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山區和都市孩子沒區別,這才是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訣

2020-11-24 騰訊網

一直以來,歐美國家對於「考試成績好」的教育,都是不那麼服氣的,比如東亞教育。

歐美教育界普遍認為:東亞教育取得好成績基本是靠拼命努力讀書「死拼」出來的——你一個韓國孩子,一天學習十幾個小時,我們學習幾個小時的,分數當然拼不過。

然而有個「成績相當好」的國家,卻是唯一的例外,他家孩子不僅分數高,而且學得還相當輕鬆;不光輕鬆,而且還不偏科;不光不偏科,家裡成績最高的和最低的孩子之間,差距還最小!

「輕鬆快樂當學霸」,這簡直就是全世界的夢想啊!

一時間,世界各地的教育家紛紛訪問該國,個個都想找到他們教育成功的秘籍。

這個神奇的國家,就是芬蘭。

01 。

不追求高分的國家,分數卻高得出奇

芬蘭教育的出名,緣於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開展的國際學生評估(PISA)測試——

△PISA官網

2000年以來,在對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歲學生的數學、閱讀和科學三項能力評估中,芬蘭每次都名列前茅。

更難得的是,芬蘭沒有「牛校」,也沒有「菜小」,所謂的好學校和差學校,成績只相差5%。換句話說,如果中國教育達到芬蘭水平,那麼中西部山區的孩子,和北上廣都市裡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質量相同的高水平教育。

△截圖自紀錄片《接著侵略哪兒》中芬蘭教育的部分

更逆天的是,根據OECD的調查,相比世界上的任何其他國家,芬蘭的學生擁有最少的課外作業和家庭作業,他們每天晚上只需要花費半小時的時間,就能完成學校作業。

看到這裡,每天作業需要寫到晚上10點的中國/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孩子們是不是都想哭了?

這些年,說實話,芬蘭的PISA排名有所下降,但西方教育界的「芬蘭熱」卻絲毫不減。

因為,教育學家們發現,某些國家之所以能在PISA考試中超過芬蘭,可能僅僅是因為,他們針對PISA考試進行了專門的訓練——第一屆考試之後,許多國家都對本國教育進行了改革,有些學校甚至專門研究PISA題型,調整了自己的課程(比如德國和許多亞洲國家)……

可是芬蘭這個學霸卻正好相反,他堅持不押題、不考試。芬蘭教育者除了多次表示「不關心PISA成績」之外,甚至還「反向操作」,決定更多地消除教育競爭,向學生提供更多自由……

全世界那麼多國家中,芬蘭無疑是「學霸」裡最懂享受生活的,同時又是最懂生活的人裡學習最好的。

效率那麼高,芬蘭人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02 。

入學晚,起床也晚

芬蘭規定:七歲是小學標準入學年齡,相比其他國家,比如北愛爾蘭的4歲,英國、日本、荷蘭、美國等國的5歲,和中國的6歲……芬蘭孩子已然算是「高齡入學」了。

在芬蘭,人們認為,孩子童年的唯一任務,就是「成為孩子」,至於努力學習、天天向上,那都是需要等到身心發展全面之後再做的事情。

除了推遲上學年齡,芬蘭人還推遲了上課時間。

在美國等國家,多數學校的上課時間在早上7點半到8點左右,芬蘭人卻足足把上課時間推遲了一個多小時!芬蘭學校的上午第一節課通常在9點到9點45分才開始,最後一節課在下午2點到2點45分結束。

之所以推遲孩子上課的時間,是為了解決青少年睡眠不足的問題。研究表明:多數青少年每晚需要至少9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但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的孩子都無法獲得充足睡眠,比如在美國,只有不到8%的高中生能夠睡足9小時,並且隨著學校等級的升高,這一比例也隨之降低。

研究發現:早早起床,趕車或者早自習,對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作用其實微乎其微,相反的,早起奔波勞碌甚至還會給老師們送去一個疲憊不堪的年輕人,他們一整天都沒法集中精力好好上課。(參考資料:)

所以,芬蘭人索性讓孩子們睡飽了再去上課。

芬蘭上課時間開始得晚,課間休息時間也比其他國家更長。芬蘭法律規定,每45分鐘的授課時間之後,老師必須給學生15分鐘的休息時間。

而在美國,孩子們每天的課間休息時間通常少於半個小時。心理學家彼得·格雷(Peter Gray)認為,美國學生的「遊戲不足」可能導致焦慮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芬蘭人相信,身心健康才是學業出色的基礎,所以他們從不做壓榨學生、殺雞取卵的蠢事,而是儘量地保護好孩子的身體。

