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熊頓。
我記得,2012年11月,熊頓去世的時候,我正在伊拉克,狗一樣的奔忙。等我回來之後一周,忽然想起「誒,漫畫是不是更新了啊?」跑去刷才發現,她已經走了。當時心裡小小的觸動了一下。不過說實話,並不太難過,雖然我給熊頓捐過錢,也非常喜歡她的漫畫,喜歡她樂觀面對一切挑戰的心態,但她對我而言終究是個不太熟的人。這個世界上每天有那麼多生生死死,對我而言,心已經很硬了。而且我們都知道,她得的那個病,死亡率非常高。在得知她這個病的時候,我想她和我們一樣,都有心理準備了吧。我當時只是覺得遺憾,畢竟是每天在微博上圍觀的人,有一次還在群裡說了幾句話,沒有能和她即刻告別,心裡還是空落落的,我點了一根煙,關了網頁,就這樣淡忘了。
時間瞬間過去,一晃3年,我再也不做調查員,身體卻被後遺症糾纏。前幾個月身體被瘧原蟲糾纏,導致血液出了問題,影響到心臟,於是我一夜一夜睡不著,每天在蓬勃的心跳中看著窗外一點點亮起來,我有一刻想到了熊頓,不知道她是不是也曾這樣熬著病痛,惦念著家人,挺到天亮。
幸運的是,我的病能治好,現在已經無礙,我挺過來了。
所以,前天晚上,我一個人跑到萬達,買了電影票,坐在黑暗的電影院裡,看完了這個故事。走出電影院的一刻,眼淚流了下來。現在我終於彌補上了那份小小的遺憾,再一次看到了熊頓的故事,也正式和她說了告別。或許這不是熊頓的全部,但對我來說,這已經夠了。
這是真實生活中熊頓,我記得她在群裡發這張照片的時候,我說「啊呀,居然還染了不一樣的髮型突出自己,太陰險了!」她回個笑臉說被你看穿了。
還是說電影吧,就暑期檔來說,這是一部相當出色的電影,定位於所有在都市中為了小小夢想打拼的人,以及所有珍愛家人和朋友,卻不好開口的人。但這也是一部不夠精緻的作品,原因在於,在120分鐘的故事裡,塞進去的東西有點多,前半段故事講的飛快,雖然線索還是很清晰,橋段銜接的也不錯,但有些讓人喘不過氣,來不及回味。直到後半段才慢下來,承接前半段的情緒,開始發酵。這種倉促之下,有些橋段容易出戲,甚至顯得多餘。比如臨近結尾,熊頓忽然跑到閨蜜公司把日本老闆罵了一頓,導致姐妹忽然撕逼的那場戲,個人覺得很突兀,有些為了生硬製造最後錯過告別而製造衝突的嫌疑。再比如,被從病友從病房趕出來,女王氣場十足的夏夢,忽然就和她成了好姐妹,雖然喝酒飆摩託車那段對話過程很清晰,但在情感上醞釀還是有些不夠。
對了,酒後駕車是違法的,而且還不帶頭盔!大家千萬不要跟著學!
對於臺下觀眾來說,可能最大的問題,在於整部電影不同於尋常電影敘事的手法,讓人會覺得有些跳。最主要的就是太多漫畫誇張手法的使用,以及遊戲打怪模式的使用。當然對我來說,這些都毫無障礙,作為資深漫畫迷,遊戲迷,以及電影迷,我只會覺得這些手法很有趣,很親切,但對於別人來說,恐怕未必。
可是,這電影是根據漫畫改編的呀,不僅僅是普通人的抗癌記錄,是漫畫《滾蛋吧腫瘤君》中熊頓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儘管漫畫與事實有重疊,但漫畫就是漫畫,一定會有很多藝術加工,有誇張的表現。所以如果不是漫畫的讀者,或者對熊頓的故事比較熟悉,比如我這種,一定會覺得「我靠這姑娘活的真是太戲劇性了」。可這就是本片的特色,或許有些人不適應,比如我爹媽這種,但對於它希望的中青年觀眾來說,應該還是有足夠的感染力。
到這裡,還必須說電影另一個缺點,就是從頭到尾,對熊頓「漫畫家」的身份,並未做足夠的正面交代。如果能對她的漫畫,她的身份從開始多一些正面交代,觀眾對於她在生活中動不動就開腦洞的行為一定會認同許多。畢竟藝術家,天天搞創作,不多一些奇思妙想,怎麼能畫的出來那麼多有趣的故事。其實最適合交代這個身份的一場戲是熊頓辭職,可惜從「畫5本還是7本」的對話就開始跑偏,最後以熊頓掀桌未成,二呼呼的擦掉了老闆臉上的粉底為結束,沒有說她畫的是「漫畫」。另外,與梁醫生對談的時候,也提過自己是畫畫的,可惜在一句「藝術家」的回應後,沒好意思展開下去,漫畫家的身份沒出來。身份不明確,顯著影響了普通觀眾對於電影中許多精彩情節的理解。比如她喝醉醒來趕上截稿日的那一幕,睡的迷迷糊糊忽然驚醒「啊」的一下,我也有過好多次,因為我也有忘了截稿時間的時候。我在臺下笑的哈哈哈,旁邊陌生觀眾問我,她怎麼了?我回答說她是個漫畫家,到截稿日要交稿她沒畫完,這下要死啊要死。於是大家才一起笑。
所以,在看電影之前,你要先明白,這是一個漫畫電影,說的是一個漫畫家的故事。線索和感情是真摯的,但故事的戲劇性是非常誇張的,要理解這種跳躍和誇張,否則會影響人的觀感。
