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故事】 「母賢家興」的故事

2020-12-24 澎湃新聞

【運河故事】 「母賢家興」的故事

2020-12-21 17: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郭華堂 方志清河

明清時期,油坊王氏家族的發展、壯大、綿延,既有先人的勤勞務實、又存在良好的家風傳承,在乾隆年間《王氏家譜》中,記錄著家族成員家風的傳承與幼時受到母親的家教的故事。下面選出三位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以概述……

德睦四鄰教子孫

始遷祖守中之妻孟氏,祖居山東省青州府壽光縣,生於書禮之家,自幼聰明好學,於針織女紅,無不嫻熟,少讀詩書,恪守女誡,雙十年華,守中禮聘,歸適王門,苦度日無怨,勤持家有成。值元末戰亂之際,幸戰火暫未波及,至明朝洪武年間,應詔隨夫帶子遷徙,初至廣平府清河縣謝爐集,因此處為集鎮,人口稍多,只分得坑塘一處,田地少許,後守中在謝爐集偶遇同鄉王充德,聽其言說,自謝爐集東行二十五裡,運河西岸地廣人稀。於是應王充德之約,又遷徙至運河西岸,此地原有村莊,因連年的兵荒馬亂,原來幾姓居民已不存,不多的殘垣斷壁也東倒西歪,守中在村子偏北邊找到一處稍微好點的院落,充德及其兄弟幫忙修繕了一下,一家人在此安頓下來。當說到土地時,充德說這裡土地肥沃,人煙稀少,我來了之後分了不少土地,家中勞力也不多,又沒有條件僱人,自己種不過來,北邊那片跑馬地大概有三頃你去種吧。回到家後守中對孟氏說起充德送土地時,孟氏言講咱們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人家幫助咱安家已是不易,現在又給土地,怎麼也得有所表示,送給人家點東西啊!守中說來時匆忙,家無餘物,再說送的東西太寒酸了既拿不出手,也不足以表達心意,貴重的東西咱們又沒有。聽到這裡孟氏說把我頭上的金簪子給人家吧。守中說那是你心愛之物,真的委屈你了,孟氏說我雖是女流之輩,但也知道禮尚往來,況且人家送給咱們的是安身立命之所,我們怎麼可以心疼這一件配飾呢,等我們有錢了你再買給我就行。守中聽到這裡,暗暗佩服妻子的胸懷,於是孟氏把金簪子送給了充德之妻。自此之後兩家在這裡和睦相處,春種秋收之時相互幫忙,日子慢慢富裕起來。孟氏對孩子更是言傳身教,受她的薰陶,兒孫都心胸寬廣,富有愛心。幾十年後家業漸起,富裕起來的其孫王迪常做善事,並帶頭捐資修繕了崇興寺,這些都得益於孟氏的教誨。孟氏過世後,其墓碑上刻有:修德好古、詩禮傳家等頌語。

慈愛仁心傳後人

自三世開始家業興起的王家,經過二百餘年的發展,到清朝康熙時期時,已傳至十一、二世,僅在油坊集就有後人二百餘家。斯時族人和睦相處,賢能之才輩出。在眾多的媳婦中有一位解氏,上孝敬公婆,中和順妯娌,下待甥如子,賢名邑內多知。解氏生卒年無考,生活年代為順治、康熙年間,解氏出身邑內一個耕讀之家,雖未就學,但從小受父母教誨,勤習女織、謹記為婦之道。十六歲時嫁與王朝垣為妻,進門後孝敬公婆,操持家務。兩年後不幸公公過世,因朝垣兄弟眾多,只好分家單過。勤苦出身的解氏,養成了獨立自強的性格,與丈夫一起艱苦度日,回娘家時,因怕父母惦記,從不提已分家之事。後來還是其父在一親戚處得知,其父母在不富裕的情況下,仍拿出一部分資財送給了他們。受到幫助的朝垣夫婦通過自己的努力,幾年之後家業漸起。

