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藍小姐和黃小姐(微信號:misslanmisshuang)授權稿事編輯部轉載。作者:黃佟佟
△
1999年,我從湖南跑到廣州,第一份工作,是在許晴的前男友劉波開的文化集團做一本電視娛樂雜誌。
第一天上班的時候,主任把我這個懵懂的小編輯往資料室一領,說,你先熟悉熟悉什麼叫娛樂吧。
於是,我看到一大疊印得桃紅豔藍的香港報紙。
▲這是昨天的《東方日報》,十多年了,它的欄頭版式沒有改變,號稱香港發行量第一的綜合性日報,在1969年1月22日由當時有黑道背景的馬氏家族所創立,女星黎姿嫁的老公馬廷強就是《東方日報》創辦人馬惜如之子……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個版講一個香港富商的風流史——雖然完全不認識這個人,但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整個版面除了登載趙姓富商的歷任女友的照片之外,還活靈活現地描摹了他對女人精刮摳門的各種趣事。
▲找不到當年那份報紙了,找了另一個份雜誌關於趙生的版面,這標題也起得蠻生鬼,感覺香港八卦雜誌有八卦精神,也有考據精神……只有他們才會不厭其煩地把每一任女友都陳列出來。
於是,一個上午看得我樂不可支,從此永遠記住了一句廣東俗話叫「一匹布甘長(像布那麼長)」。
從此,香港八卦雜誌就以「趙生情史布甘長」這樣俗氣而到肉的標題讓我領教了一番港式娛樂的方向。
要過很多很多年以後,我才知道香港人這種「抵死」「啜核」俗到貼地的Gossip是如何讓人上癮:
它是貼著華人的靈魂長出來的通俗到極致的一種民間娛樂方式,某些時候,趨近下流,非常勢利,但偶爾也有靈光一動的瞬間,刻薄又飽含諷刺——這不正是人性的一部分麼。
▲1997年的大新聞,前幾個月呂良偉還六卡全美鑽贈佳人,後幾月就畫風突變離婚轉移資產,女方說,我與阿呂一世不會複合,而男方則冷靜而幽默地答道:我完全認同CALLY的說法,一個髒字沒有,但險峻暗戰已驚天動地,這種標題也是讓人回味無窮。
△
我大概連續看了近二十年的香港娛樂八卦雜誌,個人以為,從八十年代起到去年《壹周刊》關門這二十多年,不但是香港娛樂的黃金時代,也是香港娛樂雜誌的黃金時代,此前只有各種電影雜誌,例如《南國電影》、《國際電影》和各類女性雜誌,八卦娛樂雜誌的興起還真是八十年代以後的事。
一度成為亞洲娛樂中心的香港,其媒體娛樂化的程度是我們完全想像不到的,不說滿街報攤幾十本花花綠綠的娛樂雜誌,就連地鐵裡放映的社會新聞也例牌會在結尾放送幾則娛樂新聞。
2011年春節,我在地鐵上看到電視臺不停滾動播出賭王暈倒四房人爭產突發新聞,全地鐵的人都屏神凝望,那情形簡直堪比核爆炸新聞現場。
▲電視裡滾動播出,雜誌更前僕後繼,大的娛樂事件全城震驚,堪比社會新聞……
娛樂媒體之間的競爭也相當激烈,香港的狗仔隊出了名的肯下功夫纏與磨,這其中最傳奇的就是蘋果日報的女狗仔隊因採訪而結識富豪最後變成香港女首富的故事。
作為一個媒體人,我看香港八卦雜誌雖是真愛好,但真是職業所需,看久了就知道雖然都是封面花裡胡哨用詞驚悚的娛樂雜誌,還是有某種氣質上的區別。
我個人比較喜歡《壹周刊》、《明報周刊》和《新地》這三本。
《新地》是少婦們喜歡的那一種,娛樂中偏美容時尚,講究享受生活。
▲《新地》一般有三刊,除了走八卦路線的主刊外,還有《more》等時尚生活副刊。