在芬蘭,孩子能在學校獲得免費午餐和醫療;有學習困難和心理問題的孩子,都能夠獲得「特殊教育者團隊」——包括社會工作者、護士和心理學家的專業幫助。

△芬蘭的教育體系

03 。

「有生命」的課程和「腦洞大開」的考試

芬蘭教育的公平性令人驚嘆,在芬蘭,即使是最貧困的孩子,也一樣能接受高質量的公立教育。

赫爾辛基(Helsinki)有一個名叫Siilitie的貧困社區,這裡有著芬蘭最早的低收入廉租房項目。

Siilitie的學校裡,200名一年級至九年級學生中,一半孩子患有學習障礙。

奇妙的是,來自其他國家的研究者們,卻可以在芬蘭貧困孩子的課程中,看到最先進的教育理念的痕跡——

每天清晨,在SIilitie小學附近的松樹和樺樹林間,一年級學生到處亂跑,他們每人都拿著一疊老師自製的「戶外數學」卡片,卡片上寫著這樣的問題:

「找到一根和你的腳一樣長的棍子。」

「收集50塊巖石和橡子,然後把它們以十為單位分組。」

這些七八歲的孩子會分成幾個小組,以團隊合作的方式互相比賽,看哪個小組完成任務的速度最快。

△圖片來自網站

開發出這套「戶外教學法」的老師Aleksi Gustafsson畢業於赫爾辛基大學,擁有碩士學位。

他說:「我做過研究,明白戶外學習對孩子們有多大的用處。」 「孩子們很喜歡在戶外邊玩邊學,他們真的從中學到了東西。」

課程充滿生機活力,學習效果也確實是「槓槓的」。在這所芬蘭版「菜場學校」裡,九年級學生升入高中的比例接近百分之一百。即使是殘疾程度最嚴重的孩子,也能在芬蘭擴大的職業高中體系中找到一席之地。

芬蘭學生不光家庭作業少,可以一邊上課一邊玩兒,他們還幾乎不需要考試!

在整個小學和中學階段,芬蘭孩子僅僅需要參加一項標準化考試。

相比之下,在「不讓任何孩子落後」和「共同核心」標準的要求推動下,美國三至八年級的學生,每年都必須參加標準化考試,用以「跟蹤他們的表現」。

△圖片來自網站

批評者聲稱,持續測試並不能使學生變得更聰明,而只是創造了「以考試為中心」的教學環境。

芬蘭這場唯一的考試被稱為「國家入學考試」,在學生高中結束時進行,由老師而非計算機進行評分。

有意思的是,就這麼碩果僅存的一次考試,題目還往往包含大量富有爭議的「燒腦」問題,比如——

「幸福、健康和美好生活,三者在道德範疇上的概念是什麼?」

「卡爾·馬克思和弗裡德裡希·恩格斯曾經預言,社會主義革命將首先在英國等國家發生。是什麼讓馬克思和恩格斯有了這樣的主張?為什麼後來是在俄羅斯發生了社會主義革命?」

……類似這樣的考試,簡直會讓世界各國的「做題家」瞬間崩塌。

芬蘭孩子儘管學業壓力並不大,但他們學識的「涉獵面」卻是相當廣泛的

△圖片來自網站

芬蘭小學生的一年級課程除了芬蘭語、數學和科學外,還包括音樂、藝術、體育、宗教和紡織手工藝品;

英語學習從三年級開始,瑞典語從四年級開始;

到五年級,就會增加生物學、地理、歷史、物理和化學課程。

芬蘭教育部前任總幹事帕西·薩爾伯格(Pasi Sahlberg)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說:「(芬蘭的考試)經常要求學生展示應對進化、失業、飲食、政治問題、暴力、戰爭、體育道德、垃圾食品、性、毒品和道德方面的能力。這些問題涉及多個學科領域,通常需要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

△截圖自紀錄片《接著侵略哪兒》中芬蘭教育的部分

04 。

不拼學生,拼老師

芬蘭的學生,大概是全世界發達國家裡最輕鬆的學生,而他們的老師,卻絕對是競爭力最強大的老師。

芬蘭老師必須擁有碩士學位;

根據國際教育基準研究中心(CIEB)的數據,芬蘭每10個申請參加教師培訓的人中,只有一個能得到錄取;

芬蘭老師每天在課堂上只需要花費4小時的時間上課,然而每周卻都需要花上2小時的時間參加「職業培訓」;

芬蘭每所學校都會配備「特殊教育老師」,他們更是需要接受長達6年的大學教育,薪水也因此比一般老師更高。

正是因為有對老師精挑細選的流程,在芬蘭,教師普遍被視為和醫生、律師一樣,挑戰性最強,也最令人尊敬的職業。

芬蘭學校的老師和學生數量都比較少。通常情況下,一位老師會連續指導同一批學生長達六年的時間。在此期間,老師可以擔任導師甚至家庭成員的角色,和學生加深了解、建立信任。

因為形成了教育的長期關係,對於「問題學生」,芬蘭老師不會急於教完了就快點「甩鍋」,而是會著力於進行個性化的教育。

05 。

我們能從芬蘭教育學到什麼?