富裕起來的解氏彰顯出了她的慈愛之心,每看到有來乞討者,必定讓丈夫好好招待。街坊徐旺三家生活貧困,身無長物,食無餘糧,其母病故後,無錢安葬,解氏讓朝垣給買了棺材送去,幫助徐旺三安葬其母。朝垣的姐姐過世較早,留下一子年幼,朝垣之母想把孩子接回來照看,但自己年歲已大,且體弱多病,有心無力,為了不讓婆婆費心,於是解氏把外甥接到自己身邊撫養,與自己的子女同吃同住,一樣看待。朝垣的外公家在陳二莊,朝垣與其表哥自幼一起長大,關係親密,後來表哥夫婦先後離世,留下一女,解氏又把其女接回家中養大,並給找了個好人家,買了嫁妝當閨女一樣嫁出去。

解氏的言行讓子女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長子業弘在「糧船之變」中的挺身而出;次子業新的辦義學造福桑梓,這些都得益於母親解氏的言傳身教。

仁孝慈恕四德全

說到清朝時期清河縣的義學,就肯定會提到一個人——王業新。而業新的所作所為又得益於有一個知書達禮的夫人。業新之繼室焦氏,邑內大家閨秀,幼承家訓,知書達禮。嫁於業新之後,焦氏荊叉布裙,為家操勞,不擺官家小姐的架子,成為業新得力的賢內助。

業新婚後生活幸福,夫妻恩愛,妻子溫柔體貼和勤勞能幹。這期間業新因家庭變故,家裡生活非常困苦,焦氏從來不嫌棄跟著丈夫過貧困生活。家裡的事務都由焦氏一人承擔,減輕了業新的負擔,使其有足夠的時間用以學業。再加上文友的經常造訪,互相切磋文章技法,使業新的學業又有所長進。

不僅如此,對於業新的文友,焦氏也是精心照顧。一天,邑內的幾位文友前來拜訪,業新非常高興。儘管家裡的條件不好,但是,焦氏馬上點火煮黃米飯,並且把家裡最肥的母雞也殺了,讓客人吃上了最可口的飯菜。那一天,主客談得非常投機,客人們對業新的學問和人品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們談著談著,就談到了天亮。第二天,客人們才依依不捨地離開業新家。

與此同時,焦氏盡心盡力服侍公婆,細心周到,終日不倦,每餐之前前去問詢想吃什麼,然後依照公婆的口味做飯。晚年婆婆臥床十幾年,焦氏細心照顧,從無不愉色;婆婆臨終之時對焦氏說「希望你娶的兒媳婦也像你一樣賢惠體貼」。對於家裡的其他人,無論男女老少,也都各盡其意。她自己寧可吃著粗糲的飯菜,也要把好吃的讓給別人。她出身富裕家庭,帶來一些首飾,都是別人沒有見過的,有人喜歡,她就解下來相贈,一點也不吝嗇,全家上下,遠親近鄰,都誇她仁孝慈恕,四德俱全。

油坊王氏一門自明初遷徙以來,歷六百餘年,賢妻良母不乏其人,實不能一一細數。孟氏孺人的人品胸懷;解氏孺人的慈愛仁心;焦氏孺人的仁孝慈恕,這些都在家風的傳承中起著主導作用。其實這也是古人一直所說的「厚德」才能延續和發展的具體體現。