而《明報周刊》偏中產趣味,標題也比較中正平和,每次明星想要出來辯白某事時,就會選擇《明報周刊》。
▲一看這標題,就知道今時今日的嘉玲姐是多麼豪氣,我蝕得起(我輸得起)……
▲一看這標題,就知道當年的哥哥也是受盡委屈,以致於需要大聲疾呼,我沒用過契媽一個仙,翻譯成普通話就是,我沒有用過我乾媽一分錢的意思…
而《壹周刊》則更小市民,因也有政治經濟方面的內容,標題是這三本中最刺激和重口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公司還有一本發行量也極大的《忽然一周》,但忽周對應的讀者更年輕化一些,不太吸引我。
▲連大劉都被強姦,這本雜誌當然要看看,香港雜誌取標題最喜歡用動詞,而且是聲色俱全的那種聳動動詞,比如強姦,比如姣媾(粵語「發姣勾搭」之意)……
△
通常來說,娛樂八卦雜誌,通常精準地代言了當地小市民的道德觀與思想境界。
前段時間,有一位十八線港姐嫁了一個五十多歲的非著名富豪,《明報周刊》就出了一個封面標題叫「如何嫁個有錢人?」。
而大陸這邊出名的娛樂公眾號發出驚嘆:「8012年了,知名媒體還在研究如何嫁給有錢人?!」
▲其實講真,這已經是香港雜誌裡最中正平和的標題了,如果覺得這種標題都覺得落後,那長期看香港八卦雜誌的女性主義者會氣得中風,因為到處都是落後封建的女性觀。
香港八卦雜誌對女星的報導,主要有如下幾個重要特點:
總的來說,八卦雜誌認為,女人如果能嫁個有錢人就是最佳歸宿。而「嫁入豪門」這四個字,仿佛是女性生活的頂點。
▲大「美人」黎姿一直情海兜兜轉轉,在不靠譜的富豪世界裡遊泳,2009年終於心定嫁給略有殘疾的富商公子馬廷強,生下三女兒,同時也一直在扶助出車禍的弟弟,開美容公司,堪稱闊太勵志人生。
▲1992年林青霞突然放棄男友秦漢與貌不驚人的富商結婚,整個華人世界譁然,但林青霞顯然非常開心,對於這位夫婿非常滿意,兩人更舉行了的盛大婚禮,林青霞更對著鏡頭興奮地大叫:我結婚啦我結婚啦!可見,結婚對於五六十年代的女星仍然是人生頭等幸事。
▲在媒體眼中,女明星過了30沒嫁相當可憐,你看明報周刊封面當年中對張曼玉的描述,前男友另結新歡,情敵身家豐厚,而瑪姬三十齣嫁夢難圓,怎是一個慘字了得……,而嫁到人則稱之為「上岸」,甚至還有上古一點說法,就是「飲井水」,這也是民風之中把女明星看作優伶的前朝古風,以前廣東的妓女都是生活在船上的,就是所謂花船,如果從良嫁人人們則稱之為上岸或者「不飲河水飲井水」,可見明星在社會的地位不高。
▲單身男女有情事,對男人來說就是佔便宜, 「速食」「嘆盡(嘆在廣東話是享受的意思)」,而女人主動則是不要臉,「送上門」「姣撬」……
▲當年大陸女孩熊黛林戀上郭富城,被媒體各種諷刺,「慾火焚城」是最常用的標題,而郭富城顯然也十分受用,戀愛七年始終不願與熊結婚,後居然娶了十八線小網紅,熊氣憤不過,與郭至今仍常在媒體隔空對罵,也算是分手分得很不體面的一對情侶。
▲看這標題,熊黛林說「不會再忍」,再看選取的這三個人的表情,也真是堪可回味……
▲陳展鵬和嘉欣相戀六年,曾經是公認非常相配的一對,但是卻突然分手。據小道消息說是因為陳花心,而且這個對象還是女友的朋友,這才導致兩人分手。然而在港媒眼中,即使分手原因出在男方,也能被戲謔為「速食 」。「媾」在香港話中翻譯過來是泡的意思。
▲當年郭晶晶和霍啟剛兩人的戀情曝光,港媒都在陰謀論的說這是場政治聯姻,而霍公子與別的女姓的約會就被寫成是「明食」,且要強調D CUP,可見其物化女性的信念之深。
尤其樂於展示男性對女性生育的獎賞。
