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革命先輩崇高精神,爭做又紅又專時代新人。在江姐誕辰100周年之際,學校深入挖掘傑出校友、紅巖英烈江竹筠(江姐)等紅色文化育人資源,精心組織創作並排演了反映江姐在川大學習、生活、戰鬥和成長的紅色詩意話劇《待放》。
9月30日下午,由我校藝術學院師生、校友共同打造的話劇《待放》在成都城市音樂廳歌劇廳舉行了首場公演。校黨委書記王建國、校長李言榮及全體校領導,教育部高校黨建工作聯絡員、重慶大學原黨委副書記肖鐵巖,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江紅英,省委宣傳部、省委黨史研究室、省教育廳負責同志,省市藝術專業院團領導及省內外戲劇專家,學校各二級單位負責人,我校及在蓉兄弟高校師生代表1000餘人一起觀看了話劇《待放》。
伴隨著成年江姐和學生江姐不斷跨越時空的直面交流,《待放》首演正式拉開帷幕。全場觀眾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一起重溫了江姐在川大學習、生活、戰鬥和成長的紅色革命故事。話劇分為《風雨暗湧來川大》《厚積薄發在川大》《綻似紅梅別川大》三個篇章,深情展現了江姐來川大、在川大、別川大的三個過程。「與眾所周知江姐在烈火中走向永生的革命生涯相比,她曾作為莘莘學子在川大學習生活兩年一事卻知之寥寥。這個戲從一開始就在創作格局上高屋建瓴地定位,不『複製』『粘貼』以往江姐作品的老事、老路,而是依託江姐曾經求學川大這一史實,緊緊把握該題材的唯一性、獨絕性,打『川大牌』,並以此為支點,展示江姐在大學的青春、信仰和成長的風採,藉此引發今天的青年在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上起錨正確的航向。簡言之,這是部江姐的《致青春》,是與江姐『正史』遙相呼應的『江姐前傳』」,本劇編劇、導演賈立強說。
《風雨暗湧來川大》篇章中,講述了1944年看似平和的重慶街頭巷尾中卻暗湧著緊迫的危機,地下黨員江竹筠在執行組織任務時被國民黨特務盯梢,不得不進行轉移,前往抗戰大後方的成都,前往人才濟濟的川大。感情服從於革命,懷揣著不舍她離開熟悉的故鄉、親密的家人和心愛的戀人。帶著侷促和期待,帶著堅定的革命信念,新生江志煒(江姐在四川大學學習時的化名)踏上了在川大的新徵程。
「每一次站在《待放》舞臺,都讓我深深感受到江姐對當下的熱愛,特別是江姐去往成都路途中念的那首詩,裡面充滿了她所眺望的遠方、最愛的家鄉,以及最捨不得的人」,飾演學生江姐的藝術學院表演專業2017級本科生羅詩卉同學表示,「每每念到這首詩,我眼裡總會泛起淚花。我感嘆她的堅強,佩服她的毅力,她引領我們青年學子努力爭做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個不服輸的你!」「一個倔強的你!」「一個絕不放棄的我們!」「一個永不言棄的民族!」備考川大階段,江姐爭分奪秒、廢寢忘食。在她疲憊的時候,彭詠梧和江姐的第二自我不斷出言鼓勵,幫助江姐找到了最真實的自己。「今天我認識了更加生動、更加鮮活的江姐」,電子信息學院物理學專業2020級研究生翟曉雨說,「《待放》給我一種跨越時空的感覺,仿佛我就在江姐身邊,親眼目睹她所經歷的一切,見證她的成長。英雄人物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她也有普通人的經歷和情緒,這樣的江姐更容易產生穿越時空的共鳴,江姐精神的傳承也會更有力量」。
話劇《厚積薄發在川大》篇章中,江志煒在川大這片自由的土地上孜孜不怠,在現實危機與信仰理想之間毅然選擇堅守初心,在隱蔽中鬥爭,在妥協中堅持,在學習中成長。市中事件爆發,她同視死如歸的川大師生一起站在最前線,用生命鑄造不屈的鬥爭精神。經歷數載的積累與沉澱,江志煒愈發蛻變為一名成熟的革命戰士,在凜冬中以待綻放。
