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個素人演員和一部朝聖電影,《岡仁波齊》背後的故事

2021-02-10 馬燈電影

一群心懷夢想,不辭辛苦的電影人,

想在神山本命年,用鏡頭記錄下朝聖者的日常;


十一個生活在高原山村,遙望遠方的普通藏民,

想去岡仁波齊轉山,

實現心底最深的願望

兩支混搭卻又冥冥中註定的隊伍,

就這樣,一起踏上前往岡仁波齊的路途。

電影《岡仁波齊》先導預告片

聖的故事在張楊的腦袋中生長了十幾年,不僅與他26年前第一次進藏時感到的自由精神有關,之後每一次回到西藏,一路上見到的風土人情都催化著這個電影種子的萌芽。

我以後會拍一個真正的磕著長頭朝聖的電影,一個電影人的朝聖心願

「我以後會拍一個真正的磕著長頭朝聖的電影」,帶著這樣的念頭,張楊先後兩次將「朝聖」的心願帶入自己的電影故事。一次是《洗澡》,搖著轉經筒的藏族老人,帶著孫女在聖湖邊完成了洗澡的最後願望;一次是《昨天》,電影中原本設計了「一條副線是一組朝聖的人,從青海出發,磕著長頭去拉薩。在路上某一個時段與賈宏聲父子相遇」,這樣的設計,張楊說和他每次進藏時看到、聽到過許多朝聖故事有關,後來放棄,是因為「當時還不知道該怎麼拍」,而他並不想「弄一個生硬的融合」。

小流氓和轉世活佛,醞釀靈感的十幾年

2007年,張楊帶著扎西達娃的劇本在藏區選景,遇見一位帶著徒弟從青海一路磕長頭到拉薩朝聖的巴徳活佛。巴徳活佛據說原是當地一個小流氓,留長髮,整天騎著750摩託四處招搖。忽然有一天,他被認證為活佛轉世,被上師帶去「本寺」。當見到信徒們在海螺號的召喚下,從四面八方聚來聽上師講經,小流氓的心好像一下找到了歸屬,在那一瞬間蛻變為修行者。

 

「後來他自己也有了徒弟,徒弟也是個小流氓,故事就像自己的翻版,而那徒弟的長相簡直就跟耶穌一樣,渾身散發著柔和、敦厚的氣息,我第一眼看,就驚呆了。」回憶起那些年在西藏遇見的許多人,張楊說給他後來的電影埋下了鋪墊,但他沒有刻意去想,而是等待電影「自己從心裡長出來」。巴德活佛,後來成為《岡仁波齊》中帶著叛逆心上路的少年原型。

 

時機成熟了,演員在哪?

藏曆馬年,這顆種子終於蓄齊了力量,破土而出。

「《岡仁波齊》是一個沒有程式化劇本的概念,只是這個想法已經在我腦海裡生長了十幾年。後來終於確定了拍攝方案:就是用一年的時間,跟著一組真實朝聖的隊伍拍攝。用一種苦行僧的方式,跟他們朝夕相處,同吃同住。也不事先規定劇情,就從他們本身的生活裡挖掘故事和人物,我相信這裡面一定能拍出有意思的東西。」張楊對《岡仁波齊》的構想竟很快得到一批志同道合的電影人的認可,團隊和時機都成熟了,但找誰來演是個問題。

 

   

2013年11月下旬,劇組開始為《岡仁波齊》選景和選演員。「雖然這個電影沒有劇本,但大概的故事走向和人物設定我已經想了很久:首先要有個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她)可能會死在路上;要有個孕婦,她的小孩會在路上出生;還要有個屠夫,因為殺生過多想通過朝聖贖罪;要有個七八歲的孩子,和有他(她)的父母;還要有個十六七歲的小夥子,可能是個小流氓,也可能就是一個青春期敏感害羞的男孩;還要有一個50來歲,成熟穩健的隊伍掌舵者。」 

 

二十年間反反覆覆進藏的經驗和所見所聞,開始在《岡仁波齊》的人物設定上作用、發酵。帶著這樣的設想,劇組從香格裡拉走到德勤,德勤走到四川巴塘,直到途徑芒康縣普拉村,因為一個牽犛牛的女孩停了下來。

十一個素人的電影之路,命中注定普拉村

「人群裡有兩個十九歲左右的藏族女孩,長得非常漂亮,是那種非常淳樸的美,臉上有著濃濃的高原紅,其中一個叫斯朗卓嘎,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但這兩個女孩非常害羞,謊稱她們住在三個小時山路外的另一個山村。

