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德國當紅小提琴家安德魯·瑞歐(Andre Rieu)在荷蘭的林堡公園球場(Parkstad LimburgStadion)音樂會上,邀請了一位年僅3歲、學琴不到1年的小朋友阿基姆·卡瑪拉(Akim Camara),上臺演奏了奎赫勒爾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儘管只是剛剛可以上幼兒園的年齡,甚至還未能在演奏過程中拿穩肩上的小提琴,小阿基姆非常出色地完成了這首長達5分鐘的協奏曲。特別是與數十人的樂隊協奏,對於成年演奏家都是挑戰,安德魯全程站在旁邊,用最簡單的方式打節拍,阿基姆也用盡了自己的辦法,包括在休止時候用口型數拍子。與身後的樂隊相比,小朋友的音色、音準顯得「稚嫩」,但純真、猶如牙牙學語的琴聲讓不少在場的成人觀眾不禁落淚,感動全場。
演出現場
阿基姆2000年9月生於德國,在2歲半時即開始學習小提琴,剛滿3歲就在聖誕音樂會上完成他的處子秀。阿基姆的小提琴老師將他的才華故事告訴了安德魯,後者非常感興趣,立即派了一支攝製隊去到柏林採訪了小朋友,驚豔了所有人,很快並促成了2004年這次音樂會。
奎赫勒爾(Ferdinand Küchler)是德國19-20世紀小提琴與中提琴演奏家,但他最大的成就在於小提琴教育上,編寫大量小提琴演奏技巧與音樂創作教材,並創作了數首適合學生演奏的協奏曲。他編寫的2冊《小提琴指導教程》是世界小提琴教育中的重要文獻。
阿基姆自然被眾人稱為「音樂神童」——1個用來描述幼年成才的音樂家,如世人皆知的莫扎特,當代頂級鋼琴家紀辛等等。他們都因為一個共同的特點而被大人們發現「神童因子」,就是在幼年的時候就能唱出聽過的旋律,對音樂有高度的敏感。可見,音樂的感知力對音樂學習起著決定性作用。我們平時說的「樂感」,體現在人通過聽覺接收到音樂後對其的反應,是否能分辨出節奏、音高、進而是發音的方式、強弱、音色等。「音樂神童」對這些特徵固然有一種天生的辨別的能力,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可能沒有這種「先天特長」,但可以通過後天的薰陶和訓練來培養。就如長期從事統計分析的人,會對數字特別敏感,輕微的數據變動能讓他們察覺,並聯想到一系列連鎖反應。
所有權威的音樂考試都有設立聽力環節,不僅是測試考生視唱練耳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訓練對音樂的聽覺感知,促進對音樂演奏的提高。對旋律、節奏感知力強的學生,必然更容易形成樂譜旋律的形態,節奏的特點,再到和聲的色彩等;必然更容易記住旋律,或發現音樂之間的聯繫,這些對一首樂曲的成熟演奏都是必不可少的。貝多芬能在耳聾的情況下寫出大量偉大的作品,靠的就是強大的內心聽覺,在寂靜的世界中所有音樂都躍然腦海。
沒有音樂神童的神奇天賦,但可以有與神童一樣的學習能力。音樂教師的使命不是培養所有學生成為天才,而是能發揮學生們的最大音樂潛能。在接下來的全優教學實戰營,聽力是貫穿全程的核心環節,幫助老師用清晰的方法來幫助學生逐步培養學生的聽覺感知力,與樂理、視奏等知識技能實現真正的融會貫通,最終體現在樂器演奏上。這些方法全部都經過實踐教學的驗證,甚至是國際上認可的教學法,結合國內的教學需求而制定,確保本地的老師能即獲即用。課程涵蓋的教學法包括:
演奏預備級至8級
音樂素養培養(啟蒙-8級聽力、視奏、音階)
1-5級樂理
高級互動課堂教學
2天/12小時的課程涉及樂理、演奏如此多環節的內容,信息量巨大,但實用性是這次的核心,希望參加完的老師在新學年有全新的教學升級。感興趣的老師可以掃下方二維碼了解詳情。
(長按海報掃碼可見詳情)
實戰營報名二維碼
識別二維碼或添加「jerryfrsm」關注公眾號,分享更多音樂與考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