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張磊:醫生必須的兩種功夫

2021-02-07 名醫傳承


醫生功夫(也作工夫),一詞多義,這裡是指素養和造詣。各行各業都有他們功夫要求,沒有過硬的真功夫,是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所肩負的任務。


醫生是一個特殊職業,肩負著救死扶傷的任務,責任重大,更要有過硬的功夫。清·陳修園曾說:「醫者,生人之術也。一有所誤,即為殺人。」


醫學門類較多,各科有各科的功夫,一個人要具有各科的功夫也有困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必須具備的基本功。


刀要常磨,不磨則不利;水要常注,不注則乾涸。醫生功夫要常練,不練就難以提高。要有決心,要有恆心,要有毅力,千萬浮躁不得。


從詞義講,理論是說理立論。這裡所說的理論,當然是中醫的理論。有一點需要說明,現在所說的中醫,是西醫傳入中國以後的稱謂,古時也有中醫這個說法,但與現在中醫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據《辭源》對中醫的解釋:「符合醫理。《漢書·藝文志·經方》:『庸醫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意為如讓庸醫治病,不如不治為好,故以不治為中醫。實際上這個中應該為仲音,中的去聲。


何謂中醫理論?是難以用簡單文字和語言說得了的,這裡不作具體討論,但可用博、大、精、深四字來概括。毛澤東主席說:「中國醫藥學是個偉大寶庫」,概括得非常好。


有局外人說:「中醫理論非常玄,玄之又玄。」他說對了,中醫理論就是玄,就是奧。這正是中醫理論的獨特所在。這個理論的形成,經歷了實踐、認識、理論、再實踐、再認識、再理論的反覆過程,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這個過程永遠不會停止)。可以說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一直在有效地指導臨床。


觀歷代大醫家及現代大醫家,皆具有高深的理論功底。無論疾病種類怎樣繁多,病證怎樣千變萬化,只要運用好中醫理論,皆能治之。如「非典」和「愛滋病」,經中醫治療,皆獲得了滿意的療效。「醫者理也,以一理而應萬變」並非誇張之談。故此,要當好醫生,必須在理論上多下工夫,或者說下一番苦工夫。功夫不負苦心人。


下功夫還要排除一些幹擾,如懶惰、自滿、浮躁、自棄、追逐名利、華外悴內和譏諷等。


從哪些方面下工夫:我個人之見,要多讀書。


1.經典著作

  當推《內經》、《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些書大家都讀過,我認為還應再讀。


(1)《內經》即《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也是一部醫學巨著。「理至淵深,包舉宏博」(清·汪昂)。要在通讀的基礎上背誦其重要條文。只有通讀,才能觀其全貌,只有背誦,才能便於運用。《內經》文奧理深,不易讀懂,必須藉助注釋方能明其深義。茲介紹幾家,以作參考。


《類經》對《內經》注釋頗為詳盡,多有發明。張景嶽用40年時間研究《內經》,寫成《類經》一書。深為醫家所推崇。可以說為學《內經》的必備參考書。此外,《類經圖翼》和後所附的《類經附翼》也不可不讀。


《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是明代醫學家馬蒔所著。他用了3年的時間寫成此書。在解析醫理方面有所見解。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亦是馬蒔所著。《靈樞》文辭古奧,醫理深邃,非常難懂。馬氏長於針灸,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故本書之中多結合臨床對《靈樞》經文進行注釋。故本書注釋水平則高於《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是明·張志聰合同學及門人數十人共同注釋,是一部集體著作,質量較高。有人稱此書開我國醫學集體創作之先河,功不可沒。


(2)《傷寒論》。《傷寒論》與《內經》一脈相承,它將理論與實踐臨床相結合,確定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完整體系,有人稱之為「開辨證論治之先河」是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指導臨床實踐的醫學典籍。為了更好地理解《傷寒論》,可以多看一些《傷寒論》注家。如:


《傷寒來蘇集》。本書注重理論,與臨床聯繫較緊,頗為後世醫家所推崇。柯氏學識淵博,精通醫學,他在「自序」中說:「嘗謂胸中有萬卷書,筆底無半點塵者,始可著書。胸中無半點塵,目中無半點塵者,方許作古書註疏。夫著書固難,而註疏更難。」他對讀仲景書深有感觸地說:「凡看仲景書,當於無方處索方,不治處求治,才知仲景無死方,仲景無死法。」


《傷寒貫珠集》。本書著眼於臨床辨證論治以闡發《傷寒論》。尤氏辨證抓主證,鑑別抓要點。他用自己的研究心得闡釋了原書的深文奧義,精簡扼要,條理通達。


(3)《金匱要略》。我覺得《金匱要略心典》此書寫得很好,注釋明晰,條理通達,據理確鑿,切合臨床。是學習和研究《金匱要略》的必讀之書。


2.後世醫家著作

  

