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4日,剛經歷了一場超強寒潮的上海還帶著絲絲冬日涼意。夜晚,上海大劇院內外,攢動的人頭讓氣溫驟然上升。越劇《家》作為越·聚黃金一代——越劇名家名劇系列展演」首場演出,在廣大越劇愛好者的翹首期待中如約登場。而這場演出,被許多粉絲戲稱為「有生之年系列」。
關於本次「越·聚黃金一代」和越劇《家》,人們提到最多一個詞就是「重聚」。而對越劇《家》而言,「重聚」又有了更深一層的含義。
攝影:蕙質這場演出,既是2010年主演趙志剛與陳湜離開上海越劇院以後,相隔11年首次回歸出演大戲;也是趙志剛、單仰萍、許傑等「初代」梅表姐、大表哥、三少爺相隔14年後的再度攜手。
十餘年時光彈指一揮間。雖然這一陣容的《家》暌違舞臺多年,但幾位主演提來,依舊充滿感情。
無論是單仰萍還是趙志剛,提及這齣戲都表達出相似的情感:這些年,一直想要在舞臺上再演《家》,但也沒想到,這個「夢想」能在「越·聚黃金一代」成真。
對於這場演出,主創充滿了期待,似乎也「憋」了一股勁,一定要把最完美的舞臺呈現奉獻給觀眾。
臺上演員的狀態和彼此間的默契令人驚喜,而經過這些年舞臺、人生的沉澱,人物的層次感似乎更甚當年。「兩地洞房」的哀婉、「梅林重逢」的悵然、「鳴鳳投湖」的悽美,還有「兄弟相爭」的交鋒與和解,飛雪漫天中的追尋……
伴隨著一幕幕經典重現,臺下有偷偷拭淚的,也有輕輕隨著旋律哼唱的……不少觀眾看完後激動地說:「真好,看到這場《家》,還是當年第一次看時的激動,仿佛青春又回來了。」
攝影:蕙質圓夢的驚喜、重聚的感慨,《家》的演出還帶著一份沉重的懷念之情。「可惜——兆芬老師沒有能夠看到這場演出。」所有接受採訪的演員、主創說了同一句話。越劇《家》是已故著名劇作家吳兆芬老師的代表作之一。
全劇清新哀婉的風格既是越劇的特色,也是吳兆芬劇作的特點。「洞房悄悄花燭搖,世事如夢夢縹緲」「寂寞也是清淡趣」「為愛付出終不悔」,一段段唯美秀雅的唱詞讀來令人口齒噙香;而陳姨太勸鳴鳳改嫁時的「十八個『子』」又充滿了世俗諧趣。劇本處處,無不體現出編劇的真情與匠心。
對於原著的理解、對於演員的了解,讓吳兆芬筆下的梅芬與覺新,既體現出巴老筆下人物的特性,也帶著演員本人的影子。
單仰萍說,她最喜歡的舞臺人物有兩位——一位是《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另外一位就是《家》中的梅。因為這兩個角色「最像自己」。
趙志剛說:「有很多人都覺得我是覺新和覺慧的結合體,我自己也這麼認為。」這次演出,他們不約而同地說:「想把這次演出獻給兆芬老師,希望她的在天之靈能看到。」
攝影:蕙質說《家》是近年來越劇現代戲、男女合演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毫不為過。這齣戲不僅得到了巴老女兒李小林女士的高度評價、進入北大百年紀念講堂演出,主演、主創也憑藉該劇獲得了眾多獎項。
而且,從2003年首演到2007年,《家》就演出了50多場,許多唱段在專業、業餘演員中傳唱。這些,無不證明了《家》的受歡迎程度。
不僅如此,在不到20年時間中。《家》已經傳了「三代」。2003年,第一代《家》登上舞臺。2012年,上海越劇院推出齊春雷、俞景嵐、鄧華蔚等主演的青春版《家》。
2016年,由上海戲劇學學院戲曲學院本科班畢業生張楊凱男、陸志豔、王玥主演的新生代版《家》首次在觀眾面前亮相——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版《家》的復排導演,正是此「初代」覺慧的扮演者許傑。
攝影:蕙質代代傳承,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家》在越劇男女合演劇目中的重要地位。而正因為這種傳承關係,此次《家》的演出,不僅吸引了廣大越劇愛好者趨之若鶩,也令青年演員興奮不已。
對於年青一代演員而言,過去更多是從音像資料中欣賞、模仿老師的風採。雖然排練場上,老師們對於青年演員的指導從唱腔、形體到內心分析毫無保留,但畢竟和現場看老師的表演還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家》的演出又帶有示範的意義。「坐在觀眾席中看老師的表演,真是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真想把老師的每個動作、每句唱都刻在腦子裡。」青年演員這麼說。
繼《家》之後,(袁範版)《梁山伯與祝英臺》、《甄嬛》(上下本)、(經典版)《紅樓夢》也將於1月5日-10日陸續登陸上海大劇院。名家新秀、經典新作,繼續在2021年新春到來之際點燃觀眾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