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近10所芬蘭學校,我感受到了芬蘭教育的溫度

2020-11-18 騰訊網

*來源:第一教育(diyijiaoyu),作者孫衛紅

提到芬蘭教育,人們都不會感到陌生。在OECD組織的PISA測試中,芬蘭的表現始終位列前茅。芬蘭教育背後的秘訣也被無數人探討。

本文作者上海市奉賢區惠敏學校孫衛紅,先後走訪了芬蘭近10所學校,深刻感受到了芬蘭教育背後的「溫度」。

我於2019年9月參加了市教委組織的為期3周的芬蘭教育考察,前兩周在有「運動之城」之稱、PISA測試全球第一的活力城市——于韋斯屈萊,第三周在繁華而風韻十足的芬蘭首都赫爾辛基。3周時間裡,我跟隨考察團走訪了芬蘭近10 所學校,深刻體會到為什麼芬蘭教育被稱為「全世界最好的教育」。

芬蘭的每一所學校都秉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辦學理念,關注學生的運動、興趣與幸福,注重學生的生活支持、學習支持,在不同領域、不同方面為學生成長提供幫助。

靈活的學習空間——實現以生為本

「教室的核心作用是激發對學習的渴望,及強化學習的過程。」這是芬蘭教育對學習空間的理解。他們認為,「從被動教室到主動教學空間,教室不是教學環境,而是教學本身」。

走進Valteri-Onerva 中心門口,我們禁不住讚嘆「太漂亮了!」門口左手邊透明大玻璃裡面是整潔現代的辦公室,右手邊是一個桌球室,讓人感受到芬蘭學校所共有的運動氣息,門口可愛的彼得兔與盲人泥塑作品展現出童趣。正前方竟是一個開放式小劇場,觀眾席是原木的階梯,既溫馨又實用。而大玻璃上的盲文、地面上的盲道都體現出中心「以學生為本」的設計理念。

該中心前身是芬蘭國家級特殊學校聯盟。2015 年8 月1 日起正式成為學習諮詢中心,在芬蘭各地有6 個分支機構。該中心提供廣泛的服務來支持政府推行的融合教育,諮詢與指導工作主要提供「評估與評價」「康復」服務。

該中心的設計理念是《走向新的空間》和《使用空間的方法》。「實現」 空間概念,即「公園」式開放工作空間,「泉水」式集中工作空間,「巢穴」式靜溢工作空間。從「聽到」「感到」「看見」「聞到」植物的理念出發進行校園整體設計。例如,地板的顏色和桌椅的顏色搭配,燈光的亮度和發光點,桌子高低升降和自由組合,各個場所的隔音設備,包括餐廳等等,令我們無不感嘆設計之用心與專業。

LaukaaSatavuo 學校則是芬蘭第一所選用全木建材的學校,注重環保健康。我們參觀了學校多功能教室,了解學校家具及學習環境解決方案。在參觀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受到了環境即教育。該校的環境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給學生更多的學習體驗,學習環境的營造原則是孩子的學習樂趣,讓學生主動學習思考。

該所學校的學習設計經理Tina 女士向我們介紹了Isku 積極學習概念,其中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是設計靈活及多功能的教室;二是讓我們了解Isku 積極學習理念下設計的家具及學習環境解決方案。

Isku 中心是世界級的學習生態系統及創新平臺,他們認為教室的核心作用是激發對學習的渴望,強化學習的過程,給環境賦予生命。Isku 運用於所有環境中,它能促進集體學習及團隊協作。這樣人性化的設計理念,讓我們真正感受到芬蘭「以學生為本」 的教育態度。他們創造多樣化的教育環境,每個空間都可以提供學習的機會,既融合了科技元素,又實現了舒適與美觀,最終回歸到為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服務。這使我們充分感受到了芬蘭教育的溫度。

