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草生一秋,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說兩個清代奇事跟您各位上眼,其中一悲一喜,倒也值得玩味。
話說古代小兒「出痘」,謂之「出花」,常有孩童因此而夭折。同治年間,河間府一處村落中有兄弟二人,各自娶妻生子,兄弟二人常年在外給人打長工,極少回家,家中事務交由女人打理。
兩家只隔一堵院牆,妯娌之間並不融洽,經常為瑣事拌嘴,隔著院牆互罵。兩家的孩子天真無邪,卻經常在一起玩耍,根本沒有因為母親之間的隔閡而淡薄堂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
某年,兩家的孩子分別「出痘」,弟婦之子出痘較重,幾度陷入昏迷,氣若遊絲,只怕性命不保。嫂子之子出痘較輕,雖然身體虛弱,但沒有性命之虞。嫂子聽聞弟婦之子已經水米不進,只怕再過一兩天便要夭折。
同為人母者,卻根本沒有同情心,身為嫂子不但不為弟婦之子將要夭折而感到悲傷,反倒沾沾自喜,說是那女人活該,若非長期跟自己拌嘴,又何至於連累兒子早死。
只是逞嘴舌之快倒也罷了,居然殺雞燉肉,故意讓香味飄到隔壁院中,並故意大聲炫耀,說什麼自己的兒子有肉吃,有人的兒子這輩子也別想吃肉了。
這一夜,嫂子夢到一個提著花籃賣花的老太太,她見鮮花豔麗,於是上前挑選,誰料弟婦突然出現,也過來挑選。明明有朵最豔的鮮花被她看著,卻被弟婦先奪過去,她從夢中氣醒,認為這不是什麼好夢,準備清晨找人「解夢」。
哪知清晨起來之後,發現兒子身上的痘皆下陷,兒子昏迷不醒,如何也叫不醒,到了傍晚,竟一命嗚呼。而弟婦之子,卻死中得活,逐漸有了精神,先是可以開口說話,接著能下地走動。
如此一番變故,讓鄰居好不奇怪,有人認為人生無常,生老病死都屬正常,沒有什麼稀奇。
有人則認為是嫂子心歹,當著矬子說短話,見別人家逢禍事,不但不去關切,反倒恨人不死,似這種行為,容易激怒神靈,於是罰她的兒子替別人的兒子去死。至於誰說的有理,全憑個人觀點,沒有什麼好爭論的。
但眼見別人有難,不去關心也就罷了,起碼不要再給別人的傷口上撒鹽。正如郭德綱所說,在別人喝湯的時候,你能吃上肉,你不吧唧嘴就是善良。一則故事說完,興許有朋友意猶未盡,且聽我再說一個,這則更有意思。
話說清同治年間,揚州有個陳姓書生,陳生早年喪父,與母親熊氏相依為命。陳生到了娶妻的年齡,母親與娘家弟弟商議,將弟弟的女兒許配給自己的兒子為妻。
婚後,小夫妻夫唱婦隨很是恩愛,兒媳對待婆婆十分孝順,一家人和和美美,羨煞旁人。某年,媳婦突然病倒,手腳無力,不能下地,生活不能自理。陳生一心考取功名,終日苦讀,根本無暇照顧病妻。
婆婆心疼兒媳,於是將兒媳攙扶到自己的屋中居住,為得是可以隨時照顧兒媳。一夜,婆婆在睡夢中被濃煙嗆醒,睜眼觀瞧,只見火光熒熒,一隻大老鼠的嘴裡託著一根冒著火苗稻草在房梁上亂竄。
婆婆隨即大聲呼救,陳生聽到呼救聲,衝到屋中,先將母親背出,接著在趕來救火的鄰居的幫助之下,又將妻子救了出來。剛把人救出,房梁就被燒斷,若稍遲一步,只怕陳生之妻就要葬身火海。
慶幸之餘,陳生不禁感嘆,若不是兒媳孝順,婆婆有心,只怕二人之中必有一人要因這場無名之火而遇難,只道是禍患常起於細微,平時做人做事多存一分善念,或可抵消一次劫難。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意義在於,目標依然存在,但模糊化成心中一盞明燈,指引前行的北鬥星。當下但行好事的動力則是,我們現在有機緣做這件事情。
任何事都有因緣,因是你有機會由明燈指引到達目的地,緣是此時此刻你有機會為之努力。緣分得來不易,但人往往不珍惜當下的緣分而過分執著於遠方的目標,越走越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