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陰,六根,六塵,六識都是指哪些?跟我們修行有何關係?

2020-12-23 般舟念佛

「諸陰怨家想。」

那個五陰啊,色、受、想、行、識。「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個五蘊就是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把)這色、受、想、行、識當怨家來觀想。色、受、想、行、識是不是你的怨家呀?它作怨家的時候多還是作親家的時候多?你自己想想看,它什麼時候是親家,什麼時候是怨家呀?多數都是、(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怨家。是不是?它跟你有沒有親的時候啊?幾乎沒有。所以「諸陰怨家想。」你看清楚它是怨家了,你不用看清,你說佛說的,它是怨家,就當怨家就得。好不好?都是怨家,你也不去看了、也不去受了、也不去想了、也不去行,色、受、想、行、識全部超越,把五陰魔全部度光光,好不好?(大眾:好!)

「諸入空宅想。諸界毒蛇想。」

六入。「諸界毒蛇想」,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講的三界。這裡的「諸界」指十八界。這十八界呢,六根、六塵、六識。色、受、想、行、識,財、色、名、食、睡,等等。六根、六塵、六識都是毒蛇,是不是毒蛇?不敢吭聲。我每天看得舒服、想得清楚、想得還美、感覺還美,你說都是毒蛇?

這個四十二章經講,如嬰兒,貪這個刀口之蜜。這個蜜是甜的,其實它在哪裡啊?在刀口上。嬰兒去舔這個刀口之蜜,雖然舔到甜的了,但是隨時都有割舌之患。會不會割到舌頭啊?肯定會的。你說那個蜜重要還是那個舌頭重要啊?可是我們經常覺得蜜重要,所以冒著被割舌之患去吃這個蜜,最後結果舌頭被割掉了。我們人都是做這種事。所以「諸界毒蛇想。」十八界哪一界不是毒蛇呢?然後我們都收斂一點,好不好?不要放縱,不縱其心哪,於十八界當中不縱其心。我們在修行時,如果我們稍微放縱一點兒,那就被毒蛇要咬,必然被咬。

「三界衰惱想。」

你想想,欲界好玩,還是色界好玩,還是無色界好玩啊?哪一界都不好玩。就算最高的那個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人壽多長時間你們知道吧?八萬大劫。八萬劫之後呢?繼續輪迴。我們有一位禪定大師,修禪的時候啊,發了一個狠心,發了一個願。那個魚啊,「騰」跳起來,他正在打的來勁呢,「騰」跳起來,把他嚇一跳,每次把他嚇著。他氣得也夠嗆:「小魚兒、小魚兒,改天我變個魚鷹,專門把你們吃死。」壞了,他修成禪定了,上了非想非非想處天了。八萬大劫之後回來了,作了個魚鷹專門吃魚,可憐不可憐啊?可憐、可嘆、可悲啊!所以三界啊,別看多麼的昌盛、多麼的美妙、多麼的舒坦、多麼的殊勝、多麼的自在,都是衰,都是惱。把「三界衰惱想」,那就不戀三界,就出離六道,好不好啊?(大眾:好!)

「涅槃利安想。」

這個涅槃就是我們講寂滅,寂滅是為涅槃。涅槃呢,不要染著於涅槃,對涅槃作利作安想。涅槃當中要有解脫,要有智慧。解脫、智慧、涅槃三法鼎立才為圓滿。如果耽著於涅槃的話呢,還是會非常麻煩,進入涅槃外道,也不好。所以涅槃作利安想,不要染著於涅槃,要有解脫,要有智慧。