與芬蘭相比,我們的教室缺少變化,若干排桌子和若干排椅子整齊劃一地排放在教室裡。我們完全可以在每個教室安置一些舒適的沙發,課桌椅也可以改成更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能夠自由拼接的、更為舒適的式樣。室內的地毯更可以設計成「趣味數學遊戲毯」「趣味漢字遊戲毯」「辨別顏色遊戲毯」「指南針」等等,讓教室環境本身成為一種教學資源。

教師合作教學——成就高效課堂

芬蘭學校的合作教學是顯而易見的。每到一所學校,透過玻璃窗朝教室裡觀察,我們能看到十幾到二十幾個學生的班級裡,一定會有2~3 位老師。據介紹,芬蘭合作教學的形式分為:互補教學,即一名教師主導課堂,另一名教師支持;平行教學,即相同(或分開)的教室,學生分兩組;團隊教學,即一起計劃,對授課內容達成共識,在課堂中靈活改變角色。

在平行教學中,如果是兩個同質化學生小組,每位教師向自己負責的學生小組提供相同的材料,這種模式增加了學生與教師互動的機會。如果是兩個異質化小組,則根據學生在某一學科領域的表現,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學生需要重新教學,而另一組學生則準備好進行擴展活動。平行教學如果是依據站點,教師就分工落實這節課的內容,每個教師領導一個工作站,學生們在工作站之間輪換。平行教學中還有多選教學,一名教師指導整個班級,而支持教師與可能需要重新教學的一部分困難學生另組一個小組。該小組可留在教室內或離開教室到較安靜的地方。平行教學中還有靈活組合,學生和教師靈活分組,小組會不時重組。

合作教學的優勢是教師可以從彼此身上學習, 這將為教師帶來專業性成長。當教師互相幫助克服困難時,提升了工作幸福感。教師利用彼此的優勢, 合作實現更好的、令人興奮的課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資源,對學生的分層教學能夠做得更加充分。

讓學校動起來——釋放學生天性

在芬蘭學習考察的這段時間,但凡走進校園,就會看到孩子們在操場上盡情玩耍:蕩鞦韆、踢球、跑步、跳繩、爬樹……歡笑聲、尖叫聲、吶喊聲此起彼伏。在芬蘭的學校,無論天晴下雨、嚴寒酷暑,孩子們都會換上運動裝備,在操場上揮汗如雨。有些芬蘭學校甚至會在教室裡開闢出運動角和室內運動項目。

2019 年9 月18 日,室外氣溫零下一度。我們參觀了Keski-Palokka 學校。走近校園,滿眼都是好動的孩子們,有踩著滑板車上學的、有騎著自行車上學的、有步行上學的……校園周邊的樹林裡也到處是孩子們活動的身影。

當我們走進教室,發現有很多運動器材;教室外的走廊裡也有各種與運動相關的設施。孩子們一會兒在教室裡攀爬,一會兒在走廊裡跳躍。我們走進一間非常寬敞的教室,驚訝地發現教室的一半是一個類似於體操訓練的場所。經該校老師的解釋,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所學校的教育理念是「讓學校動起來」。這一理念貫穿該校環境營造和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細節。

「讓學校動起來」是於韋斯屈來市政府所倡導的。從2010 年開始,Keski-Palokka 學校率先開始探索。從9 年來取得的實效看,他們的實踐是非常成功的。該校老師現場播放了他們學校在臉書上的一段學生將學習與運動相結合的視頻。視頻中,學生所展現的運動能力、燦爛笑容深深感染著我們每一個參觀者。運動,不僅讓這所學校的學生擁有了健康的體魄,也提升了他們的注意力和幸福感。

喜愛運動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特殊教育學生同樣如此。芬蘭之行給我的啟示是:特殊教育學校也可以動起來。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殘障程度,購置一些適合學生的運動器材,讓孩子們走出教室、走向操場,組織他們參加更多的趣味運動。我們還可以在教室裡添置一些安全可靠的運動器材, 讓班級成為靈活運動的空間。

三級支持網絡——關懷特殊兒童

在芬蘭,特殊教育是針對每一個受教育者而言的,他們認為每一個人都是特殊需要者。他們或許在某些方面表現出天賦,但同時在另一些方面需要特殊支持。

「差異化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責任。」 教育平等意味著並非所有學生都獲得相同的知識, 但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所需的知識。

