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虎導演《八佰》官宣定檔8月21日的消息,讓大家收穫久違的激動。作為復工後首部與觀眾見面的華語商業巨製,相信它的出現,一定能夠促使更多的人走進電影院,推動中國電影產業的加速復興。
其實,早在去年看過這部影片之後,我對《八佰》對評價只有四個字:不負期望。而現在,我們甚至可以判定:暑期檔冠軍,或許就在這一刻鎖定!
作為今年暑期檔最令人期待的影片,三千多人的團隊十年一劍,修改劇本四十餘稿,挖出二百多米蘇州河道,實景搭設三十多萬平米,此外演員訓練六個月,爆破實驗三個月,拍攝總計超過八個月,艱辛和困難充滿了其中的每一天。
所有的偉大來自於日積月累,《八佰》如是。
電影的偉大,源自導演的藝術思維,也離不開技術的支持。
《八佰》全程使用全世界僅有四臺只租不售的Alexa IMAX數字攝像機拍攝,成為繼《復聯3》《復聯4》之後,世界第三部,亞洲首部全程IMAX攝像機拍攝的電影。此外,《八佰》拍攝使用三千盞燈,以及世界最先進的燈光布控和調節系統,成為民族電影工業最先進水準的代表。
當然,偉大的電影最終都來自於人,之所以成為暑期檔最受期待的電影,還是因為《八佰》再現的,是一段每個中國人都該記得,卻又被不少人已經遺忘的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
八十二年前,淞滬會戰的尾聲,謝晉元率部四百二十餘人在上海四行倉庫死守四天四夜,河對岸租界區的中國民眾最初只是旁觀的看客,後來被將士激勵,積極投身援助北岸抗擊日軍的隊伍。
作為正面戰場為數不多的幾次榮耀之一,八百壯士的故事曾被兩次改編成電影,分別是抗戰期間「中制」應雲衛的版本(1938),以及中國臺灣導演丁善璽的版本(1977)——在後一個版本中,當時的影壇新人林青霞還憑藉電影獲得了亞洲影展的最佳女主角獎。
這個版本雖然影響較大,但今天看來難免有諸多偽飾,煽情多於反思。
相比之下,管虎導演的《八佰》則對歷史報以空前的誠實,講述了一段有別於前作的、反映普通人的抗戰。
1937年,七七事變後,蔣介石被迫應戰。整個淞滬會戰,蔣猶猶豫豫,想以戰議和,使得七十萬精兵節節潰敗。上海淪陷,已只是時間問題。大部隊潰退之時,蔣為了爭取國際輿論的支持,命令孫元良第88師固守閘北。而這個貪財好色的逃跑將軍為了不多耗人力,只留下了謝晉元率一個加強營,固守四行倉庫。
所謂「四行倉庫」,是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7層大樓,戰前,它是大陸、金城、鹽業、中南四家銀行的儲備倉庫,樓高牆厚,易守難攻。第88師司令部曾在此駐地,儲備了不少彈藥和糧食。
敵眾我寡,上海失守只是時間問題。四行倉庫,從一開始,就是必敗之戰。而堅守四行倉庫的戰士,只是蔣介石為爭取輿論同情的炮灰。底層戰士的血,只是上層爭取更好談判議價條件的籌碼。
四行倉庫所處的地勢,也加劇了這場戰役的荒誕。
倉庫的西北面已被日軍佔領,滿目瘡痍,人間地獄,東南面則是英法租界,隔著一條蘇州河,是十裡洋場,每晚仍是燈紅酒綠,醉生夢死。上海的群眾與戰士們隔河相望,隔岸觀火,甚至開盤口賭戰局。
於是在電影的空間布局上,天生就充滿了戲劇性的張力。
國家危亡,百姓們不著急麼?也許,但蔣政府在上海已經民心盡失,商女不是不知道亡國恨,但仍只能隔江猶唱後庭花。
孤立無援,四面楚歌,謝團長的加強營,也並不是鐵板一塊。淞滬一戰,兵力幾次補充,四行倉庫中的400餘人除了正規軍,還有大量補充上來的預備役,童子軍,甚至——逃兵!但為了懾敵以壯聲勢,謝晉元對外宣稱此中有八百壯士,誓守上海。
在管虎的這個版本中,對於這些身份紛雜、心態不一的士兵的刻畫,是極為新鮮的一大亮點,更是富有勇氣的歷史詮釋。這讓王千源、姜武、張譯這些最優秀的戲骨們也有了飆戲的用武之地。
軍人一開始就知道是死戰,而逃兵則只想求生。就這樣,四行倉庫背靠租界,開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戰爭直播秀。戰場上生離死別,十裡洋場醉生夢死。
空中,是國聯派出的觀察員;租界地,各國記者也將鏡頭對準了戰場。夜晚,華燈初上,戲臺上應景地唱著長坂坡,謝晉元看在眼裡,他和他的弟兄們,又何嘗不是戲臺上的戲子?
