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三義鄉被列為全市十八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三義鄉抓住深度貧困鄉的發展機遇,發展特色產業、全鄉中藥材、蔬菜經果、特色養殖等特色產業繁榮興旺;交通、水電、通信和住房等基礎設施徹底改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
三義鄉鄉村公路。(三義鄉供圖)
今年8月,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將三義鄉納入全市開展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銜接試點鄉鎮之一。三義鄉以鄉村振興為抓手,堅持將產業發展作為主導,激發群眾內生動力,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效,走出了一條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路子。
發展特色產業
夯實產業興旺之路
俗話說,大山深處邊旮旯,紅苕洋芋包穀粑。這句話用來形容過去的三義鄉十分貼切,由於地理位置偏遠,土地資源貧瘠,以前發展產業局限於「老三樣」,百姓增收渠道單一,村集體經濟孱弱。脫貧攻堅以來,在駐鄉工作隊和鄉黨委政府共同努力下,三義鄉6個行政村因地制宜發展了一批特色產業,每個村成功配套有1-2個主導特色產業,其中羊肚菌、中藥材、烤菸和黑豬、珍珠雞等種植養殖產業蓬勃發展。
在能人大戶帶脫貧致富的路上,三義鄉還探索出「產業村長」、「五小庭院經濟」、「五小非農經濟」和「一道菜+」等產業發展模式,從靠天賞飯到事在人為,從產業結構單一到拳打腳踢掙錢。經過產業結構調整,全鄉貧困群眾年收入戶均增收3至5萬元,6個村集體經濟收益均達到10萬元以上。
發展特色產業,為群眾增收致富不斷找思路,為集體經濟壯大不斷謀發展,盤活了集體經濟,夯實了產業發展之路,奠定了鄉村振興基礎。
補齊基礎設施
築牢生活富裕之路
三義鄉作為彭水最為偏遠的鄉鎮之一,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是一個難題。駐鄉工作隊會同鄉黨委政府歷經3個月的走村入戶,摸清各村底數、掌握全鄉實情,制定了《三義鄉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規劃》,《規劃》中建設項目250個,涉及到全鄉基礎設施短板的方方面面。
為解決群眾出行和產業發展問題,完善了一環兩幹多支線的交通體系,全鄉公路裡程從49公裡上升至165公裡;為提升群眾居住環境,建成了蓮花村易地扶貧搬遷市級示範安置點,對全鄉範圍內分散的1475戶分類實施住房改造;為改善群眾飲水安全和衛生條件,共建設人飲項目147處,實現農村飲水工程全覆蓋,並建立池長制管水機制;為豐富群眾娛樂文化生活,新建村民活動廣場9個;為方便群眾夜間出行,建設光伏路燈118盞。此外,還新建成了鄉衛生院、公共服務中心、文化站等基礎設施,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築牢了生活富裕之路。
發展鄉村旅遊
打造生態宜居之路
三義鄉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森林覆蓋率達70.3%,是天然氧吧。發展鄉村旅遊,有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
近年來,駐鄉工作隊和鄉黨委政府加大對美麗鄉村的開發,積極利用全鄉自然優勢和鄉情風俗,挖掘並塑造了如龍陽村嚴家大院、龍合村荷花園等鄉村旅遊基地,同時創建了一批以蓮花村為代表的苗鄉民宿,開發了2條以度假休閒和鄉情風俗為主題的自駕全域旅遊環線,串聯起全鄉6個村的旅遊景點,打造宜居宜業宜養宜遊的美麗鄉村。
創建鄉村民宿,開發全域旅遊,提高鄉村顏值。三義鄉做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文章,既要綠色發展的「前景」,又要群眾增收的「錢景」,以產業帶動扶貧先行、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成效明顯。
—END—
作者:胡 婭
編輯:吳炳霖︱編審:黃智宇
審核:周青松 | 策劃:溫江華
彭水自治縣融媒體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