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17: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郭華堂 方志清河
明清時期,油坊王氏家族的發展、壯大、綿延,既有先人的勤勞務實、又存在良好的家風傳承,在乾隆年間《王氏家譜》中,記錄著家族成員家風的傳承與幼時受到母親的家教的故事。下面選出三位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以概述……
德睦四鄰教子孫
始遷祖守中之妻孟氏,祖居山東省青州府壽光縣,生於書禮之家,自幼聰明好學,於針織女紅,無不嫻熟,少讀詩書,恪守女誡,雙十年華,守中禮聘,歸適王門,苦度日無怨,勤持家有成。值元末戰亂之際,幸戰火暫未波及,至明朝洪武年間,應詔隨夫帶子遷徙,初至廣平府清河縣謝爐集,因此處為集鎮,人口稍多,只分得坑塘一處,田地少許,後守中在謝爐集偶遇同鄉王充德,聽其言說,自謝爐集東行二十五裡,運河西岸地廣人稀。於是應王充德之約,又遷徙至運河西岸,此地原有村莊,因連年的兵荒馬亂,原來幾姓居民已不存,不多的殘垣斷壁也東倒西歪,守中在村子偏北邊找到一處稍微好點的院落,充德及其兄弟幫忙修繕了一下,一家人在此安頓下來。當說到土地時,充德說這裡土地肥沃,人煙稀少,我來了之後分了不少土地,家中勞力也不多,又沒有條件僱人,自己種不過來,北邊那片跑馬地大概有三頃你去種吧。回到家後守中對孟氏說起充德送土地時,孟氏言講咱們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人家幫助咱安家已是不易,現在又給土地,怎麼也得有所表示,送給人家點東西啊!守中說來時匆忙,家無餘物,再說送的東西太寒酸了既拿不出手,也不足以表達心意,貴重的東西咱們又沒有。聽到這裡孟氏說把我頭上的金簪子給人家吧。守中說那是你心愛之物,真的委屈你了,孟氏說我雖是女流之輩,但也知道禮尚往來,況且人家送給咱們的是安身立命之所,我們怎麼可以心疼這一件配飾呢,等我們有錢了你再買給我就行。守中聽到這裡,暗暗佩服妻子的胸懷,於是孟氏把金簪子送給了充德之妻。自此之後兩家在這裡和睦相處,春種秋收之時相互幫忙,日子慢慢富裕起來。孟氏對孩子更是言傳身教,受她的薰陶,兒孫都心胸寬廣,富有愛心。幾十年後家業漸起,富裕起來的其孫王迪常做善事,並帶頭捐資修繕了崇興寺,這些都得益於孟氏的教誨。孟氏過世後,其墓碑上刻有:修德好古、詩禮傳家等頌語。
慈愛仁心傳後人
自三世開始家業興起的王家,經過二百餘年的發展,到清朝康熙時期時,已傳至十一、二世,僅在油坊集就有後人二百餘家。斯時族人和睦相處,賢能之才輩出。在眾多的媳婦中有一位解氏,上孝敬公婆,中和順妯娌,下待甥如子,賢名邑內多知。解氏生卒年無考,生活年代為順治、康熙年間,解氏出身邑內一個耕讀之家,雖未就學,但從小受父母教誨,勤習女織、謹記為婦之道。十六歲時嫁與王朝垣為妻,進門後孝敬公婆,操持家務。兩年後不幸公公過世,因朝垣兄弟眾多,只好分家單過。勤苦出身的解氏,養成了獨立自強的性格,與丈夫一起艱苦度日,回娘家時,因怕父母惦記,從不提已分家之事。後來還是其父在一親戚處得知,其父母在不富裕的情況下,仍拿出一部分資財送給了他們。受到幫助的朝垣夫婦通過自己的努力,幾年之後家業漸起。
富裕起來的解氏彰顯出了她的慈愛之心,每看到有來乞討者,必定讓丈夫好好招待。街坊徐旺三家生活貧困,身無長物,食無餘糧,其母病故後,無錢安葬,解氏讓朝垣給買了棺材送去,幫助徐旺三安葬其母。朝垣的姐姐過世較早,留下一子年幼,朝垣之母想把孩子接回來照看,但自己年歲已大,且體弱多病,有心無力,為了不讓婆婆費心,於是解氏把外甥接到自己身邊撫養,與自己的子女同吃同住,一樣看待。朝垣的外公家在陳二莊,朝垣與其表哥自幼一起長大,關係親密,後來表哥夫婦先後離世,留下一女,解氏又把其女接回家中養大,並給找了個好人家,買了嫁妝當閨女一樣嫁出去。
解氏的言行讓子女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長子業弘在「糧船之變」中的挺身而出;次子業新的辦義學造福桑梓,這些都得益於母親解氏的言傳身教。
仁孝慈恕四德全
說到清朝時期清河縣的義學,就肯定會提到一個人——王業新。而業新的所作所為又得益於有一個知書達禮的夫人。業新之繼室焦氏,邑內大家閨秀,幼承家訓,知書達禮。嫁於業新之後,焦氏荊叉布裙,為家操勞,不擺官家小姐的架子,成為業新得力的賢內助。
業新婚後生活幸福,夫妻恩愛,妻子溫柔體貼和勤勞能幹。這期間業新因家庭變故,家裡生活非常困苦,焦氏從來不嫌棄跟著丈夫過貧困生活。家裡的事務都由焦氏一人承擔,減輕了業新的負擔,使其有足夠的時間用以學業。再加上文友的經常造訪,互相切磋文章技法,使業新的學業又有所長進。
不僅如此,對於業新的文友,焦氏也是精心照顧。一天,邑內的幾位文友前來拜訪,業新非常高興。儘管家裡的條件不好,但是,焦氏馬上點火煮黃米飯,並且把家裡最肥的母雞也殺了,讓客人吃上了最可口的飯菜。那一天,主客談得非常投機,客人們對業新的學問和人品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們談著談著,就談到了天亮。第二天,客人們才依依不捨地離開業新家。
與此同時,焦氏盡心盡力服侍公婆,細心周到,終日不倦,每餐之前前去問詢想吃什麼,然後依照公婆的口味做飯。晚年婆婆臥床十幾年,焦氏細心照顧,從無不愉色;婆婆臨終之時對焦氏說「希望你娶的兒媳婦也像你一樣賢惠體貼」。對於家裡的其他人,無論男女老少,也都各盡其意。她自己寧可吃著粗糲的飯菜,也要把好吃的讓給別人。她出身富裕家庭,帶來一些首飾,都是別人沒有見過的,有人喜歡,她就解下來相贈,一點也不吝嗇,全家上下,遠親近鄰,都誇她仁孝慈恕,四德俱全。
油坊王氏一門自明初遷徙以來,歷六百餘年,賢妻良母不乏其人,實不能一一細數。孟氏孺人的人品胸懷;解氏孺人的慈愛仁心;焦氏孺人的仁孝慈恕,這些都在家風的傳承中起著主導作用。其實這也是古人一直所說的「厚德」才能延續和發展的具體體現。
文中資料來源於乾隆七年所修《王氏家譜》
原標題:《【運河故事】 「母賢家興」的故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