在我看來,這正是影片跳脫了一般民族主義(甚至是民粹)敘事的關鍵所在。
生逢亂世,人人如鼠蟻,只想求生。但在管虎導演的鏡頭之中,血肉之軀的普通戰士中,仍有白馬般高貴不屈的靈魂。
頭兩日,日軍糾集數倍兵力,攻向四行,八百壯士憑藉堅固工事,頑強抵抗。槍林彈雨中戰友在身邊倒下,戰士們憑求生的本能頑強作戰,一度,四行倉庫差點失守。
千鈞一髮之際,敢死隊員陳樹生身上捆滿了手榴彈,拉響導火索後,從六樓縱身跳進日軍中間,與日軍同歸於盡,勇士們前赴後繼捨生取義,將日軍暫時擊退。
有這樣的勇士在,陣地不會丟,國家不會亡。
歷史真實的細節也許已經模糊了,但中國人不屈的韌性是真的。
無論是戰場還是租界,看上去一盤散沙的國人,韌性其實一直都在。支撐他們拼盡全力打贏這場「必敗之戰」的,不再是尋求國際支援,不再是掩護大部隊撤離,而是告訴世界,中國不會亡。
這種令人動容之處,在電影裡比比皆是。
戰場上,戰士用血肉之軀與日軍同歸於盡,租界地,青幫大佬暗地裡資助抗戰。租界賭場秘密藏著的一面國旗,被女童子軍楊惠敏纏在身上,她冒著槍林彈雨,深夜遊過蘇州河,將旗幟送進四行倉庫。這充分向世界宣告,最後一刻,中國人還在抵抗。上萬人觀戰的蘇州河北岸,人人脫帽注目,留下熱淚。
這場「必敗之戰」,大戰四天四夜,卻讓日軍望樓興嘆,這份榮耀,在管虎導演看來,不屬於居廟堂之高的首腦,而屬於普通民眾。
相比於此前拍攝的兩版《八百壯士》,管虎沒有把筆墨用於塑造英明神武的謝晉元將軍,聰明勇敢的女童子軍楊慧敏,而是把鏡頭悲憫地對準了有情有懼的普通民眾。
八百壯士,以及河岸的民眾,每個人都是歷史洪流中不起眼的普通人,有未盡孝之痛,有未成家之憾,也有人,自始至終,貪生怕死,這都是絕境之下的人之常情。但就是這些凡人之軀,用一己之力,扛起了整個民族的堅韌。
這場戰役,是淞滬會戰潰敗的尾聲;這場戰役,也是中國民眾八年全面抗戰,勝利的開始。
電影裡,《八佰》用了極複雜的調度描寫戰爭,極絢麗的光影寫租界,但在我看來,這些都比不上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來得震撼。
影片結尾,鏡頭聚焦在了真正的四行倉庫遺址,斷壁殘垣,彈痕宛在,在它身後,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無言地訴說著近一個世紀的滄海桑田。
相比抗戰時期,如今的上海看上去寧靜而美麗,但每一個經歷了歷史洪流的人都知道,這繁華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流血流汗打贏一場又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先輩用鮮血守護的上海,如今成了年輕人新的「戰場」。
記得去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題目,要考生寫「文明的韌性」。
我想,《八佰》正是這道題目再合適不過的註腳。
小的時候我一直疑惑,為什麼我們的國歌是一首戰歌?國歌裡唱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候」難道不會過時嗎?現在看來,這句歌詞確實永不過時。八百壯士「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也沒有過時。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少有的沒有文化斷裂的民族,但這個不間斷,從來都是不容易的,每個時代的普通人,都要靠著民族的韌性,咬牙打贏自己的仗。
時間來到了不平凡的2020年,當我們舉全國之力打過疫情這場「仗」,看《八佰》時更是讓我不由得百感交集,數次淚目。我想每位觀眾看完後,都能體會出這部影片與當下時局特有的聯結感。
這不只是一部講抗日戰爭的電影,更是拍給這個時代的電影。
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是一個人、不是少數人能完成的,需要千千萬萬普通人的參與,需要我們拿出八百壯士的精神,耐心忍性,共克時艱。從這個角度來講,好飯不怕晚,八十三年後的這部《八佰》,來得恰逢其時。
今日福利 |留言區請談談您對八百壯士或電影《八佰》的觀感與期待,「幕味兒」公號將擇優送出兩張IMAX全國通兌券,可自由兌換任意電影,歡迎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