自仲景以後,醫家輩出,代有發展,其著作可謂浩如煙海,琳琅滿目。一個人精力有限,時間有限,難以盡讀,只能說多讀,但一定要讀。《全國名醫驗案類編》序中說:「不讀書不足以明理,徒讀書不足以成用;不讀書不知規模,不臨證不知變化。」


3.現代醫家著作

醫學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現代大醫家在繼承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無論在理論上、學術上、經驗上都有很多創新和發展。這些著作不可不讀,他們都有熔古鑄今之功,能使我們眼界大開,受益多多。


4.書要多讀,又不能盡讀,怎樣讀才能效果更好呢?

我個人體會,應有選擇地讀,大致可分為精讀之書和粗讀之書。對於精讀之書,要反覆讀,多下工夫;對於粗讀之書,顧名思義要讀得粗一些,一覽而過。但不可忽視粗讀之書也有精讀的部分,這一部分同樣要精讀。


只要學而不厭,樂此不疲,久而久之,自能千絲成錦,百花成蜜。


醫生不但要有理論功夫而且要有臨床功夫。臨床在療效,療效是檢驗醫生本領的標尺。說得天花亂墜,但治不好病,無異於紙上談兵。誠然,醫生也不可能把每個病都治痊癒,而要看你治療是否得當。


治療是否得當,醫應知之。醫生應竭力避免治療失當,如何避免失當,一是要有高度責任心,二是在技術上要精益求精。從另一方面講,病人也有個選醫的問題。一般說,病人有病亂投醫,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若投錯了醫(如庸醫、假醫、江湖騙子),會造成不良後果。明· 張景嶽曾說:「病有緩急,效有遲速。若以遲病而求速效,則未免易醫。易醫多則高明本少,庸淺極多,少不勝多,事必敗矣。」「但知見病求醫,而不知醫之為醫,亦可悲矣。」「病不貴於能延醫,而貴於能延真醫。」


臨床功夫是多方面的,我覺得辨證識病和遣方用藥最為重要。



1.辨證和識病證


辨證和識病證是對疾病過程中一定階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勢及機體抗病能力的強弱等本質的概括。


辨證識病是中醫學術的重要部分,捨去辨證識病就難以給予正確治療。正如清·林佩琴說:「治病之難,在於識病,而識病之難,在於辨證。」由此可見,辨證是至關重要的。也可以說,辨證是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的集中體現,辨證是療效好壞的關鍵。辨證也是中醫特色的具體反映,是任何現代儀器所不能取代的,將會永遠存在下去。失去辨證,就意味著失去中醫的靈魂。辨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也就不那麼容易了,沒有理驗俱豐的功夫,是難以做得好的。


依據我個人的感悟,歸納出辨證思維六要,供諸位參考:


(1)辨證中之證與證外之證,注意其雜;

(2)辨靜態之證與動態之證,注意其變;

(3)辨有症狀之證與無症狀之證,注意其隱;

(4)辨宏觀之證與微觀之證,注意其因;

(5)辨順易之證與險惡之證,注意其逆;

(6)辨正治之證與誤治之證,注意其傷。


在辨證過程中,還應注意綜合、撮要、分析、識變、燭幽等。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去偽存真。


2.遣方與用藥

遣方即醫生治療疾病開出的方藥,按照立法原則,由多少不等的藥味所組成,通過周密地組方,藥物可以更好地發揮其作用。根據病證不同,方子規格也各有不同。金·成無己把方的組成不同歸納為大、小、緩、急、奇、偶、復,稱為七方,直到現在仍有重要指導價值。


遣方如派兵。派兵要有兵可派,而且要有更多的兵可派,遣方也是如此。如果一個醫生掌握的方子不多,到用方的時候就困難了。


中醫的方,歷代以來,浩如煙海,誰也不能把它都記在腦子裡,但常用的基本方不可不記,如最常用的經方、時方和經驗方。經方數量不大,其識見高明,用意深遠,奧妙難窮,只要用之得當,效如桴鼓。故有曰:「起大病者經方也」。時方內容更為豐富,適應面更寬,療效亦很顯著,是中醫治療疾病的發展,應多讀多記。經驗方包括他人和個人的經驗方,有些還是很獨特的。予以為多讀方、多記方,既可以大大便於臨床應用,又是自己組方的基礎,多多益善。


但須說明,疾病是千變萬化的,也是很複雜的,有些方子可以對證,有些方子不一定完全對證。因此,就要靈活加減變化,或取其方義,或化裁其方,務必與病相符合。正如清·吳儀洛在《成方切用》中說:「病有標本先後,治有緩急逆從,醫貴通變,藥在合宜,苟持一定之方,以應無窮之證,未免虛虛實實,損不足而益有餘,反致殺人者多矣。用方之切於病,豈易易哉。」清·汪訒庵在《醫方集解》中也說:「庸醫淺術,視之懵如,乃拘持死方以治活病,其不至於誤世殃人者幾希矣。」汪氏之言,絕不是不要成方,而是說如何活用其方,不能以詞害義。


