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典滬劇到新經典電影,《雷雨》記錄下新時代滬劇人芳華

2021-01-07 東方網

原標題:從經典滬劇到新經典電影,《雷雨》記錄下新時代滬劇人芳華

  圖說:在新衡山電影院舉辦了《雷雨》盛大的首映禮 官方圖

  滬劇電影《雷雨》登陸大銀幕。今天下午,影片出品方在新衡山電影院舉辦了首映禮,領銜主演茅善玉,主演陳瑜、朱儉、王明達、洪豆豆、錢思劍、凌月剛、金世傑仿佛自銀幕走上臺前,引得臺下尚未從影片的震撼結尾中走出來的觀眾們驚喜喝彩。

  定格藝術光影

  曹禺創作的話劇《雷雨》是中國戲劇史進程中的一座裡程碑,它以強烈的戲劇衝突向世人展現了封建社會對人性的摧殘,喚醒了人們對舊社會的反抗精神與對新時代的嚮往。導演梁漢森以虛實結合的電影表現手法,著力塑造了「繁漪」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以「繁漪」的視角揭示了周家兩代人的愛恨糾葛。

  圖說:滬劇電影《雷雨》劇照 官方圖

  電影全部採用實景拍攝的手法,讓演員們深感與寫意舞臺的差異。最後一場戲在雷雨中拍攝,傾盆大雨讓演員只能屏住呼吸在雨中奔跑,年過七旬的滬劇名家陳瑜在片中飾演魯侍萍,她說:「這種苦在舞臺上是吃不到的,但是我們的心裡很甜,沒想到退休之後還能趕上一趟『藝術末班車』。」

  滬劇電影《雷雨》見證了幾代滬劇人的努力。1959年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時,轟動上海的滬劇名家大會串《雷雨》集結了滬劇七大流派的創始人,如今大銀幕裡呈現的是當下四代滬劇人的舞臺積澱——從藝已經差不多一甲子的陳瑜、王明達,滬劇舞臺的中流砥柱茅善玉、錢思劍、凌月剛,中堅力量朱儉,以及青春新秀洪豆豆、金世傑,臺上臺下都感慨萬千。正如茅善玉所說「我們的夢想裡有前輩們的夢想」,滬劇電影《星星之火》《羅漢錢》是滬劇人入行必看的經典,如今《雷雨》記錄下新時代滬劇人最美的藝術年華,讓這個屈指可數的片單終於又多了一部新經典。

  圖說:滬劇電影《雷雨》劇照 官方圖

  五城同時首映

  以往,戲曲電影上映常常遭遇排片難的尷尬處境,如今在上海戲曲電影院線和商業化運作的宣發公司協助下,在家門口看一場最新的戲曲電影不再是難事。《雷雨》憑著上海本土劇種滬劇的文化影響力以及經典的永恆魅力,收穫的戰績尤為喜人。今天,上海一百多家電影院同時上線了這部新片,甚至蘇州、無錫、杭州、嘉興這四座江浙城市的市民也可以看到《雷雨》,日排片達到221場次。截止今日凌晨,本片的預售總票房超過41萬元。

  在一些主流售票平臺上可見,像大光明電影院、SFC上影影城、百麗宮影城這些地理位置優越的電影院,《雷雨》預售的座位比例都已超過八成,部分放映廳甚至已經滿座。茅善玉透露,首映前,院線心裡沒底,給《雷雨》的排片幾乎都是工作日的上午場,看到後來預售的情況好,慢慢的下午場、甚至晚上的黃金場也開出來了。待第一波宣傳期結束,《雷雨》的排片還會再作調整,比如針對開學季的高校學子,學校門口的電影院也會有針對性地進行放映。秋天,這部電影還會隨著上海滬劇院晉京演出走進清華、北大,讓北京觀眾也可以領略海派文化的魅力。

