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繼承人的選擇,稍大一些的家族都非常慎重,何況是皇室呢。眾所周知,皇室繼承人意味著對未來的控制,關係到國家未來的走向。因此每一位皇帝在挑選接班人的時候,都會觀察再觀察,從執政能力看品行。然而,中國古代有句話叫立嫡不立賢,意思是無論賢能與否,繼承王位必須是嫡親的長子。
簡而言之,古代的繼承制是嫡子、長子優先,有嫡長子那是最好不過的。這種體制自西周起就一直沿用,直到今天,長子優先的原則仍然存在。而且在歷代王朝,大多數皇帝首先考慮的也是嫡長子,那些由非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大都有其原因。比方說李世民,他是嫡次子,卻是被殺的弟弟李建的兒子。
即使是次子上位的李世民,在選擇繼承人時,首先考慮的還是嫡長子。就算長子沒有了,他也可以讓頗有才幹的諸子不管,仍然選嫡子。看得出來,這個制度深入人心,然後,問題就來了。那一年順治有八個兒子,為何偏偏挑了不得寵的庶子當新君?那當然也有其原因,今天就來談一談順治與康熙之間的繼承。
提起順治,人們的第一反應大多是他和董鄂妃那驚天動地的愛情,一代代皇帝甚至願意為了愛妃而出家。的確,順治和別人生下的孩子雖不少,但他還是很在乎董鄂妃。從妃到貴妃才過了一個月,它的冊封儀式還是按照皇后的大禮舉行的,可謂有口皆碑的皇后。原來董鄂妃有個兒子,是皇四子,一生下來順治帝都稱他為皇太后。
這孩子前面還有三個兒子,要知道,可見這孩子在順治心中的地位。就各種待遇而言,對這個孩子完全是按嫡子養育,大有冊封太子之意。那時候,孩子剛出生不久,看樣子是靠母親養活的。可是這孩子活不了多久,不到三個月就夭折了,順治也給足了他的哀榮。修築大殿,追封為和碩榮親王,這個孩子要是還活著,一定會成為太子之位的。
無可奈何他沒有此福,因為孩子死了,董鄂妃一病不起。沒過多久竟香消玉殞,順治大吃一驚,第二年也隨之離去。順治之死是有爭議的,有人說他其實是出家人,但這件事的真實性有待考證,暫且不論。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順治便染上天花,發高燒。他也明白自己已快不行了,四天後深夜,他召來幾位大臣,口授詔書。
即自己死後,誰來繼承遺產,即由誰挑選,由八歲的皇三子玄燁擔任。順治一生有八個孩子,只有董鄂妃的那個孩子夭折了,其餘的都活得很好。即在順治死前,他已有七個兒子,那又何必挑中不得寵的庶子玄燁呢?先說明一點,玄燁並不是不受寵愛,而是很受順治的喜愛。
順治十一年3月18日(1654年5月4日),玄燁出生。順治一出生,他便委託可靠的奶媽帶他到紫禁城外餵養。那是為他好,因為當時京城流行天花,順治怕兒子染上這種絕症。不過不巧的是,玄燁還染上了天花,幸好治癒了。曾經出過天花的人,再好也不會再染,這在後來成為一種強大的奪嫡力量。
不久玄燁回到京城,順治發現自己的兒子聰慧異常。5歲時,勤奮好學,外貌也生得漂亮,怎麼不讓父親喜歡呢?6歲時,順治召來幾個兒子,問他們將來要做什麼?其結果就是,皇二子說要做賢王,玄燁說要效法父皇,這就不得不說好了。模仿父皇,暫且不說是效法皇帝還是效法天下人,像馬屁一樣來看一眼就拍得天花亂墜。
順治聽後果然非常高興,對玄燁也更加重視,第二點是庶子的問題。嫡子指皇后,庶是指除皇后以外的所有妃嬪。目前來看,順治共有四位皇后,第一位是吳克善的女兒。因其生活奢華不合乎順治之心,又由多爾袞挑選,便成了大清唯一的廢后。孝惠也是從科爾沁來的,順治也是一樣的討厭她,可她卻很乖巧。
而孝莊和科爾沁都不同意,博爾濟吉特再出一個廢后,這就是政治立場。從此以後,她就註定了,不可能再被拋棄。其餘兩位皇后分別是孝康章和孝獻,即康熙的母親及董鄂妃。一是因為兒子當上皇帝,屬於母親的財產,一是因為兒子死後被追封。事實上,只有孝惠章才算當時名副其實的皇后,可是她卻沒有兒子。
順治帝的那七個兒子都是庶出,在同等地位的情況下,玄燁有些優勢那就更多了。聰明俊俏,出過天花,會討爸爸、奶奶的歡心,便可決定自己是七王妃中的佼佼者。另外一個重點就是,是玄燁還是孝莊挑人,是她花了很多心血培養的。於是八歲的玄燁最終在順治死後,成功地成為大清帝國的下一位統治者,他畢竟還是沒有辜負父親、祖母的期望。
再加上晚年在立嫡問題上搖擺不定,他倒的確是一個明君,少年時挫敗了鰲拜的權臣。後來又進行了超綱的整肅,平定了三藩之亂,挫敗了沙俄入侵。無論是西北,還是東北,都把領土牢牢地掌握在清廷手中,接著就是三徵噶爾丹。重視與蒙古各部的聯繫,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清朝興盛的基礎。
也許乾隆年間的盛世有些荒唐,但康熙年間的盛世卻沒有什麼可說的,至於後人的無能,自然也算不上什麼。對於整個清朝,康熙應該是評價最好的皇帝,無論在國外還是在國內。而且選嗣導致吏治敗壞這件事,其實大部分英明的皇帝,在年老之後都很難逃脫這個命運。唐太宗李世民年輕時多英明,到最後也沒在幾個兒子之間折騰過,康熙也沒出過這樣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