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60的張學友,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遺孤

2020-11-10 電影爛番茄

而今,藝人再紅,也不敢稱天王、巨星。

只說,頂流。

天王天后,哪只流量那麼簡單。

更何況天王之王。

張學友的強悍,是無法用任何指標來衡量的:

如果你對他的景仰是從《吻別》開始——

在《吻別》之前他已榮膺「四大天王」。

如果你推崇的是他對唱片業的貢獻——

他的演唱會可能打破了更多紀錄。

如果你愛慕的是他天籟之音聲動梁塵——

可知這世上還有一言廣為流傳:

「在香港,最被低估的,就是梁朝偉的歌聲,以及張學友的演技。」

張學友的人生,小人物的傳奇。

出身:貧民;

學歷:高中。

因為一把好嗓子,23歲時拿到歌唱比賽冠軍。

首張專輯就賣了20萬張,拿了最有前途新人獎。

出道第二年,就有本事在紅館連開6場。

然後,他又得到了愛情。

那是學友第二次拍電影,第一次當男主。

與同劇組的小花羅美薇一吻定情。

日子過得不要太美。

可惜,好景不長。

他發行的個人專輯,銷量一張不如一張。

到了第五張,只有幾千張。

羅小姐沒有因此嫌棄他,仍然很愛他。

然而,這男人卻變得讓她害怕。

學友的父親是海員,酗酒、嗜賭。

結果兩個兒子各佔一樣:小兒子愛喝酒,大兒子愛賭錢。

學友成名後,曾幫哥哥學智還了600多萬的賭債。

可是賭鬼的債哪裡還得完!

於是兄弟反目,老哥離家出走。

事業、親情的雙重打擊下,張學友開始整日抱著酒瓶子。

哪有女人能忍?!

何況這個女人還是何冠昌的乾女兒、梅豔芳的乾妹妹。

於是,分手。

這下好了,一夜之間他什麼都沒有了。

臨走羅小姐撂話:你要能改,我還跟你好。

十萬點的暴擊,要麼錘死一個人,要麼砸醒一個人。

張學友幸運地成為第二種。

但他換了個打法,跑去拍戲——唱歌讓他有點傷心。

學友的本意,是打開一扇窗。

沒想到,卻推翻了一面牆。

牆裡,是會唱歌的張學友。

牆外,是會演戲的歌神。

喪到極限的年輕人,需要發洩。

這種情緒在《旺角卡門》中幫了學友大忙:

賊放得開,也豁得出去。

嘴上說著寧做一日英雄,不做一世烏蠅的豪言,卻屁本事沒有,還連累兄弟。

你可憐他,也想乾脆揍死他。

然而30年過去,這個小混蛋還是江湖上最火的表情包。

這部令王家衛一戰成名的導演處女作,拿到的惟一大獎,便是張學友的金像獎最佳男配。

不久,張學友又主演了1990版《笑傲江湖》

此片被譽為新武俠的開山之作。

片中最具光彩的,一是音樂,二是動作,三便是這個陰險狡詐的東廠太監。

張學友再次成為一部傑作中,惟一拿到表演獎項的藝人——最佳男配角。

這使他一度成為香港最搶手的演員。

那兩三年,張學友忙過任何專業演員,一年十幾部戲。

1990年更是他集大成的一年:

除了《笑傲江湖》,還有《喋血街頭》《阿飛正傳《倩女幽魂2》

《阿飛正傳》自是經典中的經典,學友文藝片也不差事。

《倩女幽魂2》則使他再次提名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但重中之重,還是《喋血街頭》。

它是1990年香港製作費最貴的一部電影。

也是導演吳宇森的半自傳體和最中意的作品。

學友不僅終於當上主角,還打贏實力強悍的對手,成為片中的演技之王。

憑此片,他首次提名金像獎影帝。

自此,開啟了與影帝擦肩而過的人生常態。

單就這一點,我們欠他的,真是還不清。

這種虧欠感,在《東成西就》時,冒漾了。

1993年,王家衛拍《東邪西毒》

因投資商擔心虧本,便決定以原班人馬拍一個喜劇版本,便是《東成西就》

總計花了27天。

沒想到,竟然拍出了一部港式無釐頭大片。

對於這部電影,人們的反應非常兩極:

要麼愛之深,要麼恨之切。

唯一無人否認的是——

這是香港電影無法再現的盛世:

整整十位Super Star,配全黃金卡司。

除了張學友,全都是顏值爆表的偶像選手。

所以,也只有學友能毫無障礙地一秒入戲——

那真是空前絕後的瘋癲啊!