  圖說:滬劇電影《雷雨》劇照 官方圖

  戲迷交口稱讚

  由於有映後見面會,今天下午新衡山電影院放映廳內五百多個座位座無虛席,多年的戲迷們紛紛趕來近距離與滬劇名家們見面。映後,片中飾演周樸園的王明達坦言,這也是他第一次完整看到影片,一邊看一邊搖頭,「我14歲進戲校,今年73歲,《雷雨》大概是我藝術生命裡最後一個作品。都說電影是遺憾的藝術,拍得好是大家的功勞,拍得不好我有責任,我的部分有很多不足,我心裡很內疚」。臺下觀眾聽急了,紛紛向臺上的王明達喊話:「靈額!靈額!」

  現場,有八十多歲的老太獨自拄著拐杖來觀影,她激動地說:「從59年到現在,《雷雨》我看了多少遍,經典就是經典。」暑期接近尾聲,15歲的趙紫璇在媽媽的帶領下來看偶像茅善玉的銀幕亮相,母女倆都是鐵桿茅粉,女兒名字裡的「璇」字,就是因為媽媽當年痴迷茅善玉飾演的周璇而來的。舞臺版《雷雨》演一遍看一遍的戲迷不在少數,觀眾紛紛表示電影看得更清楚,唱段更悅耳了,過兩天還要二刷。