 

晚上,張楊再翻看白天的照片,還是覺得那個女孩的形象非常好,「我覺得這就是冥冥中註定的緣分,她們一定要出現在我的電影裡。」於是第二天劇組又回到原處打探,結果發現她們的家就在仲傑組,過一條小河就是,離普拉村鎮只有五分鐘的車程。

 

劇組的來到,打破了村子的平靜。「我說要請他們來拍電影,他們並不懂怎麼回事,但說磕長頭朝聖,他們都明白,覺得這是好事情,也都有這樣的願望。」 斯朗卓嘎很早就嫁到了隔壁鄰居尼瑪扎堆家,在張楊的設想中,朝聖隊伍的「掌舵人」這個角色,正好可以由斯朗卓嘎的公公——尼瑪扎堆擔任。

「尼瑪扎堆的父親剛去世沒多久,他時常悔恨沒有帶著父親去朝聖,所以這次很想帶著叔叔楊培一起去朝聖。叔叔楊培已經七十多歲,在哥哥生前時,老哥倆一直想去朝聖,但哥哥還沒出發就去世了,楊培不想自己死前也有這樣的遺憾」。

而在斯朗卓嘎的娘家,姐姐次仁曲珍的出現又給了劇組意外的驚喜。「當時次仁曲珍已經懷孕半年左右,孩子將在馬年出生,正好和岡仁波齊一樣屬馬,所以希望能和丈夫一起去朝聖祈福。」在隨後的朝聖途中,他們的兒子丁孜登達順利出生,張楊回憶起這個幸運的男孩時說:「他應該是電影史上年齡最小的演員,也是朝聖隊伍為何中途多了一人的緣故」。

隨後,斯朗卓嘎娘家兩個年輕的親戚也要求加入隊伍,兩個都是十幾歲的小夥子,一個天生手部殘疾,性格靦腆;一個懷揣著離開家鄉,出去闖蕩的夢想,像個小痞子。

 

通過這兩家人,一個叫扎西措姆的小女孩又走入張楊的視線。幾年前,小女孩家裡擴建新房發生意外事故,她的父母仁青晉美和姆曲非常願意一家三口一起加入隊伍,去為亡者祈福。最後,村裡有個家徒四壁的屠夫,因為殺生而心感罪惡,當聽說眾人要去岡仁波齊朝聖,也請求加入其中。

 

孕婦、掌舵人、老人、少年、小女孩、屠夫……一行十一個朝聖者,像命中注定一般,一個個從張楊的日記本中走了出來。「原來我以為腦子裡設定的人物,要遍地撒網、七八個村子才能拼湊齊整。沒想到一個村子全解決了。」就這樣,導演張楊帶著一隊電影人,跟隨這支隊伍踏上了朝聖的旅程。

 

電影《岡仁波齊》曾入圍多倫多電影節,並獲得第 7 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評委會特別表彰,6月20日,這十一個跟電影毫無關係的素人村民,將帶著觀眾一起續寫朝聖與電影的緣分!

 

世有因緣前定,在路上,你又將與誰相遇?


