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戰地記者拍美食紀錄片,才是真硬核!

2020-10-20 影探

​1月31號,有一個話題在微博爆了:


#武漢小姐姐每天給醫院做飯800份#


講的是疫情期間,武漢盤龍城一家餐廳,店主小姐姐叫上自己的父母兄妹,每天為附近醫院提供800份盒飯。



該報導視頻長度3分57秒,拍攝方為「央視新聞」。


但,這則視頻卻呈現出了與以往官媒報導的不同氣質。


沒煽情,不催淚,克制又輕快。


看完讓人覺得心裡一暖。


採訪記者也很皮,開頭跟鏡頭互動,用「Hello 小夥伴」;


「小姐姐」這個稱呼也是他帶起來的。



這名記者叫張竣。


是央視前駐俄羅斯首席記者。


曾探訪過車諾比的普裡皮亞季城,還曾以駐烏克蘭戰地記者的身份報導過烏軍和親俄武裝激戰。


曾在車諾比採訪的張竣

圖源:澎湃新聞


疫情期間,又隨著攝製組一起去了武漢。


探訪過社區街道辦,也去過重症醫院和方艙醫院。


他的採訪報導全以vlog的形式呈現。


不僅親切,而且互動感極強。



央視記者之外,他還有另一重身份——


美食博主。


2018年的時候,他在業餘時間攛了個局,自己做主持,朋友當製片人,朋友的朋友當攝像師。


在B站註冊了名為「食貧道」的帳號,專做美食紀錄片。



走走吃吃,尋巷探店。


剛開始就拍全國各地名吃,從奶茶到小龍蝦,從火鍋到牛排,從九轉大腸到爆炒腰花,逮啥吃啥,沒忌口,不挑嘴。


吃的越香表情越「醜」。


專屬表情包☝️


漸漸地,張竣在B站美食區有了名氣。


人送外號「餅叔」。


有了粉絲基礎,按餅叔自己的話說「或許可以承載更多的東西」


一行人便試著成系列做作品,比如「俄羅斯世界盃系列」,比如「古巴系列——《古巴大寶薦》」,比如「中東系列——《中東大寶薦》」。


再比如今天要聊的俄羅斯系列——


《北極大寶薦》

2020.01.14



前面說過,餅叔之前是駐俄羅斯首席記者。


在俄羅斯,語言無障礙,有熟人,有經驗。


跟著他逛,保準地道不迷路。


《北極大寶薦》總共八集,一集時長15分鐘到35分鐘不等。


但在這裡面,你將看到B站最有逼格的片頭,最具質感的攝影剪輯,最有靈魂的配樂。


以及,最有趣的策劃。



提起俄羅斯,我們常說是「戰鬥民族」。


伏特加是「噸噸噸」地喝,街上隨處會碰到醉鬼與流浪漢。



和萌寵相處的日常如此......親密有愛。



冬天玩雪又是這樣......清新脫俗。



但,當跟隨著餅叔走進俄羅斯會發現,一切好像都變得有些不一樣。


>>>俄羅斯人真的養熊嗎?


聖彼得堡有戶人家,還真就養了一頭熊。


體長兩米有餘,年齡已經27歲,相當於人類80歲。



在這個家裡,熊被當作家人,與人同吃同住。


每天早上醒來,男女主人會先給熊擦臉順毛。


然後一起上桌吃早飯。


滿滿一餐桌,全是給熊準備的食物。


3-4斤三文魚,草莓,芒果,藍莓,酸奶,冰激凌,麵包。


人吃啥,熊吃啥,最後還要喝紅茶。



熊一頓飯,可以吃50-60斤的食物。


真·人不如熊。


不如熊吃的好,也不如熊會掙錢。


這頭熊的真實身份是演員,出演過許多俄羅斯電影。


如今年紀大了,已正式退休,安度晚年。



>>>拿魚子醬當飯吃?


