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月琴》奏出心靈的呼喚

2020-12-24 京彩臺灣

↓↓↓ 戳音頻,聽「金曲」背後的故事,點擊圖片聽更多

您好我是安達,是個在北京創業的媒體人。武漢「封城」解除了,是不是可以見到想見的人呢?你第一個想見的人是誰呢?今天的記憶音符,要跟您分享的是鄭怡所演唱的歌曲《月琴》是由賴西安填詞,蘇來譜曲,一首現代民歌作品,收錄在鄭怡的第一張專輯《鄭怡/王新蓮/馬宜中》中,是鄭怡個人的代表作之一。這首歌同時用來紀念民間老藝人陳達。

歌曲故事

在譜曲人蘇來一百五十首以上的創作裡,他最愛《月琴》。

1981年賴西安緬懷屏東恆春民謠歌手陳達,有感而發寫出《月琴》歌詞,成長在臺南保安宮附近的蘇來,接到歌詞後,勾起了兒時在保安宮廟口聽戲曲的回憶,在譜曲時便以「思啊,思想起」為觸媒,將恆春調的特色尾音加在裡面,五分鐘就以吉他譜寫完成曲子。《月琴》裡的「再唱一段思想起」原本是副歌,鄭怡一聽就說:「副歌好聽,應該先唱副歌啦﹗」因此創造了華語流行歌壇的經典名曲《月琴》。

作詞人賴西安因為參加新格唱片的創作比賽,發表了《廟會》、《散場電影》等膾炙人口的歌曲,當時「天水樂集」的成員,雖有蘇來、靳鐵章、許乃勝三位詞曲創作者,但是在音樂裡面的追求,以及樂集的長遠發展性來說,希望也能廣邀創作好手來共襄盛舉,個性內向被動的蘇來,生平首度主動寫信結識賴西安,隨著書信來往以及創作交流,變成默契絕佳的好友。

民歌界認識的賴西安是個優秀的作詞者,在文學圈他是李潼,極富創造力的小說家,尤其致力於兒童文學創作,曾以《天鷹翱翔》、《順風耳的新香爐》、《再見天人菊》三部作品連續獲得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少年小說首獎。

2005年,賴西安因癌症過世,在宜蘭舉行的追思音樂會,是他自己生前就規劃好的,追思音樂會結束後,賴西安的太太祝老師送別來參加的好友並一一致贈賴西安生前為每位朋友特別準備的禮物,蘇來打開袋子,發現有宜蘭的土產牛舌餅,還有金戒指一枚,標誌著這段音樂情誼,永志不渝。

談到創作,蘇來認為:「創作是理性和感性的結合。」「沒有一個作者是獨立的,他背後有無數的歷史情境和養份,生長環境裡的文化氛圍,決定了你的創作取向,不管是南管、歌仔戲或教堂裡的聖詩歌,都可能是滋養你、培育你,讓你創作出佳作的不可或缺的背景。

聽鄭怡唱歌,總會發現她的歌曲明亮陽光,無論是《月琴》、《小雨來得正是時候》、《心情》等歌曲,它們綜合了五六年級學生美好的年少記憶。即便後來離開舞臺,從事廣播工作,甚至移居至加拿大,鄭怡對音樂永遠懷抱著熱情,而一首歌不只有一個故事,它是一群人、一個世代、一段時光的美好凝結,有無數的知遇和了悟。

記憶音符,我們下次見

《月琴》歌詞

原唱:鄭怡

作詞:賴西安 作曲:蘇來

編曲:陳志遠

再唱一段思想起

唱一段思想起唱一段唐山謠

走不盡的坎坷路恰如祖先的步履

抱一支老月琴三兩聲不成調

老歌手琴音猶在獨不見恆春的傳奇

落山風向海洋

感傷會消逝

接續你的休止符

再唱一段唐山謠

再唱一段思想起

唱一段思想起唱一段唐山謠

走不盡的坎坷路恰如祖先的步履

抱一支老月琴三兩聲不成調

老歌手琴音猶在獨不見恆春的傳奇

落山風向海洋

感傷會消逝

接續你的休止符

再唱一段唐山謠

再唱一段思想起

再唱一段思想起

記憶音符

音樂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

通俗易懂、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易於傳唱,一段段優美的旋律就像一座座七彩橋,架在兩岸人民心中,共通的語言與話題,體現了共同的文化與淵源。