市中事件爆發後,川大師生帶頭走到了愛國運動的最前列。劇中,川大農學教授柳一諾堅定地說,「讓川大的師生走在市民的前面,而在川大的師生當中,我們當老師的,走在最前面」。看著演員堅毅的神情,臺下的觀眾眼眶溼潤,喉頭哽咽,一同沉浸在巨大的悲愴之中。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2017級本科生張俊輝激動地說,「看到這一段我心潮澎湃、熱淚盈眶,我為自己是一名川大人驕傲。我們今天和平、穩定、快樂、安康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先輩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不僅要好好珍惜,更要努力成為建設祖國的有用之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我參與了劇組的全部排演過程,歷時兩年,時至今日,每次觀看彩排、試演都依舊會讓我為之呼吸緊張、為之眼眶溼潤、為之精神振奮」,話劇執行統籌、表演指導、撰稿,藝術學院副院長焦陽表示,「《待放》讓我們從短暫的舞臺凝練時空中感受到了學校124年的深厚底蘊,激勵我們傳承紅色基因,發揚革命精神」。
《綻似紅梅別川大》篇章中,面臨人生分岔路口的江志煒選擇告別室友、告別弟弟、告別川大,重赴前線。她和眾多川大烈士一樣,選擇像錦江河畔、望江樓下那如火的排排紅梅一般傲然綻放,帶著必勝的信念,向民族的未來奔去。
「我們以往了解的江姐更多是關於她被捕和壯烈犧牲的故事,今天讓我更加了解了她作為一個革命戰士是如何成長進步的」,法學院民商法學專業2020級博士研究生彭詩睿說,「《待放》講述了江姐來川大、在川大求學和走出川大向民族未來奔去的故事,展示了一個更加立體的江姐形象,吸引更多青年學子走近江姐、了解江姐,學習英烈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使紅色基因在川大師生中代代相傳」。
「我的場記本見證了這段時間從舞臺表演到後臺操作由『粗』到『細』的過程」,回顧排演過程,場記之一、藝術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2017級本科生邊子捷同學表示,「大到表演、音頻、燈光,小到服裝、道具、妝容,我在導演旁邊認真記錄了每個鏡頭的詳細情況。每次排練後,大家都會圍坐在一起反覆修改、打磨,最終為大家呈現出今天的舞臺效果」。
演出結束時,全場觀眾用雷鳴般的掌聲向英雄江姐、向紅巖英烈致敬。全體演員和觀眾揮舞著手中的五星紅旗,合唱《歌唱祖國》,祝福祖國生日快樂、繁榮昌盛。
校黨委書記王建國和校長李言榮等領導慰問了全體演職人員,感謝大家的辛勤奉獻,祝賀演出獲得圓滿成功,同時激勵川大人學習革命先輩崇高精神,爭做又紅又專時代新人,讓紅色基因和革命傳統在川大人的身上代代傳承,發揚光大。
近年來,學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代代傳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挖掘傑出校友、紅巖英烈江竹筠(江姐)等紅色文化育人資源,不斷加強對紅色基因、紅色文化的傳承弘揚。全校上下大力開展了「傳承弘揚江姐精神,做新時代紅色傳人」主題教育活動,建設了「江姐紀念館」和「四川大學革命英烈事跡陳列館」。
歷時兩年精心創作,疫情期間反覆打磨。2019年初,《待放》開始籌備,藝術學院調集表演、編導、舞蹈和音樂等多學科骨幹教師,下基層、赴川南、奔重慶、深入校史館,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多方汲取意見,反覆打磨劇本。尤其是在疫情期間,主創團隊積極應對困難,共同努力,繼續與校史館、檔案館展開深度交流、汲取養分,進一步精加工劇本。2020年6月以來,學生演員心系話劇,主動向學校申請返校排練,克服疫情影響,同學們陸續返校、重回舞臺,認真完成每一天的排練任務。經多次試演,《待放》在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和專家們的建議中反覆修改、打磨、排練,期間開展了十餘次劇本創作研討會,先後共寫作了4版劇本,最終形成公演劇目。
該劇立足於江姐在川大學習、生活、戰鬥和成長經歷,以新穎的藝術視點、靈動的表現手法,通過貫穿全劇的成年江姐和學生江姐不斷跨越時空、直面交流的表現方式,飽含深情地展現了江姐來川大、在川大、別川大的三個過程。通過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姐弟之間的矛盾衝突,突出表現了作為學子的江姐在大學校園中理想的堅定、信仰的成長和青春的風採,並藉此呼喚今天的青年人應具備的正確的價值定位和堅定的理想信念。
來源 / 劉姝雯、張潔
攝影 / 何苗、邱超
編輯 / 陳好好
責編 / 陳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