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倫常」二字,以前會有人這樣說「這是封建社會統治者為了愚昧、束縛大眾講的一套理論。」
其實倫常,是傳統文化裡講的人倫道德及其準則。 具體的「五倫」,即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五倫「中家庭關係中就佔了三席,所謂」一家親「,可見家庭關係在社會關係中的重要。
孟子給「五倫「的定位與準則是:「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人應該遵循的正常關係和準則。反之,違背了這個準則,就是違背了倫常。除了」夫婦有別「有其時代的局限性外,準則對我們傳統道德、品行、修養的薰陶和培養起到了關鍵作用。
當然,封建社會統治者為了政治的需要,以此為引子,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與孔孟的」五倫「是有明顯的區別的,必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被淘汰。
古人說「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歷史上那些不講道德、違背倫常、德不配位的人,他們有的是生性暴虐、昏庸無道,比如暴君夏桀、商紂王;有的荒淫無道、全無君臣廉恥,如春秋陳靈公君臣;有的家教缺失、寵溺失德,如春秋衛國的公子州籲,殺兄弒君,成為春秋歷史上首個弒君之人;有的交往不慎,陷入泥潭;也有的一時貪念,誤入歧途等等。禍患已經種下,禍亂的到來是不可避免的了。
有德之人在於有心,有仁心、有禮儀之心。而失德之人,自然是無心,他們不講仁、不講禮,哪來什麼良心! 若真有,早就反省了,也免除了做出那些出格的事情的禍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