「京彩臺灣」《記憶音符》專欄,聚焦兩岸流行音樂的「經典」與「懷舊」,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展現兩岸一家親的文化脈絡。

往期回顧

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

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

這是最後的一場電影,這是不見傷感的分手……

生活如此磨人,不如停下腳步看雲去……

成長就是學會放下矜持,勇敢去愛……

一代「歌后」鄧麗君背後的成長故事

月是故鄉明,回家的感覺便是最懷念的!

你可知「朋友一生一起走」背後的故事?

臺灣這首曾經的經典流行歌曲,你會唱嗎?

傳唱40多年的青春民歌,每一次聽完都是戀愛的氣息!

夏日之旅,用歌聲陪你回家

心情不好嗎?來聽《就在今夜》吧!

當遊吟歌者與這個世界奇遇,會撞出怎樣的「火花」?

從《一剪梅》到《千裡之外》,這是一段46年的傳奇音樂之路......

讓梅豔芳唱了一輩子的《女人花》

李宗盛與林憶蓮,當愛已成往事……

寒冷冬季,怎能少了《雪人》的陪伴?

40分鐘完成創作,最初被歌手嫌棄,這首《舊夢》為何一唱即紅……

跟隨這首《冬季到臺北來看雨》,去聽兩個年輕人的故事......

為了萬丈雄心,踏上這從故鄉到異鄉的365裡路……

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輪迴的等待

龍的傳人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

愛要怎麼說出口

拜訪春天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

微風裡的美好往事

風中的早晨

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主播

我聽科技特約編輯

暨臺灣廣播金鐘獎得主

黃瀧陞(安達)