相關焦點

  • 國醫大師張磊授徒拜師儀式在鄭州舉行
    □首席記者 劉永生     9月28日下午,國醫大師張磊先生授徒拜師儀式在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學術報告廳舉辦,「國醫大師張磊學術傳承工作室」也正式掛牌。此次授徒拜師儀式,是張磊先生榮獲「國醫大師」稱號以來招收的首屆高徒。
  • 國醫大師張磊教授傳承工作室在固始縣中醫院揭牌
    當前位置 > 首頁 > 健康中國 > 正文 熱線:65851328-7053(網站) 信箱:henanonline@126.com國醫大師張磊教授傳承工作室在固始縣中醫院揭牌 2020年11月02日 15:52來源:中新網河南
  • 國醫大師張磊教授在信陽收徒啦!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胡巨成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楊晶晶 通訊員 王亞運 錢隆 10月30日,張磊國醫大師傳承工作室揭牌暨拜師收徒儀式在固始縣中醫院綜合樓六樓會議室舉行。
  • 國醫大師張磊收徒14人
    「杏林春暖,今得家園,懇能入門,繼承薪傳……」9月24日下午,國醫大師張磊一一接過拜師貼,飲下拜師茶,正式收徒14人。這14人同時也是張磊的最後一批徒弟。
  • 國醫大師談:醫生必須的兩種功夫
    醫生功夫(也作工夫),一詞多義,這裡是指素養和造詣。各行各業都有他們功夫要求,沒有過硬的真功夫,是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所肩負的任務。醫生是一個特殊職業,肩負著救死扶傷的任務,責任重大,更要有過硬的功夫。清·陳修園曾說:「醫者,生人之術也。一有所誤,即為殺人。」
  •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舉行國醫大師張磊教授收徒儀式
    國醫大師張磊講話2020年9月24日,國醫大師張磊教授收徒儀式在三附院學術中心舉行。國醫大師張磊教授及夫人胡國英女士,省衛健委中醫處處長姬淅偉,河南中醫藥大學校長許二平,三附院黨委書記周運峰,院長張大偉和河南中醫藥大學原校長、國家名老中醫鄭玉玲,河南中醫藥大學門成福、許敬生、侯士良、袁佔盈、王立忠、毛德西、唐宋、馮明清、李發枝、丁櫻、李新葉等教授出席。
  • 薪火傳承再添新人,國醫大師張磊喜收14名高徒
    從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學術交流中心傳來喜訊,14名優秀中醫師,在全國名老中醫丁櫻、侯士良、李發枝、門成福、毛德西、袁佔盈、鄭玉玲等人的見證下,正式拜國醫大師張磊為師。張磊教授非常重視「師帶徒」的中醫傳承模式。
  • 國醫大師領銜,河南儒醫人奮戰在各條抗「疫」戰線
    國醫大師挺身而出 張磊國醫大師已經91歲高齡,唐祖宣國醫大師也已經78歲高齡,他們都是河南省儒醫文化研究會的名譽會長。在疫情面前,兩位國醫大師挺身而出,為防控疫情做出了積極貢獻。 1月23日,鄧州市衛健委成立了新冠肺炎中醫預防技術指導組,唐祖宣國醫大師親自擔任組長。
  • 國醫大師唐祖宣京城收高徒(附我國90名國醫大師完整名單)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6月1日訊(記者 朱國旺)5月31日,「國醫大師唐祖宣教授收弟子劉文華典禮暨安定門中醫院傳承工作室授牌」在京舉行。北京安定門中醫醫院院長劉文華成為國醫大師唐祖宣教授的又一弟子。唐祖宣教授是第二屆國醫大師,是國醫大師中少有的「40」後。
  • 京東健康中醫院上線 國醫大師集體「入駐」中醫會診中心
    京東健康宣布聘請國家級名老中醫高思華為京東健康中醫院首席科學家;聘請國醫大師張大寧擔任京東健康中醫院中醫會診中心腎病學科學術帶頭人;聘請首屆全國名中醫陳寶貴擔任京東健康中醫院中醫會診中心脾胃病學術帶頭人,同時陳寶貴傳承工作室團隊入駐京東健康中醫院。
  • 初學中醫的啟蒙讀物 「國醫大師熊繼柏手書中醫四小經典」在湘首發
    今日,第二期「國醫大師熊繼柏全國中醫經典與臨床高級研修班」在湖南長沙開班,國醫大師熊繼柏走進湖南中醫藥大學含浦校區講學交流。當天,由熊繼柏教授親筆書寫、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國醫大師熊繼柏手書中醫四小經典」同步舉行新書全國首發。
  • 東阿兩大膠王對話國醫大師張燦玾
    」節目,節目將邀請12位國醫大師,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阿阿膠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秦玉峰先生,前鳳凰衛視著名節目主持人、正安中醫創始人梁冬先生一起,探討國醫精粹、分享大師智慧。本次對話大師是張燦玾先生。張老先生生於1928年,從事教學、臨床和中醫文獻研究60餘年,山東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聯合授予首屆「國醫大師」稱號。
  • 國醫大師劉志明蓮城收徒
