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劇《三十而已》播到現在,三位女主的性格都已經呈現得非常豐滿完整了,「獨立女性」的大旗也一直舉得很高很顯眼,尤其是本劇「最大女主」顧佳,當老公在出軌「綠茶」的路上越走越遠後,發現真相的顧佳果斷提出離婚,手撕UU,不出意外的話,後續幾集便會徹底擺脫家庭主婦的身份,人生開掛。
顧佳給很多女性觀眾、包括常爸的最大感受,就是一個字——「爽」。
跟團隊其他媽媽們聊起來,她們都說看顧佳一路升級打怪,就像看《甄嬛傳》裡的甄嬛宮鬥一樣爽:運籌帷幄、野心勃勃、步步為營,網友都稱顧佳是「十項全能主婦」。
顧佳的身份包括但不限於:許幻山老婆、許子言媽媽、孝順女兒、米其林級甜品專家、家委會毒瘤清理大師、身材管理能力者、時間管理專家、公關達人、煙花公司隱形CEO、茶廠老闆、綠茶偵察特種兵……
在多種角色中自如切換、遊刃有餘,顧佳的「強」,成了一碗「顧學」成功學雞湯。
作為一個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能接住所有生活難題的大女主,顧佳絕對是大多數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心目中的完美範本。
做著空中瑜伽,生完娃身材依舊纖細、姿態輕盈,再腦補一下自己做瑜伽的樣子,像只笨拙的大鵝:
精通烘焙,靠蛋糕贏得富太太們的胃,也為日後自己擠進圈子、成功報名幼兒園、幫老公拿單子打下基礎:
顧佳在打點關係上,也是處處周到、禮數有加、不卑不亢,對剛搬新家的物業,她都會貼心地送上點心,公關能力可謂一級棒。
可反觀我們自己呢,每天的精力忙著應付工作中的各種deadline和雞飛狗跳的家庭關係還來不及,更不要說去潛心研究什麼做蛋糕,High table和Low table的區別,甚至有魄力豁出去,擠進完全陌生的圈子,和別人談生意了。
而顧佳的技能顯然還不止如此:
雖然身在幕後,但常年「垂簾聽政」,危急時刻,老公的生意還是需要她「重出江湖」,想辦法解決公司的財務危機;
兒子的上學問題也是顧佳一手搞定,為了把孩子送進頂級幼兒園,顧佳運作關係、找門路,給校董夫人王太太送蛋糕、提鞋。
更魔幻的是,為了保護兒子,顧佳變身「散打高手」,1V2,打得兩位同校家長滿地找牙,然後帥氣轉身離去。
給老公收拾爛攤子,兒子教育一手包辦,手撕太太團,設計趕小三,智商情商都在線,堪稱地表最強主婦、完美女超人。
從劇名《三十而已》、以及三位女主的定位,就能看出編劇對這部劇的定位:打破社會對於女性的年齡偏見,鼓勵30+的女性獨立、勇敢、果斷、活出自己,也為男女平權問題,提供討論的空間。
格局激動人心。
所以,即使已經做了三年的全職主婦,顧佳的形象也和《我的前半生》裡空虛寂寞、只懂買買買的羅子君不同,更和《離婚律師》裡,無聊到出軌健身教練的焦豔豔相差甚遠。
顧佳看著更「颯」、對生活方方面面的掌控能力更強。像這樣的人已經不再局限於「家庭主婦」這個稱呼,網上有人說,顧佳更像一個「家業合伙人」,她既有回歸職場的能力和氣魄,又有打理好家庭關係的細緻。她可以為了家庭脫下高跟鞋做家庭主婦,也可以隨時穿上高跟鞋做職場精英。
但隨著劇情的推進,討論熱度的上升,我發現不管是網絡上,還是周圍,很多人也開始對這樣一個幾乎沒有瑕疵、什麼都搞得定的「完美人妻」的人設,產生了質疑:
如果說,這部劇的初衷是在打著為30+女性發聲的旗號,那它真的有在為女性發聲嗎?還是反而讓更多真實的代表絕大多數的30+女性,陷入更深的「完美主義」的焦慮,套在「為什麼我跟別人差這麼多」的枷鎖裡?