寫了這麼多,作為中國的家長和老師,我們又能從芬蘭教育中學到些什麼呢?

培養「橫貫能力」而非「應試能力」

2016年,芬蘭實施了「新課程改革」,把教學重點放在了「跨學科學習」上。

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世界經濟和環境瞬息萬變,今天熱門的學科和職業,可能明天就不復存在了。

因此,與其花費大量的力氣向孩子灌輸單一的知識,訓練他們的應試能力,不如培養他們適應變化的能力。

改革的重點之一,是促進孩子的「橫貫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s),即:貫穿於不同學科和領域所需要的通用能力。

其中包括:思考與學習的能力;文化識讀、互動與表達的能力;自我照顧、日常生活技能與保護自身安全的能力;多元識讀;數位化能力;工作生活能力與創業精神;參與、影響並為可持續性未來負責的能力。

△截圖自紀錄片《接著侵略哪兒》中芬蘭教育的部分

治癒「自然缺失症」

相比十幾年之前,如今的孩子更容易焦慮和抑鬱,經常無法集中注意力,很多學者將這種症狀歸因為「自然缺失症」。

一項對芬蘭青少年的研究表明,他們如果在心煩意亂的時候獨自走到自然環境中去,就可以理清思路,獲得看問題的新角度。

作為父母和老師,我們也許可以換一種教學方法,讓孩子從書桌邊走開,像芬蘭的孩子一樣,到大自然裡去數石頭、測量樹枝的長度……從生活中,在自然放鬆的環境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對孩子抱有更加健康的期待

咱們大部分中國父母和老師,對孩子抱有的期待無非是「成績好」、「要爭氣」、「未來找個好工作」、「讓爸媽和老師臉上有光」。

相比之下,芬蘭人的教育理念卻「佛系」得多——

芬蘭教育界一貫的理念,是要讓每個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天賦,發展個人的學習地圖;

而前兩年曾有一份對芬蘭兩萬多父母的調查,顯示芬蘭父母對孩子有五個方面的核心期望:孩子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朋友圈,熟悉當下的知識和技術,每天兩小時的戶外運動,一家人在一起吃飯。

有興趣愛好,每天兩小時運動,一家人一起吃飯……如此簡單樸實的期望,卻培養出了成績更出色、身心也更健康的孩子。

「是否要給沸騰的雞血降降溫」這一點上,淡定的芬蘭人給全世界人民上了寶貴的一課。

參考資料&圖片來源: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824552/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innovation/why-are-finlands-schools-successful-49859555/