▲小康家庭的美女嫁到富豪家,最重要的職責是生子,模特小三上位,未婚生子也讓人驚嘆,在提到生子時,例必提到男性對於女性的獎賞——注意,是居高臨下的獎賞,後面的邏輯是男人會因為你生了孩子而賞賜物質,其金主地位不言而喻。
▲1986年亞洲小姐的選舉上,一直是無名之輩又久不在港的利智,一出驚人,一路過關斬將奪得冠軍,封面故意放兩位性感女星的泳衣對照圖,增加競爭感,當然同時要配以「擠衣欲裂」這種詞來吸引眼球。
▲2007年,在「爭奪單身巨富」郭臺銘的鬥爭裡,媒體刻意把兩位資深美女形容成競爭對手,但其實郭臺銘最後娶的是他的舞蹈老師。
「賤男」是香港八卦雜誌出現得最多的一個詞,冠之以世紀,就更加上綱上線,淫女就更加,而且還要將之常年化標籤化,讓其惡名遠揚難於在本地生存。
▲「賤男」叫雞無恥,已婚賤女亂搞,這封面也是夠夠的……
▲一代才子也是被爆過的……這檔新聞最搞笑的是陶傑被發現後,用洗手間的捲筒紙遮面,這腦洞也是相當大開啊……
▲一代大神譚詠麟一夫二妻被揭之後,也是成為了八卦雜誌追蹤的熱點之一……
▲當然,除了對於姦夫淫婦的唾棄,鑑於通常大部分的受害者都是大婆原配,所以香港雜誌會大力表示對原配的同情,這標題的大小和取捨,一看就可以知道雜誌的立場,但是也就只能到此為止了,雜誌能做的也就只能是這樣了……
淫婦是另一個火力攻擊點,用的動詞下流不堪,「北上密密送」是最文雅的,有遊街示眾這功效,有時甚至被迫的也被拉出來展示,滿足大眾的窺私慾,顯示了媒體的嗜血性。
▲2011年11月,1992年出生的香港女星陳嘉桓被兩名香港演員——馬德鐘及陳浩民酒後非禮,記者偷拍照片公開後,此事成為香港傳媒焦點。2011年11月22日陳嘉桓召開記者會,然後報警。其時陳嘉桓剛滿19歲。
▲回過頭來看,陳冠希與多名女性發生性關係,在私密、自願、成人三原則下本無大礙,最多可以被指花心。但由於電腦修理導致私照意外曝光,陳冠希被千夫所指為罪魁禍首,只能「退出娛樂圈」才能平息民憤,但是小陳很快在潮界東山再起,如今娶妻生女,過得很快活,但「豔照門」女主角們的事業都大受影響,張栢芝離婚阿嬌情路坎坷……
▲1990年代,社交名媛章小蕙因為炒樓而身負重債,更因私生活被媒體貼上「白虎精」標籤。報紙上放的照片無一不是走光瞪眼奇醜無比。後來,竇文濤在節目中還曾為她說過幾句公道話,說章小蕙很美,目光也溫柔,只是媒體故意要把她最醜最難看的照片登出來。後來章在香港也呆不下去,去美國生活了。
△
如果我們以人設來形容香港八卦娛樂雜誌標題所構成的人,那就近乎是她——包租婆。
因為香港娛樂八卦雜誌的從業者多為女性,讀者也多為女性,所以這些標題後面顯示出來的人設可以說是非常典型的包租婆感——
一個非常有道德感非常有戰鬥力反對一切姦夫淫婦誓要捉姦在床並遊街示眾的中年婦女的價值觀,她們擁有強烈的維護家庭、維護父系權威的性格特性,對於敢於拋家棄子的渣男以及敢於破壞別人家庭的賤女持有最強烈的反感,也有嚴重的男女道德雙標以及毫無邊界的對別人生活的窺探。
沒有了祠堂,這些雜誌代言的就是無形化的祠堂,是華人之間民間道德的審判所,而且最有趣的是,時間還維持在清朝。
當然,與清代的女性觀相對應的,香港的八卦雜誌的整個人生觀也是清代的,近乎於《增廣賢文》裡的世界:
比如「萬惡淫為首,百行孝當先」、「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中心思想,也有「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的慨嘆,更重要的還有「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的佛系撫慰,有它們忠厚老實的一面,也有殺人不見血的一面。
