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紀錄片:一生歸於上帝的榮耀

2021-02-23 標竿人生 Emmanuel

有溫度 有深度 就等你 來關注

清教徒是些什麼人?什麼是清教主義?他們對今日的我們有怎樣的影響?我們為何要學習他們?這部精心製作且觸動人心的紀錄片,向我們講述了清教主義的誕生,及其延續至今的影響力。此紀錄片有精美的畫面,扣人心弦的音樂,發人深省並且榮耀上帝的文字內容,是教會和團契小組的絕佳學習材料。我們真誠邀請您與我們一起跟隨這些清教徒學者的腳蹤,來認識這些一生為上帝榮耀而活的人們,來認識他們所相信,且為之而生,為之而死的合乎聖經的古舊福音。


清教徒紀錄片-中集

01

信徒群體的統稱

清教徒(Puritan),是指要求清除英國國教中天主教殘餘的改革派。其字詞於16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源於拉丁文的Purus,意為清潔。清教徒信奉加爾文主義(Calvinism),認為《聖經》才是唯一最高權威,任何教會或個人都不能成為傳統權威的解釋者和維護者。清教徒的先驅者產生於瑪麗一世統治後期,流亡於歐洲大陸的英國新教團體中。隨後,部分移居至美洲。

02

何為清教徒

清教徒不僅僅是一種派別,更加是一種態度,一種傾向,一種價值觀,它是對信徒群體信仰的一種統稱。清教徒是最為虔敬、生活最為聖潔的新教徒,他們認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喚」。認為每個個體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反對神甫集團的專橫、腐敗和繁文縟節、形式主義。他們主張簡單、實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職業的概念信徒群體的統稱。

03

職業的概念

清教徒時代,人類史上才真正出現了職業這個概念。當時的職業一詞是calling。Calling含有「召喚、神召、呼喚、呼叫」的意思,意即上帝在天上呼喚你、命令你該有何種行為。這個詞義中無疑含有宗教意義:職業即是天職,是上帝安排的任務,這是職業的最初定義。

在清教徒的理解中,職業就是一件被冥冥之中的神所召喚、所使喚、所命令、所安排的任務,而完成這個任務,既是每個個體天賦的職責和義務,也是感謝神的恩召的舉動。如上帝曾召喚亞伯拉罕作虔誠且富有的君王,他憑著信心最後成就了召喚,成為富甲萬國、繁衍眾多的君王。上帝也召喚清教徒開拓北美的疆土,把在美國國度上的創業視為天職。

他們也肯定現實生活,與出世厭世的觀念相反,他們認為:「世界就是我們的修道院」(加爾文語)。而塵世中的工作是我們修道的方式,是上帝安排的任務,是神聖的天職。每個人要入世修行,將自己在世間的工作和生活作好,就是在修行和敬拜,就是在盡一個人的本分。

他們也肯定了營利活動,認為人是上帝財富的託管人,作為託管人,有天職將財富增值。正像一位名叫普勒斯頓的清教徒領袖在他的著作中所寫:「若有人問如何能曉得神在他身上的旨意,我的答案很簡單:只要看看神賜給他的產業便成。」

04

清教徒精神

清教徒是創業精神的代言人,他們認為人開創產業必須要禁慾和儉省節約。他們限制一切縱慾、享樂甚至消費行為,將消費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生產性投資和擴大再生產上,如此必然導致資本的積累和產業的發展。不是縱慾和貪婪積累了財富,而是克制和禁慾增長了社會財富。

清教徒崇尚商業和工業活動,在商業中誠實守信、珍視信譽、決不坑蒙拐騙,清教徒企業家不僅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且具有對社會的回饋意識,擔當社會責任、扶持社會公正,為社會公益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承擔了巨大的公共事業義務。

清教徒對一切充滿了信心,無論從事商業貿易還是生產耕種,都具有排除萬難、獲得非凡成功的勇氣和信心,他們善於創造和創新,不斷地開拓和徵服。他們身上值得人們學習的可貴精神非常之多。