一句歌詞,笑翻影史。

假以時日,學友的電影成就不會輸任何人。

所以這到底是幸還是不幸呢……

正在此時,他的歌唱事業也迅速回春。

《情不禁》《真情流露》兩張專輯相繼大爆。

《每天愛你多一些》《分手總要在雨天》《相思風雨中》等歌曲橫掃大街小巷。

加上譚詠麟和張國榮退出頒獎禮,學友在香港歌壇已獨佔鰲頭。

成為許冠傑之後,香港第二個獲封「歌神」的人。

所以,就算沒有電影方面的成就,「四大天王」仍會是他的囊中物。

但可能不會高居榜首。

而1993年《吻別》的發行,更使學友成為並世無雙的存在。

《吻別》是華語樂壇屈指可數的現象級。

同名單曲被媒體評為「年度國歌」。

也使他在新加坡的個唱票價直衝雲霄,創下華人歌手之最——450新幣,約2250元。

那是1994年,拍完了《紅高粱》《秋菊打官司》的張藝謀,月薪900多。

而普通工人的月薪大概兩三百。

1995年,張學友成為首位在麥迪遜花園廣場舉行演唱會的亞洲歌手。

1996年,持續一年的100場世界巡演,也創下亞洲歌手的吉尼斯紀錄……

此情此景,令歌神宣布息影。

畢竟他自己蓋過戳:

我就是個愛唱歌的瘋子。

現在又有人聽他唱歌了,喜歡的女人也重新追回來了。

人生這麼完美,電影的療傷價值也就消失了。

就算華語電影後知後覺給予他作為演員的殊榮——全球十大華語影星票選第五名。

堆金積玉唾手可得。

學友還是揮袖而舍。

因為他算過,自己帳戶上的錢,如果省著點,夠花一輩子了。

所以他有資本,去實現一個夢——

一部華人自己的大型原創音樂劇。

1997年,張學友監製、導演、主演的《雪狼湖》,是一場龐大奢華的音樂盛事。

它的意義,不僅僅是打破各種演出紀錄——

因為有了《雪狼湖》,華人世界才有了第一部能拿出手的原創現代音樂劇。

至此,張學友成為華語樂壇的鬥南一人。

他的音樂成就,是當下100個頂流加在一起都無法想像的。

實際上,任何人能封神,都不僅僅因為其在專業領域昂霄聳壑。

學友在很多方面都令人景仰,為他人所不及。

比如,肯用事業換家庭。

在好父親的評比中,他是「贏過李嘉誠的男人」:

兩個女兒從小到大,換尿布、看醫生、上學接送,都是他。

普通男人常假口事業無法做到的事,百尺竿頭的張學友做到了。

對曾共患難的妻子,更是情義綿長。

從戀愛到結婚,無一刻不坦蕩蕩。

還專門為她寫歌,連小行星命名的機會都讓她。

羅美薇患有嚴重的潔癖。

曾創下3年炒掉21個菲傭的驚人紀錄,被菲律賓領事館列入聘請菲傭的黑名單。

學友選擇正視、理解、包容。

還自己去看心理醫生,學習怎麼和潔癖症患者相處。

這不容易,甚至會很痛苦。

有沒有想放棄的時候?

學友的回答令人動容,他說,有。

我們學友,從來不是偶像。

對人性的弱點,他甚至比普通人還坦誠:

會糾結,但更念舊情。

對電影,亦如此。

2001年,名滿天下的歌神電影復出。

能力、名氣都擺在那兒,只要肯鬆口,多少人找上門。

但,條件苛刻。

不是片酬高,也無所謂大製作,最重要是不能妨礙他顧家。

所以上下學時間不拍、節假日不拍、香港之外的戲不拍。

就這,同樣「難搞」的許鞍華還是肯請他,還以他的年齡命名——《男人四十》

一個鬱悶、壓抑、躁動的中年語文老師。

特別悶騷,特別掙扎,特別慫。

歌神臉上的每條褶子,都湧動著牛叉的演技。

然而好氣噢,這麼炸的學友,竟然再次痛失金像影帝。

還是輸給了絕非巔峰狀態的周星馳

再後來,是著名的《月滿軒尼詩》

請看這豐富的小眼神……

以及這活靈活現宅男的肢體語言……

學友再次令人驚豔。

也再次與金像獎擦肩。

眾所周知,文藝片很傷神的。

結果還這麼令人傷感。

既然如此,索性來點熱鬧的。

2010年的《72家租客》,有「港版《建國大業》」之稱——

170多位明星登場。

TVB更是傾巢出動。

學友高居演員表之首。

一部商業片想玩明星連連看,不容易。

好巧,兩次大的,非專業演員張學友都趕上了。

但這不是他的榮幸,而是香港電影的運氣——

這麼些年,只有請過張學友的人,才知道有多難。

有多難,就有多驚喜。

2015年的《赤道》讓觀眾看到了演員張學友的另一種可能——

優雅又強悍的暗黑系教授。

你看他,淡淡地說著狠話。

一分淺笑,十分心機,不愧是跨國涉核案的終極大BOSS!

《赤道》質量不算上乘,但卻飽含著華語電影一次極為珍貴的進取心:

這種規模的現代商業大片,之前是沒人敢試的。

極少拍戲的學友,在港片發展的重要節點上,神奇地一次也沒落下。

後來,《赤道2》一桿子支到2020年。

有粉絲表示,非常理解:

當然要到2020年啊,張學友2016年10月份開始巡演到2019年的1月份,他又沒有替身去替他拍戲……

是噢,我們學友是歌神,唱歌才是他的本職。

也只有他,在音樂如此弱雞的年代,還開得起演唱會。

並且場場爆。

是那種就算每場都能抓到逃犯,逃犯還是忍不住去看的那種爆。

其他唱歌的,只能靠綜藝過活了。

音樂競技類節目最火的那幾年,歌手的出場費好過開幾場萬人演唱會。

所以為生計也好,想擁有舞臺也罷,對歌手來說都是不錯的選擇。

但,多少錢也請不到學友。

誠然,他不缺錢,也不缺少舞臺。

但沒人會嫌錢多。

只是總有人,有不管多少錢也不會放棄的原則。

所以,28年了,中國再也沒誕生下一位歌神。

再說,就算他肯去,誰敢評呢?!

而今,學友已年近花甲。

仍能連唱200場,每場唱足200分鐘。

他創造的所有新紀錄,都是在打破自己的舊紀錄。

連他的頭號粉絲,都沿著他的腳步走成「行走的CD」。

所以很多人以為,擁有如此神績的學友,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拿過影帝。

其實不是。作為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遺孤,他同樣碩果纍纍。

雖然不停地錯過金像,但他拿過更牛的——

早在2002年,就憑《男人四十》獲得印度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國際A類電影節的影帝。

所以,歌神若真有遺憾,也不是一個影帝。

而是堅持了這麼些年,仍然孤立無援:

唱歌的,都沒有歌。

四大天王,也只剩他還在唱。

有時候,既便看著他站在舞臺的中央,周圍是極致的熱烈,還是莫名覺出他的孤單。

香港電影沒有他,還有劉德華、張家輝、古天樂。

香港音樂沒有他,早就涼透了。

一向不太評人的郭富城曾說:張學友是娛樂圈最後一個好人。

他的好,不只是對朋友掏心掏肺。

還有對這個世界自覺懷有的使命感。

縱然單槍匹馬20年,心還熱、血未涼。

這樣的學友,才不愧是哥哥最喜歡的歌手、我們永遠的歌神。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文姨)