芬蘭學生、即使是有嚴重發育障礙的,也會接受相同的基礎教育。在芬蘭,超過99.7% 的學生完成了九年制義務教育。

在芬蘭的考察過程中,我們看到、聽到與感受到最多的就是三級支持網絡——普通支持、強化支持與特殊支持。

芬蘭所有的學生都能獲得普通支持, 主要來自普通教師與非全日制特殊教師,他們通常對某一位學生在閱讀、寫作、演講或學科中遇到的問題,每周進行特殊教育兩個多小時。

10.6% 的學生得到強化支持,非全日制特殊教師為這一類學生擬定特別的強化學習計劃(learning plan)。

8.1% 的學生得到特殊支持,這一類學生在普通或特殊教育班級(小組)有輕微或嚴重的學習或行為困難,教師為他們量身定製個性化教育計劃(IEP)。雖然這些學生大多數時間需要在特殊支持計劃裡,但是他們仍然是普通班級的一員。在芬蘭,需要特殊支持的學生有4200 名,這些學生有非常明顯的生理方面( 感官、社會情感、智力) 的障礙,佔學生總數的0.8%,分布在70 所特殊學校。

步行者咖啡館——去孩子在的地方

「車站兒童——步行者咖啡館」是一個當地非政府機構組織,該機構主要關注防止年輕人邊緣化的問題。通過機構負責人Christian Wentzel 的介紹,大家了解到「車站兒童——步行者咖啡館」1990 年正式創立於赫爾辛基。該機構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在成人和青少年(13~17 歲)之間提供安全交流的方式。機構有40 名正式員工,志願者大概有400 名。芬蘭共有8 個這樣的流動咖啡館,60% 的資金由政府撥款,40% 來源於私人捐款,而且資金的使用都有嚴格審查制度。

每天進入步行者咖啡館的青少年客流量是150~200 名左右,會有20 個不同母語的青少年聚集於此。這些青少年中有優秀的,也有問題少年,大家沒有任何歧視,一起下象棋、打牌、聊天等,如果遇到問題也會有志願者陪伴傾聽,提供問題解決方案等服務。

步行者咖啡館與商場、火車站、街道、公園、圖書館、警察、家庭等建立合作機制,為青少年提供可靠、安全的溝通渠道,防止他們邊緣化。它們分布在芬蘭市中心,也深入偏遠的鄉村,倡導「我們去孩子在的地方」,使更多的青少年參與進來,讓每個青少年享受平等的服務。

在上海,每一所特殊教育學校都會有許多來源於校外的愛心共建單位。他們經常會給特殊學生送溫暖、送愛心,組織特殊學生開展一些主題日活動等。

芬蘭之行給我的啟示是,讓特殊學生走進企業。我們可以結合愛心共建單位自身的行業特色與優勢,設計一些職業體驗項目,帶著孩子們走進去,了解、體驗各種職業。這些項目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體驗與參與,讓學生在每一次活動中真正收穫快樂與成長。經過一段時間的合作,我們甚至可以確立幾個適合輕度智障學生的職前社會實踐點, 形成針對特殊學生的生涯教育模式。

探究體驗模式——為生活而學習

在芬蘭,教育是與生活無縫對接、自然發生的。幾乎每所學校都有烹飪室,飄著烹飪食物的香氣, 孩子們興高採烈地上著烹飪課。幾乎每所學校都有木工之家,裡面的專業設備一應俱全,孩子們在木工課上會製作出凳子、箱子、籃子等一系列成品。

Tikkala 學校是一所鄉村學校,在縫紉課上,孩子們忽然問起:「針穿過布料和穿過紙張為什麼感覺那麼不一樣?」於是老師們就開始了「摩擦力」的教學。接下來學生就滿世界地去找「摩檫力」。

