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謝謝你們。這14天隔離生活,讓我感受到了上海管理上的專業和人性化。」4月11日,恰巧是杜鵑(化名)的生日,也是她解除集中隔離的日子。
除了解除隔離通知書,她所在的虹口這處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的工作人員,還特意為杜鵑準備了一個小小的生日蛋糕,這讓她頗感意外又倍感暖心。
滿足隔離人員剛性需求
從3月28日零時起,上海對所有入境來滬人員一律實施為期14天的集中隔離健康觀察。當天,從日本返滬的杜鵑,作為新規後的首批人員住進了虹口區一處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
杜鵑入住的隔離點由涼城新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負責。抵達隔離點後,現場工作人員對杜鵑的基本信息,包括護照、身份證等進行核對,同時,她還拿到了一份《醫學觀察告知書》。在仔細確認並籤署《健康狀況信息登記表》《集中隔離健康觀察(留驗承諾書)》《住宿餐食費用告知書》等相關文件後,杜鵑進入房間開啟隔離生活。
事實上,為做好隔離點內的健康管理,並保護好個人隱私,醫護人員為每一位隔離人員創建了健康管理微信群,包含隔離當事人和4位醫護人員。現場醫護人員會根據了解和填寫的健康狀況信息對有慢性病、基礎性疾病的人員進行重點照顧服務,尤其是針對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心腦血管慢性病的患者,建立「一人一檔」的記錄,每天通過專屬微信群詢問是否需要另行購買補充所需藥物,盡全力滿足他們的健康剛性需求。
一次,接收的隔離人員中有一位長期服用中藥的腫瘤患者,他告訴醫護人員自己已聯繫家人把藥送到隔離點。然而,家人送來的中藥並未煎煮,經過溝通,醫護人員幫他找到代煎中藥的第三方,並每日加熱後隨餐送至房間供其服用。
而對於個別隔離人員的非健康剛性需求,該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現場負責人、涼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院長任敏之坦言並不會「一味滿足」。有隔離人員在網上購買大瓶裝的酒精送至隔離點,醫護人員發現後與其溝通,明確酒精作為易燃物不能送至其房間,得到對方理解;有一位隔離人員請朋友將香菸和打火機偽裝成藥品送至隔離點,因在房間吸菸存在火災隱患,醫護人員發現後對其進行了批評教育。「這些不能送到房間裡的物品,我們會代為妥善管理,待隔離結束時交還給他們。」任敏之說。
關注隔離人員心理健康
在集中隔離點,醫護人員不僅關注隔離人員的生理健康,對他們的心理狀況更加沒有忽視。涼城新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專門抽調具有心理諮詢資質的醫護人員成立了心理需求服務小組,在隔離點開展心理疏導與壓力釋放工作。
隔離點接收的多為原本在國外的留學生,當下國外的疫情發展給部分留學生造成了較大的心理恐懼,回國後又擔心醫學觀察期自身的健康狀況,再加上無法立即與家人相見,這使他們容易產生焦慮、抑鬱、煩躁等不健康的心理狀態,甚至因此影響到對醫學觀察工作的配合度。
為此,服務小組每天都會根據醫護人員和隔離人員的反饋,對負面情緒較為明顯或是有心理服務需求的人員進行溝通交流。服務人員通過社交軟體與多個對象進行大量的交流,並根據科學的心理評測系統進行分析,不斷掌握對象的心理狀態。
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隔離人員小李的異常情況被及時發現。「小李的心理評測結果非常不好,我們趕緊聯繫了區精神衛生中心的專業醫生。」隔離點一位醫護人員介紹道,精神科專業醫生介入後了解到小李不但有抑鬱症家族史,自己也有該病史。虹口區精神衛生中心馬上對小李進行藥物和心理治療,目前,小李狀態日趨穩定。
24小時搭建出隔離點
這樣一個管理專業、規範又充滿人性化的隔離點,是由涼城新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從無到有」一手打造的。
任敏之介紹,隔離點徵用的酒店正常情況下住客需要經過大堂、前臺,才能通過主電梯進入樓層房間。但按照相本市相關規定隔離點區域劃分要求,需分為清潔區、半汙染區、汙染區,三區均有物理阻隔。如何在保有酒店大堂原有功能不變的前提下,避免正常健康人群和進入集中醫學觀察點隔離的人群之間不產生交叉感染的風險,成為該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建設的重點和難點。
最終,根據酒店布局、電梯位置等基礎條件,綜合考慮將一樓大堂的兩個入口分設為工作人員出入口(清潔區)和集中醫學觀察點入口(半汙染區),在大堂一側建設全封閉式的「方艙」專用通道與集中醫學觀察點入口相連,通過該專用通道,可直接進入隔離對象專用電梯直達集中隔離區,進入隔離房間(汙染區)。通道建設在酒店內側,通道內貼有一米線,有效避免了下雨人多聚集易發生交叉感染的風險。
方艙通道的應用完全物理隔絕清潔區和半汙染區,減少了工作人員感染的風險。舒適的「艙」內環境最大程度緩解了隔離人員緊張焦慮的情緒,並能有序、高效地完成交接工作。
最大的難題迎刃而解,其他工作也有序推進。就這樣,從接管酒店改造到正式接收隔離對象,涼城新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花了24個小時。
目前該隔離點共有醫學觀察組、後勤保障組、安全保障組消毒衛生組、垃圾轉運組和公安處置組6組人員駐紮,全面做好隔離點及隔離人員的管理和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