩的隱性需求。上市之後,愛爾眼科分別在2018年和2020年進行了定增和發行股票購買資產,而這兩次的非公開發行共同的目的都是收購醫院資產。

2018年愛爾眼科向實控人陳邦、高領資本和信誠基金等發行股票募集17.2億元,其中33.72%用於9家眼科醫院收購項目佔募集資金。從當時的收購預案來看,9家醫院都是愛爾眼科參與的併購基金培育出來的,且基本都是剛剛扭虧,尚未扭虧的醫院虧損幅度也有明顯收窄。

2020年愛爾眼科再次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等方式天津中視信100%股權、奧理德視光100%股權、宣城眼科醫院80%股權、萬州愛瑞90%股權以及開州愛瑞90%股權,併購金額達18.7億。

事實上,天津中視信是為本次交易設立的公司,由中信產業基金間接控股,對於天津中視信的收購,則是對中信產業基金旗下26家眼科醫院的收購。年末時愛爾眼科再次從併購基金手中收購了大理華山眼科醫院70%股權、漢中陽光以及漢中奧斯美51%股權。

值得一提的是,從近兩年公告來看,愛爾眼科的收購動態明顯加快,產業基金的投資期限一般在5年左右,如果未來短期內併購基金旗下的數百家門診醫院陸續達到收購條件時,愛爾眼科勢必要面臨不小的資金壓力。

商譽高企達41.26億,資產負債率5年翻2.6倍

眼科醫院的可複製性較強,正如前面提到的,眼科醫院收入的最主要來源為治療近視的屈光手術,需要用到非常精密的設備,反而對醫生經驗技術的依賴程度較低,也因此愛爾眼科向三四線城市下沉的人才壓力並不大,主要擴展阻礙還是來源於資金壓力。

併購基金確實解決了愛爾眼科擴張路上部分的資金需求,但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只是將資金壓力向後推延,近年來從併購基金手中頻繁的收購也讓愛爾眼科商譽高企。

9家眼科醫院的收購讓愛爾眼科的商譽從2016年的4.48億增長至21.22億,不過到目前這9家眼科醫院只有一家由於屈光手術業務規模不達標而提取了部分商譽減值。

到2020年發行股票購買資產後,愛爾眼科的商譽達到歷史最高的41.26億,而四季度兩起併購之後,年報中商譽帳面價值勢必還有所增加。

從三季報時的數據來看,愛爾眼科帳面有8.12億短期借款、2.07億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以及17.8億的長期借款等有息負債。

而從2015年開始,愛爾眼科的資產負債率不斷攀升,從17.76%增至2020年上半年末時的46.72%,另一方面,公司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連續多年為負,並且投資淨流出越來越大,愛爾眼科的投資壓力著實不小。

反觀控股股東卻在2020年中時進行超過1%減持,隔天公司股價進入短暫回調,而事實上2017年以來公司董事及高管更是多次進行減持。

就目前艾芬事件來說,愛爾眼科集團已經成立調查組進入武漢,不多時終將給出一個解釋,而眼科醫院的路卻還很長,在併購基金的壓力之下愛爾眼科如何處理危機,藍鯨資本也將持續關注。(藍鯨資本 徐曉春 xuxiaochun@lanjinger.com)