如果忽略這些細節上的小缺憾,那麼整部電影還是非常耐看的。開場就是很多充滿了漫畫風格的鏡頭表現,幻想打噴嚏震飛周圍所有人,已經彰顯了熊頓喜歡在日常生活中腦洞滿天飛的習慣。趕去參加婚禮的橋段,則體現了她心直口快,口無遮攔的烏鴉嘴。這種大大咧咧的好基友女孩,我在生活中不止一次見到。也正是因為這種哭的快笑的快,天塌下來當被蓋的性格,才讓她後來面對絕症能如此堅強有勇氣,到最後一刻,都不忘給大家帶來歡笑。
不過再堅強,也是個女孩,還是個已經30歲,沒有結婚,戀愛失敗,丟了工作,還面臨生死壓力的女孩,其實熊頓也偷偷哭過不少,有冰封世界的末日感,也有獨坐街頭仿佛被世界遺棄的孤獨一刻。我相信,沒有老鄭、小夏,艾米這些好基友,熊頓一定不會笑著撐到最後。正是這些形形色色的好基友,陪著她剃光頭,帶著她瘋狂,為她哭為她笑,給了熊頓拼下去的勇氣,我想是個人都會羨慕熊頓,能有這樣的死黨。
相比之下,雖然吳彥祖的帥哥醫生真是暖心,不過感情太過含蓄,精神上支持不夠。與其說,是對他的追求支持了熊頓的求生意志,倒不如說是熊頓的樂觀堅強拯救了因為女友病逝而老闆著臉的梁醫生。考慮到熊頓的病情和二人的關係,這種含蓄的情感倒也能理解,但看著不過癮,不過癮啊。
這裡要誇一下白百合,我現在已經開始從路人轉粉了。至少這種活潑開朗大大咧咧的粗神經女孩,她已經把握的入骨,或許因為是她本色演出?
另外不得不說的兩個亮點,一個是最初的病友小毛豆,一個是熊頓的父母。小毛豆的橋段其實很悲涼,一直沒有母親出現,父親話很少,出現也不多,卻是一個非常好的爸爸,通過「醫鬧」的那個橋段,才明白他在經濟上的窘迫和努力。尤其是他出院時候對毛豆說「明早放個魔法」的時候,我第一次哭了,這個爹真不容易啊,明知希望無多,還在讓孩子享受最後的幸福。就像《美麗人生》裡的那個偉大的父親。而毛豆雖然淘氣又毒舌,卻很暖心堅強,用孩子特有的天真,支持熊頓在醫院的最初時光。她的離去,是熊頓在精神上的一個進階。一個只有父親疼愛的孩子尚且如此,有朋友,有父母的熊頓,憑什麼不能更堅強呢?
熊頓的父母,只能說演員選的太好,很少的戲份,卻讓整個故事完全豐滿了起來。熊頓父親的扮演者是李建義,他最好的戲份,是藉口購物,在超市挑著零食,獨自痛哭失聲的場景,極富感染力,一個父親的無助和堅強,幾秒鐘內淋漓盡致。熊頓母親的嘮叨和慈愛簡直不能貼切更多,和我媽一樣!但她抱著熊頓織毛衣的那一段,把老太太對女兒的寵愛,內心的孤苦,在靜謐中一點點釋放,讓所有人的淚水不經意就落了下來,完全控制住了後半段的節奏。熊頓母親的扮演者是劉莉莉,我至今記得她在《唐山大地震》中,扮演的那個不得不截去女兒的腿以救命的母親。也就是幾分鐘的戲,一個母親的虛弱、掙扎和痛苦,完全感染了臺下所有人,也讓後續故事的和解有了充足的感情基礎。在這部電影中,她扮演的母親又一次成為後半段的定海神針。
無論怎樣,這都是一部適合在暑期觀看的好電影。或許有這樣那樣的缺憾,但劇中有笑有淚,真摯完整的塑造了一個笑對生死,選擇堅強的好姑娘,以及她那些好夥伴,好父母。尤其是在昨日天津發生大爆炸事故,大家都被一種悲憤和無助籠罩的時刻。進入電影院看看這部電影,不僅僅會笑和感動,還會讓我們對生與死有更多的感悟。
熊頓在電影裡說,誰都是要死的,在死之前,給這個世界留下點是什麼,是活著最大的意義。從前我曾懷疑過做記者的意義,直到很多讀者說「我看著你的文章長大,你的文字深刻影響了我的選擇」,我才明白自己對於這個世界都做了什麼。就在今天,剛剛又有人在知乎上這樣私信這樣和我說。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儘管我已經不做記者,但我依舊選擇繼續寫作,讓這個世界在我的筆下更清晰一些,更完整一些。熊頓也是這樣做的,直到最後一刻,她都在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有多美好,也多值得我們珍惜。
所以,無論從本人私心角度,還是從大眾娛樂角度,我都十二分推薦這部電影,希望大家能進場一觀,認識一下熊頓,也與已經逝去的熊頓,笑著做個告別。
愛與被愛,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要好好的活著,直到生命的盡頭。
魔鬼總是能贏。
飛鳥冰河:有理想,有溫度,有水準,關於這個世界上的電影和現實,在這裡和你們一起凝望。
我是飛鳥冰河,祝大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