    日前,國醫大師劉志明傳承工作室授牌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在湖南省湘潭市舉行。中國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黨委書記王笑頻為設置在湘潭市中醫醫院內的國醫大師劉志明傳承工作室授匾牌。會上,劉志明受聘為湘潭市中醫藥發展終身技術顧問,來自湘潭市中醫醫院、湘鄉市中醫醫院、湘潭縣中醫醫院的5名徒弟還向劉志明跪拜、奉茶、遞交「拜師帖」、獻花並聆聽師訓。
  • 初學中醫的啟蒙讀物,《國醫大師熊繼柏手書中醫四小經典》首發
    10月17日,國醫大師熊繼柏現身湖南中醫藥大學,在「熊繼柏國醫大師中醫經典與臨床高級研修班(第2期)」交流講學。當天,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國醫大師熊繼柏手書中醫入門必讀小經典》在研修班首發。此次研修班由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主管,湖南中醫藥大學主辦,湖南中醫藥大學教務處、湖南中醫藥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湖南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國醫大師熊繼柏教授中醫臨床現場教學傳承基地——杏園教育平臺聯合組織承辦,來自湖南中醫藥大學各附屬醫院、全國各省市公立醫院資深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臨床醫生,以及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國醫大師熊繼柏教授中醫臨床現場教學傳承研習班」在讀學員和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規培研究生
  • 國醫大師唐祖宣再收兩位「高徒」 成立安定門中醫院傳承工作室
    來源:中國網財經中國網財經6月1日訊(記者 杜丁) 國醫大師唐祖宣再收兩位「高徒」,昨日,「國醫大師唐祖宣教授收弟子劉文華典禮暨安定門中醫院傳承工作室授牌」在北京安定門中醫醫院舉行。唐祖宣2014年被評為第二屆國醫大師,是全國評出的60名「國醫大師」中唯一一位來自基層醫院的醫生。據介紹,唐祖宣收徒堅持有教無類,不設教條門檻。他的弟子中既有來自全國各地的500多名有一技之長的民間中醫,也有170多名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醫院院長,還有來自美國、瑞典、加拿大等國的中醫學者。
  • 大師雲集!首屆中國中醫經方大會在河南鄭州成功舉辦
    會議採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國醫大師孫光榮、張磊、唐祖宣與來自全國各地的中醫名家齊聚一堂,共同交流討論中醫經方應用的臨床經驗與研究成果,讓中醫在守護群眾健康中發揮更大作用。本次會議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分會等承辦,會議採取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全國近160萬人次通過直播觀看大會視頻。
  • 國醫大師李佃貴入駐京東健康中醫院 在線「懸壺濟世」又開新篇
    7月29日,國醫大師李佃貴入駐京東健康籤約儀式在京舉行,李佃貴教授正式受聘為京東健康中醫院中醫濁毒理論中心學術帶頭人。同時,京東健康與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中醫藥傳承發展工作委員會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助推「網際網路+中醫藥」再上新臺階。
  • 國醫大師劉嘉湘教授當選首批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
    國醫大師劉嘉湘教授當選首批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 2020-12-21 1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真」的國醫大師
    李濟仁先生是我國首屆國醫大師,也是國家非遺「張一帖」的第十四代傳人,可謂我國醫界巨擘。李老生於1931年1月,如此算來,很快李老就將迎來90大壽,實在是可喜可賀。未得睹李老真容前,我在心中偷偷地將他默認為一個略帶高傲的學者形象。而當我真正有幸得見時,我竟呆滯了一下,面前這個滿臉孩稚笑容的老人居然就是李老。
  • 傳承國醫大師唐由之教授學術思想系列活動在京舉辦
    正值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5周年之際,12月16日,眼科醫院舉辦傳承國醫大師唐由之教授學術思想弘揚唐由之精神系列活動。中國中醫科學院黨委書記查德忠、首都國醫名師莊曾淵研究員、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同仁醫院邱禮新教授、以及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相關領導、唐由之在京弟子等100餘人參加活動。 會議由眼科醫院副院長亢澤峰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