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
仕女形象的發軔,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劉向《說苑》記載:「齊,敬君者,善畫。齊王起九重臺,召敬君畫之,敬君久不得歸,思其妻,乃畫妻對之。齊王知其妻美,與錢百萬,納其妻。」一個叫敬君的畫工因思念妻子,便將妻子的形貌畫下來欣賞,這是目前關於仕女人物畫最早的文字記載。
迄今發現最早畫在絹上的婦女形象,當推戰國長沙楚墓出土的《女子夔鳳帛畫》,此像據考是位女神,為豐隆、鸞鳥迎宓妃的故事,並不屬真正含義上的仕女畫。魏晉時期,衛協曾畫《大列女圖》、戴逵善畫世俗人物曾畫《阿谷處女圖》、顧愷之曾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顧愷之女性人物作品的出現,可以說明描繪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美麗女性形象的仕女畫形制已見雛形。」顧愷之評《小列女圖》:「一點一畫,皆相與成其豔姿。且尊卑貴賤之形,覺然易了,難可遠過之也。」而曹植在《畫贊序》中說:「見令妃順後,莫不嘉貴。是知存乎鑑戒者圖畫也。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
——曹植《洛神賦》
曹操三子曹植,才高八鬥,他的名篇——《洛神賦》描寫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典型的美女形象:
佚名《洛神賦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攝自《宋畫全集》第三卷)
「洛神」型美女,衣帶飄舉,秀骨清像,肩若削成,腰如約素。這種美女風貌,甚至在北魏的一座墓葬中還能看到它的魅力——北魏琅琊王司馬金龍墓漆畫屏風。
只不過,與「洛神」的苗條範不同的是,司馬金龍墓受北魏文化的影響,美女體態偏顯健碩:
北魏 司馬金龍墓 《列女傳漆畫》
唐 朝
在唐代繪畫中,女性形象更多作為主角出現,立足於反映現實的貴族婦女生活,炫耀他們的豔麗之容和富貴之氣。宋代米芾《畫史》記載:「古人圖畫,無非勸戒,今人撰《明皇幸興慶圖》,無非奢麗。」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論婦人形相》則論道:「今之畫者,但貴其姱麗之容,是取悅於眾目,不達畫之理趣也。」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李白《清平調·其一》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新疆地區出土的唐代墓葬,以及日本奈良正倉院流傳下來的「仕女圖」為典型唐風——曲眉豐頰,穠麗豐肥,酥胸長裙,溫潤香軟,豐厚為體,繪畫史上稱之為「綺羅人物」:
新疆出土唐代仕女畫
新疆出土的唐代幼女圖
日本奈良正倉院唐代仕女圖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唐·周昉《揮扇仕女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唐·周昉《揮扇仕女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唐·周昉《揮扇仕女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唐·周昉《揮扇仕女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唐·周昉《揮扇仕女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宋人摹的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卷和《搗練圖》卷,傳為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卷和《揮扇仕女圖》卷,表現的都是皇親國戚、內廷宮娥等上層社會婦女,從形象到妝飾均真實地再現了她們奢華的生活景況。這些貴族婦女,體態都豐滿圓潤,顯出生活的富足,如唐詩所云:「裙拖六幅三湘水」、「綺羅千縷見肌膚」、「胸前瑞雪燈斜照」,其間袒胸露肩的服式,正是唐代自由、開放社會風氣的反映。張萱、周昉所創造的貴族婦女美的典型,被後世稱為「唐妝」。
《虢國夫人遊春圖》,為北宋宮廷畫家臨摹唐代張萱的畫作,金章宗題籤「天水摹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天水,即「天水郡王」,為宋徽宗在金代的「封號」。
描繪了唐玄宗貴妃楊玉環的三姊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出遊的場景,雖為宋人所繪,但基本反映了唐代美女的體態特徵:
宋《虢國夫人遊春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宋《虢國夫人遊春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騎著三花馬的應該是位女扮男裝的唐代美女:
宋《虢國夫人遊春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傳),有一位女侍者,她「髮辮梳成圓環狀」,即丫鬟(環),她也是流傳捲軸畫中的最早丫鬟之一:
不過,她嘴角微張,面容祥和,體態豐腴,也是位美人!
