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越苑清風展芳華》章子清演唱專場在黃巖文體中心舉行。演唱會包含了折子戲、流行歌曲、民族歌曲等,為觀眾帶來了一股古典與現代相融的「清新風」。
章子清是台州市青聯委員,戲曲演員、原創歌手,黃巖區第七屆拔尖才人。她3歲跟著收音機學習越劇,7歲可以一個人完整唱完一齣戲,12歲憑藉一副好嗓子考入浙江省藝術職業學院,2005年畢業後進入樂清越劇團任花旦角色。她曾先後出演《碧玉簪》《玉蜻蜓》《白蛇傳》等曲目中的經典角色,扮相秀麗、身段婀娜,唱腔婉轉動聽。2011年,她不滿足於取得的成績,返校深造,先後拜師上海的潘乃憲、魏金棟等老師學習聲樂,並被王淑英導師收為關門弟子。之後,她將傳統越劇與流行音樂相結合,在弘揚傳統藝術的基礎上改進創新。
談起此次演唱會,章子清笑著說:「無論是作為歌手還是戲曲演員,開一個專場都是我們的追求。這一次演唱會,是我遲到了十年的『畢業匯報』,我希望通過這場晚會把自己的從藝歷程展現給大家。」
當晚,演唱會現場人山人海。椒江市民小沈特地趕過來觀看,「作為年輕人,我喜歡流行音樂也熱愛越劇,在朋友圈刷到有這麼一個古今結合的專場演唱會,就很激動,守著時間點搶到了票。太好聽了,演繹非常完美」。
從花旦演員到《星光大道》周冠軍再到創作歌手,多年來,章子清始終堅持自己的音樂夢想。
瓜子臉、大眼睛、高鼻梁……出生於黃巖的章子清,臉龐清秀,舉手投足之間,無不流露著江南水鄉女子的柔美與靈秀。
「我的外婆和媽媽是戲迷,喜歡用錄音機放戲曲磁帶。我3歲時,聽到錄音機裡的聲音,就能咿咿呀呀跟著哼。後來我就跟著錄音機學越劇,7歲時就能一個人完整地唱一齣戲。」章子清說。
父母發現女兒的天賦,專門給她請了老師。9歲時,章子清參加浙江衛視的戲迷擂臺賽,一舉獲得金獎。2001年,12歲的章子清憑藉一副好嗓子,考入浙江省藝術職業學院。「浙藝的學習氛圍很好,每天早起練功,師生、同學之間的關係也很好,就跟一家人一樣。練功雖苦,但培養了我吃苦耐勞的品質,我的舞臺表現也源於在浙藝打下的基礎。」她說。
2005年,章子清從浙江省藝術職業學院畢業,進入樂清越劇團任花旦角色。
期間,她以扮相秀麗、身段婀娜、唱腔婉轉動聽聞名。2006年,章子清參加溫州市戲劇節,在《楊貴妃後傳》中擔任幕後伴唱獲伴唱單項獎;2007年,她拍了越劇電影《雙玉蟬》和《江流記》;2008年,她獲得溫州市青年演員大獎賽銀獎,並獲得由觀眾投票評選的「最受觀眾喜愛獎」;2010年,她參加浙江省越劇節,憑藉《新三笑》獲優秀表演獎。
2010年,章子清從樂清越劇團離職,去上海學習化妝造型。
在上海,章子清遇到了國內著名聲樂家潘乃憲。彼時,潘教授已八十高齡,但愛才惜才的他還是收下了這名小弟子。
章子清坦言,跟著潘教授學聲樂的初衷,只是想把歌唱好聽點,「以前在劇團裡,雖然喜歡唱歌,但每次一張口唱,同事們就嘲笑我唱得難聽」。學習的過程是艱辛的,「剛開始學流行音樂很不習慣,越劇唱了那麼多年,有些發聲部位、咬字方式一時間難以切換,總是被大家說。幸好潘教授一直鼓勵我」。
2012年,喜歡看《星光大道》的媽媽鼓勵章子清去報名,「學了這麼多年音樂,你要不要去試試?爸爸媽媽也想在電視上看到你。」
於是,帶著父母的期望,章子清參加了比賽。
