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天賦遞減原則是教育謊言?避免拔苗助長,學習才能一點就通

2021-01-10 貝貝豆育兒課堂

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如果孩子從出生後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已經晚了兩天。」

這句話似乎很準確地點出來現在父母們的共同焦慮:孩子到底應該從什麼的時候開始教育?不同的父母總是能給出不同的建議。

都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教育」的觸角已經逐漸延伸到了孩子更小的階段,特別是孩子天賦遞減原則的流行,教育從幼兒抓起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

這一點在孩子參加早教培訓的數據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根據2020年《中國早教藍皮書》的數據顯示,目前一線城市中0~6歲兒童參加早教培訓的比例已經高達69.76%,而在二線城市這個比例也在不斷擴大,隱隱有過半的趨勢。

抓住孩子0~6歲認知發育的關鍵期,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似乎已經成為許多父母約定成俗的默契。但同時也有人表達了自己的憂慮:對孩子過早的教育真的不是在拔苗助長嗎?

孩子學習教育越早越好?天賦遞減原則是引發寶媽憂慮的內因

許多寶媽或多或少都聽過這個原則,但對這個原則具體內容卻是模稜兩可。實際上,這個原則是在大量研究觀察的基礎上,統計的一條普遍而又特殊的規律,最早出現於美國作家斯託夫人的書中。

天賦遞減法則描述的是兒童潛能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地衰退的規律,同時強調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比如一個生下來是100分潛能的孩子,如果一出生就接受合理的教育,將來會挖掘100分的潛能,如果5歲開始教育,將來可能只能發揮80分的潛能;如果從10歲開始教育,將來能發揮的潛能則會降為60分。

相信許多父母在聽到這個結論後,一定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恐慌和焦慮。可正像前面說的那樣,這條法則的本身就是一個普遍而又特殊的規律。

說它普遍,是因為這條法則的基數較大,適用於大部分孩子大腦發育的客觀情況。說它特殊,是因為孩子的天賦是不能被量化的內容,因而用遞減來代指天賦變化實際意義很有限。換句話來說就是,孩子的天賦不像專注力和記憶力那樣能夠量化,天賦所包含的內容有很多,單純地說天賦的增減其實並不準確。

但這些差別並不意味著「天賦遞減原則」就是一場教育騙局。

就拿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來看,小時候學習語言的難度要遠比長大後重新學習一門語言的難度低,這其實也從側面證實,孩子的某些能力確實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遞減。

父母要做的是學會抓住孩子的發展規律,避免盲目地訓練,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天賦遞減原則」的作用。

父母掌握天賦遞減原則,會對孩子的教育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

1)開啟天賦,提高學習效率

鈴木教育體系的創始人鈴木鎮一先生一直主張用音樂來起到早期教育的作用。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他發現往往是那些十幾歲,學了很多音樂技巧的孩子,對於音樂的敏感度會降低。

相反,反而是那些只有幾歲的孩子卻對音樂有強烈的敏感,很容易能掌握音樂技巧。而且,年齡越小的孩子,這種能力會越強。

當這些寶寶年齡再大一些,學習音樂的相關技能,學習和吸收的效率會超過那些從來沒接觸過音樂的孩子們,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節約後期的教育成本

小時候寶寶的大腦具有很強的感應度,這種「敏感度」能幫孩子更好地理解學習的內容。這個階段的寶寶的學習和之後的學習並不完全相同,他們會更強調直觀感受,而不是一些技巧性內容的學習。

這個過程就像是,小時候的興趣學習仿佛是一顆種子,這時候寶寶的大腦發育會是最好的土壤,雖然不會有明顯的變化,但這顆種子畢竟還是寶寶身上紮下了根,等到寶寶長大重新學習的時候就像下了一場春雨,小時候的學習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許多父母會發現小時候學習過的孩子,等到長大接觸知識的時候往往能夠一點就通,一看就懂。這其實離不開小時候「種子」的作用。

天賦遞減原則並不代表著教育越早越好,避免拔苗助長才能一點就通

現在許多父母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矯枉過正:

孩子存在天賦遞減原則,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就要越早越好。

這幾乎成為一些家長的潛意識。實際上,孩子的教育不能用一條概率來一概而論。孩子早教固然重要,但同樣尊重孩子的發育規律,採取科學的方法,否則會起到拔苗助長的反作用。

1)尊重孩子的感受

0~6歲的寶寶已經有自我意識的產生,這個階段的寶寶能夠對眼前事物做出一個「喜歡和不喜歡」的評價,父母不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擅自為孩子做出選擇。

最好的辦法就是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選擇,父母只需要和孩子強調堅持和做好陪伴就完全足夠了。

2)每個孩子的特點不同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標準,最有效的教育標準就是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來針對性應對。

