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梁朝偉、林青霞、張學友、張曼玉、梁家輝、王祖賢、劉嘉玲、鍾鎮濤、葉玉卿……將這些「影后影帝」塞進同一部電影裡,是現在所有的電影公司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那一年,王家衛做到了!
從演員到後期 全明星陣容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那時候的港片讓全世界追捧和沉迷:杜琪峯的警匪片、徐克的武俠片、吳宇森的槍戰片、王晶的賭片系列、王家衛的文藝片……如《倩女幽魂》《笑傲江湖》《賭神》《賭聖》等,至今仍然「擁有姓名」。
而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以「神仙陣容」及無釐頭搞笑取勝的經典搞笑武俠電影——《東成西就》,它可謂是港片黃金時代的「絕唱」。
演員:張國榮、梁朝偉、林青霞、張學友、張曼玉、梁家輝、王祖賢、劉嘉玲、鍾鎮濤、葉玉卿
導演:劉鎮偉,他的另一部代表作是《大話西遊》;
製作人:王家衛
藝術指導:張叔平
攝影:鮑德熹 、劉偉強
動作導演:洪金寶
配樂:黃霑、雷頌德
電影主要講述了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周伯通等人在年輕時闖蕩江湖,由此引發的一系列荒誕故事,其中梁朝偉的「香腸嘴」、張國榮和王祖賢的「眉來眼去劍法」、張學友的「表白之歌」、張曼玉的「結巴國師」等,相信看過的觀眾至今難忘。
如今的影帝影后,金庸的武俠世界中一個個或孤傲、或清高、或熱血的「大俠」,在電影裡統統變成了搞笑天才。
一部拿來「頂缸」的電影
《東成西就》能夠問世並流傳至今,純屬被逼無奈,還要感謝它的「孿生兄弟」——《東邪西毒》。
1992年,王家衛開始籌拍被譽為「華語武俠電影的另類高峰」——《東邪西毒》,該片具有極其濃重的「王家衛」色彩,也因此產生了三大「弊端」:
1、 拍攝時間長達兩年,這對當時一味追求「速戰速決速圈錢」的香港電影來說,極其罕見;
2、 拍攝時根本沒有旁白,張叔平當時只好一邊剪輯,一邊寫電影旁白;
3、 在資金上捉襟見肘,如果不是張國榮幫忙籌到兩筆款,電影根本拍不完。
王家衛的遲遲不交「作業」,惹毛了當時「手眼通天」的臺灣投資商,在投資商的「強烈暗示」(據說是帶槍威脅)和電影公司老闆的軟硬兼施下,王家衛決定以同樣的演員班底拍一部賀歲電影,並推薦了自己的好朋友劉鎮偉擔任導演,於是才有了《東成西就》——從幕後製作班底到幕前明星,都是《東邪西毒》的原班人馬。
後來,《東邪西毒》斬獲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影片」榮譽,王家衛也因此獲得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導演」,張國榮被評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男主角」、第51屆「威尼斯國際影展最佳男主角」,杜可風、張叔平也收穫了「最佳攝影」、「最佳剪輯」等數個獎項。
《東成西就》貌似沒有獲得任何獎項,但風評極好,影迷評論說是「一部充滿無釐頭喜感的搞笑影片,電影裡的花拳繡腿和近於自揭其短的特技運用,是對整個新武俠電影的策反。」
值得一提的是,《東邪西毒》在豆瓣的評分是8.6,《東成西就》則是8.7。
賀歲片的「始祖」 香港電影頹廢的先兆
《東成西就》只用了27天就拍攝完成,於1993年2月5日上映,當年香港票房為2200萬港幣,臺灣票房為1700萬臺幣,東南亞市場也收穫頗豐。
1998年,馮小剛拍出了中國內地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這才開啟中國內地賀歲片市場,當年票房是3600萬人民幣。
咱們現在看到的賀歲片,可以說都是《東成西就》的「弟弟」。
香港電影裡有個專有名詞叫「七日鮮」,形容一部電影的製作周期極短,它的內涵也是一體兩面:正面意味著勤奮趕工,負面就代表了粗製濫造。
「七日鮮」在那個年代盛行一時,也由此拉開了香港電影頹廢的序幕,部分業界專家認為香港電影走向頹廢的代表性年份,就是《東成西就》上映的1993年。
香港導演許鞍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對香港電影來說,1993年才是真正的分水嶺。1993年之前,香港市場一年可以拍到二、三百部電影,而且票房很高,在臺灣地區、韓國乃至東南亞都很有市場。可是到了1993年,美國電影《侏羅紀公園》等大片的上映,反響很好,給香港電影帶來衝擊;臺灣片商也不再像以前那樣買片花,很多電影拿不到定金,開不了機;加上香港電影質量也出現一些瑕疵等原因,這之後香港電影開始走下坡路。
繁華落盡 香港電影成為「明日黃花」
如今,香港電影輝煌難續,已是不爭的事實。
它為何而敗?
1、 資金匱乏,難以為繼。先是盜版影碟,後有網際網路的出現,導致臺灣地區以及東南亞國家對香港電影的需求大幅度降低,而香港人口基數太少,為本土電影發展可提供的資金非常有限。
2、人才流失、青壯斷層。90年代後期,吳宇森、徐克、李連杰等著名導演及明星紛紛轉投美國好萊塢發展,人才流失嚴重;而千禧年後香港影壇湧現出來的謝霆鋒、陳冠希、餘文樂、吳彥祖、馮德倫、房祖名、李燦森、張栢芝等大批新演員,因為一場「照片門」事件,差點整體廢掉。
縱觀近年來比較出彩的港片,還是劉青雲、古天樂、張家輝等寥寥數人擔當主角,要知道劉青雲已經57歲、古天樂49歲、張家輝52歲了。
3、愛好跟風、翻拍爛片。那時的香港影壇,一個題材火起來,馬上就會跟風拍出一堆雷同之作,貌似如今也沒有改變,還是那些熟面孔,題材也無外乎警匪、槍戰、毒品。
另一件噁心的事,就是港片比較擅長的翻拍經典,或美其名曰「經典續集」。可謂拍一部毀一部,直至磨盡了觀眾心底最後一絲好感和念想。
寫在最後
不可否認,我們都曾是香港電影的愛好者和受益者,所以現在重溫《東成西就》等老電影,既是一種哀悼,也是一種捍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