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時代家風
傳播核心價值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系列融媒體報導
《中華家風》第一季
③ 霧峰林家 國比家大
霧峰林家
左:霧峰林家一隅 右:霧峰林家戲臺
臺灣省臺中市霧峰區知名的望族,集政、軍、農、商的勢力而興旺約100多年,以佔地廣闊的家族三合院建築(霧峰林家花園)聞名。與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並列為臺灣五大家族。
霧峰林家來自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據縣誌記載,其先祖林子慕於元至正年間由漳浦縣深土鎮路下社遷居此地。
家族興旺的100多年
名人輩出
代代林家人踐行著家訓家規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他們的故事
請讓小編慢慢為您講述
歷經前輩們的勤苦經營
林家在第五代、第六代時期達到頂峰
林文察
霧峰林家第五代,清代著名臺籍將領,曾協助平定小刀會、戴潮春事件,並於福建、浙江與江西等地領軍對抗太平軍,最後戰死於漳州萬松關。
林文察雖早逝,但卻對清朝平定太平天國的戰事有深遠影響。他在福建駐守期間,不但收復被佔領的郡市,並成功阻止太平軍由江西至東南沿海擴張。另外,他與曾玉明兩次増援浙江,也發揮以少擊多的力量,順利達成戰略目的,防止浙江南部落入太平軍的手中。
而在家業上,林文察傳奇性的軍旅生涯不但令他由一區勇升至總兵職位,林家也由一地方土豪成為握有數千精良私人兵力的官宦士族。而他擔任家長期間,利用戴潮春事件等契機收購或佔有大量田產,使林家田產倍增,並因平定戴潮春事件有功,得清庭賞賜全福建省(當時包含臺灣)的樟腦專賣權,使林家財力舉全臺頂尖(僅次於板橋林家)。從此,霧峰林家成為全臺灣最有權勢的家族之一。
但另一方面,林文察平定戴潮春事件時與臺灣兵備道丁曰健交惡,也是導致日後其二弟林文明被斬、堂弟林文鳳被關,林家家道中衰的遠因之一。
林朝棟
臺灣清治時期將領,霧峰林家第六代,曾參與中法戰爭的臺灣戰事,協助劉銘傳在臺灣辦理新政,以及平定施九緞事件,並於甲午戰爭後支持籌組臺灣民主國。但乙未戰爭卻令他心灰意冷,於是舉家遷至廈門,最後病死上海。
林朝棟在中法戰爭時優異的戰功,讓他得到劉銘傳的青睞,因而在劉氏主政臺灣期間受到重用,除了負責撫墾業務外,也接掌當時臺灣最重要的外銷品之一—樟腦的管理工作,並統帥當時全臺灣最具戰力的部隊棟軍,一肩扛起臺灣中部的治安與國防工作。而他內渡之後,旗下的棟軍十營仍未解散,並投入乙未戰爭的中部戰場,成為臺灣民主國對抗日軍的重要戰力,可惜最後仍寡不敵眾,在人數、武器等劣勢下潰散瓦解。不過也有人認為,如果林朝棟未內渡,而是親自領導棟軍對抗日軍,也許會讓戰局會對臺灣民主國更加有利,甚至如果唐景崧未以廣勇代替棟軍,則臺北城也許不會如此輕易的落入日軍手中。 家業方面,霧峰林家在林文明去世後官司不斷,家道中落,但林朝棟得到劉銘傳賞識後卻改變這局面。一方面林朝棟官至三品,成為家族中僅次於林文察的大官,如此大大提升林家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林朝棟接掌撫墾與樟腦事務,使林家得以大幅開墾中部山地,廣泛種植樟腦樹以外銷他地,使家族財富快速累積。因此,林家無論在社會經濟的地位皆大幅上升,再度成為臺灣中部最具影響力的家族,而全臺也僅有板橋林家可與之比擬。
但林朝棟內渡後,林家內部也有所改變:下厝系影響力逐漸下滑,轉而由頂厝系發揮影響力,其中林獻堂等人成為臺灣日據時期林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在林朝棟的樟腦事業達到頂點後
他的堂弟林獻堂主持了整個家族
▼由此林家轉為藝文世家▼
林獻堂 臺灣議會之父
臺灣日據時期右派反日親中的代表性人物,後因中國國民黨的迫害而避居日本,他的一生是對國民黨的諷刺。
林獻堂留有《環球遊記》最為膾炙人口。《灌園先生日記》實為臺灣歷史上最重要的私人文獻之一。
林家後人相繼投身革命
林祖密被孫中山先生親自委任為閩南軍司令
林祖密
臺灣著名革命烈士,他長時間追隨孫中山革命,深受其賞識。不僅和蔣介石同時被授予陸軍少將軍銜,還被孫先生親自委任為閩南軍司令和大本營參議兼侍從武官。1925年不幸被反動勢力殺害,犧牲時年僅48歲。1965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為林頒贈「忠烈永式」匾額 。
祖密童年隨父於軍旅。光緒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時朝棟率部守臺中,因條約已籤訂,抗日無望,憤而舉家內渡,時祖密18歲。不久,他奉父命回臺管理家產。光緒三十年,朝棟逝世,祖密乘奔喪之機,全家遷回鼓浪嶼。為此,他置在臺家產於不顧,向日本駐廈領事館提出退出日籍,恢復中國籍。日本政府沒收或低價收購其在臺產業的9/10以上,他毫無反悔。
民國14年(1925年)8月20日,駐漳的北洋軍閥李厚基舊部師長張毅,探知祖密前往華豐疏河公司,指令其部營長張溪泉將祖密逮捕,並於同月24日將其殺害於和尚山附近的店仔圩。