熱心的家長給學校送來了一本繪本,是關於「勇敢」的,於是圍繞這個繪本,就有了整整一個學年關於「勇敢」 的學習。「勇敢地結識新朋友」「勇敢地認識周圍的世界」「勇敢地向別人承認自己的錯誤」……每個孩子都擁有一塊象徵「勇敢」的石頭,這是他們自己在森林裡尋找到的,他們可以用各種方式裝飾這塊石頭,並且好好地保管這塊石頭,就如同保護好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勇敢」。

今天他們的學習任務是學會勇敢道歉。老師給每個小組長一份故事大綱,幾張寫著關於表達道歉的句式的紙,還有一張到森林裡尋找「金色石頭」的地圖,這是作為勇於承認錯誤的人的最高獎勵,並且要求每個小組拍攝一段關於道歉的視頻。

孩子們要先做好計劃,然後按照計劃進行語言學習、設計拍攝場景、進行排練、拍攝視頻,還要按照地圖到森林裡去尋找那塊神奇的「金色石頭」。

在芬蘭的許多學校,學生與森林建立了緊密的關係。在森林裡找顏色、找葉子、找樹、找花、找蘑菇……讓學生學會愛惜、保護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尋找知識,培養生活的能力。好多學校會安排半天時間帶學生去森林裡。教師分配任務,例如,去找高的樹和矮的樹,要求學生拍視頻,填寫調查表交作業,學生通過觀察、感知、測量、記錄、討論等加深對「高」與「矮」等概念的感知,學習形式十分有趣、非常吸引人。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第一教育」。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相關焦點