相關焦點

  • 潯電影|年近60的張學友,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遺孤
    這使他一度成為香港最搶手的演員。那兩三年,張學友忙過任何專業演員,一年十幾部戲。它是1990年香港製作費最貴的一部電影。1997年,張學友監製、導演、主演的《雪狼湖》,是一場龐大奢華的音樂盛事。對電影,亦如此。2001年,名滿天下的歌神電影復出。
  • 高中輟學,從底層逆襲,張學友近60歲的人生才是香港傳奇
    最近小格在追一檔綜藝《演員請就位》,香港導演爾冬陞的加盟以及許多香港演員胡杏兒等人的出現讓小格不禁夢回港片的黃金時代。用爾導評價梁朝偉的一句話:「你夠梁朝偉帥嗎?」有人將其和同樣火了很多年,年齡跨度很大的林俊傑對比。看似憑藉類似於《吻別》這樣的洗腦神曲坐上了歌壇天王的張學友,根本不是看似的這麼簡單而已。單論聲樂技術,林俊傑擁有著更先進更現代的唱法,比周杰倫時代的情懷來講,更加與時俱進似乎不受到年齡層次的限制。相反張學友是很明顯的早期香港樂壇人,他的技術似乎受到了限制,也很享受自己的舒適圈。
  • 0929-1005香港票房 許鞍華《黃金時代》慘敗
    九部新片的表現各不相同,被寄予厚望的《唐伯虎衝上雲霄》、《黃金時代》和《麥兜我和我媽媽》幾乎都交出了不及格的答卷,票房遠遜於預期。尤其是安樂發行,由許鞍華執導、湯唯主演的《黃金時代》,雖然在內地市場引起熱烈的討論,但票房之低令人灰心喪氣,或者這部電影的後果就會讓許鞍華如《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之後那樣,再度陷入導演生涯的危機之中。
  • 《東成西就》:影帝影后組團「搞怪」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絕唱
    而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以「神仙陣容」及無釐頭搞笑取勝的經典搞笑武俠電影——《東成西就》,它可謂是港片黃金時代的「絕唱」。,於1993年2月5日上映,當年香港票房為2200萬港幣,臺灣票房為1700萬臺幣,東南亞市場也收穫頗豐。
  •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那些年,好電影似乎永遠看不完
    如今,一兩部港式情懷的新電影就可以讓人歡呼雀躍,而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好電影似乎永遠看不完。《旺角卡門》拍攝於1988年,那一年劉德華和張學友都是27歲。劉德華在片中是九龍旺角的小混混阿傑,為人義氣,做事講究。張學友是他年輕氣盛愛衝動的小弟烏蠅。
  • 張國榮逝世16年:再見了!香港的黃金時代!
    月1日香港黃金時代最璀璨的巨星隕落從此每年的這一天不再只是愚人節16年轉眼過去每年這個時候我們都會默契地看著他的電影在朋友圈分享他的歌他是無數香港藝人的「哥哥當我們刷屏張國榮、轉發梅豔芳時其實是在懷念那個終結於2003年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時代雖然大多數90後、00後沒能親身體驗但能夠見證那個時代的落日餘暉
  • 細數香港黃金時代十大巨星!
    2、周星馳單就華人世界而言,我想周星馳的電影票房號召力,在所有香港巨星中應該是最高的,《美人魚》的票房直接刷星了當年的票房紀錄,不過周星馳的黃金年代應該是在上世紀90年,可惜的是那時中國電影市場並不成熟,我們只能從影碟中看到那些搞笑的畫面,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馳,我想這是對周星馳最好的褒獎了。
  • 人們說八九十年代是香港影視和歌壇的黃金時代,這是為啥?
    香港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被評為世界一線城市第三位。香港的繁榮早在上世紀50、6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80年代就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到了90年代達到了一個頂峰。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催生出了許多服務產業,香港的娛樂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得到了快速發展!
  • 香港四大天王之歌神張學友
    張學友,20世紀60年代出生於中國香港,歌手、演員,畢業於香港崇文英文書院。曾榮獲世界音樂大獎全球銷量最高華人歌手獎,全球銷量最高亞洲流行樂歌手獎,亞洲最有影響力的50位人物之一,唱片銷量僅次於美國流行歌手麥可·傑克遜,第9屆臺灣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演唱人獎,第23屆十大中文金曲金針獎,舉辦的「張學友1/2世紀世界巡迴演唱會」打破了12個月內巡演觀眾人數的金氏世界紀錄,第35屆十大中文金曲金曲35周年榮譽大獎,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第27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
  • 梅豔芳妹妹——「香港最有前途女演員」,讓張學友愛了34年
    羅美薇出生於1965年出生在一個香港的普通家庭,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異也離她而去1992年她更是憑藉主演的電影《現代應召女郎》,提名了第29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當時羅美薇與張曼玉、劉嘉玲和鍾楚紅並稱香港最有前途的四位女性演員。
