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多次強調,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讓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今年4月,吉林省委宣傳部、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吉林省軍區政治工作局、吉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開展「尋訪老兵足跡,講好英雄故事,傳承紅色精神」主題宣傳活動。
10月下旬,歷時6個月的活動圓滿結束,百餘名媒體記者,尋訪老兵開展面對面採訪;600餘名文藝工作者以老兵事跡為原型,創作數千件文藝作品;各級媒體平臺集中報導老兵先進事跡,刊發稿件300餘篇。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的時代凱歌,在白山松水唱響。
銘記英雄——
四部門合力挖掘老兵事跡
白山松水,曾是東北抗聯主戰場、解放戰爭的戰略要地、抗美援朝的生命通道,這裡湧現出無數革命英烈,這裡有太多浴血沙場、解甲歸田的老兵。
年初,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在一次老兵工作調研中了解到,全省仍健在的參戰老兵數量眾多,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戰功赫赫,卻深藏功名,從不向政府提任何要求。
「老兵不怕死,只怕被遺忘。」為全面系統做好老兵歷史的「搶救」工作,在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工作領導小組2020年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省委省政府對學習宣傳優秀退役軍人先進事跡作出部署,並將「尋訪老兵足跡,講好英雄故事,傳承紅色精神」主題宣傳活動列為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2020年「十大重點工程」之一。
4月,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省委宣傳部、省軍區政治工作局、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召開聯席會議,共同研究制訂活動方案,聯合下發《關於開展「尋訪老兵足跡,講好英雄故事,傳承紅色精神」主題宣傳活動的通知》,對活動進行部署: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和省軍區系統負責調查統計健在的抗戰老兵和抗美援朝老兵基本情況;宣傳部門負責採訪報導老兵先進事跡;文學藝術界負責創作老兵題材文藝作品。
「老兵是共和國的功臣,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讓歲月和時代難忘的故事。我們要把他們的英雄故事告訴當代青年,留給明天!」吉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曹保明激動地說。10餘年來,他一直致力於尋訪老兵,並編纂出版《抗戰老兵口述史》一書,成為記錄吉林省抗戰老兵事跡的重要文獻。如今,個人行為變成組織行動,已年逾古稀的曹保明十分欣慰。
萬事俱備。5月27日,吉林省「尋訪老兵足跡,講好英雄故事,傳承紅色精神」主題宣傳活動大幕全面開啟。
走近英雄——
數千件文藝作品展示風採
民之魂,文以化之;國之魂,文以鑄之。這次尋訪老兵活動,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發動600餘名文藝工作者參與其中,用飽含真情的畫筆、鏡頭和文字,多方位再現老兵風採。
「以前打仗的時候,在繳獲的戰利品中,看見過日本鬼子、國民黨高官的畫像。做夢也想不到,我活到95歲,還有人給我畫像……」在新四軍老兵史保東家裡,老人雙手捧著省文聯藝術家專門為他創作的肖像畫,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史保東老人從戎24載,在戰鬥中10餘次負傷,多次榮立戰功。2015年9月3日,他應邀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觀禮,當時,90歲高齡的他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受閱部隊行軍禮,電視直播畫面定格他敬禮的特寫鏡頭,他也因此成為家喻戶曉的「敬禮老兵」。這一次,畫家王東明把他敬禮的瞬間用畫筆生動再現,讓老兵激動不已。
畫家們為老兵畫像,攝影家則用鏡頭定格老兵。延邊州退役軍人、攝影家李長森歷時3年半,輾轉延邊各地尋訪到180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時期的健在老兵,創作攝影作品《百名老兵相》,使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成為全社會的永恆記憶。7月24日,在全省「尋訪老兵足跡,講好英雄故事,傳承紅色精神」主題文藝作品展上,專門為他開闢攝影展區,成為作品展上的熱點區域。
93歲的老兵姜明山居住在長春市一棟上世紀70年代建的普通民宅,這套不到60平方米的老房子,是他妻子單位當年分的福利房。姜明山是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且屢立戰功的廳級離休幹部,這些年,組織上多次要為他改善居住條件,可他一直拒絕:「有個地方住就行了,想想那些犧牲的戰友,我現在已經很幸福了。」
「老兵的人生是最美的故事,我要用手中的筆還原他們的精彩人生……」作家邱蘇濱與姜老朝夕相處,歷時一個月,將老英雄的事跡一一記錄,撰寫了長篇報告文學《甲等模範的本色人生》。姜明山的子女讀罷感慨道:「犧牲奉獻是軍人本分,這就是我父親最真實的畫像。」
宣揚英雄——
百餘家媒體喚醒紅色記憶
活動中,吉林省各地各級百餘家媒體的記者相繼走進老兵家中,採訪挖掘老兵事跡。他們採用「現場講解+故事描述」「一鏡到底+播音解說」「資料鏡頭+特技製作」相結合的表現形式,尋訪、講述、傳播英雄故事。
「幾個月的採訪,一路走來,一路感動一路激勵,與每一位老兵的零距離接觸,都在翻閱歷史記憶,讓我們備受教育與鼓舞。」全程參與尋訪活動的《吉林日報》記者趙夢卓告訴記者,她已記不清自己在採訪過程中流了多少次淚:
95歲高齡的抗戰老兵李啟崗在一次吹響衝鋒號時,被彈片擊中頭部,傷疤留存至今。受訪時,老兵拿出珍藏多年的軍號,壓在嘴唇上,用盡全力吹出斷斷續續的號音;
老兵鄭居元,面對敵人幾挺重機槍組成的火力網,巧妙抓住戰機,和戰友配合,把爆破筒塞進碉堡機槍眼,摧毀碉堡。復員後,他把每年的補助全部捐給村小學的孩子們;
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92歲老兵臧慶海,拄著拐棍堅持給孩子們上國防教育課……
「我們的採訪是一次同時間的賽跑,致敬英雄,就是我們對歷史最好的紀念!」當獲知即將接受採訪的榆樹市老兵滕文樹剛剛去世的消息,吉林廣播電視臺記者張旭巖當場哽咽。
「宣揚老兵,就是喚醒紅色記憶。」吉林省委宣傳部領導介紹,尋訪老兵活動開展以來,記者們累計採寫稿件300多篇,拍攝照片近萬張。通過各級各地主流媒體同步刊播或轉載,老兵事跡每天都在以文字、圖片、微視頻等不同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截至目前,各類媒體刊發、轉載老兵事跡10餘萬次,老兵事跡網上點擊瀏覽量累計超百萬次。
「當年金戈鐵馬的戰士,現已變成步履蹣跚的老人,但他們依舊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脊梁。」一位大學生在網上留下這樣的感言。
吉林省軍區領導感慨:「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今天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戰爭不相信眼淚,和平非他人恩賜,只有加快推進強軍步伐,才能固我國防,才能維護和平!」
來源:中國國防報 作者:隗公海 趙建龍 本報特約記者 喬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