05

清教徒由來

英國的加爾文教信徒,屬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派別。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大陸各派新教、特別是激進的加爾文教在英國的傳播,英國人對英國國教日益不滿。16世紀60年代,在國教會內部出現了新的宗教派別。他們要求按照加爾文教「純潔」國教會;清除國教中的天主教舊制和繁瑣儀式,如廢除主教制和聖像崇拜,減少宗教節日等;只承認《聖經》是信仰的唯一權威,強調所有信徒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擺脫王權對教會的控制;提倡「勤儉清潔」的生活,因而得名「清教徒」。70-80年代,清教徒人數激增,並脫離國教會,建立獨立的宗教組織。80年代,清教徒分為兩派:長老派(溫和派)只要求國教進行加爾文教化的改革,主張君主立憲,後發展成英國長老會。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多次同保皇派勾結,共謀王政復闢,它代表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上層的利益。另一派是較為激進的獨立派,主張各教堂獨立自主,只成立聯合會性質的組織;反對設立國教,不贊成教會從屬於國家政權;主張共和政體,該派在長期國會中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中小貴族利益。16世紀末,清教徒受迫害,轉入低潮,斯圖亞特王朝時再次興起,它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和輿論準備。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逐漸掌握了政權。但在取得政權後,轉而鎮壓人民革命運動。清教徒所開展的活動稱清教運動。16世紀末17世紀初,曾有些清教徒移居荷蘭,後又有更多人遷往北美的英國殖民地。近世英、美等國的清教徒主要是一些標榜「不吸菸」、「不喝酒」、「不看戲」、「不跳舞」之類清規戒律的派別 [1] 。