  • 「千湖之國」北歐芬蘭,留學生最喜歡的4所高等院校
    芬蘭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一個高度工業化、自由化的市場經濟體,芬蘭是歐盟成員國之一,但人均GDP遠高於歐盟平均水平,與其鄰國瑞典相當。2018年全球幸福指數,芬蘭排名第一。芬蘭教育事業發達。實行9年一貫制免費、義務教育。現有各類學校4023所,在校學生超過189萬人(包括成人教育及各類業餘學校的在校生)。
  • 真實版「芬蘭教育」:他鄉的童年並不一定美好
    被神化的芬蘭教育模式芬蘭教育研究者文德(Fred Dervin)在《破解神話:還原真實的芬蘭教育》中數度傳達出無奈感:外界對芬蘭有太多刻板印象,哪怕芬蘭已經出現了很多問題,但錯誤的觀念仍然被傳播。比如學習自主性的問題。
  • 「在芬蘭找工作真的太難了!」 外國人在芬蘭求職的血淚史…
    她說,芬蘭勞動力短缺,不能失去寶貴的資源。"如果我們想吸引新的芬蘭歸國人員,我們需要做好更好的準備,在技術服務機構以及教育機構和僱主網絡中接納他們。我們需要發展我們的服務,以便能夠應對和促進新的潛在僱員的到來,"她說。PORE項目將在春季為芬蘭歸國人員組織網絡研討會,參與者可以就他們認為有益的技術教育服務種類發表意見。
  • 貧困山區和都市孩子沒區別,這才是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訣
    更難得的是,芬蘭沒有「牛校」,也沒有「菜小」,所謂的好學校和差學校,成績只相差5%。換句話說,如果中國教育達到芬蘭水平,那麼中西部山區的孩子,和北上廣都市裡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質量相同的高水平教育。
  • 全球教育最強國芬蘭,豆瓣評分9.2的紀錄片,看完你可能想移民
    今天我重複看的時候,小勳正在桌子上寫作業,我看著手機屏幕裡的芬蘭孩子,再看看眉頭緊鎖、一臉認真的小勳,心裡百感交集。他們學校的學生來自25個國家,有27種語言。老師會讓不同國家的孩子用不同的語言進行廣播,那樣孩子就會認為「你做到了我做不到的事,你很有才能」。這樣無形中讓孩子增加了自信心,也可以更好的融入學校環境。 更令人驚奇的是,老師不知道班上孩子的家庭背景是什麼樣,父母從事什麼工作、收入多少,芬蘭沒有隻給富人的學校,所有的孩子都一視同仁。
  • 9.1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為你解開「全球第一」的芬蘭教育
    2019年,著名記者、作家周軼君走訪六國拍攝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上映之後,僅僅一集,豆瓣評分就達到了9.2分。這部紀錄片之所以會有如此的發的反響,其實是因為周軼君將鏡頭聚焦在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六個國家的教育發展現狀及特點。
  • 芬蘭口罩能否破局?--新冠肺炎在芬蘭
    1912年4月10日,號稱「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從英國的南安普敦起航駛向美國的紐約。號稱「永不沉沒」,這話有點吹大了。一吹大話很可能就被打臉,這句話在泰坦尼克身上得到了驗證。泰坦尼克撞上了冰山,人們驚慌失措地逃生。既然號稱「永不沉沒」,那麼就不用考慮沉沒時的安全措施了。
  • 熱烈祝賀:五洲達客戶全家芬蘭居留卡獲批!
    10月14日,五洲達芬蘭客戶D女士一家三口芬蘭居留卡成功獲批。D女士全家親赴芬蘭駐華大使館領取。 同時北京小升初是以劃片和電腦排位作為入學標準,根據北京市教委要求,各學校對轄區適齡學生入學進行分類排名。具備優先入校權的是在該校覆蓋片區,學生父母的戶口和名下房產均必須處於該片區。如戶口或房產未在該片區,則錄取排名靠後。如果學校錄取優先入校生源後仍有名額,則再行錄取排名靠後的生源,如沒有名額,則自動電腦排位至臨近的其他學校。
  • 美國、芬蘭、以色列、澳大利亞、臺灣,這些地方真實的教育,你知道嗎?
    ,這位大叔是一位年輕心態的同類,他對中國的語言非常感興趣,自己辦過一個方言的網站,叫做鄉音苑,我們很多國家的朋友是通過這個網站來認識他的。可能你聽說過,美國人特愛「浪費」時間。小學在校時間是早上8點半到下午3點,放學後沒什麼作業,我記得我上高中才開始有家庭作業。那麼多時間我做什麼?有可能是運動,在高中的時候我特別喜歡騎自行車,花很多時間騎車。我家附近有一條河,我還喜歡去那兒釣魚、抓河蝦。
  • 古典音樂 | 《芬蘭頌》:芬蘭的第二國歌
    這部作品是1899年為反對日益增長的俄羅斯帝國審查制度,舉行秘密抗議而作,也是作為描繪芬蘭歷史事件畫面七部伴奏音樂作品中的最後一部。1900年7月2日,《芬蘭頌》由芬蘭著名指揮家、赫爾辛基愛樂樂團創始人羅貝爾託·卡雅努斯指揮赫爾辛基愛樂樂團,在赫爾辛基首演。整部作品典型的演奏時間為七分半至九分鐘。