為有溫度、有力量、有普世價值的文藝片和新電影人照路。

相關焦點

  • 一邊朝聖,一邊降魔,張楊兩部電影《岡仁波齊》《皮繩上的魂》即將相遇全國院線
    讓朝聖路在走一會兒,《岡仁波齊》全國院線將繼續放映到8.20距離《岡仁波齊》公映已過去一個月,這部不靠劇情、明星、視效卻收穫了近1億票房的藝術電影讓無數人走近電影院,隨銀幕上的十一個陌生人一起踏上「朝聖之旅」。
  • 【電影】《岡仁波齊》記錄信仰的力量,現已上映
    後來終於確定了拍攝方案:就是用一年的時間,跟著一組真實朝聖的隊伍拍攝。用一種苦行僧的方式,跟他們朝夕相處,同吃同住。也不事先規定劇情,就從他們本身的生活裡挖掘故事和人物,我相信這裡面一定能拍出有意思的東西。」張楊對《岡仁波齊》的構想竟很快得到一批志同道合的電影人的認可,團隊和時機都成熟了,但找誰來演是個問題。
  • 一部去西藏前必看電影!《岡仁波齊》記錄11位藏民2500公裡朝聖之路
    今天,為大家分享一部較為特殊的電影。他不是來自於商業帝國香港,亦不是轟烈的好萊塢,他是一部來自最質樸的地方——西藏。《岡仁波齊》是第六代中堅導演張楊醞釀26年的新作,一部用紀錄片手法拍的故事片,一部關於藏族人朝聖的故事。故事很簡單,講述了在藏曆馬年,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個普通的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磕頭2500公裡去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
  • 小眾|《岡仁波齊》,11位藏民的素人電影
    在6月的電影市場,幾乎被好萊塢壟斷了,北美大片按一周一部的節奏襲來。正當人們指望7月「國產電影保護月」扳回一局時,一部無劇本、無職業演員、幾乎無宣傳的「三無電影」小眾電影《岡仁波齊》卻殺出重圍,與北美大片正面交鋒,並搶奪3000萬票房。
  • 《岡仁波齊》電影即將在內地上映,2500公裡的朝聖路每個人在尋找什麼?
    朝聖是朝聖者自己的靈魂與朝聖者敬畏的靈魂之間的私密溝通與交流,它在世界上的唯一性和神秘性構成了藏區生活中一道獨特的風景。《岡仁波齊》先導預告片+幕後故事    「今年是馬年,岡仁波齊的本命年。我們一起去朝聖吧。」
  • 電影《岡仁波齊》全國熱映中,信仰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岡仁波齊》預告片:11位藏民素人的電影之路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這支隊伍裡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裡的朝聖之路.
  • 推薦 | 電影《岡仁波齊》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岡仁波齊的劇情簡介 · · · · · ·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這支隊伍裡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裡的朝聖之路.
  • 電影《岡仁波齊》:從芒康到岡仁布齊,朝聖是另一種生活的延續
    《岡仁波齊》這部電影沒有程式化劇本的概念,因而有著「紀錄」的意味。導演張楊所帶領的劇組用一年的時間,跟著一組真實的朝聖隊伍拍攝。在每天的朝夕相處中,從他們真實的生活裡挖掘故事和人物。然而,雖然這個電影沒有劇本,但大概的故事走向和人物設定卻是導演自己思考許久的結果——首先要有個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她)可能會死在路上;要有個孕婦,她的小孩會在路上出生;還要有個屠夫,因為殺生過多想通過朝聖贖罪;要有個七八歲的孩子,這樣會增加很多趣味性和不確定性;有孩子就要有他(她)的父母;還要有個十六七歲的小夥子,他可能是個小流氓,也可能就是一個青春期敏感害羞的男孩,一路上他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
  • 看電影《岡仁波齊》
    >           看了紀錄電影《岡仁波齊》。           電影中的十一個人物來自芒康縣普拉村,朝聖之路:沿318國道,途經左貢縣、邦達縣、八宿縣、波密縣、林芝縣、工布江達縣、墨竹工卡縣、達孜縣至拉薩市,二千多公裡,再經拉薩至岡仁波齊,一千多公裡。他們從藏曆新年行走,經過冬去春來,風霜雨雪和花謝花開。這是不同際遇的十一個人,緣於內心的信仰走在朝聖道路的真實的故事。           我對西藏心懷敬畏。
  • 推薦|電影《岡仁波齊》
    26年前,張揚帶著3000塊錢和一臺walkman,在西藏流浪了3個月。26年後,拍攝了《愛情麻辣燙》、《洗澡》、《飛越瘋人院》等影片的第六代導演張揚的《岡仁波齊》6月20日上映了。在地處川、滇、藏三省區交匯處的芒康縣普拉村,用一年的時間,跟著一組真實朝聖的隊伍拍攝,行程長達2000公裡,整部影片的氣質平靜至極。
  • 《岡仁波齊》衝上榜單前四,好電影,應有「於無聲處聽驚雷的震撼」