相關焦點

  • 為貧困山區學校接入網絡,WiFi萬能鑰匙助力數字教育
    數字時代,網際網路在教育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讓網絡進入校園,不僅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也為解決教育不均衡問題鋪平了數字道路。作為全球免費上網平臺,WiFi萬能鑰匙通過旗下夢想鑰匙公益項目,致力幫助解決貧困地區中小學的連網難題。截至2019年底,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8%,經過五年努力,基礎教育歷史性地解決了「有學上」問題,同時,改善教學辦學條件、消除教育大班額的工作也在同步推進。數據顯示,全國小學、初中、普通高中接入網際網路的學校比例已分別為98.43%、99.07%、98.67%。
  • 學知方達教育集團助力山區孩子做閃閃發光的自己
    學知方達教育集團成立十餘年來,一直秉承著做教育的初衷,我們希望可以力所能及的盡一份綿薄之力。集團每年都會資助數十名貧困山區的孩子,成立「學知方達」獎學金,獎勵綜合成績優秀的孩子。2020年11月23日,學知方達又來到了利川縣黃金小學,和羅校長還有學校老師一起把獎學金頒發給了孩子們,孩子們非常開心。我們也希望藉此鼓勵孩子們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希望每一個孩子都快樂、自信、健康、有理想,去做那個閃閃發光的自己。黃金小學坐落在湖北省利川市西北角的邊遠小鎮建南鎮。從利川市到建南鎮的距離有87公裡,山路崎嶇,要開車近兩個小時才能到達。
  • 走訪近10所芬蘭學校,我感受到了芬蘭教育的溫度
    在OECD組織的PISA測試中,芬蘭的表現始終位列前茅。芬蘭教育背後的秘訣也被無數人探討。 本文作者上海市奉賢區惠敏學校孫衛紅,先後走訪了芬蘭近10所學校,深刻感受到了芬蘭教育背後的「溫度」。
  • 9.1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為你解開「全球第一」的芬蘭教育
    為何說芬蘭教育備受關注,因為芬蘭這個總人口不足北京四分之一的北歐小國,卻一直擁有著「全球教育第一」的稱號。在第二集芬蘭教育播出之後,就有不少人在感嘆,芬蘭簡直就是一個教育的烏託邦。在芬蘭的幼兒教育中,我們隨著鏡頭可以看到一個非常隨心的學習環境。
  • 福建新華發行集團向貧困山區學校捐贈校服和圖書
    新華網 王雄 攝  新華網福州11月21日電(王雄)20日,「百年新華 書潤茶鄉」——福建新華發行集團助力教育扶貧系列活動在安溪縣大坪鄉舉行。當天,福建新華發行集團攜手石獅大帝集團向安溪貧困山區五所學校捐贈總價值30多萬元的「新華·藍帝獅」校服和圖書。  「新華·藍帝獅」是福建新華發行集團與石獅大帝集團聯合打造的校服品牌。
  • 海珠| 捐舊衣換新衣,讓貧困山區孩子溫暖過冬
    「我向全社區居民倡議:參與衣舊有愛行動,捐贈你的閒置衣服,通過環保置換,為偏遠貧困山區兒童購置新衣一件新衣,讓貧困山區孩子溫暖過冬!」 11月28日上午,由廣州市文明辦、廣州市志願者服務發展中心指導,海珠區文明辦、區直屬機關工委、區城管和執法局、區教育局、區民政局、團區委、瑞寶街、尚品宅配聯合發起的「海珠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溫暖的迴響衣舊有愛』舊衣回收綠色環保公益活動」在金碧花園中心廣場啟動。
  • 鄧倫去貧困山區小學幫助女孩圓夢,女孩的手錶引熱議:卡西歐?
    ,人們的生活比之前好了,但在某些山區,孩子們的生長環境還是不容樂觀的,和城市的孩子無法比較,無論是教育環境,還是具體的生活細節,都有很大差距,但相同的是,這裡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愛好,也有自己的夢想!本期節目中,鄧倫、秦昊、楊超越、郭京飛、賈乃亮、王珞丹以及任嘉倫要在貧困小學和孩子們一對一幫扶,幫助孩子們實現自己的願望,其中
  • 捐衣服給貧困山區地址,順豐免費上門收捐贈衣服是真的嗎?
    很多朋友在找捐衣服給貧困山區地址,順豐免費上門收捐贈衣服是真的嗎?大涼山作為全國最貧困山區,國家扶貧很好,每家做了新房,學生免費上學,偏遠山區仍然缺乏衣物,大涼山志願者胡秋根,拒絕捐款,僅傳遞愛心物品,也請大家不要相信快手,抖音上悲情的孩子老人,沒飯吃,沒學上的騙局。
  • 在晨兮大語文,竟然找到了"世界第一"的教育密碼
    芬蘭的教育理念受到了很多國家的借鑑和學習,也是全球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芬蘭的教育到底有多強呢?芬蘭有全球最嚴苛的教師選拔標準,學校和老師也有全球最大的教學自主權;芬蘭的教育制度是全世界最均衡的,學生成績在全球也是落差最小的;芬蘭在國家競爭力、國家清廉程度、信息科技能力、教育成就方面屢創第一;芬蘭從2000年開始參與國際PISA測試,從
  • 天那邊:山區教育的悲歌與希望
    2020年一場新冠肺炎疫情,以至於學生只能上網課,城裡的孩子有條件,而生活在偏僻鄉下的孩子怎麼學習呢?偏僻鄉下的教育狀態在韓延導演的《天那邊》裡曾有過真實反映。《天那邊》講述的是80後大學生支教中的故事,既搞笑又感人,2007年上映時口碑不俗,評分7.3。