恭錄於《賢護經》學講記

普賢菩薩的警示偈最後一句話慎勿放逸,般舟念佛後自然遠離懈怠了

般舟三昧精進念佛能降伏我慢,充滿無上恭敬,正念正行

淨土修行人完全安住在這聲阿彌陀佛佛號上,才是為聞到般舟三昧

是心是佛即心即佛,念阿彌陀佛就是跟佛在一起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到底,一心不亂念到底,是為正念,是為正行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後查閱。感恩一切諸大善知識,感恩大眾,感恩一切。隨喜功德,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六根,六塵,六識的關係
    六根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稱為六識。如果沒有六識而僅有六根與六塵,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屍,所以,六識是六根的操縱者,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指眼睛能夠看見的就是色。同理,耳朵能聽到的就是聲,鼻子能聞到的就是香,舌頭能嘗到的就是味,身體能夠感知的就是觸,意識能感受到就是法,這是六根對六塵。六塵是外在的,六根在我們身上,六識就是六根所感受到的一個數據。
  • 什麼是六根,六塵,六識,五蘊,十八
    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
  • 五志、七情、六欲、六根、六塵、六識、五行、五勞
    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
  • 六根與六識的見分,阿賴耶識見分與六根的內在關係
    六根與六識的見分有什麼內在的關係?阿賴耶識見分與六根有什麼內在的關係?1.根者,通常法義理解為「清淨四大」或「清淨色」。應該注意到,在整體佛法法義中,能夠使用「清淨」二字的地方是有嚴格限定的,一般都是解釋為「清淨法身」「清淨法性」「清淨佛性」等,所以「清淨四大」與「清淨色」是理解為「清淨的四大」?還是「清淨+四大」?值得深思。2.《成唯識論》中的定義則是「功能為義」,「以能發識,比知是有」。此處「功能」義,說明根是無形相的;「發」字,恰恰值得深思,激發?引發?
  • 究竟無證: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含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 六識虛妄煩惱滅
    心所法依心法而有。今色法與色法合,而生心所法,故於理不合。 眼中無貪愛,美色中亦無貪愛,何以眼對美色而生貪愛?根中無有識,塵中亦無有識,何以根塵相接而生識?六識究系何因緣生?六識究從何生? 六識不自生。以無六根六塵相接,則無六識生。譬如我人貪愛美色之心,屬心所法,若無眼根與美色相接,此貪愛美色心不生。
  • 六根對六塵不染,六識也不起作用了,就證初果.(紹雲老和尚)
    如果證了初果來念佛的話,能所雙亡,往生的話,發願往生的話,上品上生,所以關鍵我們下手,若棄生滅,守於真常,那就不容易做到啊,也就是經上講的:動靜不移,憶忘如一,動中和靜中都不移,就都一樣的,憶,白天,忘就是晚上睡覺,功夫用到純熟的時候,晚上睡覺也是在用功。翻騰時你把當下這一念看著,那麼究竟是怎麼看呢?
  • 佛教常說六根清淨,但你可能連哪「六根」都不知道!
    或者「你六根不淨,怎麼會有好結果?」雖然這些話都是順手拈來,脫口而出,但是真說到是如何追溯的,人們卻回答不出個一二三來。有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一知半解,對自己來說是糊塗事。糊裡糊塗的生活,不好。佛學的六根,並不是所謂的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有一定的理論基礎。
  • 八字修行要訣:關閉六根、降伏意根,外空世界、內空身心
    一、修行人的通病有哪些?誰也看不上,就看得上自己;6、都想搞獨立王國,喜歡做孤家寡人;7、只喜歡跟身邊的人比,不懂得要和高素質的人、和高僧大德比。你必須學會關掉六根,超越六根,才談得上是一個修行人,進一步才能入道。三、修行人要面對的事與物。中國有句俗話:「少見多怪」。
  • 文玩手串108顆18顆12顆都代表的什麼意思?
    現在越來越多人買手串來帶,多圈的一般都是108顆的,單圈的有12顆的18顆的等等,這些珠子的顆數有什麼講究呢?今天給大家整理下,通俗易懂,簡單了解下。其實文玩珠串受宗教的影響比較深,也叫佛珠,念珠,是以前念佛或者持咒時候計數用的隨身法具。
  • 我見、煩惱、五陰
    所謂的我見,指的是說把(五陰)我當成是一個真實常住的實體,也就是說把(五陰)我當成恆常真實存在的錯誤見解,這個才叫作我見!那麼世間人有什麼樣的我見呢?世間人所覺知的我見呢,基本上可以分成:色身的部分,跟心理的部分。
  • 《止觀前行》第二課·收攝六根的4點法要!
    收攝六根不會掉入任何欲望之境。如果你收攝六根,不管外境的欲望如何來引誘你,都無法侵入你的心。收攝六根對我們的修行有莫大的幫助,可以保護我們的心。在《瑜伽師地論》中的「九住心」,第一住就是「內住」,這是最初的一步。因此,要想做到收攝六根,修行弟子,一定要知道這4點法要!
  • 佛法修行,怎樣叫回頭是岸,岸在何方
    ,這是每個學佛人每天都要例行的功課,這功課就是懺悔就是回頭是岸。從身語意所造作的不善業回歸到善的正確的言語行為造作上來,把過去錯誤的看法想法做法修正過來。學佛修行無非就是時常發現自己的錯誤,能回頭反醒反觀正視自己的錯誤,就是覺悟,就是回頭。把自己的錯誤在現實生活待人接物中糾正過來,就是修行,就是回頭是岸!
  • 通過《心經》,讓我們找回本有智慧
    站在「諸法空相」的普遍性上,我們安住於真理並從「色受想行識」中解脫時,看到一切現象的生滅和我們生命本體的智慧沒有關係,我們本具的智慧沒有生滅,沒有外在顯示出的「色受想行識」,所以叫做「空中無色」。「色受想行識」五蘊是屬於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有為法,《大乘百法明門論》講到:心法八、心所法五十一、色法十一、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以及六種無為法,共百法(見注釋)。除開六種無為法,其餘九十四種本位法都是生滅法、有為法。這九十四種有為法都是與色受想行識所相應的法,都與我們的智慧沒有任何的關係,不是我們的生命的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