    大家怎麼看這樣一部講述朝聖的電影,走心的評論太多不要嫌長,如果你想了解這部影片為什麼值得看,下面總有一款適合你業界大咖力挺《岡仁波齊》「推薦今年我看到最喜歡的一部電影《岡仁波齊》,西藏的一個村莊,十一個人,親戚、鄰居一起上路,朝聖磕長頭去拉薩的故事。
  • 一旦想太多,就沒法出發,《岡仁波齊》為什麼是一部公路電影?
    本期搜狐文化將帶你踏上《岡仁波齊》的朝聖的思想之旅。《岡仁波齊》由張楊執導,講述了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的10個普通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前去2500公裡以外的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車頭被撞壞後的討論許多人也許會奇怪,《岡仁波齊》也算一部公路電影?
  • 電影:《岡仁波齊》——朝聖的路上慢慢走,悠悠過
    《岡仁波齊》算是一部比較小眾的影片,說它更像是一部紀錄片也無不可,沒有豪華的明星陣容,全部素人出演。影片講述了尼瑪扎堆為了完成叔叔楊培的心願帶著村裡一行人去拉薩布達拉宮、岡仁波齊山朝聖的故事,應該稱不上是故事,沒有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劇情,只有平靜樸素地敘述。這一行人包括了各個年齡段的人物,小女孩,少年,青年,中年,孕婦,老人。 在尼瑪扎堆開著扶貧的拖拉機駛入公路時,隨著一聲聲「劃拉、劃拉」,木屐撞地的聲音,這些人一個個撲向地面磕起長頭,開啟了他們的朝聖之路。
  • 也說電影《岡仁波齊》
    網上說,紀錄片《岡仁波齊》電影,自6月20日在全國各大影院上映,7日內票房突破2000萬。電影《岡仁波齊》,是一部沒有腳本的紀錄影片,講述了西藏腹地「普拉村」11位藏民從芒康出發,一路向西,歷經艱辛到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阿里·岡仁波齊神山,是中國岡底斯山脈的主峰,意為「神靈之山」,位於西藏普蘭縣境內(海拔6721米),人稱西藏之上的西藏,世界屋脊的屋脊。
  • 一部關於去西藏旅行的電影——《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還是亞洲四大河流的發源地,雪峰附近發育了獅泉河、馬泉河、象泉河和孔雀河,它們分別是印度河、雅魯藏布江、薩特累季河和恆河的上源。很多時候,我們關於西藏的認知,總是充滿神秘,總是充滿希望,總是充滿著嚮往,今天我們從一座神山—岡仁波齊開始,介紹一部關於西藏美景的電影《岡仁波齊》。
  • 電影《岡仁波齊》將於6月20日全國公映,信仰的力量到底有多強大?
    ,數月的朝拜只為來到信仰的天堂——岡仁波齊《岡仁波齊》先導預告 11位藏民素人的電影之路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這支隊伍裡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裡的朝聖之路.
  • 《岡仁波齊》電影搶先看!
    《岡仁波齊》主要講述了西藏「普拉村」10個普通的藏族同胞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磕頭2500公裡去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之前在歐美電影節展映時,《岡仁波齊》便引起了不小反響。在新專輯推出兩個月之後,樸樹遇見了張楊,看到了這部名為《岡仁波齊》的電影,他把新歌更名為《No Fear In My Heart》,重新編曲,重新演繹,使其成為電影《岡仁波齊》的主題曲。從「恐懼」到「無懼」,其實也是樸樹一次思想的「回歸」。
  • 一部票房近億,一部300萬「五日遊」,《岡仁波齊》、《皮繩上的魂...
    今年張楊導演的兩部作品接連上映,一部是6月20日上映的《岡仁波齊》,一部是《皮繩上的魂》,兩部電影因為相同的西藏題材、接連的拍攝時期、同樣的主創團隊等被稱為姊妹篇,首先上映的《岡仁波齊》收穫了近1億票房,影片上映兩日票房便突破300萬,以「逆襲」、「奇蹟」等火爆的姿態登上各大頭條,相形之下,《皮繩上的魂》失了許多光芒。
  • 電影《岡仁波齊》:震撼人心的朝聖,靈魂的救贖與洗滌
    電影《岡仁波齊》,一個村的11個親朋好友,包括一名孕婦,2500公裡,一年,磕長頭,用身體丈量的朝聖。朝聖,祈求眾生平安,救贖靈魂。其中,有個老人在岡仁波齊去世,天葬,鷲飛。靈魂的救贖與洗滌。岡仁波齊,聖山,53公裡的轉山。一步一步的朝拜,心中充滿虔誠。
  • 電影《岡仁波齊》,信仰與聖潔
    《岡仁波齊》。看到她點評的文字,大概得知這是一部有關藏區人民信仰的影片,告訴了朋友我會找時間去看這個片子,接下來的幾天,看到朋友圈陸續有人發觀影感受,便越發急迫想看這部電影。《岡仁波齊》這部影片沒有任何情節衝突,有的是平靜;沒有背景音樂的渲染,整個過程以「白描」的方式「記錄」了一行十幾個藏民從芒康到拉薩岡仁波齊的朝聖之旅。整個影片雖沒有多少臺詞、沒有幾句對白,但張楊導演用無聲的叩首告訴我們:一份信仰的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