京彩臺灣

相關焦點

  • 【戲·知】京劇文場中的「三大件」之一:月琴
    在長期的京劇伴奏的實踐中,使月琴更具有了獨特的演奏方法,其配置的琴弦和品位數與其他用途的月琴也有所不同。為京劇伴奏的月琴,是京劇文場中的重要伴奏樂器之一。演員用嗓子唱戲,月琴伴奏者是用月琴彈戲。要想伴奏好,伴奏者也應會唱,至少要對唱腔的曲調、節奏、氣口等處心中有數,只有這樣,才能與演唱者心氣合一,伴奏得天衣無縫,實現樂隊與演員的和諧互動。
  • 月琴小傳
    再加上月琴體積小,學起來容易, 初學者掌握得非常快, 演奏起來非常自由, 因此, 在我國民間流傳非常廣泛。如湖南的侗族、廣西的苗族、雲南的白族和哈尼族、四川的彝族等地區, 多用之來邊彈、邊舞、邊唱,月琴成為各民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在戲曲和曲藝中,如京劇、楚劇、秦腔、漢劇和四川清音等,月琴同樣是伴奏中不可缺少的樂器之一,佔有重要的位置。
  • 月琴與京劇唱腔音樂
    雖然這僅是外部形式的量比關係,但已足以確立月琴在京劇樂隊中佔據著非比尋常的主導地位。深入研究京劇伴奏內部結構,除了「吹腔」,幾乎所有唱腔音樂的主旋律不外沿著「雙軌並行制」的渠道來運作;所謂「雙軌」:一軌是指以京胡為首的弓弦樂器部分,另一軌是指以月琴為首的彈撥樂器部分;「並行制」則是指京胡和月琴統領的兩大聲部同步演繹著一個主旋律。
  • 【學知識】月琴:京劇「三大件」之一
    自晉代起月琴就在民間流行,約從唐代起就有月琴之名,取其形圓似月、聲如琴。北宋陳暘《樂書》記載:「月琴,形圓項長,上按四弦十三品柱……晉阮鹹造也」。月琴當時和阮相似,後來逐漸變化,清代時月琴就與阮完全不同了,比阮簡化,琴杆變短,音箱呈滿圓形,而且在各族人民中廣泛流傳。
  • 大戲臺-月琴獨奏
    青年月琴、阮演奏家。八歲開始學藝,師從黑龍江省歌舞團器樂演奏家馮少先先生學習月琴,1979年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師從中央音樂學院孫維熙教授學習月琴與中阮。1982年參加由文化部主辦的「全圓首屆民族器樂觀摩比賽」,獲月琴組「第一名」。畢業後留校任教。曾多次參加民族音樂家代表團,在國內外進行巡演和學術交流,並積極參加全軍文藝匯演等重大演出活動。
  • 藝術 | 月琴:我月太古色,我琴太古音
    月琴,中國傳統彈撥樂器,起源於漢代。音箱呈滿圓形,琴脖短小。全長62、音箱直徑36.3釐米。琴頸和音箱邊框用紅木、紫檀木製,邊框用六塊規格一致的木板膠接而成。面板和背板桐木製。箱內置兩道音梁,支兩個音柱。四軸,四弦,每兩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頸和面板上設八或九個品位。
  • 江蘇省臺辦主任練月琴會見臺灣東森電視公司副總經理陳立元
    江蘇省臺辦主任練月琴會見臺灣東森電視公司副總經理陳立元 2018年04月18日 11:58: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4月18日南京訊 昨天,江蘇省委臺辦、省政府臺辦主任練月琴會見了臺灣東森電視公司副總經理陳立元一行。
  • 深圳民歌40|殷正洋《月琴》- 視頻
    《月琴》這首歌不用說了,臺灣校園民謠中堅人物鄭怡的傳世之作。
  • 有聲閱讀 | 粵劇樂器之"大笛、月琴"
    大笛哨嘴較薄, 音色高亢雄壯, 音量較大。月琴——彈撥樂器。 源於阮弦易形, 形如月, 聲似琴, 故稱「月琴」, 西南彝族稱為「弦子」, 為京劇樂隊三大件弦一, 屬於弦樂器族內的彈撥樂器。 月琴為木質結構, 由頭部(包括琴頭、 琴軸)、 頸部(包括琴杆、 山口) 和腹部(包括共鳴箱、 面板、琴弦) 三部分組成。 共鳴箱呈圓形, 狀似盈月。 琴杆較短, 故「品」 的設置, 由琴杆直達面板。
  • 用小提琴奏出中國好聲音
    如今,俞麗拿潛心探索的是,如何讓更多的年輕人用小提琴奏出中國好聲音。俞麗拿深知,要發展中國的小提琴事業,最要緊的是培養出優秀的學生,讓小提琴事業後繼有人。50多年來,俞麗拿最看重的是她的教師身份。在她眼裡,上課永遠排在第一位:「我首先是一名教師,演出、開會、接受採訪等,都要為上課讓步。」
  • 老歌,《月琴》再唱一段思想起