相關焦點

  • 愛爾眼科:單日市值蒸發超200億元 「手術刀」下堆積著問題與隱患
    來源:每日財報新年伊始,3000億「眼科白馬」愛爾眼科(300015.SZ)突然刷屏!據悉,事件起因是2020年12月31日,知名抗疫醫生、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醫生在她的微博發布了一段視頻。在視頻裡,艾芬醫生講到自己右眼幾近失明是由武漢愛爾醫院的不恰當診療引起的。
  • 愛爾眼科千億市值背後的百億併購
    Choice數據顯示,自上市以來,愛爾眼科總併購涉及標的超60個,總交易金額超過110億元。  在行業東風驅動的內生增長,以及大規模外延併購的「雙輪驅動」下,愛爾眼科高速發展。上市十年,營業收入增長12.22倍,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增長9.97倍,市值增長超33倍。  不過,愛爾眼科高速成長的背後也不無隱憂。
  • 愛爾眼科捲入醫患糾紛,抱團基金遭遇強震
    來源:藍鯨財經新年伊始,「黑天鵝」出現,知名上市公司愛爾眼科因捲入醫患糾紛輿論風波,1月4日收盤,公司股價暴跌8.91%,市值較上一交易日蒸發約274億元。艾芬醫生白內障手術後幾近失明這場醫患糾紛最早可追溯到2020年12月30日。
  • 細數醫藥併購基金多宗「最」:愛爾眼科3次出手最瘋狂
    上市企業參與設立併購基金進行收購屬於槓桿收購,只需付出部分出資,且根據項目進度逐期支付,剩餘資金由外部募集。2013年下半年起,醫藥行業的併購戰悄然打響,從2014年上半年累積的數據來看,這一步伐還在持續加速中,而醫藥上市公司開始探索新模式下的併購方式——設立併購基金。
  • 市值3000億的愛爾眼科,怎麼就把病人治失明了?
    她成了一場醫療糾紛的主角而對手是市值3000億的民營醫院愛爾眼科具體咋回事呢?咱跟著時間軸簡單梳理一下事情到這裡還沒結束而艾芬女士也堅定地認為是愛爾眼科的問題到底誰的責任咱就耐心等著調查結果吧但這件事背後的愛爾眼科引起了軲轆慧的興趣一家民營眼科醫院是怎麼走到市值3000億的水準的?
  • 迪士尼夢碎,五年市值蒸發648億!併購大王奧飛娛樂被其反噬
    併購、入股,這是一家公司實現快速擴張最好的途徑。 然而,如一家企業頻頻通過這種"捷徑"來實現擴張,而忽視了自己的內生性發展,那麼最終有可能也會因為這種方式"墜入深淵"。 奧飛娛樂就是併購走入死胡同的最佳案例。
  • 長子分得市值8500億公司,小兒子只得巨額基金
    為何長子獲8500億公司產業,小兒子只有巨額基金呢?實際上,20世紀後半段,備受關注的李家,相比較於哥哥,弟弟李澤楷才是比較高調的那個。而隨著1990年回國,李澤楷立刻也在香港的商界掀起了龐大的波瀾,他在父親的安排下,投資4億美元創立StarTV,然而到了1993年,果斷的李澤楷,在沒有和父親商量的情況下,就賣掉了衛星電視,此時產業值已經超過了過去的7倍,李澤楷用這筆資金,共計30億港元,創立了盈科集團,從此一舉成名。
  • 愛爾眼科一口氣吞下30家眼科醫院,攀高的商譽或成「後遺症」?實控...
    作為首批登陸創業板的28家上市公司之一,市值從69億到如今的超1200億,愛爾眼科無疑是創業板的大牛股。   一口氣「吞下」30家醫院股權   10月29日晚間上市公司愛爾眼科一口氣發布了10多條公告!此前,官宣的收購醫院資產方案終於浮出水面!
  • 艾芬揭愛爾眼科危機:十年併購擴張600醫院,多起失明案判賠35萬
    身為國內最大民營眼科醫療機構,愛爾眼科市值在2020年末突破3000億元關口,一年內市值增加超1800億元。業內人士分析發現,其業績增長更多是併購來的資產並表驅動,而非本身業務業績增長。大躍進式的發展,也導致其醫療事故和口碑問題纏身。
  • 一場併購基金之殤:LP輪番索賠近10億,昔日首富夢碎「大健康」
    三年前的恆康醫療是一家市值200多億元的國內醫院醫療服務龍頭股,它聯合PE機構、信託機構發起併購基金,打造醫院+藥品+影像+醫生集團的「一核三翼」大健康產業生態。而到了2020年5月6日,恆康醫療卻因為連續兩年虧損被深交所實行退市風險警示,市值已縮水近九成。背後的資本們則開啟了大逃殺,一輪輪的索賠訴訟,將恆康醫療脖子上的繩子越絞越緊。
  • 三千億眼科帝國的手術羅生門