熊的夥食好到令人詫異,人的夥食也不差。


俄羅斯人愛吃魚子醬。


在聖彼得堡最普通的市場,就可以買到不同種類的魚子醬。


紅魚子醬最為常見。


吃法也很簡單,小麥做的白麵包,抹上一層薄薄的黃油,再塗抹上紅魚子醬。


吃的時候,嘴裡會有爆漿的感覺。



挑選魚子醬時要注意,如果每粒都飽滿大顆,很有可能是人工養殖產出的。


不新鮮的魚子醬口感會發苦。



餅叔曾問一位俄羅斯好友:


「對俄羅斯人來說,伏特加重要?還是魚子醬重要?」


好友回答:「缺一不可,兩者絕配。」


俄羅斯也正積極圍繞魚子醬打造消費文化。


在聖彼得堡,既有專門的魚子醬酒吧,也有專門食用魚子醬的高級餐廳。



在高級餐廳,吃魚子醬是非常講究的一件事。


玲瓏容器,一小盞。


用特製的珍珠貝勺子,小口品嘗。


這樣能最大程度感受魚子醬本身的鮮嫩口感。



近十年間,紅魚子醬的價格幾乎沒有變動;


黑魚子醬的價格卻是一路暴漲。


片中俄羅斯好友回憶:


80年代,買一小塑料杯的黑魚子醬需要1盧布。


如今,買一小塑料杯的黑魚子醬需要12000盧布(約合人民幣1100元)。



>>>餓死了麼?


之前,國內網友調侃俄羅斯的外賣配送,不是「餓了麼」,而是「餓死了麼」。


他們這樣送外賣


散步、雪橇、平衡車.....什麼時候送達全靠緣分。


圖源:網絡


真是這樣嗎?


節目裡,餅叔在離住處1.2公裡的麥當勞點了份外賣。


軟體給出的派送時間為1小時。


10點04分下單,10點49分顯示商家還在準備。


11點,外賣送到。


漢堡薯條已基本涼透。



為了真實體驗一把,餅叔決定出門送趟外賣試試。


麥當勞門口,已經取貨的外賣小哥正在閒聊。


問了才得知,留給小哥的配送時間已經不多了。


但,就是沉得住氣啊。



這一單,距離為3公裡,系統給出的配送時間還是一小時。


遲到一分鐘,罰40盧布(約合人民幣3.6元)。


走過去也夠難的,一是天氣極冷,二是路上打滑。


餅叔代替小哥送外賣,先是走了段路,受不了冷只能等公交,公交不能直達目的地,最後又搭了計程車。


一頓折騰下來,沒賺反賠。



俄羅斯地廣人稀,公共運輸搭建並不緊密,大部分外賣員只能靠走。


目前的外賣APP有兩個,一個是綠色的Delivery Club ,一個是黃色的Yandex.Eda。



但由於青年勞動人口少,外賣行業招工難。


即使有競爭,配送效率不高也成為必然。


片中的外賣小哥月收入為1000美元(約合7000元人民幣)。


月花銷為500美元,剩下的錢他會寄給媽媽,或存下來攢著買車。


他的夢想是以後能開車送外賣。


雖不偉大,但貴在真實踏實。



這集片尾,餅叔說:


「夢想的可笑程度,永遠與傳播的距離成正比。」


「他(外賣員)一定不知道,在萬裡之外他的夢想被當作笑談。但每一個奮鬥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流浪漢真的多嗎?


在聖彼得堡一家名為「流浪屋」的收容所,收留著上百位流浪漢。


這裡不僅提供床位,還提供尋人服務以及法律諮詢。



但想要居住在收容所,就必須滿足一個條件——


找工作。


當可以獨立生活的時候,就要從收容所搬出去。


什麼人會成為流浪漢?