作者:清教徒

信息來源:約翰·諾克斯高等教育學院。本處轉載https://mp.weixin.qq.com/s/Hm85gSERolubxRjQu9d0mg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清教徒?
    一,在教會組織上,清教徒認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喚」,每個個體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反對神職人員的專橫、腐敗和繁文縟節、形式主義。他們主張簡單、實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二,在敬拜方式上,清教徒渴望一個簡樸、符合聖經的敬拜,以聖經代替己意來規範敬拜。   三,在教義上,清教徒將焦點放在人的重生和悔改上。重生帶來悔改,悔改使人遠離罪。
  • 周必克:清教徒的默想操練
    清教徒自己對這樣的默想能進行到怎樣的程度意見不一。卡夫曼(U. Milo Kaufmann )在其所著的《天路歷程與清教徒默想傳統》一書中說,在清教徒的默想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傳統。他說,約瑟夫·霍爾,這位在神學取向上保持中道的清教徒(儘管他在教會體制上並非如此),因著他在1606年第一次出版的著作《對神默想的藝術》,在清教徒的中,開創了發展默想文學的先路。霍爾通過把默想局限於神話語的內容,而控制了默想中的想像成分。
  • 有聲歷史 | 英文聖經之父 威廉•丁道爾 — 清教徒歷史(一)【Puritan_Today】
    這位熱心的英國學者曾對一個反對他的人這樣說:「如果上帝存留我的性命,用不了幾年,我就可以讓一位年少的農夫比你更懂聖經。」然而英國國王嚴禁將聖經翻譯成英文,丁道爾不遵守這條法令,於是被流放到歐洲。1525年,丁道爾在德國的沃爾姆斯發表了他從伊拉斯謨的希臘文新約聖經直譯過來的英文新約聖經。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那些支持他的商人就把英文聖經裝在麵粉桶裡或卷在布匹中,偷偷地運回了英國。
  • 〖在宥草堂〗原創樂園——《清教徒的禮物》簡介
    清教徒並不是一種派別,而是一種態度,一種傾向,一種價值觀,它是對一類人的一種統稱。清教徒是最為虔敬、生活最為聖潔的新教徒,他們認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喚」。認為每個個體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反對神甫集團的專橫、腐敗和繁文縟節、形式主義。他們主張簡單、實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價值觀。
  • 五月花號400周年:回顧歷史 清教徒為何要離開英格蘭?
    我認為,這是理解伊莉莎白對於清教徒態度的關鍵。這群分離主義者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認為教會是個自願性質的社區。就像所有其他人一樣,伊莉莎白認為教會就應該是整個國家,包括了英格蘭的每一個人。這樣,當分離主義者脫離英格蘭教會並建立起自己的教會時,伊莉莎白與很多其他人的表現同出一轍,幾乎視其為世界末日!
  • 最真實的「感恩節」來源:一個為感謝上帝的日子!
    1608年離開英國後, 清教徒們在荷蘭,一個叫萊頓的城市找到了避難所。  隨著越來越來清教徒的子女,開始屈服並隨從於萊頓的「各種誘惑」, 這讓對「聖潔」,有著不屑追求的清教徒,感到極其不安……  可以說,清教徒實際上沒有理由, 要前往一塊遙遠、危險且完全陌生的荒地,去尋求宗教寬容, 因為他們當時在荷蘭,已經有了宗教寬容…… 相比於「信仰避難」,這群清教徒更渴望的是, 找尋一個遠離世俗和紛爭的
  • 莎士比亞與清教徒|哄好女王,就可以轉身去撕別人了?
    在莎士比亞生活和創作的年代,說清教徒是英國戲劇界的頭號敵人也並不為過。儘管有以伊莉莎白女王為首的宮廷和貴族支持與喜歡,清教勢力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阻撓戲劇創作與演出。
  • 基督徒藝人陳湘琪奪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高喊榮耀歸於上帝
    2010年,同獲得此獎的基督徒藝人呂麗萍,在上臺之後的第一句感言「感謝全能的上帝」第51屆金馬獎於11月22日在臺北舉行,基督徒藝人陳湘琪憑藉《回光奏鳴曲》擊敗鞏俐奪得最佳女主角,興奮地她在發言最後高喊「感謝上帝,將一切的榮耀都歸給他」。
  • 紀德《窄門》:愛而不得,只因我無力對抗上帝把守的幸福之門
