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在東方名家名劇月出演青年梅蘭芳的施夏明(右)與上個月剛剛演繹京劇《梅蘭芳·蓄鬚記》的傅希如探討起劇中人物。
「對一出崑曲現代戲來說,上海這個碼頭不好跑。不過,劇中梅蘭芳先生有句臺詞,『難上的戲,我上,別人不唱的戲,我唱。』這種精神鼓勵了我們。」昨天,第十二屆東方名家名劇月宣布回歸,將演出原創現代崑劇《梅蘭芳·當年梅郎》的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副院長施夏明感慨。
新劇目新成果新觀眾
受疫情影響,本應於去年舉辦的第十二屆東方名家名劇月順延至今年,將於3月20日至5月2日在東方藝術中心獻演14臺19場戲曲演出。上海京劇院、上海滬劇院、上海評彈團、上海獨角戲藝術傳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劇團)、杭州越劇院、浙江小百花越劇院(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及湖北省歌劇舞劇院均有佳作亮相,部分劇目是在劇場上座率開放至75%之後首次回歸舞臺。
以聚焦新劇目、展示新成果、培養新觀眾為宗旨,創辦於2008年的東方名家名劇月是目前國內唯一以民族戲曲為核心的成規模定期舉辦的民族藝術展演。「今年的特點是紅色題材多、江南特色濃、名家名劇多。」東藝副總經理羅學勤介紹,從京劇《智取威虎山》開始,到史依弘擔綱的《杜鵑山》收尾,本屆東方名家名劇月包含多部紅色題材,特別是滬劇《江姐》《壹號機密》、大型滑稽戲《上海的聲音》將用上海的劇種、上海的聲音表達對黨、對祖國的祝福。
「作品與人才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希望通過《江姐》的傳承,帶出滬劇未來的接班人。」上海滬劇院出品的紅色經典傳承滬劇《江姐》將在東方名家名劇月全國首演,院長茅善玉介紹,除了擔綱「江姐」的洪豆豆,其餘角色都是與她同輩的新一代優秀青年演員。而在原創大型滬劇《壹號機密》中,「我也是為實力派演員朱儉作配」,茅善玉笑道。《壹號機密》自2018年上演以來,經過多輪修改,在劇情、舞美、表演形式上不斷升級,實現生活戲劇化和戲曲生活化的有機結合。上海京劇院的經典劇目《智取威虎山》更是歷經數度重排,幾代人傳承,六十多年來常演不衰。此番,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傅希如將再度扮演傳奇的楊子榮。
江南特色地方劇種展演
今年東方名家名劇月特別開展江南特色地方劇種展演,加強長三角地區城市間的戲曲聯動性。杭州越劇團將呈現大型經典越劇《紅樓夢》《玉蜻蜓》,鄭國鳳、李敏、謝群英、吳玲珠、石惠蘭、梅秀文、陳雪萍、徐銘等多位國家一級演員悉數登臺。浙江小百花越劇院(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越劇《五女拜壽》與新版《梁祝》,安徽省黃梅戲劇院的黃梅戲《天仙配》《雷雨》都將詮釋長三角劇種的新意。
上海評彈團新版《高博文說繁花》首次公演也放在東方名家名劇月。「評彈是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代表性曲種,看似一桌二椅、形式簡單,其實千變萬化。」高博文說,如何把原著中的「不響」內涵轉化為評彈特色的「響起來」則是改編的最大難度。此次,作為新排版本的首演,又是在歌劇廳這樣的演出場地,新版《繁花》將突破傳統書場的形式。「六位演員在臺上遊走、行動,時而是說書人、時而是書中人物,又能在觀眾與評判者的角色間跳進跳出,希望帶給觀眾看3D電影的感覺。」
施夏明將率領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第四代年輕演員帶來現代崑劇《梅蘭芳·當年梅郎》。與常見的以梅蘭芳為題材創作的藝術作品不同,《梅蘭芳·當年梅郎》沒有將關注點放在梅蘭芳成名之後的輝煌和蓄鬚抗日的壯舉上,而是呈現青年梅蘭芳初闖上海灘的經歷,以戲中戲和虛實結合的形式,採用工筆白描與側面剪影相結合的手法,展現一代京劇大師的藝術成就與人格魅力。
【來源:上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