文中資料來源於乾隆七年所修《王氏家譜》

原標題:《【運河故事】 「母賢家興」的故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行走大運河」全國網絡媒體滄州行|講述運河故事 傳承運河文化
    「行走大運河」全國網絡媒體滄州行|講述運河故事 傳承運河文化 2020-10-25 15: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運河貫南北文脈流古今 光陰的故事從未停止
    一條河,流淌數千年,蜿蜒幾千裡,見證了時代的更迭,更承載著無數繁華的盛景和動人的故事。她,就是大運河。沿線市鎮因河而興有水的地方總有橋,散落於大運河上的古橋,跨越了千年歷史,在粼粼水光倒映中,連接著古人與今人的對話。位於嘉興秀洲區王江涇鎮的長虹橋,是大運河進入浙江的標誌性建築。
  • 浙裡杭州Vlog丨京杭大運河畔14座百年水文站 它們的故事你可知
    京杭大運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跨越6省市、連通5大水系,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的人工大運河,推動著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促進了沿線諸多城市的繁榮興盛。京杭大運河畔的14座百年水文站,既是運河歷史的見證者,也是運河歷史的創造者,凝結了水利智慧和精神傳承,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水文基礎支撐。
  • 臺兒莊區運河支隊老戰士丁繼超講述革命故事
    在棗莊市臺兒莊區張山子鎮張塘村2600年古老的銀杏樹下,陽光透過青翠的銀杏樹葉,灑下斑駁樹影,運河之隊老戰士丁繼超坐在結滿碩果的千年銀杏樹下,向少先隊員講述著發生在黃丘山套運河之隊的革命故事。「爺爺,您能和我們講講運河之隊在我們黃邱山裡戰鬥的故事嗎?」孩子們稚嫩的目光中充滿著對英雄事跡的好奇和期待。今年93歲的丁繼超老人,在運河之隊抗日戰爭期間曾參加過運河之隊的戰鬥。「當時日偽軍就駐紮在黃丘山套東頭旺莊,庫山激戰失利,突圍後,其主力部隊撤進黃丘山套裡。部隊以黃丘山套為依託,聚集、恢復、重建發展壯大。
  • 常州鐘樓:以運河為紐帶,連接起老城與運河
    西門水驛、枕河街市……常州是一座因水而起、因水而興的城市,城市經濟起始於臨水交易的「運河經濟」。唐宋以後,鐘樓就進入了「運河時代」,常州的「運河經濟」大都集中在鐘樓段。在這裡你可以到篦箕巷裡、文亨橋下、毗陵驛旁,感受篦梁燈火與文亨穿月;在懷德橋和西倉橋邊一覽運河光影,兩岸邊流動的光色和周圍現代建築的流光溢彩相互輝映,共同形成了城市的悅動之光。或者來段水上遊,坐著畫舫遊船沿著常州最繁華的篦箕巷沿河出行,一路品茗賞景,傾聽運河故事,把運河城區精華段的大部分景觀盡收眼底……移步異景,驚喜不斷,在恬靜與繁華之間觸摸到這座城市的古韻。
  • 江蘇揚州: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運河故事
    系統性研究,挖掘更多揚州故事「總書記說,揚州是個好地方,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揚州人更應該深知,運河水是揚州城市的恩人,鑄就了揚州歷史的輝煌,也是走向光輝未來的重要基石。」文化學者丁家桐說。如何提高大運河揚州段的歷史文化含金量?他認為應該堅定文化自信,講好運河故事、揚州故事。
  • 【松溪民間故事】——大頭仔故事系列(3) 興家
    沒想到,主人家一隻老母雞正在飯桌下找吃的,眼見那隻大牛蜱,跳上去一啄就啄住了,脖子一伸,就把牛蜱吞到肚子裡了。大頭仔手裡拿著碗筷,看見了,搶救不及,想想多日來對牛蜱的細心餵養,就傷心,放下碗筷,大哭起來。眾人見大頭仔突然大哭,得知是因為牛蜱被雞吃了,都勸他別傷心,可大頭仔卻哭得更傷心。
  • 【運河故事】和和美美話「盒筐兒」
    【運河故事】和和美美話「盒筐兒」 2019-09-17 09: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運河教育】聆聽革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迎賓路小學讀書教育月...
    【運河教育】聆聽革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迎賓路小學讀書教育月抗日小英雄故事會 2020-12-21 16: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賞聯講故事|運河「源頭」江都起,帝王伴唱「後庭花」
    中國江蘇網7月30日揚州訊 揚州古運河是大運河最古老的一段,先有運河後有揚州城,春秋吳國為完成北上爭霸大業,夫差親手開挖邗溝第一鍬,隋煬帝把運河作為開國一號工程,不惜丟掉大隋江山。1400多年後的揚州是宜居的幸福之城,2019年揚州城東關古城之上掛上徐淑華女士題寫的一副對聯,聯面為「蹈東關新曲,十裡霓裳,更秀出東方身段;順大運清流,卌年煙雨,都美成大國夢鄉」。