答案是「普通人」。


在俄羅斯,從普通人到流浪漢僅一步之遙。


收留所的大部分人,以前都是中產人群。


但在經歷工資拖欠、住宅變賣、證件丟失之後,加之沒有存款習慣,生活寸步難行,最後只能流落街頭。



收容所的居住空間雖然狹小,好在每個人都有獨屬自己的私密房間。


還有網絡可用,有電視可看。


但在瓦西裡島島郊的流浪漢聚居地,情況卻截然不同。


空地上支起的帳篷,單薄一層。


昏暗的燈光下,鋪蓋一個緊挨一個。


流浪漢們或坐或躺,閒聊看報,他們沒有太多的娛樂活動。


這些是真正無收入來源,走到絕境,無法擁抱新生活的人。



當你跟其中任意一人聊天,他們背後都有自己的心酸和坎坷,懊悔和犯錯。


但同時也有自己被時代推動下的無可奈何。


就像餅叔說的:


「如果要把這一切進行歸因,那麼蘇聯解體是永遠繞不開的話題。」


「一個大國在一瞬間瓦解消散,普通人家的存款變的一文不值,這件事引發的連鎖反應,仍影響著18年後的俄羅斯。」



看餅叔的視頻是一種「打破」。


打破網際網路速食信息的灌輸,跟隨他的目光去遠處親自看看。


現今的網絡環境,做出判斷很簡單,獨立思考卻很難。


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並非沒有道理。


我想起許倬雲在《十三邀》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


「要人心之自由,胸襟開放,拿全世界走過的路,都要算是我走過的路之一。」


「要有一個遠見,能超越你未見。」


「我們要想辦法,設想我沒見過的地方,那個世界還有可能什麼樣。」


相關焦點

  • 前央視戰地記者拍的美食紀錄片,才是真硬核
    後來我才發現他竟然是一位擁有超多粉絲的up主,而且他出品的這部美食紀錄片雖然名氣不大,但看過的人好評度卻極高《小城夜食記》拍攝了10個城市,都是中國的二三四線小城,獨特的拍攝手法和講解,不僅讓人口水直咽,還看到了真正不加修飾的民間煙火氣。看完直接就被餅叔所圈粉,阿球把這個新發現的「寶藏」安利給你們,希望你們在艱難的生活中也能添增多些快樂。
  • 央視戰地記者、百萬粉絲美食博主,他在武漢
    和所有美食紀錄片導演都不一樣,他喜歡把自己定位為「正能量硬核美食up主」,正能量是對自己的要求,硬核則是希望通過美食來傳遞不一樣的內容。 「餅叔」叫張竣,他是央視的戰地記者,還是國內第一家拿到敘利亞籤證的自媒體
  • 央視記者轉行拍「羞恥」紀錄片,所有人哭著看完
    在我們的認知裡,戰鬥民族的外賣有點硬核:沒事聊個天、抽個煙、散個步,或者坐公交送外賣……通常等餐送到已經差不多要「餓死了」。餅叔才知道:這是拿生命在送餐。可對於迪奧,他依然在繼續,不論天寒地凍。在聖彼得堡這個城市,他每天靠著不到100塊的生活費,穿梭在冷冽寒風中。這些,都只是餅叔的《北極大寶薦》中的一個小片段。這部1月開播的紀錄片,一上線便獲贊無數,更有人直言「來學攝影」。這些高分視頻,與其說是旅行美食節目,不如說是紀實。
  • 第21個記者節, 美國藍調歌手用歌曲紀念中國戰地記者方大曾
    2000年,國務院正式批覆中國記協《關於確定「記者節」具體日期的請示》,同意將中國記協的成立日11月8日定為記者節。今年即將迎來第21個記者節,也就是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美國知名藍調歌手Eric Allen發布了他個人專輯中的一首新曲片段,名為《She Waits》,歌中的主人公是中國的一名戰地記者。
