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電影的畫面就如拂過它的微微海風,似乎放上一首德彪西的鋼琴曲,就能感受到那一股裹挾著陽光的氣息。
但看完影片之後,我最不理解的一個人物就是阿豪。
在所有人眼裡,他就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秀,從不跟父母爭吵,從來不幹逾矩的事情。對待每一個人仿佛都用儘自己的溫柔與耐心。
可就是這樣一個永遠沉默地付出的男生,有一天會突然從樓頂跳下,毫無預兆。
甚至在離開之前,還把自己的衣服疊的整整齊齊,把自己的房間打掃得一塵不染,似乎不願給任何人添麻煩。
這時候,我們才發現,其實阿豪的世界一直是缺失的。
即使他成績優秀,相貌堂堂,所有人都對他誇讚有加。可是這種誇讚不過是一瞬間而已。
他們的關心永遠在他的弟弟阿和身上:阿和成績不好,到處惹事,年紀輕輕就敢犯罪,被關進少管所。
對於阿豪而言,他的家庭是破碎的,他要變成個叮噹貓,從自己的口袋裡掏出非常非常多的關心去安慰母親、去注意父親、去勸誡弟弟、去溫暖他人。
可是他沒有自己,他沒有一個可以躲藏自己的角落。對他人而言,阿和如同陽光般溫暖,可是對阿和自己而言,他懼怕甚至厭惡這份陽光。
陽光普照下,他似乎失去了悲傷的權利。
所以他選擇死亡,因為他已經無法承受。
可是他連死亡也那麼靜。
他曾對一個愛慕自己的女同學說過一個故事,那個故事我一直不懂,直到我看了袁哲生的小說,我才從中窺到痛苦的遺蹟。
他跟女同學曾說過一個司馬光的故事,這個故事就來自袁哲生的小說《寂寞的遊戲》。
以上三張圖片就是袁哲生《寂寞的遊戲》中關於司馬光故事的原文。
他說得也是司馬光砸缸,但是卻是另一個版本。
小時候的司馬光和孩子們在一起玩捉迷藏,可是所有孩子都被他找到之後,司馬光卻執意說還有一個孩子沒有被找到。
在司馬光的堅持之下,孩子們只得疑惑地跟著司馬光去找那個不存在的孩子。
他們找啊找,終於在一個大水缸面前停下,有孩子建議爬上去看裡面有什麼東西,但是司馬光卻舉起一塊石塊,砸向了水缸。
&34;
水缸應聲破碎,就在孩子們高興之時,他們看到了水缸裡有一個人。
他們終於找到了那個孩子,可是他們的高興沒有持續多久。因為他們發現,水缸裡的那個孩子就是司馬光自己。
看到這裡,我才明白阿豪說得那個類似恐怖故事背後的意義,原來阿豪從曾經想要告訴那個喜歡他的女同學自己的心聲。
可是換來的只是沉默,因為那個女生雖然喜歡他,可是她不懂他。
每個人都有陰影可以躲藏,可是他沒有,他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
最後送上袁哲生《寂寞的遊戲》中的一段話:&34;
願大家傷心時都有一個可以躲藏的角落。