那次比賽,章子清共唱了四首歌曲,分別是《妻子》《在那東山頂上》《採茶舞曲》和越劇《天女撒花》,不同風格的曲目,展示了她全面的藝術素養,她獲得了周冠軍。
這次經歷,讓她與央視結緣。之後,央視邀請她擔任《星光大道》助演嘉賓、評委。在央視《全球中文音樂榜上榜》《天天把歌唱》《黃金一百秒》《回聲嘹亮》《幸福帳單》《向幸福出發》《綜藝盛典》《歌從黃河來》等多檔節目以及浙江、內蒙古等各大衛視春晚,都有章子清的身影。
通過《星光大道》一舉成名後,很長一段時間裡,章子清很忙,「我其實不擅長交際,也沒有做好走進大眾視線的準備。」最終,她選擇回到黃巖,回歸原來的生活。
之後,她一邊上班,一邊寫歌,一邊享受生活。聽到一首好聽的歌曲,她會立馬記下來,腦子裡突然蹦出一段旋律,她就把它錄進手機裡。期間,她還將傳統戲曲和流行音樂結合,創作原創歌曲《胭脂扣》和《不曾遠走》。
日子平淡又快樂。只是,偶爾想起鍾愛的戲曲,章子清心裡有些遺憾:「每一個戲曲演員都希望有一次自己的專場,就像每一位歌手都想出一張專輯,我一直以越劇演員為傲,所以一直想要圓這個夢。」
今年,得知入選台州市名家名團展演工程,章子清十分激動,「我終於可以圓夢了」!
演唱會準備了一個月。「沒有請專業團隊,我和朋友一起策劃、編排節目。」章子清說,期間也遇到了不少困難,「像我所有的妝發造型都是自己完成的,時間非常緊湊。一個節目結束後,雖然會有嘉賓上臺給我爭取時間,但還是很趕。另外,因為這場演出是古今結合的,所以一直在現代流行音樂和越劇之間穿梭,也是一種考驗」。
演唱會當晚,章子清的父母、老師、朋友都來到了現場。「他們很少有機會坐在臺下,聽我唱一出完整的戲。這次演唱會,不僅給自己交了一張遲到十年的答卷,也是給父母和老師交了一張答卷。」她說。
作為2020年度台州市文藝名家(名團)展演工程系列活動之一,10月24日晚,「聽說,秋天……」黃品銘歌唱體能研究與教學展演音樂會在市文化館三樓藝工場獻唱。
70後男低音歌唱家黃品銘,籍貫玉環,烏克蘭國家音樂學院歌劇表演與室內樂演唱雙向碩士,有多年國內外重大演出經驗,現為四川音樂學院聲樂系教師,是「歌唱體能」聲樂領域的專家。
本場音樂會致敬名家名曲,黃品銘攜手學生後輩,共呈現了18首經典曲目。
作為表演嘉賓,民族女高音劉麗亞、花腔女高音曹飛燕、男中音謝沛原獻唱了民歌《看秧歌》、詠嘆調《卡洛請聽我說》(選自歌劇《唐卡洛》)等10多首曲目,涉及民族、美聲、戲曲等多種唱法。音樂會全程採取鋼琴伴奏形式,由台州籍青年鋼琴家於良平負責協奏,給聽眾帶來了美妙的聽覺體驗。
黃品銘則帶來了高水準的男低音獨唱表演。除了觀眾耳熟能詳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嘉陵江上》等中國經典藝術歌曲,還有異國歌劇的經典男低音唱段,《她從未愛過我》(選自歌劇《麥克白》)中愛而不得的君主,藝術歌曲《別唱了美人》中,抒情的旋律滲透了對故鄉的深情,轉場喜劇《造謠誹謗》(選自歌劇《塞維亞理髮師》)中幽默詼諧的曲風,又是另一番舞臺效果。黃品銘用醇厚深情的歌聲,張弛有度的颱風塑造了不同的音樂形象。最後,在《我愛你中華》大合唱中,音樂會落下帷幕。
黃品銘介紹,雖然在異鄉工作,他仍熱心參與台州舉辦的文藝演出,也很高興這次能在家鄉舉辦一場個人音樂會,「希望今天的演出,能起到中外藝術歌曲普及、鑑賞的作用」。