  • 四川「新農人」返鄉書寫「興農」故事
    【小康中國】四川「新農人」返鄉書寫「興農」故事  【現場】「夕陽的餘暉經過希望的田野,向南的候鳥待遇嫋嫋的炊煙……」  【解說】7月中旬,在四川德陽高槐村的「田野秀場」,伴隨著吉他琴弦撥動,「民謠小院」樂隊歌聲中描繪出一幅鄉村畫卷。  【解說】「85後」音樂人張小黑是「民謠小院」樂隊成員之一。
  • 跟著總書記看江蘇③丨美得令人窒息的運河三灣究竟是何來歷?
    三灣:運河文化保護傳承的代表揚州因運河而生,也因運河而興,因運河而盛。木船既是生產工具也是船夫們的家揚州城內古運河水道北達灣頭,南至瓜洲入江,可分為三段:城南運河、三灣、瓜洲運河。灣頭向西至黃金壩,再向南依城郭的大水灣至寶塔灣河段,為城南運河;寶塔灣以南至揚子橋河段為三灣;揚子橋至瓜洲入江河段,古稱伊婁河,亦為瓜洲運河。三段運河河道數三灣最為紆折,名副其實。三灣之名,有何來歷?
  • 運河研究 | 「三言二拍」運河商賈文化探析
    「三言二拍」的有關作品塑造出許多個性鮮明的商賈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運河流域的商賈文化。明代中後期,隨著國內市場的日益擴大、商品運銷量的不斷增大和商品經濟迅速發展,運河沿岸城市商品集散地和商人輻輳地的地位日益突出。「三言二拍」對明代這種情況的反映,便是寫了運河流域的許多經商致富故事,刻畫了不同類型的商賈形象。一是本非宿商,被迫從商後靠偶然的機遇和運氣致富的故事。
  • 德州大運河故事將登陸央視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28日訊 運河貫南北,文脈承古今。古德州的經濟、文化發展都與大運河息息相關。今年是大運河申遺成功六周年,這兩天,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欄目組走進德州,拍攝德州大運河的故事。
  • 大運河故事將登陸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
    古德州的經濟、文化發展都與大運河息息相關,今年正值大運河申遺成功六周年,對大運河的相關研究和報導也非常多,最近幾天,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的《遠方的家》欄目組正在德州,拍攝德州大運河的故事。      27日下午,攝製組來到德城區黃河涯鎮的窯上村,探訪德州老窯廠的記憶,尋找窯廠遺蹟,數百年前的老城磚,拍攝運河邊的老村落。
  • 從「新農人」到「興農人」 四川返鄉青年書寫鄉村振興新故事
    (中國減貧故事)從「新農人」到「興農人」 四川返鄉青年書寫鄉村振興新故事中新社德陽7月20日電 題:從「新農人」到「興農人」 四川返鄉青年書寫鄉村振興新故事作者 陳選斌 張浪「夕陽的餘暉經過希望的田野,向南的候鳥待遇嫋嫋的炊煙……」7月中旬,在四川德陽高槐村的
  • 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形成「揚州倡議」
    人民網揚州9月28日電(張玉峰)28日,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在「世界運河之都」揚州成功舉辦,來自世界運河城市、國際組織、大學研究機構等的500餘名嘉賓,圍繞主題進行熱烈討論,達成廣泛共識,形成世界運河城市文旅產業持續繁榮發展的「揚州倡議」。
  • 家興集團19周年 趙建光發表致家興人的一封信
    家興集團19周年 趙建光發表致家興人的一封信來源:聯商網2020-04-27 11:47聯商網消息:19年前,家興商貿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作為河北省第一批改革試點企業,家興從超市做起,逐步拓展百貨商場、酒店、餐廳、中央廚房工廠
  • 話洋樓故事 感家國情懷
    人民政協網天津8月31日電(通訊員 譚潔 記者 李寧馨)為進一步豐富和平夜話的形式和內容,增加活動實效,結合正在開展的「四史」教育,天津和平區政協與靜園社區聯合舉辦了「話洋樓故事 感悟家國情懷」和平夜話活動,
  • 運河文化 | 流淌在《紅樓夢》裡的大運河
    所謂「通俗小說」,就是指其以「通於俗眾」的語言文字,敘寫世人喜歡的故事,不同程度地表現著文人對於歷史、社會、人生的思考認識及評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通俗小說本身就是俗與雅的交響。此外,明代中期以後,雅文學的俗化,通俗文學的趨雅,各種體裁之間交互影響;世俗生活日益精緻化,雅文學日趨市場化,這些都體現著江南文化中雅與俗的交融與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