  圖說:滬劇電影《雷雨》劇照 官方圖

  一張首映禮現場抽獎的籤名海報,要經過數位茅粉的手,一一拍完照後才心滿意足地歸還給幸運的觀眾。大廳裡圍滿了談論觀後感的資深戲迷們,68歲的陳惠林駐足良久,跟老友細細品味《雷雨》的好。他認為,從舞臺版的兩個半小時刪減到電影版的不足兩小時,劇情更加緊湊,新的技術手段和拍攝手法讓《雷雨》更上一層樓。雖然只是一名普通的觀眾,他卻密切關注戲曲的傳承問題,他說:「希望更多小朋友也能喜歡上滬劇,更多的年輕人走進電影院看《雷雨》。」他甚至拜託記者,一定要多幫滬劇和評彈等江南劇種宣傳宣傳,讓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滬劇電影《雷雨》
    歷經近兩年的籌備,由滬劇代表性傳承人茅善玉、陳瑜領銜主演的滬劇電影《雷雨》於2019年8月登陸大銀幕。今晚21:00,東方衛視中心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看電影》,看滬劇版《雷雨》如何傳承經典,在銀幕上體現「聲、色、味」。
  • 走進滬劇電影《雷雨》
    滬劇電影《雷雨》以舞臺版為基礎,演員是舞臺版原班人馬,匯聚老中青幾代滬劇人。領銜主演茅善玉,主演陳瑜、朱儉、王明達、洪豆豆、錢思劍、凌月剛、金世傑。他們大多與這個劇目有著深長的緣分。茅善玉在青年時代,曾是觀眾心中「永遠的四鳳」。
  • 茅善玉、陳瑜領銜主演,實景滬劇電影《雷雨》登陸銀幕
    到了1959年,由宗華改編的滬劇《雷雨》上演於人民大舞臺,這一場演出雲集了當時滬劇舞臺上最有影響力的明星,陣容強大,流派爭豔,合作默契,為滬劇界前所未有之盛會,史稱「名家大會串版滬劇《雷雨》」。為了引領演員們自舞臺走進銀幕,導演梁漢森別具匠心,以虛實結合的電影表現手法,著力塑造了「繁漪」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以「繁漪」的視角揭示了周家兩代人的愛恨糾葛。導演認為:曹禺大師創作的話劇《雷雨》是中國戲劇史進程中的一座裡程碑,它以強烈的戲劇衝突向世人展現了封建社會的餘毒對人格的磨折,喚醒了人們對舊社會的反抗精神與對新時代的嚮往。
  • 新版滬劇《雷雨》將亮相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
    上海滬劇院大型經典保留劇目《雷雨》,作為全國18臺入選劇目之一和上海唯一入選的地方戲劇目,將於2013年1月8日、9日亮相長安大戲院。該劇由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領銜主演。
  • 東方名家名劇月回歸 紅色經典傳承滬劇《江姐》全國首演
    新劇目新成果新觀眾受疫情影響,本應於去年舉辦的第十二屆東方名家名劇月順延至今年,將於3月20日至5月2日在東方藝術中心獻演14臺19場戲曲演出。東藝副總經理羅學勤介紹,從京劇《智取威虎山》開始,到史依弘擔綱的《杜鵑山》收尾,本屆東方名家名劇月包含多部紅色題材,特別是滬劇《江姐》《壹號機密》、大型滑稽戲《上海的聲音》將用上海的劇種、上海的聲音表達對黨、對祖國的祝福。「作品與人才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希望通過《江姐》的傳承,帶出滬劇未來的接班人。」
  • 滬劇《上海屋簷下》演出上海味道
    「滬劇《上海屋簷下》很有煙火氣、生活氣,很有上海的氣息,好像感覺專門為我們上海的滬劇觀眾寫的。」經過幾輪試演,由長寧滬劇團帶來的名著三部曲第三部《上海屋簷下》得到了不少資深戲迷的好評。前兩天剛剛開好專家研討會,主創和演員們立馬投入到新一輪打磨中,這部戴著口罩排出來的新戲,明年將以更好的面貌正式與觀眾見面。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殺青
    《敦煌女兒》劇照 (圖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歷經20多天的緊張拍攝,滬劇電影《敦煌女兒》近日在橫店影視城殺青。至此,「敦煌的女兒」樊錦詩與敦煌的感人故事將呈現在電影屏幕上。影片預計將於2021年7月前後上映,獻禮建黨一百周年。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由上海滬劇藝術傳習所(上海滬劇院)、上海廣播電視臺、敦煌研究院、上海新文化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 上海滬劇院亮出豐厚「紅色家底」,經典作品齊展演
    「我們滬劇有豐厚的紅色家底」,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介紹說,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上海滬劇院將舉辦滬劇紅色經典劇目展演、紅色經典海報圖片展、第六屆上海滬劇藝術節暨「百年輝煌 童心向黨」少年兒童滬劇合唱展演、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線上紅色劇目展演等一系列主題活動。
  • 展演、電影、展覽...上海滬劇院一系列主題活動即將來襲
    滬劇紅色經典劇目展演、紅色經典海報圖片展、第六屆上海滬劇藝術節暨「百年輝煌 童心向黨」少年兒童滬劇合唱展演、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線上紅色劇目展演等多項主題活動,將滬劇院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凝心聚力、開拓進取的精神力量。上海滬劇院紅色經典展演3月22日至3月31日,上海滬劇院將在東方藝術中心舉行「滬劇紅色經典展演」。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續寫時代華章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續寫時代華章 2020-10-20 0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青春到白頭,心歸處,是敦煌--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殺青
