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憑藉超過5億元的收入《八佰》蟬聯全球周末票房冠軍,總票房即將於今日邁進20億元人民幣大關。可以說是中國首部取得如此成績的商業戰爭電影,即使放在國際上在相同題材中也算是票房表現不俗的。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到現在中國才出現了一部這樣的電影,這和電影中前後兩部分不連貫的割裂感有什麼關係?世界範圍內為什麼戰爭片變的如此之少呢?
當然本文所談的戰爭片是指對戰爭中雙方士兵的大規模作戰有詳細描述的電影,比如《拯救大兵瑞恩》或者《血戰鋼鋸嶺》就屬此類。
但是很多片子只是以戰爭為背景,內核其實是小分隊完成特定任務的動作片,比如《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一類。
本文主要探討第一種戰爭片。
這類的戰爭片即使在今天的好萊塢也屬於稀有品種,近十年來拍的比較好的此類型電影,也就是《敦刻爾克》、《1917》、《決戰中途島》、《狂怒》等少數電影。
當然這和戰爭電影投入大,拍攝難度大,票房風險高,受眾群體少都有關係。但是這都不是問題的關鍵。
真正阻礙這個電影類型發揚光大的是它無法突破「反戰」這一主題。
任何現在的戰爭電影都不可能去歌頌任何攻城掠地的「英雄行為」,任何現在的戰爭電影都不可能去為主角殺死地方無數士兵而「歌功頌德」。
自二戰之後主流民意就一直是反戰為主,原子彈發明之後更是如此。
在好萊塢越戰之後的諸多電影更是將反戰這個主題推向了極致,在《獵鹿人》以及《現代啟示錄》這兩部代表作中,導演都把戰爭對人性的摧殘作為影片的重點,尤其是被戰爭逼瘋的人隨處可見。
之後這一主題猶如政治正確一樣,貫穿了之後好萊塢幾乎所有的戰爭片,即使被稱作改變戰爭片歷史的史匹柏,在他的《拯救大兵瑞恩》中開場的登陸戲,也表現的是戰爭的殘酷和血腥,基調仍然是反戰的。
說回《八佰》,它也想要表現戰爭的殘酷,於是有士兵背著手榴彈跳下樓和日本士兵同歸於盡的鏡頭,這也戳中了很多觀眾的淚點。
但是它還想表現以後強大了就不受別人欺負的思想,而且將戰爭只是簡單歸結為一方的非人性,這就不是對戰爭本身的反思。
所以當後面杜淳飾演的謝晉元開始出場的時候,影片也開始陷入割裂狀態。
因為他必須用一個理由說服士兵(當然我們知道其實說服的對象是觀眾)選擇撤退,而不是一開始的死守到底。
一般戰爭片一個反戰主題能表現好就不錯了,但是《八佰》既想要戰士死守到底的氣魄,又想要人性在戰爭中的表現,還想要全片最後一個鏡頭國家強大的情緒,不可謂野心不大。
其實反戰這個主題其實很難和人類的簡單的正面情緒相連接。
看動作片中主人公以一當百的順暢感,看愛情片中被主人公真情感動的暖心感,在戰爭片中都沒有。
簡單來說,就是作為商業類型片它很少能給觀眾帶來「爽點」,自然觀眾情緒上也很難高漲的起來。
而像《復仇者聯盟》這類打著科幻外衣的動作片才是專門為製造「爽點」而生的。
再比如《戰狼2》,開場是水下長鏡頭肉搏,然後是一輪強過一輪的動作戲,最後在坦克大戰的高潮中結束,完美符合人類的情感走向。
而觀看《八佰》等戰爭片情緒上全程被壓制,這和平時觀眾看電影為了娛樂的感受完全不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戰爭片受眾小的原因。
《八佰》在升旗這場戲結束後,觀眾整個情緒達到了頂峰,但是展開撤退後就很難情感共鳴了,我們是很難在一直撤退的軍隊身上找到熱血沸騰的感覺的。
割裂感的另一個來源是《八佰》前後視角的轉變,開始是以幾個底層士兵的小人物的視角展開,可是後面卻開始了宏大敘事,而眾所周知,人類是討厭宏大敘事的。
比如去年上映的《決戰中途島》就是一個典型,它選擇大篇幅的描繪中途島海戰中雙方高層的情況,這直接導致本片融資一直非常不順利,直到中國的博納影業出資才算可以正常拍攝。
這是因為普通觀眾很少能和歷史上的大人物感同身受,而且在電影中我們也不會為這些精英人物擔驚受怕,因為我們知道在歷史上他們沒有死。
於是各種描述高層的大製作戰爭片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失敗的,可能只有《巴頓將軍》除外。
當然還有蘇聯的《解放》,一部動用真實軍隊當群演的電影,不過除去本國情懷的因素,這樣描述高層戲份很多,號稱史詩的片子是很難有海外票房的。
而《八佰》中對謝晉元的描寫無疑也難以讓人產生共鳴,尤其是之前的戲份中幾乎沒有交代這個人物,這就導致觀眾仿佛置身事外,看歷史紀錄片一樣的難以感同身受。
到這裡《八佰》前後割裂的感覺來源就分析完了,戰爭片之所以小眾的答案也已經呼之欲出了。
既然大眾都不喜歡宏大敘事,那麼觀眾喜歡什麼呢?
其實古往今來任何成功的電影作品說到底就只是在講述一個故事而已,那就是底層小人物排除萬難走向成功的故事。
這也是為什麼大眾更喜歡的是帶有戰爭元素,或者說把戰爭當作背景,進而描述戰爭中小人物悲歡離合的電影。
這些小人物比如《美麗人生》中被抓緊集中營,但是仍然要保護兒子美好童年的父親,比如《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的想保護心中女神但是卻什麼也做不了的小男孩雷納多。
畢竟觀眾自己也是小人物,人總是對同類更能產生共情,也更加關心。
所以即使《珍珠港》也要描寫兩個普通飛行員的故事,而不是描寫偷襲珍珠港這個歷史事件中美日雙方高層的博弈。
所以未來的中國戰爭電影這個小分支要想變得更好,那就要少一些指揮室中的「真實」,多一些《八佰》前半段中那樣底層士兵的真實,畢竟這才是觀眾想看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