父母不妨在生活中觀察一下孩子的喜好,根據孩子性格的不同,讓孩子主動地學習一些喜歡和感興趣的內容,這樣孩子學起來也開心,效果往往也不會差。

3)建立合理的期待

根據羅森塔爾效應,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會對孩子產生一種正面積極或者負面消極的心理暗示,這種心理暗示會對孩子下一步產生很大的影響作用。在這種效應下,父母需要積極地為孩子做出期待和鼓勵。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期待的建立應該合理,不應該超過孩子現在的能力範圍。過高和過低的期待都不會對孩子產生積極的暗示,也必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怎麼教育孩子,報早教班還是輔導班?家長不要拔苗助長
    為了讓孩子能夠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成功,不少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都給他們報了什麼早教班、輔導班,目的是讓孩子多一點學習知識,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這種教育方式,是對教育規律的最大誤解!所謂的「長高」,就是把秧苗都拔了出來,當時看著是長高了一點,但是過了一夜所有的秧苗都已經枯萎了!這就是我們熟知的「拔苗助長」的故事。意思是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不能急於求成。否則不但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反而會帶來危害。
  • 遵循教育規律 切勿拔苗助長!煙臺「神秘」培訓班給孩子「開天眼...
    而當記者和工作人員提出看一下裡面是如何培養孩子時,這名老師的情緒進一步失控。直到下午三點多,業達教育全腦潛能開發中心的一位王姓負責人才露面。記者提出是否能找孩子當著所有人面進行演示,這位王姓負責人直接岔開了話題。針對業達教育全腦潛能開發中心的說法,教育部門又是如何界定的呢?學生家長的錢能不能退回來?當地教育局:無資質辦學 立即停辦「你們全國各地去看看,北京不少於一千家,不是不合理,存在就代表合理。」
  • 孩子網癮,好的教育方式,事半功倍!告訴你9種世界最頂級的教育法則
    小到一顆松果,大到一隻獵物,都是它們學習的對象。   小狼的成長,都是在對世界一次次好奇的探索下完成的。   孩子亦是如此。   好奇心強烈的孩子,往往會有更強的學習欲望,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在父母與孩子關係平等,相互尊重,溝通頻繁的家庭,孩子的智商高於正常水平。   對等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擁有自信和健全的人格。   照顧孩子的自尊,才是教育的第一原則。
  • 培優但不是拔苗助長,你的孩子幾歲上的興趣班?科學教育尤為關鍵
    文/元媽談教育一家一個娃,個個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很多家庭都是媽媽為孩子的學業忙碌。從胎教開始就各種學習,報班,就等著孩子出生啦。最近和很多媽媽聊天,有的從4歲開始就要學習遊泳啦?有的從2歲開始就要學習樂器啦?可怕的家長們的「成龍心情」,可憐孩子們的童年時光。
  • 阻礙孩子學習英語的「3大謊言」
    當弟弟三歲的時候,我陷入了「是否為兒童學習英語」的困境。大寶大約3歲時,周圍的許多人向我建議:「不要讓孩子學習英語家裡沒有語言環境,孩子也無法學習英語!」或「為兒童練習英語口語要花費花費好多錢!」最後,我沒有讓大寶學英語。
  • 經典教育,成就孩子一生的幸福!
    學習也是一樣,它是人的一種天性,從幼兒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就可證明孩子天生好學。可是大多數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沒有引導孩子的這種特性,按照父母自己的方式來指導孩子的學習,強加孩子高強度的學習任務,孩子有牴觸又用父母的權威來壓制,導致孩子長期處於一種壓抑被動的學習環境,學得很痛苦很低效率。
  • 《原則》推出繪本版|瑞·達利歐:獨立思考是未來教育的關鍵
    兩年後,瑞·達利歐將書中最為核心的觀點提煉出來,再次推出了《原則(繪本版)》,希望以輕鬆的形式、平等的姿態,與孩子暢談人生、成功、成長。在繪本中,他提出「頭腦極度開放」「進化」「真相是什麼」「擁抱現實」等理念,希望從另一個角度,引領孩子獨立思考、虛心接納不同意見、享受失敗、尋找同伴等,以期賦予孩子更大格局、更高視野,以原則拓寬孩子的人生邊界。
  • 作為孩子的父母,您有自己的教育原則嗎
    然而,在教育的道路上,作為父母的您是不是有自己的教育原則呢?最後,暴力打罵孩子在法律上是否允許?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犯錯,而父母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糾正錯誤,糾正的方法有很多種,而暴力對待孩子是最後一種方法,也證明了父母在這之前的方法是失敗的,不起效果的。如果孩子非要使用暴力打罵的方法才能教育,這是家庭教育的可悲之處。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潛在的和長遠的,孩子會生活在恐懼當中,長大以後會對周圍充滿敵意並且有暴力傾向。
  • 這才是孩子值得擁有的私教 訊飛英語通學習機體驗