熒幕前的30+們太完美,搞得「凡人」好焦慮
主婦顧佳的生活,和現實裡的平凡主婦們,實在是相差太大:
尤其是一些已經辭職做全職主婦的媽媽們,在切斷了和外界的聯繫,在經濟上需要依附另一半後,往往比職業女性更憋屈、處境也更不穩定。
知乎一條高贊評論,供參考:
而她們的忙碌、疲憊、焦慮,不僅僅限於家庭瑣事和孩子教育,
還有職場新人輩出的職場前景焦慮;
有職場暗含的性別歧視焦慮;
有而立之年之際,同齡人比自己「混得好」的「比較」焦慮;
也有想要在未來做新的嘗試,卻囿於年齡已經不再年輕、精力不如從前的糾結和困惑……
而平淡的婚姻日子,也是問題疊著問題,讓她們總能感受到那份無力感和挫敗感。
當然,在種種問題之餘,時不時地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小確幸」帶來的驚喜,大概這才是真實的30+人生吧。
不否認顧佳這樣三下五除二擺平所有生活難題的「神話級」人物存在,但一定是極少數,所以立下完美的顧佳人設,對於我們雞飛狗跳的日常生活來說,又能有多少指導意義呢?
除了感慨自己不像顧佳那樣自律、聰明之外,30+女性真正的困境,反而可能都被「主角光環」掩蓋了。
完美人設依舊離不開男權視角,獨立女性的概念,成了虛偽的政治正確
這也讓我想起大熱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高開低走,初播的口號喊得很響、振奮人心:「重新定義30+女性」,而第一場30位姐姐的solo,也各具特色。
仍然記得當初的《蘭花草》,「山間風雨大,懸崖亦開花」,感動了太多30+的女性,身邊就有很優秀的女性在朋友圈裡寫道:成熟、篤定、智慧的姐姐們,好像讓我們沒那麼怕老了。
但發展到現在,大眾評選的賽制方式,讓現場觀眾只看現場效果、看是不是夠「炸」、是不是很「燃」,而這種審美背後,還是難逃傳統女團評選標準的框框。
所以氣質淡然的阿朵出局了,在我眼中人生真實經歷過乘風破浪的松松陳松伶out了,而50+的伊能靜即便體力不支低血糖,人氣王寧靜邊吃速效救心丸也還是要堅持練舞,姐姐們從最初的百花齊放,變成了現在:
可愛活潑
動次打次
會唱會跳
都有小蠻腰
歲月帶來的優雅、從容,最終敗給了鮮嫩,而討論得熱火朝天的依然還是誰有凍齡感,誰有少女感,誰一點不像30+的人。
多諷刺啊!對30+的女性的最高評價居然是:她一點也不像30歲的人!
30+女性、獨立自信、優雅地老去的概念,終究越來越成了一場虛偽的「政治正確」。不能免俗地,我們還是在男權審美下,品評成功女人的標準依舊是「事業家庭都能搞定」、「沒有皺紋身材好」。
獨立比完美更寶貴
完美這個概念,本身就帶有很多「要求」和「綁架」的意味。任何一個成熟個體,在社會上安身立命,擔負著來自社會和家庭的責任和壓力,獨立就夠了,何必做到完美?
身為男性,常爸一直很支持女性能從事她想做的職業,在除家庭之外的地方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同時經濟獨立的女性,在家庭中,也更能擁有話語權。
所以這些完美主婦也好,沒皺紋的女明星也好,都不必拿來參照自身。30+這個被反覆消費的概念,也不必讓我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你已經不年輕了。
生活裡的問題很多,我們不必苛求自己每一樣都做到最好,對自己有要求是好的,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好一點,始終保持對新鮮事物的好奇,不斷充實自己、尋找喜好和所長,多關注自己、多愛自己,做到人格獨立和經濟獨立,這不就是在最大限度地,做更好的自己嗎?
此時此刻,永遠是我們餘生最年輕的時刻。無畏年齡幾何,年齡不是背負在身上的標籤,而是人生閱歷的記錄和證明。
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又怎樣呢,人生很長,不必慌張,堅持豐盈自我充實自我,就會一直散發光芒和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