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說:「 出名要趁早。」 如今,不斷曝光的兒童越來越低齡化。作為老師,我被幼兒家長問到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我家孩子有音樂天賦 嗎?
但音樂天賦到底是什麼?它真的存在嗎?怎麼去判斷?如果沒有天賦是不是就該果斷放棄?讓我們來直面這一系列靈魂拷問,聊聊 」音樂天賦「 這個話題。
音樂天賦到底是什麼
所謂「音樂天賦」,這個詞的含義其實非常模糊。很多人把它和其他概念混淆不分,比如音樂潛能。甚至會誤解為某一特定能力,比如絕對音高感。「音樂天賦」泛指一個人與生俱來的音樂資質,是
對聲音感知的敏感度。
什麼是與生俱來的呢?比如,每個孩子都能辨別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音色。也能聽出小鳥的聲音清亮、老虎的聲音粗廣。每個人都能辨別出汽車鳴笛的長短,救護車鳴笛聲音的高低,也會在用耳機調節音量的大小。如果缺乏最基本的聲音感知力,那就不僅是音樂天賦的問題,而是生理性的疾病,需要去醫院治療了。
媽媽們問的」我家孩子有音樂天賦嗎?「,實際上的疑惑是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彈一手好鋼琴,是否具有學好音樂的潛質。
其實這個問題和「我家孩子聰不聰明」一樣,聰明的孩子不一定學習好,學習好的孩子不一定腦子聰明。音樂教育也是如此,它會受到天賦差異影響外,還有非常多甚至更重要的影響要素。這是 一套完整的培養體系,沒有任何因素具有一票獨裁的作用。
音樂天賦程度如何判斷
每個孩子都具有音樂天賦,只是每個人天生對聲音感知的敏感程度不同,這是所謂天賦差異。作為家長,最為重要的是樹立健康的教育觀。了解孩子的天賦所在,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培養和開發孩子的潛能。
現在有很多測試音樂能力的方法,如音高聽辨、哼唱模仿、節奏模仿等等。不過,要注意的是,這些是具體意義上的樂感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樂感都是可以培養的。兒童最初對音樂的感知過程非常類似母語的學習。
嬰兒數月大開始呢喃自語,發出一些不具備語義的音節。然後,會發出第一個具有語義的詞字,並逐漸發展成為具有邏輯性的語句。孩子同樣會經歷」音樂呢喃「的階段。美國音樂學者和教育家戈登(Gordon)把音樂呢喃階段稱為」預備聽想「(Preparatory Audiation),並細分為三種類型、七個階段。
除此之外,戈登將音樂才能基本領域分為7個,每個領域再細分為20個子領域。如同我們以前經常進行IQ測試,通過各種數值來判斷孩子是否聰明。但是,各種數量化的測量也不過是在觀察大量樣本得出的結果而已。
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就堅持主張,所謂智力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同樣,音樂天賦也是如此。沒有孩子能在戈登的測試中獲得全盤優秀,也沒有孩子會獲得全盤差評。比起觀察孩子是否具有音樂天賦,父母在適當時候給予 多方面的引導 更為重要。
如何培養與提高
一個人的 學習潛力 從來沒有比出生的那一刻更大。早年的生活對於建立終身音樂發展的基礎至關重要。一個孩子從出生到5歲的音樂經歷對她成年後理解、欣賞和取得音樂成就的程度有特別深刻的影響。在這幾年裡,孩子們必須接觸到豐富多彩的音樂,以便在他們長大後為正式的音樂學習做好必要的準備。
聽
【唱】最好儘可能地經常給孩子唱搖籃曲,這是媽媽最早給予孩子的音樂刺激,同時也是最集中的音樂接觸。是否五音健全,都無關緊要。孩子傾聽的是媽媽的聲音、歌詞的感覺和心情。
此外,多鼓勵孩子歌唱,這是最自然的音樂美。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中,小提琴大師斯特恩教授一位女孩子拉琴,女孩怎麼都拉不出大師要的感覺。斯特恩鼓勵她,把這一樂句唱出來。大師聽了之後說:」你聽,你唱得多美。現在,再試試,像歌唱一樣拉奏。「 女孩一瞬間演奏出了非常動人的音樂。所以,大聲歌唱,多多益善。
【玩】我小時候蘋果還只是一種水果,娛樂也沒有這麼多。但是,我和很多小夥伴玩丟手絹、跳皮筋,和爸爸媽媽玩傳沙包、」馬蘭開花二十一「的擊掌遊戲。回想兒時,都是在 玩樂中、無意識 地感受節奏和律動。
如今,已經有了大量早教機構,各種課程應接不暇,其實都源自於我們最本真的生活。讓孩子回歸自然、釋放天性,與父母、夥伴之間的親密活動是更有益的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