(傳)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
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宋 代
唐代雖塑造出後世難以企及的貴族仕女典範,然在全面開拓仕女畫題材、廣泛表現各階層婦女生活、多方位揭示女性美、塑造不同美人類型、傳達細膩複雜內心、賦以多樣審美情趣等方面,當屬中國繪畫巔峰時期的兩宋時代。宣和畫譜》論美女與女神:「至於論美女,則蛾眉皓齒,如東鄰之女,瑰姿豔逸,如洛浦之神。」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李清照《點絳唇·蹴罷鞦韆》
如果說唐代的女性的活潑開朗的,生機勃勃的,她們可以女扮男裝,可以拋頭露面;那麼宋代的女性就是「和羞走,倚門回首」的淑女:
宋·佚名《女孝經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宋·佚名《女孝經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傳)周文矩《宮中圖》局部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傳)周文矩《宮中圖》局部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傳)周文矩《宮中圖》局部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傳)周文矩《宮中圖》局部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宋·陳清波《瑤臺步月圖》
故宮博物院藏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的《白衣觀音》,以線描勾勒出了佛教中的觀音女菩薩形象。相比於唐代觀音雄健有男兒氣;宋元的觀音像就清新優雅,超凡脫俗,為女兒身:
元·佚名《白衣觀音圖》局部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元·佚名《白衣觀音圖》局部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元·佚名《蘆媚娘像》局部
佛利爾美術館藏
明 清
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吾無間然矣。
——張潮《幽夢影》
有明一代仕女畫名家眾多,吳偉、張路、杜堇、唐寅、仇英、郭詡、尤求都善畫仕女,仇英的仕女尤其出名,「淡妝濃抹,無纖毫脂粉氣」。
明·仇英《金谷園圖》局部
日本知恩院藏。
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分別代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只不過,貂蟬是虛構的人物,在歷史上並不存在。
金代平陽(今臨汾)府的《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版畫,是早期「四大美女」的原型,沒有貂蟬,而有綠珠。綠珠,應該是早期「四大美女」之一。
金代《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版畫
仇英《金谷園圖》,描繪的是才女綠珠與石崇在金谷園生活的景象。金谷園,為西晉富豪石崇的私家園林。
《晉書 石崇傳》記載,綠珠不僅「美而豔」,而且善於音樂,是個才貌雙全的美人:
明·仇英《金谷園圖》局部
日本知恩院藏。
明·仇英《金谷園圖》局部
日本知恩院藏。
明·仇英《金谷園圖》局部
日本知恩院藏。
明·仇英《金谷園圖》局部
日本知恩院藏。
明·仇英《桃李園圖》局部
日本知恩院藏。
明·仇英《桃李園圖》局部
日本知恩院藏。
明·仇英《仕女》局部
明·仇英《妃子浴兒圖》局部
明·仇英《仕女圖》局部
明·仇英《人物故事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明·仇英《人物故事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明·仇英《人物故事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明·仇英《人物故事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明·仇英《人物故事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明·唐寅《王蜀宮妓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明·唐寅《牡丹仕女圖》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明·唐寅《牡丹仕女圖》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清初盛行文人山水畫,仕女畫被視為「習者之流」作品,一度歸於沉寂。清中期以後才漸趨興旺,嘉、道年間達到鼎盛。乾隆時擅長仕女的畫家有焦秉貞、冷枚、金廷標、崔鏏、餘集、禹之鼎、上官周、華嵒、閔貞、康濤等人,其中宮廷畫家焦秉貞、冷枚,受義大利畫家郎世寧影響,吸收明暗、透視等西法,創中西合璧的仕女畫新風,令人耳目一新;嘉、道時專業仕女畫家更多,較知名的有改琦、費丹旭、顧洛、王素、包棟、姜壎、劉彥衝、湯祿名等人,其中以改琦、費丹旭所創的纖細清麗仕女最具特色,有「改派」和「費派」仕女之稱。
宋 周季常《五百羅漢圖:受胡輪贐》
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南宋 陳容《九龍圖》
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宋 李公麟《龍眠山莊圖》八開局部
日本出光美術館藏
清 石溪《溪橋策杖圖》局部
靈巖山寺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