有時走在上環的街道裡,你會有一種強烈的穿越感,像回到了清朝。不僅街道像,連說話做事的人也像。
想起作家阿城說過的話,香港就是清朝。
為什麼是清朝呢?阿城有他的解釋:
「香港一八四零年由清朝租給英國,所以沒有經歷過辛亥革命,沒有經歷過歷次政治運動,沒有經歷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中國習俗在保留上沒有過重大衝擊。中文偏緊,清朗,例如流行歌的詞中極難見到『的』字,律文中有時尚可見到『爾等居民』。
新界婦女聽說還無繼承權。可以設計自己的生活方式,有隨四時運行帝力於我何有哉的民氣,所以是清朝。」
除了歷史大勢,另外當然還與之前的統治者英國人「華人治華」的策略有關。
除了政府法庭由英國人控制,英國人多年以來都是華人中的鄉紳去管理華人內部的事宜,一是因為一個港督,1000個英國公務員其實是沒有辦法去管理幾百萬華人的,反而不如讓你們保持著自己的內在運作系統,導致我們現在看上去香港的華人們似乎還生活在清朝的道德體系當中。
事實上也真是,《大清律例》1972年才廢除,直到1992年,九龍城寨拆遷的時候還有「清軍」,你說才二三十年時間要沒有一點清朝生活的影子怎麼可能?
▲香港電影《五億探長雷洛傳》中,雷洛的初戀情人阿霞(邱淑貞飾演)帶著兒子來找他,雷諾與妻子阿嫦商量後準備納阿霞為妾,此時,港英政府宣布廢除大清律例,執行一夫一妻制,阿霞無奈之下,帶著兒子遠走他鄉。
怎麼說呢?
有時常常會覺得錯愕,一個高度文明的國際性城市,竟擁有如此落後的性別觀,但香港就是如此一個讓人感覺複雜的城市,中西交雜,現代與古代融為一體,就像中環金領的身後是天后廟,洲際酒店的陽臺上坐著面前飄過清代的紅帆船,一切不合適的東西在這個海上浮城疊加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港式風貌。
細想想,也許正是這些停留在清代的倫理觀性別觀,造就了現在香港小市民的生活狀態:相對穩定,相對保守,一方面提倡溫良恭儉讓,一方面痛打姦夫淫婦,從某種程度上保證了香港小市民階層的最高人生理想「最要緊一家人齊齊整整坐下來吃飯」。
▲都說TVB劇最能反應香港民生民心,其中出現頻率頗高的「一家人齊齊整整」、「一家人好好的坐下吃飯」大概就是香港市民對家庭最根本的心願了吧。
再過十年二十年,隨著全球化的進程,香港的娛樂媒體也許再不會出現這樣擁有極端落後性別觀的標題了,當然,那是不是也同時意味著,在海外孤懸了二百年的清代民風華人族群的徹底的湮滅。
曾經在這個城市浸淫過數個春秋的張氏愛玲姐姐曾經寫下過這樣的名句,似乎可以為此事做註:
「時代的火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卻只顧在一瞥即逝的店鋪的櫥窗裡找尋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看見自己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像我們一樣,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本文轉載自藍小姐和黃小姐(微信號:misslanmiss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