    財經新知 原創作者 | 馬戎 編輯 | 漢卿社交媒體上有這樣一種觀點:「A股醫藥板塊有兩個茅臺,愛爾眼科是醫茅臺,恆瑞醫藥是藥茅臺。」理由是,恆瑞醫藥和愛爾眼科作為A股醫藥製造板塊市值TOP2的上市公司,近年來均創造了市值連續翻倍的增長態勢。
  • 愛爾眼科的艾芬之問 5個併購隱患 陳邦快慢經怎麼念
    2020年三季報顯示,高領資本旗下HCM中國基金持有6337.32萬股愛爾眼科股份,持股比例1.54%,為第六大股東。2020年7月7日,愛爾眼科定增公告顯示,瑞士信貸公司、高盛、瑞銀集團、J.P.Morgan Securities等外資機構均出現在7.1億元定增發行對象名單中。明星資本青睞,有兩種可能。其一,成長性極高;其二,有概念炒作空間。
  • 一夜暴跌230億,是什麼遮住了愛爾眼科的眼?
    截至當日收盤,愛爾眼科報收68.22元/股,跌幅8.91%,總市值相比上一個交易日蒸發約230億元。圖源:東方財富消息面上,元旦假期期間,有患者質疑愛爾眼科診療過程中的不規範行為,導致其在白內障手術後半年發生視網膜脫離,近乎失明,或是引發愛爾眼科此次股價大跌的「導火索」。
  • 5年市值蒸發380億,中國「鞋王」貴人鳥悲歌哀鳴
    憑藉著無可比擬的先發優勢,其最高市值飆到了400億,平穩時也有150億,要知道,同時期的李寧、361度等運動品牌的市值,均不到100億,可以說貴人鳥穩壓它們一頭。作為當年唯一一家在A股上市的運動品牌,貴人鳥營業額與銷量齊飛也讓林天福賺得盆滿缽滿。早在2015年,林天福就以190億元的身家成為泉州首富,風光一時無兩。
  • 涉內幕交易被調查,併購狂人顧江生的「五年千億市值」夢!
    商界二代似乎總不甘於守業,顧江生接手家族企業後,宣稱要用30年的時間挑戰宜家,實現「歐洲有宜家,中國有顧家」的夢想,在10年內股票市值過1000億。不過這位帶領公司野蠻併購擴張的新舵手如今已被立案調查、限制消費,公司股價也因此暴跌,似乎正在離目標越來越遠。
  • 愛爾眼科遭艾芬怒懟,市值一日縮水275億;48個創新藥獲批上市
    據睿獸分析不完全統計,本周國內醫療融資金額總計近14.15億人民幣,海外融資金額總計達2.29億美元。(來源:經濟日報) Part.3 大公司&大事件 愛爾眼科遭艾芬隔空怒懟,涉多起醫療糾紛,市值一日縮水275億 知名抗疫醫生、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日前通過社交平臺質疑愛爾眼科,稱其經愛爾眼科治療眼病後視網膜脫落
  • 愛爾眼科董事長陳邦:內生增長是主線 併購增量作補充
    不是簡單談價格「併購就像一場婚姻,先要互相了解,志同道合,才會實現1+1大於2的雙贏。」陳邦表示,併購並不是簡單地談價格,價格是最後一步,是水到渠成的一步,前期工作要構築併購的安全網和風險防線。每一單併購,愛爾眼科前期都會有長時間的了解和溝通。
  • 愛爾眼科:拉上心靈的窗簾
    作為上市公司,愛爾眼科通過公司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董秘的個人微信公眾號「東門慶」發布回應,此舉這不僅有悖《上市公司治理準則(2018修訂)》對信披的要求[2],還有刻意減少影響之嫌。但市場是敏銳的,截至1月4日收盤,愛爾眼科股價跌8.91%,市值蒸發超過270億元。
  • 湖南首富陳邦的隱憂:愛爾眼科醫療糾紛頻發 愛爾投資負債率高企
    除內生式的連鎖擴張外,愛爾眼科主要依靠持續併購維持規模和業績增長,特別是在高瓴、達晨、中鈺等被外界稱為"市場壟斷劑"的資本催化下,國內外市場併購節奏持續升級。Wind顯示,自上市以來,愛爾眼科累計斥資約57億元(包括股份支付對價)完成35宗併購交易。
  • 蒸發86億市值!南極電商再陷「造假」疑雲 明星基金卻在逆市加倉
    靠賣吊牌年入13億,這家另闢蹊徑的電商企業,為何跌跌不休?  2021年新年伊始,A股已是四連陽,但備受質疑的南極電商(002127)等來的卻是四連陰,1月4日到7日,4個交易日股價下跌25.73%,市值蒸發86億元。  對於南極電商3.5萬名股東,可謂結結實實吃了大跌。雖然公司1月5日緊急召開視頻會議,隨後更公告擬斥資數億元回購股份,但仍然沒能「穩」住南極電商的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