  • 1985年紅磡之夜,一首歌串起了整個香港樂壇的黃金時代
    1990年,許冠傑出演鬼才徐克導演電影《笑傲江湖》中的令狐衝,並親自演唱插曲《滄海一聲笑》。    時間再往前推,1984年,張學友還是一家航空公司的文員,領著微薄的薪水,朋友知道張學友唱歌好聽,就自作主張幫他報名參加了「香港十八區業餘歌唱比賽」。
  • 香港十大電影公司唯一的大型國有電影企業,資產近30億港幣
    【銀都機構有限公司】是中國電影在境外唯一的一家大型國有電影企業,下轄20多家分公司,資產總額近30億港幣。銀都機構有限公司(Sil-Metropole Organization Ltd.)1982年9月,以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鳳凰影業公司、新聯影業公司等為主合併而成的香港製片企業。
  • 男有張學友,女有鄭秀文——香港金像獎的村上春樹們
    最近這許多年裡,隨著港產電影的式微和沒落,連帶著曾經代表著香港影壇至高榮譽的金像獎也受了累,辦得一屆不如一屆。2020年的第39屆金像獎尤其靜悄悄。去年以來持續不斷的GH鬧事早已讓金像獎失了人和,而2020年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又讓金像獎沒了天時。最終,第39屆金像獎只能在落寞中以一種線上頒獎形式草草了事。
  • 四大天王人盡皆知,但香港電影黃金時代,四大票房導演都是誰?
    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和黎明,作為香港娛樂的四大天王,可以說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他們時至今日可以說仍然會成為娛樂圈關注的焦點。但實際上從上個世紀四大天王的出現,也標誌著香港娛樂和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拉開了序幕,而關於香港電影界的四大票房天王級導演,就可能有絕大多數的人並不了解了。
  • 結婚24年,「60分老公」張學友和妻子羅美薇的滿分愛情故事
    相較而言,羅美薇的名氣遠不及張學友,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過她的名字。但其實她曾被譽為「香港最有前途的女演員」之一,出名程度不亞於當時的張曼玉、劉嘉玲、鍾楚紅一行人。只是,「開心少女」羅美薇和張學友結婚後就慢慢淡出了演藝圈,專注家庭。張學友和羅美薇的愛情故事還要從1985年說起,當時兩人合作拍攝了電影《痴心的我》,在片中飾演了一對小情侶,隨後就將感情從電影中延續到了現實生活裡,變成了真正的男女朋友。
  • 張學友,距離影帝如此之近,卻屢屢遇上最強者
    剛出道做演員的張學友一開始走的是喜劇路線,到1988年出演了王家衛執導的《旺角卡門》開始改變戲路。在此片中他塑造了一個不學無術卻又自以為是的黑幫打手烏蠅,他把這個角色的那種「爛仔」勁,囂張氣焰,演繹得淋漓盡致,風頭完全蓋過了主演劉德華。憑藉此片,張學友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
  • 1997年,張學友被20位美女包圍親吻,香港樂壇走向衰落
    《愛是永恆》多次被香港廣告商選定為廣告背景音樂,在2003年的電影《金雞2》,2010年的電影《72家租客》中,張學友亦有唱出《愛是永恆》。 張學友的《雪狼湖》第一次公演是1997年,40餘場,是粵語版,女主的參演有林憶蓮等。 是第一部原創港產音樂劇,這個大概就是最好的定位。不是說做的有多好,而是作為嘗試,開個先河,希望帶動以後的華語音樂劇發展。 2005年又被張學友改編成國語,又演了60餘場。
  • 如今的香港電影男演員,50代硬挺、60代繼續、70代撐梁、80代斷檔
    香港男演員中如今還活躍在影壇的男演員大部分都是60代的了,劉德華、梁朝偉、周星馳、郭富城、劉青雲、張家輝、張學友等人了。劉德華身體已經大不如前,為了支柱香港電影已經奔波太久,前一段時間的演唱會失聲,就是過度勞累使得身體開始抗議,我們的天王不知不覺中已是近60歲的人了。
  • 別問,戀曲1990,黃金時代
    或許是1993年太過強勢,1994年和1995年香港電影安靜了些,但《重慶森林》讓人記住了金城武,古天樂版的楊過成為經典。 1997年,香港回歸,一個時代結束並開始了。香港電影頹勢不可逆,只剩《古惑仔》還在釋放著青春激情。大陸和香港電影人全面接觸。而此的大陸已是今非昔比。黎明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舉行20場演唱會,明星尚紅,只是樂壇已是強弩之末。 1998年,藍潔瑛出車禍。同年被迫住進精神病院。一切似乎都在預示著她和香港黃金時代的命運。
  • 追憶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1980年至今-年度票房前十)1986年篇
    1986年第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在香港如期舉辦,最佳影片頒給成龍的《警察故事》,作為一部刻畫了有血有肉的"人"的熱血警察形象的影片,對於熱衷拍攝警匪片的香港電影確實是劃時代的。最佳導演被張婉婷奪得,她執導的《非法移民》講述沒有合法身份的中國青年在美國唐人街的生活故事,主演基本都是非職業演員,充滿真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