70後黃品銘成長於玉環一個戲曲家庭。他自小受到藝術薰陶,掌握二胡等多門樂器。
兒時的黃品銘就展示出了音樂天賦,「『1、2、3』還數不全,我可以『哆來咪』跟著譜子唱歌了。」音樂老師也評價他「有一對『好耳朵』,唱歌音準不錯」。
到了高中,黃品銘心生成為專業歌唱家的想法,但他的藝術生涯並非一路順遂。
黃品銘在求學時拜訪多位音樂人士,卻收到放棄音樂的建議。「我的嗓音條件適合唱男低音,唱不出華麗的高音,這樣的歌手在當時是不吃香的」。
面對質疑,黃品銘選擇不斷努力證明自己的能力。上世紀90年代,他高考考上了浙江師範大學,開始學習美聲,畢業後回到玉環,成為一名中學音樂教師。
音樂科班出身的黃品銘開始收穫更多展示平臺。他曾多次代表台州在浙江省各大歌唱比賽中取得不俗成績。作為教師,他肩負傳道授業的職責,培養的多位學生考入音樂高等學府,並在國內藝術屆嶄露頭角。這讓黃品銘倍感欣慰,也逐漸萌生進一步探索音樂世界的想法。
2005年,32歲的黃品銘迎來了人生新起點。在同行朋友的引薦下,他辭職赴烏克蘭留學,在烏克蘭國家音樂學院等學府深造,取得了歌劇表演與室內樂演唱雙向碩士。
留學期間,黃品銘曾在柴可夫斯基《奧涅金》、普契尼《蝴蝶夫人》等一批歌劇中擔任主要角色,多次登上烏克蘭國家音樂廳的舞臺,掌握用義大利語、德語、法語、拉丁語,俄語,烏克蘭語等多門外語演唱歌劇詠嘆調和藝術歌曲。
黃品銘回憶,一個大型歌劇進入籌備階段,所有角色候選人都將參與排練。排練期間如果表現不佳,隨時面臨淘汰。
為此,他倍感壓力,「剛進劇組時,我發現自己身形不佔優勢,語言也不是強項,只有靠後天的努力。」每天排練結束後,他還要把當天排練的曲目再複習一遍。
漸漸地,黃品銘受到同行認可。「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我逐漸收穫了信心,也堅定了繼續藝術道路的信念。」黃品銘感慨。
2008年,學業有成的黃品銘回國發展,加入四川音樂學院聲樂系。「許多青年歌手都會遇到『瓶頸』,我希望在專業領域給予幫助和指導。」這是黃品銘選擇回歸教壇的初衷。
因積累了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通曉民族、美聲、通俗及戲曲等各種唱法,黃品銘多次為獨唱歌手以及合唱團體提供聲樂、藝術指導。
他的學生也在國際國內比賽獲得不俗成績。此次音樂會受邀嘉賓,美聲男中音謝沛原獲2019年義大利EUTERPE國際聲樂比賽青年專業組第一,民族女高音劉麗亞、花腔女高音曹飛燕也在各類省級以上聲樂大賽中斬獲多個獎項。
「一個歌手的嗓音、唱法,是決定其在舞臺上樹立突出藝術形象的關鍵。」這是黃品銘的經驗之談,也成為其日後研究方向。
近年,黃品銘致力於藝術嗓音研究領域,通過教學實踐探索出「嗓音動力體系」訓練、歌唱核心肌理的遞進培養等系列方法,從而形成一套成熟的「歌唱體能」教學體系。黃品銘介紹,這是一個幫助歌唱演員和嗓音工作者科學認知嗓音的運動過程,挖掘訓練強化藝術用嗓的高效手段,達到提升歌唱肌能和嗓音強度的目的。「我希望讓更多歌者在藝術生涯中實現突破,保持不斷追求進步的信心。」他說。
10月30日上午,「海韻玉環」黃建軍個人攝影展在台州市文化館開展。