    16世紀60年代,清教徒這個詞語開始在英國教派中盛行,所謂「清教徒」不僅是一種派別,更是一種態度,一種傾向,一種價值觀,它是對信徒群體信仰的一種統稱。清教徒的精神理念是必須禁慾和節儉。他的一生創作了多種小說、劇本、散文、日記等,《窄門》獲得1947年諾貝爾文學獎。《窄門》通過描述傑羅德和表姐阿莉莎之間純潔炙熱的愛情,卻因為阿莉莎恪守清教徒的自我約束,將感情深深地埋在心中,最後積憂成疾,離開人世。
  • 在人生中面對最困難選擇的時候,怎麼知道上帝的啟示
    這個時候不是用啟示了,是用上帝的引導,為什麼呢?啟示是已經客觀形成的《聖經》,這是神所啟示的話語,當看到《聖經》啟示以後,你看到從那節經文該怎麼行,那個是上帝的引導。唐崇榮牧師上帝引導你的時候,當然是上帝籍著聖靈光照你明白《聖經》的時候,然後才達到一個結論——我應當怎樣行。
  • 一生必看紀錄片 | 基督教歷史 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基督的信義是愛與寬容,但是以上帝之名的互相傷害卻從未停止。往東至俄羅斯是東正教,往西是天主教,路德整出個新教。在美國又來了個福音新教,教派繁多。 這些雖然都說明了基督教的廣義上的包容性。但作為信徒,往往不知所措。這部優秀的紀錄片由牛津大學著名的歷史學教授迪爾梅德.麥克庫洛赫與BBC英國廣播公司聯手打造。
  • 一家人家孩子都敬畏上帝,做父母的一定開心,天父也得榮耀
    願你看見你兒女的兒女,願平安歸於以色列。兒女一旦培養不好,就會成為父母的羞辱。今天的社會這樣的例子是枚不勝舉。有的人甚至是有頭有臉做在官位上,他還要去犯罪。父母培養他,父母栽種他,父母乾死一輩子供養他,讓他出了頭,做了觀官,結果呢?他是父母蒙了羞。犯了罪,做了牢。昨天還判了華融原董事長賴小民一個國家的幹部,貪汙了十七個億。
  • 八大山人:一生坎坷歸於淡泊
    他另一個名字叫朱耷,為何取這個名字,眾說紛紜,卻不見他自己用過這樣的署名。1678年,清康熙帝詔令開博學宏詞科,「優撫故國之遺賢」。這年,在臨川的八大山人突發顛狂,哭笑無常。又過了一年多,逃禪三十多年後的他,終於回到了「世居」的南昌,以這樣的方式:撕裂僧衣並焚之,在市肆裡間佯狂行走。被族侄認出,領回了家。之後,病癒還俗,蓄髮娶妻。
  • 臺灣紀錄片 牧者.The Shepherds.2017 當同志和基督教徒身份重合會怎樣? 一部關於同志教徒故事的紀錄片
    本身不是同志的楊雅惠在1996年創辦臺灣第一個包容LGBT教徒的同光教會,卻不見容於主流教會,備受壓力。2008年,她自殺明志。紀錄片導演盧盈良跟著他倆回港探視應還在念中學的一對兒子,發現離港半年,孩子幾乎不做家務,家裡一團亂。一家四口開飯,畫外音黃國堯心疼憶述兩個個性不同的兒子在自己當年遭香港保守教會排擠時,對他們的情緒產生的不同影響。他們本有一個符合傳統觀念的家庭,卻為堅持信念而令「美滿度」打折。對家縱有萬般留戀,兩夫妻還是重新背起包袱,再赴臺灣繼續為理想奮鬥。
  • 基督徒牧者感言:為了榮耀歸主,不再以「榮耀歸主」為口頭禪
    .....事實上,今日太多基督徒開口「願主的名得著稱頌」,埋口「願一切榮耀歸於我們在天上的父」,使「榮耀歸主」這句話成了一句口頭禪,濫用的情況非常嚴重。
  • 以感謝榮耀上帝
    並要在患難之日求告我,我必搭救你,你也要榮耀我丹尼也同意,他知道感恩可以敞開我們的心,從上帝的美善中得激勵。因此,他以讚美的話開始每一天。上帝啊,感謝禰,讓我昨晚睡得香甜,有乾淨的床鋪,今早有燦爛的陽光,桌上有豐盛的早餐,也感謝禰讓我的臉上能帶著微笑。每個字都是由心而發,但聽起來是否微不足道?我們為生活中的小事發出讚美,全能的上帝是否在乎呢?在詩篇50篇,大衛的伶長亞薩提供了明確的答案。
  • 聲影重奏團 陳琥捷 演奏 貝裡尼 / 巴希: 清教徒幻想曲
    由義大利19世紀單簧管演奏家Luigi Bassi (路易吉·巴希) 改編的Vincenzo Bellini (文琴佐·貝裡尼) 的《I Puritani》(《清教徒》)。在他最後的作品《清教徒》在巴黎演出九個月後,貝裡尼在法國去世,年僅33歲。
  • 摩門教徒在美國仍被視為「外人」
    在此之前,記者對於年輕摩門教教徒極為執著的傳教早有耳聞。美國摩門教創始人為約瑟夫•史密斯(1805-1844),此人生於貧苦家庭,受教育水平不高,曾隨父淘金。據稱1823年9月他在美國紐約的住處看見異象,見到上帝和耶穌,後又遇天使並贈予金頁之書《摩門經》。又稱1827年天使賜下神秘眼鏡,方使此書翻譯成功。
  • 金秋九月,讓我們感恩上帝的美好
    (詩72:12)主宣稱他必因那些親近他、並忠心侍奉他的人而得榮耀「堅心倚賴你的,你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為他倚靠你。」(賽26:3)全能者的膀臂已伸出來引導我們前進、再前進。主說:前進,我必幫助你!你所求的既是為我名的榮耀,你就必得著。我要在那些等著看你失敗的人面前得到榮耀。他們必眼見我的聖言輝煌地勝利。「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