    2020年的一場疫情影響了全球經濟形式,也影響了教育行業。網絡直播授課興起,與此同時,家長輔導孩子學習的壓力也驟然增加;但是對於那些早已丟掉課本N年的家長來說,想要輔導孩子學習又談何容易?    市面上輔導孩子學英語的產品五花八門,不過,真正能夠覆蓋英語聽、說、讀、寫、詞彙、考試全場景學習,打造真實生動的語言環境,以及讓家長時刻掌握孩子學習進度的產品卻並不多。科大訊飛推出的訊飛英語通,就是這樣一款能夠給孩子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並通過人工智慧個性化輔導孩子學習的產品。至於它究竟能帶來哪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我們繼續往下看。
  • 愛因斯坦:孩子都是天才,是家長的錯誤教育抹殺了孩子的天賦
    愛因斯坦曾說過:「孩子生來都是天才,在他們求知的歲月中,往往是錯誤的教育方法扼殺了他們的天賦。」 所以家長不要剝奪孩子的選擇權,要讓孩子順應天賦成長,才能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擁有理想的未來。
  • 學習鋼琴,如何判斷自己具有鋼琴天賦,最後一點很重要
    天賦,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每個人都在某些方面有相關的天賦。有的孩子從小就有審美理念,喜歡畫畫,有美術天賦;有的孩子,從小就喜歡模仿舞臺上的歌星唱歌,有音樂天賦;還有的孩子,從小就喜歡玩,喜歡奔跑,有運動天賦。那在學習樂器過程中呢,是不是有天賦的人學習起來更快呢?
  • LILY英語網校:從『輪迴』角度看孩子的教育
    絕大部分人對教育的認知有極大的偏差,深刻地影響了下一代人。是什麼引起了這麼大的偏差呢?許多人太急功近利、短期結果意識太強,這必會導致教育目標變短,一個人受教育的黃金時期幾乎都被小升初和中高考佔據了。家長為了讓孩子考上名校不惜一切代價,孩子每天在書山題海中孤軍奮戰。
  • 褚士瑩Shiro:是誰告訴你,你家孩子有天賦的?
    發現孩子的天賦、挖掘孩子的潛能,乃至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似乎成了某些家長養育孩子的「執念」,可Shiro老師說:孩子找不到天賦,或是人生沒有使命,有什麼問題嗎?何必幫孩子找天賦?有一個家長告訴我,他對於如何才能發現孩子的天賦陷入了焦慮。
  • 阻礙孩子學習英語的三個謊言,各位家長是不是也遇到過呢
    或者「給孩子練好口語要花費好幾萬呢!家庭條件不好可不要學!」最終我就沒讓大寶學習英語。猶豫了很久,我還是決定聯繫在美國生活的大學同學,她由於丈夫工作調動,和孩子一起去了美國,我想她應該會給我一些建議。聽完我的苦惱後,我的同學說: 實際上,我被許多中國父母的「謊言」所騙。
  • 放養孩子到底是好的教育,還是家長偷懶的藉口?
    可事實上,很多家長這樣做了之後,發現孩子更加不服從管教了,學習能力也越來越差,跟理想裡聽話懂事,活潑開朗的樣子背道而馳。 放養是尊重孩子的生長規律,不拔苗助長,放的是孩子的思維,孩子的想像力,放的是孩子的成長空間,而不是放任不管。放的基礎上還是一樣要養,養孩子的習慣,能力。
  • 顧遠:做到這一點,家長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長
    打破邊界,不再設限,在帶來了更多自由與可能的同時,也會產生許多挑戰,例如實踐中的無序感,相對明確的界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行動效率,而未來教學活動中,老師和學生的身份可以轉換,學習行為表面看去也會變得更加隨機,如何才能做到既「破」又「立」?顧遠認為無序和有序本身不是截然分開的。
  • 教育孩子要遵循兩個詞:「趁早」和「放緩」
    父母愛孩子,是出於本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愛,只是有的時候,父母愛得太深,愛得太過急切,卻不曾想,寬容過頭是縱容,寵愛過頭是溺愛。好習慣需要慢慢形成,不能急於求成,壞習慣想改變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孩子切記以下兩個原則:一、教育孩子需要趁早。
  • 二胎家庭:如果才能讓兩個孩子相親相愛?黃磊的教育方式值得借鑑
    閨蜜說,真的是煩死了,都不知道為什麼別人家孩子能夠手足情深,而自己家的兩個孩子卻是恨不得一見面就互掐。那麼,問題來了,爸爸媽媽到底應該怎樣教育引導,才能讓兩個孩子和諧相處呢?是讓懂事一點的老大讓著老二,還是應該要對兩個孩子一視同仁呢?讓老大讓著老二,或是「一視同仁」都不是好辦法!在二胎家庭裡,老大和老二發生矛盾時,父母最常見的處理方法是讓老大讓著老二。
  •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他爸!
    作為父親,必須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責任。一定要記住: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與父母一起吃飯的孩子更優秀。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孩子的問題大多是父母教育不當造成的,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把孩子當人,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與孩子溝通的語言密碼,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 決定孩子數學成績的,不是天賦和努力,這一點往往被家長所忽視!
    天賦,能讓孩子學數學,起點比別的孩子高,學得輕鬆,但天賦就像井裡的水,總有枯竭的時候,所以要持續的考好成績,還不夠。學習很勤奮很努力是不夠的,如果你不懂得利用技巧,還是很難考出好成績,而且一直考不好的話,會影響孩子的積極性,惡性循環,成績就會不理想,這樣的孩子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