黃建軍,1964年2月出生,玉環人。他自幼喜歡美術,1986年開始攝影創作,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攝影家協會理事、台州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玉環市攝影家協會名譽會長、玉環市名家工作室領銜人。黃建軍從事攝影30多年,曾在省級以上刊物、影賽發表作品500多幅,《回娘家》《趕海》《注視》《山巒疊翠》等多幅作品榮獲國際、國家級、省級大獎,2019年出版《海韻玉環——黃建軍·攝影》。
此次黃建軍攝影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家協會會員和攝影愛好者們前來觀展。在黃建軍的鏡頭裡,玉環美得不可方物。許多攝影愛好者因為他的照片而愛上了玉環。
「我是去年在玉環出差的時候,碰巧看過黃老師的展覽,覺得很震撼,今天特地過來的。」來自紹興的攝影愛好者林嘯松告訴記者,因為工作原因,他經常往返於紹興和玉環。在他的眼裡,玉環不僅人文風情濃鬱,也是風景如畫的世外桃源。「現在我每次來玉環,都會帶著相機去周邊走走,捕捉玉環獨有的海韻風情。「
家住椒江的陳微指著《棲上海礁》笑著說,自己老家是玉環的,就在雞山碼頭邊上,看到這群白鷺,便想起小時候了。
據介紹,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1月13日,共展出黃建軍作品70餘幅,主要呈現玉環獨具魅力的海島風光和民俗風情。
在展廳裡,一組《山水沙畫》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組作品,看似沙畫作品,實則為合成照片。
《山水沙畫》系列由《輕舟過萬山》《煙波江上盼歸舟》《山間亭子最清幽》三幅作品組成。黃建軍介紹,每幅作品均由3-5張照片合成,「這三幅作品都是我在沙灘拍的,所有山水景色其實都是沙灘上潮水剛剛退去時的樣子。通過後期稍加處理,便像重巒疊嶂的山川,層次感豐富,效果逼真。」黃建軍說,「這種沙畫照片,既有水墨畫的自然之美,也結合了現代的拍攝手法,是一種創新。」
《守望》拍攝於玉環坎門東沙沙灘。傍晚時分,落日與海面交相印襯,白鷺棲息在海平面的礁石上。黃建軍笑著說,「為了拍這張照片,我可等了好久。傍晚天空的暖色調和海面的冷色調要正好,雲層要剛好把落日蓋住,才能有照片中的太陽紅、水面藍的效果。」白鷺與海面的動靜結合,天空和礁石的虛實對比,《守望》裡的白鷺像是賦予了生命力,守望著這片海洋。
「其實,單單旅遊風光來說,玉環在台州不算突出。」黃建軍說,「在拍攝過程中,我會帶著自己的想法和個人情感。美是靠發現和創造的,拍攝出來的照片就是美的定格。」
黃建軍說,這是自己第二次舉辦攝影展,他更希望每年都能舉辦一次,交出更好的攝影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是我的攝影藝術創作,還有我對故鄉的深厚情懷。作為攝影人,我希望用好手中的鏡頭,拍攝家鄉的美麗風光、獨特風情。」
文化編輯丨張莉貝
投稿郵箱丨tzrbxwsd@126.com
微信小編丨單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