  • 中國宵夜指南「小城夜食記」,8.9分硬核美食紀錄片
    最近沒有探店的薛掌柜,熱衷於「挖寶藏」——美食紀錄片。前幾天在B站發現一部野生紀錄片:《小城夜食記》。醜叔人稱「餅叔」的張竣,長得不帥不會打扮,吃相還不好看,但你一定看不出,他的主業卻是一名央視的戰地記者。
  • 《小城夜食記》記錄揚州深夜食堂,快來看看這些美食
    大煮乾絲烤串湯包昨天,記者了解到,美食紀錄片《小城夜食記》第五夜記錄了揚州深夜食堂,在嗶哩嗶哩視頻播出後,豆瓣評分高達8.9分。一部紀錄片豆瓣評分高達8.9分「B站又出8.9高分紀錄片,百萬後期卻畫風清奇,這才是中國版的深夜食堂。」
  • 對談「餅叔」張竣,當戰地記者變身Vlogger的那點事兒
    乍一看,他和普通的「吃貨」沒有什麼分別,打卡各地網紅美食店、測評時令食材、搜羅各地小館子,吃香喝辣,嘗新獵奇,隔屏傳遞探索美食的樂趣。但「餅叔」的真實身份其實是一位出色的記者,從《東方時空》的調查記者、戰地記者,到央視駐俄羅斯首席記者,他的傳統媒體經驗也非常豐富。他曾探訪過車諾比的普裡皮亞季城,還以駐烏克蘭戰地記者的身份在斯拉維揚斯克與北京演播室連線報導烏軍和親俄武裝激戰。
  • 《號角與戰鼓——晉察冀戰地記者》:為戰地記者紀言立行
    戰地記者雷行認為,記者要在調查研究上下功夫,只有深入群眾,才能寫出接地氣的作品,才能避免新聞失實。正是由於他們深入群眾生活、紮根實踐沃土,始終保持同廣大群眾的血肉聯繫,從基層實際汲取了豐厚的養分,在反覆的錘鍊中,練就了過硬的腳力、敏銳的眼力、出眾的腦力和縱橫的筆力,才採寫出了客觀真實,感染力強,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新聞名篇。
  • 央視硬核紀錄片,這片太厲害了……
    央視出品紀錄片素來以"硬核"、"高品質"著稱,各種風格,切換自如,《航拍中國》、《舌尖上的中國》、《客從何處來》…… 由於疫情,今年過年在家和家人看了不少影視劇。今天著力推薦一部紀錄片:手術兩百年。我敢說,質感絕對超乎你的想像!
  • 這部原戰地記者拍攝的日本紀錄片,每一個中國人都該看看
    紀錄片,貴在真實。但,又害怕真實,尤其是和生命相關的話題。2014年,一部10集紀錄片《急診室的故事》問世,豆瓣評分高達9.7。利用全球最先進的固定攝影技術,24小時跟蹤,講述了常人視角無法觸及的急診室真實故事。
  • 豆瓣9.3,武漢疫情中的「硬核」80後央視記者,原來還是B站4500萬網友心中的「最醜」男主:看過更大的世界,會更珍惜生活
    他踏上過核汙染後車諾比的土地,也曾在烏克蘭烏軍與親俄武裝的激戰中,與北京演播室連線報導。2007年,張竣考入央視。在《東方時空》待了一陣兒,他就被派往俄羅斯做駐外記者。做了好幾年戰地記者,而他印象比較深刻的,還是2014年在烏克蘭親歷的頓涅茨克機場激戰。
  • 央視記者奔赴西吉龍王壩村,只為拍下這道美食!
    近日,央視4套《美食中國》欄目來到西吉縣龍王壩村,是什麼美食吸引了央視記者千裡迢迢遠赴這座小山村呢?眾所周知,西吉龍王壩村大力發展鄉村休閒觀光農業,是休閒、度假、踏青、避暑、採摘的好去處。除此之外,許多人可能還不知道,龍王壩的「土豆宴」久負盛名,凝結了勞動人民的智慧,體現出當地人對食材的獨特理解。
  • 軍事|硬核販毒紀錄片背後的一對硬核男女
    FBI的數據顯示,全球非法毒品貿易總額超過6000億美元,而淘寶去年的交易量也才剛剛超過5000億美元。像淘寶等電商平臺帶動了物流和在線廣告等相關產業一樣,毒品交易背後的巨額利益,也影響了周邊非法軍火交易、洗錢、僱傭兵和人口買賣等黑色產業鏈,毒品犯罪已經遠非簡單的刑事犯罪,而是一個商業閉環。除了毒販和製毒者之外,包庇毒品的腐敗政府和軍隊同樣是這條產業鏈上的一環。