林祖密將軍為革命事業獻身
其子林正亨同樣踏上了革命徵程
▲1936年林正亨母親郭玲瑜與六子女在霧峰林家合影
林正亨(1915-1950),霧峰林家第八代傳人,1915年8月生於廈門鼓浪嶼,在福州讀書。1934年返臺。1937年考入南京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任國民黨36軍見習官。1939年畢業於前身為黃埔軍校的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林正亨1940年於廣西崑侖關
林正亨1940年於湘零陵
1940年1月隨部隊赴廣西作戰,任96師參謀處少尉軍官,參加崑崙關戰役,晉升中尉連長。
1944年7月
▲1944年林正亨赴緬抗日前全家合影
參加青年遠徵軍,任步兵團指揮連連長。在緬中戰役中,身負16處重傷,成為傷殘人,被列為編外並遣回雲南「療養」,實際是被遺棄。林正亨堅持以殘廢之驅,沿途乞討,從雲南硬是走到重慶。找到妹妹林雙盼後,才被介紹到朱學範領導的「中國勞動協會」工作。通過這一系列親身經歷,林正亨對國民黨政權的獨裁統治徹底失望;經過妹妹介紹,對中共及紅色根據地,逐漸有了新的認識。
▲1944年林正亨(右一)赴緬抗日前在昆明與戰友留影
不久,他就秘密參加中國共產黨。日本投降後,受朱學範指示,回臺灣開展地下工作。1946年他帶著妻兒,回到闊別己久的家鄉,同時帶領20多個臺灣青年。回臺後曾任職於「臺灣省訓導處警衛營。「二?二八」事件時,到臺中參加武裝鬥爭。起義失敗後,住進一家醫院,躲過一劫。但訓練營的工作因「過假不歸」 而被免職。以他的家境而言,本可過著寧靜富足生活,但強烈的政治使命感,使他不肯卸下肩頭的責任。
▲林正亨遇難前給家人的絕筆信
1949年8月18日,林正亨在臺北市泉州街家中被國民黨特務逮捕。同時被捕的20多人,多是20幾歲與林正亨一起參加「讀書會」的青年人。蔣幫對涉及霧峰林家的案件不敢輕忽,由時任「行政院長」的陳誠親自審訊。陳誠拿出一張「悔過書」要林正亨籤字,說:「只要你籤個字,表示悔過,供出領導人,我馬上放你出去」。林正亨當場拒絕說:「第一、我沒有什麼錯,也沒有什麼需要悔過的;第二、我沒有什麼聯繫人,只有一個叫陳百川的人,你們也都知道,沒有其它人可供。」 這個所謂的「陳百川」,是林正亨和幾個同案人共同虛擬的「領導人」。陳誠沒想到這個年青人居然敢公開對他頂撞,氣惱之下大筆一揮,判處林正亨死刑。次日,林正亨被憲兵五花大綁押赴刑場,他昂首挺胸一路高呼:「祖國萬歲!人民萬歲!」 在路經泉州街時,他呼喊妻子沈寶珠,待沈寶珠追出去,只聽到行刑的槍聲,丈夫己倒在血泊中。
▲林正亨在獄中為其長子林為民剪的紙花
那是1950年1月30日,林正亨當年僅35歲。行刑當天,國民黨中央社立即發出電訊稿,聲稱林正亨等人「參加臺灣民主自治聯盟」、「印售反動書刊,廣為吸收黨徒,意圖顛覆政府。」 據知情人稱,蔣幫當局對林正亨狠下毒手,除出於「鏟共、溶共」的居心外,也圖利用此案扼制、威壓、打擊以霧峰林家為代表的臺灣本土勢力,以確保蔣政權在臺統治。林正亨的大義凜然,堅貞不屈,使蔣幫的圖謀受挫。
林正亨犧牲後,沈寶珠攜子女離開臺灣來到北京。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向林正亨家屬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明書」。
▼霧峰林家的故事到了第九代傳人林義旻▼
1960年
不滿18歲的林正亨之子林義旻響應黨的召喚到《北京日報》工作,開啟其首都新聞人生涯。期間,他先後三次榮獲「先進工作者」稱號,並獲得《北京晚報》「傑出貢獻獎」榮譽。據他的家人介紹,數十年來,他們一家堅持做臺灣親友的工作,組織海峽對岸親友來大陸祭拜祖先、認祖歸宗,了解大陸的變化與進步。
▼ 林家兩岸後人合影
▲北京臺灣街五桂樓揭牌
《中華家風》
融媒體系列報導·音頻節目
《中華家風》第3集 國比家大 來自CNR祖地鄉音
記者手記:國比家大
文/呂貝娜
2018年8月準備採訪霧峰林家第九代林義旻老師。去之前幾次和林老師溝通採訪提綱,提前在網絡上看林正亨的故事,查閱資料,深深被打動。先人的拳拳愛國之心就在字裡行間,不禁淚目。
8月11日,北京。我到林義旻老師家中採訪。林義旻老師和藹可親。他講述家族歷史,娓娓道來的波瀾不興卻讓我記牢了林家幾代人為國捐軀奉獻的故事。當天採訪結束後,我在朋友圈留下了這樣的記錄:「歷史凝固。兩個多小時。故去的人對家對國的情長,在時間滌蕩後熠熠生光。如今的人切切追憶和述說,是對兒女們最好的教養。願老師安康。」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對臺灣節目中心
全國青聯秘書處 聯合出品
監製:黃少輝 樂豔豔 景臨
策劃:劉立忠 趙博
審稿:梁曉蕾
記者:呂貝娜
播音:杜月媚
音頻製作:江凱
鳴謝:
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臺港澳節目委員會
臺灣抗日親屬協進會
五桂樓林獻堂事跡陳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