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笑曲線理論的提出
1、微笑曲線理論的由來
「微笑曲線」(SmilingCurve)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初,由有臺灣「IT教父」之稱的宏碁集團創始人施振榮為了「再造宏碁」提出的著名商業理論。
圖1:宏碁集團創始人——施振榮
1992年,宏碁開始推動臺灣地區生產組件、海外事業單位組裝銷售的「快餐店模式」改革,但臺灣仍有部分員工存有不同意見,不願放棄原本的組裝業務,對於新工作形態的改變不願積極配合,雖有進度,卻不如預期的理想。為了說服策略性事業單位更集中精力在專精領域上,放棄系統組裝的業務,施振榮就必須向他們證明,組裝其實是附加價值最低的部分。
1993年年初,施振榮和員工面對面溝通,先從分析傳統產業的附加價值開始,再分析電腦業在發生產業變革前後,上下遊附加價值分布的改變狀況,得出新的電腦業附加價值曲線已由原先向下彎曲的弧形曲線,180 度翻轉為向上彎曲的曲線;而原先位於附加價值最高點的系統組裝,也變成附加價值最低的部分。
針對員工對產業發生變革的原因莫名其妙,面對未來無所適從的狀況,施振榮畫出了一個曲線,把理論架構清晰地解釋給員工聽,員工聽後恍然大悟,感受深刻,一致認同這一理論。
而這一附加價值曲線圖形,如同一個人微笑時上翹的嘴唇形狀,因此這個曲線被形象地命名為「微笑曲線」,如圖2所示。
圖2:「微笑曲線」示意圖
2、產業微笑曲線的提出
經歷了十年多,後來施振榮將「微笑曲線」加以修正,推出施氏「產業微笑曲線」,以作為臺灣各種產業的中長期發展策略之方向,如圖3所示。此後,微笑曲線的概念不斷擴大。不僅僅在PC行業,在製造業和其他領域也廣泛的使用。
圖3:不同行業的「微笑曲線」示意圖
二、微笑曲線理論的內涵
所謂「微笑曲線」(見圖2和圖3),就是附加值高低隨著產業鏈分工中的業務工序上中下遊的變化而變化。其中位於價值鏈中遊的任意動點a2、b2、c2的附加價值最低,而上遊的動點a1、b1、c1與下遊的動點a3、b3、c3具有較高的附加價值。隨著上遊動點向曲線左端移動,而下遊動點向曲線右端移動,上、下遊與中遊之間附加價值的差距也將越來越大。一般情況下,在產業鏈業務工序的上遊即產品的開發、設計、主要零部件的生產和產業鏈的下遊即渠道運營、品牌管理、售後等服務這些業務,工序上可以產生更高的附加值,獲得高額的經濟利潤;在產業鏈業務工序中的中遊部分,比如模塊零部件的生產、組裝產品等這些工序產生的附加值相對較低,因而利潤也較低。
「微笑曲線」其實質是「附加價值曲線」,即通過品牌、行銷渠道、運籌能力提升工藝、製造、規模的附加價值,也就是要通過向「微笑曲線」的兩端滲透來創造更多的價值。「微笑曲線」有兩個要點,第一個是可以找出附加價值在哪裡,第二個是關於競爭的型態。
簡言之,「微笑曲線」是以附加價值的高低看待企業競爭力。企業只有不斷往附加值高的區塊移動和定位,才能持續發展與良好的經營。施振榮認為,在全球化的條件下,信息技術企業在累積了附加價值最低的中有部分的足夠經驗和能力之後,只有不斷創新進取,向「微笑曲線」兩端逐步升級,才能爭取競爭的主動,擴大附加值及利潤空間。宏碁也正是秉承這一戰略思想,緊緊抓住了上遊的研發創新與下遊營銷創新兩大環節,從而使宏碁(ACER)不僅成為業內最成功的品牌之一,其「微笑曲線」理論及宏碁公司發展過程也成為美國名牌管理學院的經典案例。
三、微笑曲線理論的意義
因微笑曲線理論較為貼切地詮釋了工業化生產模式中的產業分工問題而備受業界認可,已經成為諸多企業的發展哲學。
1、為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走向產業鏈高端位置提供指導思路
微笑曲線將一條產業鏈分為若干個區間,即產品研發、零部件生產、模塊零部件生產、組裝、銷售、售後服務等,其中組裝,也就是生產製造環節總是處在產業鏈上的低利潤環節。於是,生產製造環節的廠商總是不斷地追求有朝一日能夠走向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兩端。而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發達國家的企業往往佔據著研發、售後服務等產業鏈的高端位置,發展中國家的廠商則被擠壓在低利潤區的生產與製造環節。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走向產業鏈高端位置,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已成為發展中國家製造業廠商們的終極目標。
2、為製造業企業擺脫傳統製造業的低附加值困境提供指導思路
企業大規模生產、批量銷售為特徵,通過規模化製造,提供標準化產品,獲取行業平均利潤,各企業按其所處研發與設計、生產與製造、營銷與服務的產業分工位置,分享價值。處於「微笑曲線」兩端的也發與設計、營銷與服務是利潤相對豐厚的區域,盈利模式通常具有較好的持續性;而處於「微笑曲線」中間區域的生產與製造企業只能無奈地維持相對較低的利潤,而且由於技術含量低,進入門檻也相對較低,致使競爭更為激烈,可替代性強,從而又進一步擠壓了利潤空間。想要擺脫傳統製造業的低附加值困境,就必須向「微笑曲線」的研發和服務兩端延伸,通過高新技術實現產業升級和發展製造型服務業是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