  • 超級下飯,一起來看那些高分美食紀錄片,感受高質量美食誘惑
    如果說刨去探險等題材,美食紀錄片可以說是很能勾起人們食慾的影片了,而且相對於影片來說你會了解到有關這些美食的其他方面,比如由來或者一些趣聞等,廢話不多說,今天我們就來看幾部豆瓣高分美食紀錄片吧。相對於其他的美食節目,《街頭美食鬥士》沒有刻意地擺拍,有的只是人來人往的小吃攤與小店。流口水之餘一同流下的還有滾燙的眼淚。《美食不美》第一季簡介:NetFlix原創紀錄片,簡單幹練,味道之上!
  • 戰地記者魏玉棟,讓世界聽見中國的聲音
    在這些信息文字畫面的那一端,是無數身赴前線的記者們,在用鏡頭,記錄下這一切,展示給這個世界。今晚節目的主人公,魏玉棟,就是一位駐守伊拉克的戰地記者。魏玉棟,曾經是新聞學系的一個研究生,去往戰地做記者,則是他始終沒有放棄過的理想。魏玉棟始終認為,作為一個記者,就一定要到最前方,去那裡發回最真實的報導。
  • 鵬記作為武漢過早代表,出鏡央視美食專題紀錄片
    美食專題紀錄片!紀錄片幕後拍攝花絮提前全曝光!>五星級保密消息鵬記作為武漢過早代表,受邀出鏡美食紀錄片《美食中國》是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在2019年新開辦的欄目,打造「以人文視角聚焦中華美食」的紀錄片欄目,旨在傳播中華飲食文化,擦亮中國美食名片。節目以系列化、主題化方式製作播出,現已完成西安、長沙、柳州、衡陽、伊犁、昆明、重慶、江門等多個城市的製作。
  • 央視又來拍紀錄片啦!專題為南通美食打call,全是鮮掉眉毛的名菜!
    又是專題紀錄片!此前,張謇、藍印花布等都被央視拍成了紀錄片這次又是啥呢?答案是——鮮掉你眉毛的南通美食!話又說回來究竟南通的哪些美食吸引到了央視呢?前方劇透請自備紙巾擦口水(¯﹃¯)端午節期間在央視《味·道》欄目播出。
  • B站又出8.9高分紀錄片,百萬後期卻畫風清奇,這才是中國版的深夜食堂
    "多謝款待"是出現在在b站上美食紀錄片的彈幕中最常見的內容。《小城夜食記》也是這樣,雖然沒法出去夜宵,但是這部記錄下中國街頭巷尾夜宵攤的美食紀錄片成了很多人的慰藉。鏡頭對準的是中國的二三線城市的夜宵生活,沒有大城市的霓虹,二三線城市的夜宵江湖反而更有一種悠閒自得的生活狀態。
  • 別拍美食紀錄片了,我早看膩了
    IP,更為中國的美食紀錄片打開了市場。隨後,大批美食紀錄片蜂擁乃至泛濫,層出不窮,IP潛力被無限挖掘,質量與口碑卻參差不齊,有的備受好評,有的卻鮮有火花。從老廣的味道到武漢的煙火,從沸騰的火鍋到翻滾的串串,近些年美食紀錄片蜂擁的背後循著怎樣的路徑?愛優騰的美食布局誰更勝一籌?又引起了我們怎樣的反思?
  • 陳曉卿:美食紀錄片這麼做
    最近,《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在「稻來」見到了陳曉卿。「稻來」是他三年前創辦的紀錄片實驗室,當時他剛剛進入商業平臺騰訊視頻,開啟了新的職業旅程。美食,是他的人生愛好、近十年來的職業主題,已成為他的某種標籤;他以紀錄片為載體,傳達著自己的美食理念、人生態度,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吃的審美趣味,也讓中國美食走向了更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