  • 34歲的女總理上任一周,芬蘭怎樣了?
    Photo: twitter@Tuomas Niskakangas媒體監測公司Meltwater的報告顯示:12月3日至10日期間,全球媒體上發表的關於桑娜的文章共 6800篇,關於她的新聞在推特上被轉了7萬次,臉書上被轉了20萬次。那些正在疑惑女人是否能管理好國家的保守人士大可放心,芬蘭,依然井然有序,該咋樣還咋樣。
  • 蘇聯想和芬蘭交換領土,為何願意給芬蘭雙倍的補償?
    不過在1939年,由於歐洲局勢緊張,蘇聯盯上了芬蘭的土地,想要拓展戰略縱深。芬蘭是歐洲小國,對於小國蘇聯向來都是直接勒索,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三國連商量都沒商量,蘇聯就直接給吞併了。但對於芬蘭,蘇聯並沒有硬來,而是提出了一套比較合理的補償方案,用和芬蘭接壤的奧涅加湖西北4000多平方公裡土地去換芬蘭南部的2000平方公裡,這個方案對於芬蘭而言還算公平。
  • 西貝柳斯《芬蘭頌》| 芬蘭民族抗爭的讚美詩
    ),為芬蘭作曲家讓·西貝柳斯寫於1899年、1900年又修改的一部交響音詩。 這部作品的大部分旋律都激情澎湃且充滿騷動感,意在喚起芬蘭人民的民族抗爭精神。但接近尾聲時,管弦樂團卻變得平靜而祥和,奏出了寧靜的讚美詩式的旋律,這一旋律又被稱為「芬蘭讚美詩」(Finlandia Hymn)。 讚美詩部分經常被誤以為是芬蘭傳統民間曲調而加以引用,實際上這是西貝柳斯自己創作的。
  • 芬蘭「首代」:我的別樣「中國人生」
    這一天,芬蘭航空公司北京至赫爾辛基航線正式開通首航,可謂芬蘭航空在亞洲中國區的成功開端。當我親歷這一時刻的到來時,不禁想起了30多年前孩提時的我第一次隨父母來北京時的那些往事。1956年,我3歲,隨父母從芬蘭來到中國。我父親在北京師範大學教心理學,母親在《人民畫報》社當翻譯。
  • 芬蘭中小學正式廢除學科教學?揭開真實的謊言!
    2016年11月14日,將成為芬蘭教育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日子。芬蘭赫爾辛基教育局正式下發通知:從現在開始到2020年之前,正式廢除小學和中學階段的課程式教育,轉而採取實際場景主題教學。芬蘭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擺脫學校科目的國家。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赫爾辛基的孩子們就不用再上單獨的數學課、物理課、化學課,地理課。
  • 芬蘭只是個小國,芬蘇戰爭中為何芬蘭能擊敗蘇聯
    芬蘭,位於北歐,面積大致為33萬平方公裡,跟雲南差不多大小。這個體量的國家,也能算是中等。只不過跟蘇聯一比,最萌面積差就出來了。蘇聯有224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幾乎就是芬蘭的67倍。這不是一個傻大個。蘇聯擁有完整的軍事工業體系,戰場動員能力和充足的後勤補給。他們可以跟任何一個國家扳手腕。
  • 再見拉普蘭,再見極光小木屋,再見靜淨的芬蘭
    Day 10Inari - Helsinki 伊納裡 - 赫爾辛基昨天下午是大晴天,所以,晚上極光如約而至,也是9:00左右開始,大概持續到11;00左右。但孩子們只看了一小會兒,說,不是跟昨天的一樣麼?然後就睡覺了。 我竟然也受了他們的影響,沒有看到極光結束就睡著了。
  • 聖誕老人驚現蘇州,芬蘭「老蘇州」的江南水鄉生活
    說到芬蘭的印象,除聖誕老人此之外,你還知道芬蘭的哪些趣事?身為父親的亮叔,可能會羨慕那裡的教育,芬蘭被公認為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體系;它也是世界上喝咖啡最多的國家,人均一年要消費近10公斤咖啡豆,其次分別是挪威、荷蘭、斯洛維尼亞…
  • 體育研報⑥|芬蘭體育治理體系:政府主導與社會主導協同並進
    芬蘭體育多樣性發展(20世紀90年代至今)1993年芬蘭自身經濟衰退、蘇聯解體等因素催動了芬蘭國家機構變革和社會變革,體育組織的政治意識也逐漸淡化。1995年採用的以運動成績表現評定所獲資金的籌資制度是政府行使權力的體現。
  • 千湖之國——芬蘭
    冰雪全部消融後,一部分水充盈了這些低洼地;一部分流進了江河中,每年的降水又在不斷地補充著這些低洼地方所蒸發掉的水分,因此,湖泊就在芬蘭這個地方出現了。芬蘭有很多著名的藝術家:被譽為芬蘭民族音樂之父的西貝柳斯開創了民族音樂的新紀元;語言學家倫洛特編撰的芬蘭民族史詩《卡勒瓦拉》成為世界文學史中最偉大的史詩之一;建築大師阿爾瓦以充滿芬蘭本土傳統浪漫風格的設計在現代主義建築設計潮流中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