  • 助養山區貧困兒童行動,我們在路上……
    我們要做的,不是去調查他們為什麼生那麼多,而是要去幫他們解決「怎麼辦」,幫那些貧困兒童走出那沒有出路的循環。孩子是我們這個計劃的核心。小董:政府沒有為他們做些什麼嗎?我說:肯定有,比如低保政策以及現在我們在做的「精準扶貧」工作,一是保障部分特困家庭的基本生活,二是對覆蓋面更廣的相對貧困戶在住房、醫療、教育和增收方面進行幫扶,都是很實際的。但也要知道,政府不是萬能的。
  • 保亭:點燃山區孩子音樂夢想 大山深處童聲嘹亮
    「這些年我走村入戶,從老人那裡搜集來這些古老的黎族歌謠,加以整理後再教給這些孩子,讓他們不要忘記了民族的傳統文化,也能啟蒙他們的音樂夢想。」黃碧靈是這所山區小學唯一的專職音樂老師,今年是她在這裡教學的第23個年頭。
  • 真實版「芬蘭教育」:他鄉的童年並不一定美好
    整集紀錄片中最觸動觀眾的,也是這類看似和中國完全相反的教育模式:基礎教育階段很少有考試、不分等級、作業量少、鼓勵自由發展......整個社會定義成功的方式不是錢權,而是品味和教養,孩子長大後也並不想到大城市去。困擾我國的焦慮感似乎與芬蘭人無緣。
  • 愛課AirCourse攜「40萬AI公益課」奔赴貴州山區,技術賦能教育扶貧
    2020年11月25日,由愛課AirCourse和上海民革市委聯合開展的」結對納雍縣鍋圈巖鄉「公益活動走進貴州省納雍縣鍋圈巖中學,為山區的孩子愛心捐贈了總價值40萬的「溫暖AI公益課」。上海民革市委副主委王慧敏、愛課AirCourse運營總監王希波及復旦大學教授一行和鍋圈巖中學1000多名師生一起見證了捐贈儀式。
  • 全國侗族歌王王馨深入貴州貧困山區扶貧助學
    如今,「最美麗的花朵」開在山區,開在侗鄉,開在貧寒學子的心中。王馨作為一名侗鄉歌手,對侗族家鄉懷著一份特殊的情愛,所以把自己剛剛畢業走向社會掙得的三萬元資金捐助了十名學生。黎平縣人大副主任楊志勳在講話中高度讚揚了王馨同學對貴州貧困地區和對黎平教育事業的關心,並祝願她藝術事業興旺發達。
  • 芒市法帕中學和麗芳:山區學生的知心人
    法帕中學儘管校舍簡陋,但坐落於一片青山綠水之間,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以及優良的師資,讓學生們對學校和老師滿懷信任與熱愛。法帕中學招生的對象大部分是農村學生,其中有一部分更是來自上東和平河這些偏遠貧困山區的學生,這些學生普遍家境貧困,能讓孩子來上學已是非常不容易。因此,這一部分生源能否順利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一直以來都是讓法帕中學校領導掛心的事。
  • 芬蘭寶寶一出生就睡小紙箱!【70年的秘密流傳世界】
    孩子長大後雖然不能睡在裡面,但可以坐在裡面玩積木、玩小車,或者把紙盒當桌子,玩過家家。紙箱的蓋子還可以被支起來,當敞篷車,或者當作捉迷藏的藏身之地,這些都是孩子非常喜歡玩的遊戲。如今,這個為新生兒提供最初保護的項目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推廣,並結合當地需求,發展出各自的特色。
  • 無限極助力山區孩子擁有自己的「星辰大海」
    但由於基礎條件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缺口大、致貧原因複雜,這裡和四川的涼山州、雲南的怒江州等並稱為「三州」,被喻為「最後的貧困堡壘」。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且註定是一項長期性工程。這就意味著在書本成績和課堂之外,村小老師們的工作依然要繼續,要讓「教育能夠改善貧困」觀念融入家長和學生的內心。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村小的老師們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 我市兩名校赴貧困山區開展捐贈交流活動
    12月15日,保定十七中、保定市實驗小學兩所學校校長及優秀教師代表,到順平縣大悲鄉嶺後小學開展愛心捐贈和教育交流活動。兩所學校為嶺後小學送去了羽毛球拍、籃球、毽子等體育用品,並把師生們捐贈的圖書送到嶺後小學的孩子們手中,還專程看望了紮根山區43載的嶺後小學退休老教師齊天鎖。捐贈儀式後,十七中、實驗小學分別與嶺後小學籤訂了援建愛心圖書室交接單和友好學校結對意向書。
  • 起跑線上就要公平、普惠 洪恩「築夢計劃」優質啟蒙教育資源送山區
    不過,隨著今天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和各類在線教育、數位化教育App產品的日漸普及,更多優質教育資源得以向三四線城市和貧困地區輸送,讓山區的孩子逐漸也能和城市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一起享受普惠教育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