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9 1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凹凸鏡DOC 凹凸鏡DOC
由於工作關係,每天都接觸大量「零零後」,與他們大多言談甚歡,相處融合,自以為和他們沒有隔閡。但看完《聆·零》後,有點顛覆我對這批新生代的印象。後來仔細想想,俗語云「三年一個代溝」,我這個八十後與他們年紀相差近二十載,有不一樣的價值觀好像正常不過。
紀錄片《聆·零》劇照
全景視野-澳門當代影展 連結:
http://www.cinematheque-passion.mo/gb/ProgrammeSeries/panorama-2020
有夢最美的成長印記-談《聆·零》
鄧志堅
在《聆·零》裡,導演雷志湧透過拍攝四個零零後年青人的日常生活,讓觀眾聆聽這些社會未來棟梁的心聲。此類紀錄片最大的挑戰是需與受訪者建立互信,才能引導他們在鏡頭前自然地卸下心房,展現真我,提升影片真實度和質感。從訪談中得知導演在這跟拍的半年時間裡,花了大量時間了解受訪者,甚至融入他們朋友圈當中,試圖發掘他們更多面向。導演心血的確沒有白費,他立體地呈現這幾個年輕人的鮮明個性﹕具領袖風範的阿寶、多才多藝的Jenifer、品學兼優的跨境學童阿楠、以及輟學的邊青雞粉。
紀錄片《聆·零》劇照
全片層次感強,從拍攝群體生活到後來個人內心剖白,隨著時間推進,不但感受到被攝者越來越放得開,也使觀眾同步經歷他們人生的重要轉變﹕從畢業前的校園內外點滴,畢業典禮當天喜悅,到最後分享大一生活。四個故事互相穿插,但每位辨識度高,因此絕不會搞混。影片中有兩段我尤其欣賞﹕第一段是阿寶出場首幕,短短三十秒片段已展露霸氣,成功喚起觀眾對零零後少年的好奇心;另一段是在阿寶、Jenifer和阿楠的畢業禮後,緊接已輟學的雞粉感嘆,為何必須完成中學階段,而畫面另一邊傳來「做人自甘墮落誰幫到你?」的指摘,前後兩幕對比效果震撼,強化他被主流社會定義為失敗者的標籤,同時令下一幕字卡所交待的無奈結局變得合理。
紀錄片《聆·零》劇照
儘管觀影期間我屢次對這群零零後所說的話語不敢苟同,但回想當年十八歲的我,大概也有著這種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幹勁。想到不少人說過,每次回頭去看當年畢業舞會或謝師宴時拍的照片,都有想把它們撕掉的衝動!或許若干年後他們回看這些片段時,也會有同樣感覺。這種最原始「有夢最美」的想法,或會隨著歲月流逝而改變,但影片所捕捉到的那份熱血初心以及對大學的憧憬,卻會永恆地封印在《聆·零》當中。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放映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轉載|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長按或掃碼關注
凹凸百態 光影日誌文章已於修改閱讀原文
原標題:《有夢最美的成長印記 |澳門零零後的故事》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