    ." 這是臺灣民歌年代非常具有盛名的《月琴》,由賴西安作詞,蘇來作曲,鄭怡演唱。是為了紀念一個逝去的音樂人,被譽為"臺灣最傳奇的民間音樂說唱藝人----「陳達」。他目不識丁,眼瞎耳聾,抱著一把月琴在臺灣到處賣唱,唱的是他祖輩留下的臺灣民間音樂。
  • 《一吻定情》即將殺青 植樹月琴片場有愛互整
    (圖源:新浪微博@吳心緹)幾個月的相處與和合作,演員們早已有了深厚的友誼,隨著殺青而來的離別讓大家感受到一絲傷感,「月琴」吳心緹更是直呼不舍。(圖源:新浪微博@吳心緹)感情好 植樹月琴片場互整殺青的傷感並沒有影響片場的歡樂。
  • 東湖評論:盲人「看」電影呼喚更多「心靈的聲音」
    他們每個人佩戴著一個耳麥,正是通過這一設備中的「解說詞」,他們用「耳朵」即可完成觀影。這也是寧波市盲人觀眾第一次觀看正在熱映的影片。寧波的江阿姨今年73歲,雙目失明已經60多年的她是第一次走進電影院。「以前對看電影這件事,想都不敢想的,也不知道看電影到底是什麼感覺。現在能有這樣的機會,感謝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關愛。」寧波組織的這次盲人看電影,和過往是有著巨大不同的。
  • 55年前,張加力的兒童劇《月琴與小老虎》陪伴眾多孩子過暑假
    張加力 兒童劇《月琴與小老虎》。   暑假,為孩子安排一個兼具趣味與知識的假期,是每個父母的心願,兒童戲劇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時光回溯至55年前的暑假,由四川人民藝術劇院出品,國家一級編劇、著名兒童劇作家張加力創作的《月琴與小老虎》,以濃厚的兒童情趣,活潑生動的藝術形式,撥動了成都小觀眾的心弦。直到現在,即使當年那批小觀眾早已為人父母,他們仍然記得主人公拉呷和小龍虎的嬉戲逗樂、善良勇敢。
  • 巾幗抗疫先鋒 | 進入隔離病區是我無法拒絕的心靈呼喚
    逆行之前也不是義無反顧,只不過是醫者的責任感讓你無法拒絕心靈的呼喚2020年的2月19號是我來到西苑醫院的第10天。我已經從當初的忙亂、恐慌,復原為一名從容鎮定,工作能夠得心應手的隔離病區護士。就算我是安全的,也要一個月不能回家;母子這麼久不能相見,我不知道女兒是否會哭鬧,我自己會怎樣對年幼的女兒牽腸掛肚,我的父母會怎樣擔驚受怕……但是,我的內心又有一個聲音在大聲呼喚「蘭婭玲,你必須上,決不能當個窩囊的逃兵!」
  • 「野性的呼喚」:如果用真狗拍會更好看
    適合全家人觀看的《野性的呼喚》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雖然這部電影在技術方面走向的是另一個極端。如果說《美國狙擊手》中東木老爺子無論是拒絕等待、還是拒絕用真的嬰兒演員來拍攝(可以讓人理解的是,嬰兒在拍片現場有各種各樣的規矩),又或者是先用一個塑料娃娃拍攝,然後再進行後期CGI處理,不管怎樣,這部片子都是使用過時技術,從而對電影成品造成損害的典型代表。
  • 《我的祖國》奏出華章
    《我的祖國》奏出華章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2.26 星期六 張國勇表示,「這部作品集中了東南西北中各地域的典型文化,用音樂語言表達了祖國的強大。
  • "野性的呼喚":如果用真狗拍會更好看
    適合全家人觀看的《野性的呼喚》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雖然這部電影在技術方面走向的是另一個極端。如果說《美國狙擊手》中東木老爺子無論是拒絕等待、還是拒絕用真的嬰兒演員來拍攝(可以讓人理解的是,嬰兒在拍片現場有各種各樣的規矩),又或者是先用一個塑料娃娃拍攝,然後再進行後期CGI處理,不管怎樣,這部片子都是使用過時技術,從而對電影成品造成損害的典型代表。
  • 鍋碗瓢盆奏出抗疫交響曲
    聯絡員電話鈴聲一響,她們馬上備飯炒菜打包,用不了多久熱騰騰、香噴噴的飯菜就送到醫護人員和病人手上,讓醫護人員感受到集體溫暖,讓隔離的病人感受到家人一樣的關懷,增強戰勝病魔的信心。病人體質狀況各有差異,口味不同,她們制定不同的菜譜,做到老少皆宜,鹹淡適中。每天她們還想方設法變換菜譜,給前線醫務人員和病人調換胃口,增加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