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尾篇,觀眾的口碑褒貶不一,爭議還是很大的。最主要的爭議點就是嬴政的扮演者張魯一,有的觀眾認為他演繹出了最正常的嬴政,一本正經的嚴肅模樣儼然一副帝王之相。也有觀眾認為張魯一壓根不適合演嬴政,比起大秦系列的前面幾位前輩他要差遠了,看著柔柔弱弱的,很難強行撐起帝王之氣。
如果說我們想要知道張魯一有沒有演好嬴政,我們少不了認識歷史上最真實的嬴政是一副什麼樣子的?嬴政千古一帝的地位無人可以替代,經歷過歷史長河這麼多年的洗禮,對他的評價還是沒辦法統一口徑。有人說他殘暴昏庸,是個「燒書大戶」,動不動就來個「焚書坑儒」。
但是他一代聖君的地位卻沒人質疑,他擅長聽取別人的納諫,燕國的太子丹派出荊軻來刺殺秦王,嬴政險些喪命,但是在他滅了燕國之後,卻沒有對燕國的王公大臣伺機報復。在他統一六國之後,也沒有什麼屠城的行動。這一點說明他的心胸寬廣,懷的是天下,懷的是列國,而不是秦國一個國家。
那麼觀眾心中真正演好「嬴政」角色的,有一個前輩——富大龍。論演員的外形條件,富大龍是最不合適的,他臉有嬰兒肥,像是娃娃臉,並不是那種一本正經的嚴肅帝王相。
而且身高略低,沒有八尺之風。但是那又如何呢?他做不到「形似」卻做到了「神似」,他臉上嬉笑打鬧,心裡卻什麼都明白,說一句話,前半句還是正常的,後半句就讓人不寒而慄了。所謂「翻臉和翻書」一樣大概就是如此了。
毛主席這樣評價過嬴政:「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作為古今第一人,他的命運算得上坎坷的不得了,小小年紀就被拋棄在趙國當人質,按理說,這樣的孩子都比較早熟。心機相對會深沉一些,做事也不會很衝動,會懂得察言觀色、三思而後行。
但是張魯一扮演的嬴政卻有一股傻氣,在大殿上,他看見伶人假借演戲來辱罵趙姬的時候,他拔出秦王劍就上前殺了伶人。之後也不做辯解,坐等被侍衛帶走軟禁。這看著哪裡像嬴政了?簡直就是地主家的傻兒子,以為得了秦王劍就了不起了,想殺誰就殺誰了?別說是他爸還在帝王之位上,就算不在了,也還有秦國的律法,要知道商鞅變法,一視同仁,可不是吹的。
按理說,嬴政作為帝王,該有的隱忍他應該都懂,可是當他得知自己要被父親封為太子的時候,狂喜的奔向母后趙姬的寢宮,雖然命令所有僕從下去,但是他這喜悅的表情寫在臉上,是生怕別人不知道他要當太子了?真的不知道是劇情有問題還是張魯一的演繹有問題,總之,很難看出一個嬴政的樣子來。
這還不是最狗血的,最狗血的是有一個橋段,張魯一跪在地上問呂不韋,自己是不是他的親生兒子,如果是就願意跟著他浪跡天涯。不得不說,這劇確實有一點篡改歷史的意思,雖然嬴政的身世之謎至今都未曾揭開,但是和自己的臣子說這樣的話,顯示出自己像個女子一樣柔弱需要保護還是自己願意承認自己不是贏氏?
劇情到了44集嬴政還沒有親政,雖然劇集長,有78集,但是也不至於這麼折騰吧,後邊是打算3集滅掉一個國家?劇情的拖拉冗長,讓整部劇不再以嬴政的「宏圖霸業」作為主題,而是更偏重他後宮和家族宗室的故事,講一些爭權奪位和後宮女人的是非。
反正,我認為張魯一版的嬴政「心懷天下」只是一句口號罷了,從第一集就開始喊,到後期也沒怎麼展現,相反,筆墨都重點在刻畫嬴政怎麼愛上了一個叫羋華的女人,這種霸總愛上灰姑娘的故事,真的很降低檔次。也許導演是想從另外的角度來向觀眾展現嬴政,比如對待愛情的態度或者對待親情的態度,但是就是因為想要表達的太多了,導致最後那個點都沒講透,全部是在走馬觀花、一筆帶過而已。
雖然張魯一演嬴政演得不好,但是我不認為這是張魯一本人的問題,客觀來說,是導演選角有問題。對比之下,陳凱歌就是一個選角非常準確的人,他在拍攝《妖貓傳》的時候,選擇了張魯一來演唐明皇,愛江山不愛美人的樣子特別適合他,眼裡有痴狂有柔性,也有男兒的風情。還有在《他來了,請閉眼》中,張魯一飾演了一個變態殺人狂魔,眼神中的迷離、滿足也是到了極致。
其實一個演員,並不是能夠演繹所有的角色的,而是需要能夠在精神上契合角色,就可以演繹。比如富大龍的狠辣隱藏在嬉笑中,他是真的把自己當成了一代帝王,心計算計儼然於心。而張魯一也許是因為對歷史沒有很深層次的了解,並沒有真正走進這個角色,他只是在強行演繹一個帝王,而不是演一個嬴政,一個有血有肉,胸懷六國的嬴政。
張魯一演繹的嬴政是喜歡自由的少年,是展翅翱翔的雄鷹。但是嬴政他不是,他不愛自由,他愛的是權利和地位,包括名聲。他愛的是獨一無二的位置,是一個近乎於「神」的位置。既然要做萬世受人敬仰的神,那就不能做天空翱翔的雁,就得端著那頂沉重的帽子穩穩地坐著,壓抑自己的脾氣,隱藏自己的心計,從此,做個「假人」,做個人前的「皇」,而不是嬴政本身。
嬴政有三個父親,《大秦賦》中三個人也都有登場。第一個是生父異人,也就是後來改名的子楚。嬴政與他不太親近,這一點在劇中很明顯能夠看出來,因為小時候別離的時間太長,加上被拋棄的傷痛,讓嬴政很難跨過心裡這道坎,真正和生父去建立一段親密的關係。他們的父子關係更像是臣子和皇帝的關係,沒有私,只有公。當然這是在嬴政心中的樣子,其實異人本身對他的期望很高,對他的愧疚也很多。
第二個是仲父呂不韋,這個就比較複雜了,因為從少年的嬴政就可以看出來,他非常認同呂不韋的治國理念,包括還可以贊同「他當初勸導異人拋妻棄子」的策略,說明嬴政和呂不韋算得上是志同道合的君臣。而呂不韋輔佐嬴政一路走來,他對其是感恩的,甚至感情超越了生父,所以在趙姬被華陽控制命懸一線的時候,他逃出宮第一個就找呂不韋,因為心裡非常的信任他。
但是後來感情的變化,是因為華陽散播了「呂不韋和趙姬的私情」導致嬴政自己身處一個身份不明的境地,進退兩難,真相不明,他對呂不韋漸漸多了一絲懷疑和痛恨。而呂不韋官至丞相,步步高升,權傾朝野,漸漸成為了嬴政專制的擋路虎,所以他最終只能是一個死去的下場。
第三個是嬴政的假父繆毒,嬴政對他的態度很直接,沒什麼理不清的,就是討厭、痛恨。而掌握了實權的嬴政捏死他就和捏死一隻螞蟻一樣簡單,所以也沒有怎麼放在心上。與前面2個父親不同的是,這個假父和他之間,沒有任何的感情聯繫,對他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