    從青春到白頭,心歸處是敦煌,被樊錦詩先生的精神感召。很榮幸能參與此部電影的攝製,作為副導演我親歷了整個創作過程,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緊張「戰鬥」,更是次酣暢淋漓的時代創作。滬劇舞臺劇《敦煌女兒》歷經八年打磨,上演兩年來走過全國十餘個城市,演出六十餘場,屢獲殊榮,被稱為新時代滬劇的創新轉型之作。
  • 【最新消息】滬劇泰鬥王盤聲先生與世長辭 永遠的《志超讀信》
    王盤聲,1923年6月出生,蘇州坊橋人,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滬劇「王派」唱腔的創始人,中國戲曲家協會會員,上海戲曲家協會理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我熱愛滬劇,滬劇是我的生命,我願為它獻身一切!」這是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王派唱腔創始人王盤聲經常說的三句話,也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在滬劇界,有「十生九王」之說,即十個滬劇男小生中有九個是唱「王派」 的,可見「王派」的影響力之大。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9月22日開機!
    這是一部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以滬劇舞臺劇《敦煌女兒》為藍本,以「一帶一路」重要文明交匯地「敦煌」為背景,以改革先鋒、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為原型的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歷經八年打磨, 上演兩年來走過全國十餘個城市, 演出六十餘場,屢獲殊榮, 被稱為新時代滬劇的創新轉型之作。
  • 寶山滬劇團帶著「鎮團大戲」到蘇州,滬劇愛好者還不快來!
    2012年,大型原創滬劇《挑山女人》上演後,在全市乃至全國引起了熱烈反響,嚢獲了包括中宣部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等十八個國家級獎項,成為滬劇有史以來在全國戲劇舞臺上獲獎最多的一個優秀劇目。此劇更被搬上銀幕,在第十四屆中美電影節上榮獲了「金天使獎·年度最佳戲曲電影」。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敦煌莫高窟開機
    歷經多年打磨的最新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日前在敦煌莫高窟九層塔前正式開機。這部以改革先鋒、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為原型的電影開拍,引起多方熱切關注。記者了解到,影片拍攝一周來,攝製組克服多重困難,以嚴謹的電影要求,在敦煌藝術的多個場景及大漠戈壁、山巒峽穀日夜攝製
  • 迎接建黨百年,上海出品歌劇電影《賀綠汀》、滬劇電影《敦煌女兒...
    2021年開年,上海的電影人依然在緊張忙碌中。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由知名歌唱家廖昌永主演的中國首部8K全景聲實景歌劇電影《賀綠汀》和由知名滬劇藝術家茅善玉主演的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已緊鑼密鼓地進入後期精加工階段。兩部紮根上海、風格鮮明的影片均計劃在七一前後上映,獨特的藝術品質和魅力引起多重的期待和關注。
  • 滬劇也能很時尚!推廣滬語的南通女孩,優秀
    記錄那些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默默付出的普通人。讓我們遇見一個最好的他。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卞英豪電影、舞臺劇、演唱會……當我們的業餘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你會選擇去劇院看一場傳統滬劇嗎?明星、網紅……當我們追逐的熱點人物「亂花漸欲迷人眼」,你會去關注一個默默奉獻的滬劇演員嗎?對於90後滬劇新生代錢瑩來說,她似乎並不在乎那麼多。
  • 這場《雷雨》,有啥不一樣?
    《雷雨》之於滬劇,實在稱得上是如魚得水。1934年《雷雨》問世,僅隔四年,滬劇就改編上演了《雷雨》,這在當時可以算得上是最前衛的現代戲。1959年,上海的六家滬劇團,九大各個流派的明星聯袂出演《雷雨》,按時下時髦的話說,這是個「超豪華陣容」,為上海戲劇史留下了一段佳話,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此後半個世紀,《雷雨》屢演不衰,已成為滬劇的經典劇目。
  • 王婉如 | 論抗戰時期滬劇的形成與發展
    進入「孤島」時期後,滬上的電臺於1938年初紛紛恢復播音,到1938年12月底,上海播音電臺共有32家(西方人和日本人所辦的除外)(志:《上海播音臺的歷史》,《申報》,1938年12月23日,第12版。),為滿足租界內各階層聽眾們的需求,廣播電臺的娛樂節目種類繁多,有包括申曲、越劇、京劇和滑稽戲等各式各樣的娛樂節目。1939年至1941年,電臺播唱可以說是申曲傳播的主要途徑。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遠赴敦煌實景拍攝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敦煌實景拍攝。 劉海發攝「數十年,如痴如醉守瑰寶,熬過了,家庭崩離孤與寂,一轉眼,鬢已成霜白髮舞,莫高窟,已重過我命,融進血脈裡。」滬劇婉轉動人的唱腔在大漠響起,脫胎於同名滬劇的電影《敦煌女兒》日前結束了在敦煌的實景拍攝,轉場前往橫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